文學創作經驗談:文學創作中如何給人物起名字?

2020-12-27 寫乎

作者:劉宏宇

說到「起名字」,好像人人都會。至少當了父母的人,會這樣覺得。不然,家裡寶寶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所謂「會」,也是有層次的。拿幾個字拼湊出來個貌似吉祥的意思,只是最基礎。不過就連這,實在講,也不是人人都「會」。不是就有好多年輕父母,花大價錢請什麼懂得「易學」、「卦術」的「高人」,為新生兒「卜算」名字麼?

事關寶寶,卜算就卜算吧。因為寶寶是實實在在的存在,而且還是極其重要的存在。那個名字,十有八九會伴ta一生。寄託父母虔誠的「復古式」祝福,無可厚非。

涉及到文學創作(包括影視劇本創作),給其中虛構的人物起名字,平均來講文化素養比「普通」年輕父母略高些的廣大筆者,就各種盡情發揮了。可是,有時候發揮得有點兒太那啥,弄得不咋「好看」。

作為寫作者,並不多的讀者中,所幸還有若干「鐵粉」、「擁躉」。不知是討我高興,還是真的,他們中不止一人不止一次地說我在作品裡給人物起名字「起得好」。說得多了,也就願意信了。加上實在看著是有些名字起得不咋地,就自不量力地借這篇小文,聊聊給人物起名字的那點兒事兒。

(一)起名字的三大忌

這裡說得「忌」,不光針對文學創作中為虛構人物起名字,也涉及現實生活中的起名字。

第一忌:偏字怪字。

第二忌:年齡限定。

第三忌:小字大音。

偏字怪字,文學作品裡常見,隨著「易學」、「卦術」的泛濫,現實中也越來越多見了。比如,我弟弟有個同學,名叫「宋」。沒有一個老師能在點名的時候說出「」字的讀音zhan(三聲,音同「展」)。再比如,某部網絡小說裡讀到一個人物的名字是「郤龠」,讀音應該是xi(一聲)、yue(四聲),音同「西月」。可是乍一看,想當然讀成「谷合」的有木有?

老師點名,讀不出,可以問學生本人,記不住也沒關係,記住人就行了。可作品裡,讀者口口相傳,再是改成影視,演員「谷合」、「谷合」地叫開,豈不笑話。

所謂「年齡限定」,說的是起的名字具有某種對於年齡有所限定的特徵,大致三種情況:一是名字顯「小」,二是名字顯「老」,三是筆畫太多。

小小、玲子、少強……這樣的名字,就是「顯小」——少年、青年時叫著沒毛病,老了怎麼辦?文學創作中,人物年齡段如果就是少年、青年,倒也無妨,可要是「貫穿」的人物,或是用於現實的起名,就顯得「受限」了。

顯老,同理。舉例:翰儒、知天、經墨……很難想像,一個活潑少年、玉立少女,叫成這樣的名字,會給自己和旁人帶來怎樣的違和感。

筆畫多為什麼也歸在「年齡限定」呢?很簡單——筆畫太多,字太難寫,孩子得花多少精力才能把自己名字寫對啊!有笑話說,考試人家同學都交卷了,ta這兒名字還沒寫完呢。誇張了點兒,但也不是危言聳聽。舉例:我有個舊同事,姓「樊」。本來這個姓就夠難寫的了,還給孩子起名叫「樊懿戇」。額滴神哪!連我這「專業碼字兒的」,都不敢說提筆就能把這仨字兒寫到一筆一划不錯不漏!這樣的名字,現實中,實在是苦了孩子,要放在作品裡,估計編輯、導演要打人啦!

