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場馬拉松,聽老作家南豫見先生談文學創作

2020-12-23 飛行季少兒雜誌

羽翼飛鴻欄目

這篇文字的題目如果用語法評判,「文學是場馬拉松」算病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參與文學活動是場馬拉松」,但我覺得這樣好,這樣內含更顯豐富。今天參與這個會的全稱是「河南省作協第六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暨長篇小說高峰論壇」,參加入員為省作協理事,及各地市作協主席與秘書長。我與煥軍、子璋應邀出席。漯河作家協會有老中青三代作家組成的主席團己經形成,經過這些年風風雨雨的考驗,以及出現大批優秀作品、大批優秀作家的事實,足以證明市作協主席團是堅強的,是能在市委市政府及文聯黨組的引領下,堪當帶領全市作家為文學事業發光發熱之重任。

站在這大紅的會標下邊,我浮想聯翩。1980年5月「河南省第二次文代會、省作協首屆代表會」在金水大道紅旗賓館召開,那年我27歲當選為省作協最年輕的理事,2015年11月27日「省作協六次代表會」在黃河迎賓館召開,我結束了36年的理事任職,南丁老師告訴我連任5屆省作協理事者唯你一枝獨秀,第一屆時張一弓、田中禾、張宇、李佩甫還不是理事,第四屆時我們這一茬都全退了。我笑言年齡是個寶,機會最重要。長江後浪推前浪,我不當理事了,南飛雁坐在了主席臺上,後來居上,比我的起點高。那天正是南飛雁的生日,吃早飯時,我與南丁老師、張宇兄在一塊,南丁老師說,今天這個會就是給飛雁開的,這麼多人湊在一起為他過生日。

38年彈指一揮間,第一屆理事會的成員就剩下仙居中牟的廣舉兄、客座黃河大學的教授樞元兄、在北京抱外孫的嶺群兄,我們四人了。在河南這場文學馬拉松的競技中,我屬於發令槍聲一響起步佔優,後來因準備工作不紮實鞋帶鬆了,我蹲下繫鞋帶的工夫,讓一撥哥們弟們衝在了前邊。如今生命剪割刀的利刃,也開始割我們這茬韭菜了,最好的哥們走幾個了。有的要麼心臟搭橋要麼放支架疾病歪歪的,想想人生苦短,人生殘酷,挺傷感的。在韭菜尚未割著前,這馬拉松還要跑下去呵。如今經由漫長的堅持,我們這茬人都先