至於「小字大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章」做姓。現實中,就姓這個,沒辦法。作品裡,絕對要避免。不然,十個人裡有十個,都得給「演變」成「張」。順便一提:這個「章」得「忌」,瓊瑤阿姨是犯過噠。好在,那還是「閱讀時代」,不算問題。放在今天,可就……

(二)文學創作中人物名字的「意境」

說到「意境」,比較典型的,是武俠類作品。

稍加注意,就會發現,武俠小說及其派生的影視作品中,人物名字會跟「大千世界」有點兒「隔閡」式的「異趣」。三個特徵:

一,翻炒典故。典型例子:練霓裳。梁羽生先生著《白髮魔女傳》的「大女主」,名字典出「霓裳羽衣」。

二,多用複姓。典型例子:令狐衝。金庸先生著《笑傲江湖》的男主人公。令狐,在本來就顯得另類的複姓中,也是很少見、更另類的。

三,性別特徵含混。典型例子:陸小鳳。古龍先生《陸小鳳》的男主人公和相關數部其他作品裡的重要輔助性人物。還有——也是古龍先生給起的,眾所周知的——楚留香。光看名字,容易產生「性別錯位」。

武俠小說講的都是純虛構的「傳奇」,近似於「神話」,人物名字起得獨特些,不僅無可厚非,而且簡直是挺顯必要。

名字的「意境」,肯定也不止在武俠作品裡才有,才需要。實在是普遍需要、應該有。

比如:我母親有個年輕同事,當初還介紹跟我試著談過戀愛。挺漂亮一姑娘,北京土話叫「尖果兒」。後來沒談成,嫁了個商者,生個兒子,給取名「子豪」,說這名字,等兒子長大,人家就能叫他「豪哥」。這大概是香港黑幫片看多了而產生的「意境」。

再舉一例,是在我剛剛完成的東北抗戰相關電視劇劇本中的。是個「翻改」活兒,就是原本有完備的劇本(僅僅只是「完備」),覺得不好,讓改,我覺得不好改,索性循著本有的構架,推倒重來。劇中貫穿性虛構人物有兄妹三個,原劇本給起的名字是,大哥「屈大成」,二哥「屈大功」,小妹「屈靈犀」。覺得「屈」姓在東北不多、不夠典型,大成、大功,之於為人物設定的「有書香氣的殷實家庭」(不算「書香門第」),顯得簡單而流俗了些,且不大符合時代(人物均出生在上世紀初、早期),而且跟小妹「靈犀」的名字沒有對應性,還似有點兒「文化底蘊」上的差異。我給改成了姓林(東北較多的姓氏),並根據時代特徵,賦予了他們「安」字輩,大哥「林安康」、二哥「林安泰」、小妹「林安寧」,康泰安寧,跟時代和人物出身及其共同組成的「故事的意境」,對應得似乎妥帖了些,也還比較「上口」。

(三)時代感、地域性和上口

先說「上口」。

名字是用來「叫」的。要符合口腔發音的便利,同時注意避免不好的「諧音」。這二者,有時候會有些矛盾,但是屬於可以「對立統一」的。有些家長,為避免諧音、孩子落外號,就給起很拗口的名字,結果倒是沒外號了,孩子自己說、別人叫起來,都感彆扭。

舉例:幾年前幫一個劇本創作公司做一部大劇的策劃,老總(女的)派給我一個清華大學法學研究生(喜歡寫作的加盟者)讓「帶帶」,她自己說是我的「學生」。這個「學生」很認真,但不得其門而入。我就跟他交流「人設」的問題(人設是我認為的劇本的「最根本」),就涉及到了跟劇中人物起名字的問題。

「學生」說這個她覺得最難,因為起了好幾輪,老闆都不滿意,說人物名字,特別是「女一」的名字,要有「詩歌般的美感」。「學生」就往「蒹葭」之類的方向去動腦筋,結果又被老闆說「拽文」。

我用了不到5分鐘,就給劇中1950~1960年代(55後、60後)「軍幹」家庭出身的女主人公起了名字——肖勝春。給「學生」解釋:肖姓,聽起來、看起來,都比較女性化。「學生」認可,卻認為「勝春」的名字沒有老闆要求的「詩歌般的美感」。我在白板上寫給她看:不是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裡霜——毛澤東《採桑子·重陽》。

「學生」無話,提心弔膽拿給老闆看,比我大10歲(大致就是劇中那個女主的同齡人)的女老闆當即說「到底是老油條,這名字起得好」——她知道,這名字,那個二十幾歲的85後「學生」想不到。她說的「老油條」,就是我。

「肖勝春」,是我迄今為止在給創作所涉人物取名比較「得意」的例子。看上去,「勝春」二字挺普通,弄不好會覺得很容易重名。沒想,查了查,不確定地獲知,重名還真不多。不過就算重名,也沒關係。起名字為了不重名,挺難的,於大姓,就更難。

文學創作,不怕人物名字「重複」,就怕「不上口」、時代感和意境「不對」。

肖勝春,軍幹家庭、詩詞意境、時代特徵、上口,全齊!

一般來講,接到劇本修改的工作,我不會輕易給其中人物改名字,更不會只是改改人物的名字就算「改了一稿」。但有時候「看不下去」,就還是改了。上面「屈氏三兄妹」變成「林氏三兄妹」,可堪一例。

還有一樁,是解放前夕西南(重慶)地下工作的題材,只有策劃,沒有劇本(現在也沒有,因為終究由於涉及「統戰」和「諜戰」而沒能立項),地下黨女主,原策劃給取的名字是「東方秀珠」。拿給我讓改的老師嗤之以鼻道:什麼破名字。怎麼不叫東方明珠啊!我給改成了具有時代感和美感又多少顯得「脫俗」並且肯定「上口」的三個字——褚湘君。老師讚不絕口。

最後說說「地域性」。

我們今天是多民族高度融合的「大家庭」,名字的「地域性」或許不那麼凸顯。即便涉及不那麼遙遠地「過去」,類似南北方、東部西部這樣的地域差異,在創作時給人物起名字,也不用太拘泥。但涉及少數民族或者很古老的時代,就得考慮地域差異了。

一正一反兩例。

反例:還是上面「東方秀珠」的那個作家,在寫「上古」(炎黃時代)的小說中,給人家北方遊牧部族(最「北」也就到今天內蒙古偏南地方)的人物取名字,姓了「巴」,父親叫「巴特」,女兒叫「巴音」。那個是後來蒙古族的特徵好嗎!炎黃那時候,蒙古族不知在哪兒呢。就便有了,恐怕也不是「巴」、「巴」的!

正例:還是自誇吧——漢人科技人才娶了「有身份」的傣族姑娘,生個女兒,循了傣家習俗,沒賦予他的漢姓,給女兒取名「召鹿蘋」。鹿蘋,代表漢族血統的文化底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召,是傣族最高的「種姓」,只有「王者」(土司)才能用。傣家女子「無姓」,「有身份」的,可以繼承父系或母系的「種姓」。這個就是典型的地域特徵。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紅樓夢》裡有一個少年心裡沒有陽光,他是誰?

沈復《浮生六記》:讓我們感受到遙遠的古代的婚姻生活的點點滴滴

相關焦點

  • 從《後窗》「看」的藝術中,試析文學創作中的「代入感」
    電影是一種視聽藝術,而文學作品是一種文字藝術,兩者之間有所區別,但殊途同歸,都是在講故事。在我看來,只要是講故事,觀眾或讀者追求的都是那八個字: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那麼,怎麼做到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呢?如何加強代入感呢?這個問題,其實希區柯克在《後窗》中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 袁傑偉點燃大學非虛構文學創作夢想
    徐遲報告文學獎是一項全國性文學榮譽獎項,每3年評選一次,專門用於關注和獎勵我國報告文學創作中的優秀作家作品,並力圖使之成為促進我國報告文學創作繁榮和發展的推進器。《人民文學》在二〇一〇年第二期設置了「非虛構」欄目,試圖讓「非作家」和普通人也參與進來,但多年來的創作實踐證明,「非虛構」已經成了一種另類的「知識分子寫作」。非虛構」寫作的意義被確定為「探索比報告文學或紀實文學更為寬闊的寫作,不是虛構的,但從個人到社會,從現實到歷史,從微小到宏大,我們各種各樣的關切和經驗能在文學的書寫中得到呈現」。
  • 從如何閱讀文學作品角度,淺析《嫌疑人X的獻身》的創作特點
    我們也像解決著名數學難題一樣,東野圭吾創作出一部廣受好評的文學作品,我們作為讀者來判斷這部文學作品的創作特點,及其現實意義。01 「記憶」——東野圭吾的作品給我們的閱讀體驗進一步升華著名文學批評家弗萊說,「一部文學作品是從別的文學作品中成長出來的。」
  • 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創作觀:文學創作史上的時代明珠
    風骨,從字面上看,它是如風一樣勁烈,又有著骨的支架,也就是在骨的支架裡填充有風的文字,這樣說來它其實也是一種文學作品中展示出來的精神風貌美,風側重於作家主觀上的氣質特徵的體現;故側重於指作品客觀內容所表現的一種思想力量。而這種力量也正是支撐它的框架。" 風骨"說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代創作家和文論家無不標榜以精簡的"風骨"來反對那些柔靡繁縟的創作文風。
  • 十月文學院影視創作中心揭牌:文學是影視的「血親」
    10月28日下午,第五屆北京十月文學月「文學+板塊」核心活動「十月文學院影視創作中心」在十月文學院揭牌。十月文學院是北京市委宣傳部領導下的專業文學機構與公共文化平臺,平臺以文學創作、出版合作、文學交流推廣、公共文化服務為核心,已成功構建起一個創新型複合型的文學產業聚集平臺。
  • 繽紛斑斕的文學景觀——2020年文學創作成就一瞥
    回首疫情猖獗之時,作家李春雷、李朝全、紀紅建、普玄和曾散肩負使命,組成「中國作協赴武漢抗疫一線採訪創作小分隊」,告別各自的舒適,書生從戎,凜然逆行。他們在極其特殊的環境下,推出《鐵人張定宇》《一位叫「大連」的志願者》《一個武漢民警的春天》《他們的名字叫美德》《甘心》等作品。
  • 不負青春 不忘初心——亂世狂刀談在網絡文學創作中的成長與感悟
    提起這一筆名的由來,亂世狂刀介紹,是取自於臺灣霹靂布袋戲中的一個角色名,是個有情有義又有才的人物形象。人如其名,亂世狂刀作品中的主人公,也總是展現著熱血英雄氣概,頗具俠者風範。在第二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重點活動「傳統文學VS網絡文學六家談」的第二場活動中,亂世狂刀作為80後網絡作家的代表出席,分享了他開始網絡文學創作以來的心路歷程,以及這些年一路走來所感受到的網絡文學的變化與發展,感慨良多。
  • 文學是場馬拉松,聽老作家南豫見先生談文學創作
    羽翼飛鴻欄目這篇文字的題目如果用語法評判,「文學是場馬拉松」算病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參與文學活動是場馬拉松」,但我覺得這樣好,這樣內含更顯豐富。漯河作家協會有老中青三代作家組成的主席團己經形成,經過這些年風風雨雨的考驗,以及出現大批優秀作品、大批優秀作家的事實,足以證明市作協主席團是堅強的,是能在市委市政府及文聯黨組的引領下,堪當帶領全市作家為文學事業發光發熱之重任。站在這大紅的會標下邊,我浮想聯翩。
  • 傳統文學和非傳統文學,創作之路的生命之花開放!首發
    任何關係,都有它的致命一擊的戰略點,文學也是一樣的!它在創新和創作的過程中,由於各種軌道和條件的限制!文學,它也是一樣的道理,在發展的道路上,由於各種因素和條件的限制,導致文學停待不前!傳統文學,它在創作過程中,遵守規則和押韻等古板和固執發展軌道,脫離了基層民心所向和自然軌道!這種問題的根源,就是在於條件太苛刻,包括文學創作之路上的作家匯聚和力量的限制!
  • 面對信息碎片化——文學創作更須堅守經典意識
    面對新的媒介環境有所調適有所堅守文學提供對世界、對生活的個性化圖景和感受,它誕生於自我表達的需要,卻始終追求走向社會、打動人心、引發共鳴。文學的生命力在於為讀者連結起精彩的想像世界,帶來新的發現、新的體驗,這些都離不開時代的媒介環境。
  • 中國電影文學創作基金在京啟動
    揭牌儀式中國電影文學創作基金旨在促進我國影視文學發展、重點助力新生代影視劇本和鼓勵影視創作評論的多元化。有關領導、編劇、導演、影視劇演員及企業和社會組織代表,百餘人出席了啟動儀式,並見證了機構揭牌。中央文史館館員、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作家、編劇梁曉聲先生為該基金管理委員會題名,並題詞「助力電影文學創作,用愛寫好中國故事」。儀式上中國電影文學創作基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劉寧和海外影視合作創投中心主任王梓瑜、常務副主任陳唯一,向大家展示了賀詞並接受頒贈。
  • 從精神家園出發——賀敬之文學創作中的延安情結
    原標題:從精神家園出發——賀敬之文學創作中的延安情結「心口呀莫要這麼厲害地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兒貼在心窩上。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裡!」賀敬之的這首情真意切、盪氣迴腸的《回延安》,讀來總令人豪情滿懷,意氣風發,對延安有一種嚮往之情。
  • 從《班傑明·巴頓奇事》改編,談電影對文學作品的內容取捨與再創作
    受創作力疲軟、電影市場宣發時限等等因素影響,將已有的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的再創作成了較為普遍的選擇。但事實上,讀者的想像與思悟是建立在作品敘述本身的,第三方無從通曉每一位讀者閱讀作品後在頭腦中浮現的畫面,故而1:1還原小說的角色與情節本身缺乏可操作性和高接受度。
  • 泉州是一座小說創作的富礦 著名作家王幹賈興安在泉暢談文學創作
    泉州網11月28日訊 (記者陳智勇)26日,由泉州市文聯主辦、泉州市作家協會承辦的「名家進泉州公益講座(文學類)」王幹小說創作專場講座和賈興安散文創作專場講座先後在泉州師範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演播廳舉行,吸引不少作家和高校師生到場聽講。
  • 古代文學理論專著、文學創作寶典,劉勰著《文心雕龍》
    有文學創作,當然就要有指導創作的理論著作,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一部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這部書的作者叫劉勰,他出身寒門。南北朝時期很講究出身,門閥子弟無論優劣都能擁有優渥的生活,接受良好的教育。寒門子弟缺少機會,努力也未必能夠有好的前途。
  • 中文在線斥資過億扶持創作 網絡文學大學助力作家新生力軍
    網絡文學行業變現方式日漸豐富,各大網際網路巨頭頻頻布局網文領域,市場火熱的背後更加離不開對大量優質網文內容的需求。無獨有偶,近期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網絡文學出版管理的通知》中,要求平臺控制總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對網絡文學內容的要求更加明確。
  • 作曲家劉嶽創作談
    反過來,我們把研習西方音樂作曲理論中得到的所有技術和經驗運用在戲曲和民族音樂的創作時,也會有更多的手段。所謂「西學中用」在當代音樂寫作中是重要的基石,尤其是西方優秀戲劇作品中布局文學加音樂的結構方式,非常值得中國戲曲借鑑和學習。
  • 白銀「歌」者 ——我市知名作家宋育紅的文學創作路
    說起宋育紅,許多白銀人並不陌生,因為在白銀文學藝術界,這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他的文章經常見諸報端,他的身影也經常出現在螢屏上。能有機會採訪這樣一位親歷了白銀文化成長的白銀文壇知名人物,對於記者來說是一件緊張而興奮的事。宋育紅屬於共和國歷史上被稱作「老三屆」隊伍中的一員,未滿16歲時,就被命運安排在乾旱貧瘠的山塬上插隊落戶。
  • 湯圓創作:為行動網路文學作者打造「安心土壤」
    原創文學「網際網路+」眷顧的又一個風口2013年起,騰訊、百度等巨頭也正在認識到網絡文學在整個「泛文化」產業格局中的源頭地位從市場規模來看,數字出版領域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網絡文學作為這個領域中的一環至少是一個百億級市場,而網絡文學所催生的遊戲、影視等版權衍伸更是一個不可估量的市場規模。市場化的發展讓版權、IP意識日漸被重視,對於「大神級」創作者的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而在發掘潛力新星領域,各平臺通過一段時間的潛心耕耘,已經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
  • 阿古拉泰:跨越世紀的天籟彩虹——草原音樂文學創作的回首與展望
    草原音樂創作起始,便與祖國的命運血脈相連,與時代的脈搏同頻共振。草原音樂文學的成長與成功,始終與祖國、人民、時代的哺育息息相關。我們的草原音樂文學走過了一條漫長而又光輝的道路,這條長路及所折射的藝術經驗,依然自覺地光照並指引著當今時代和遙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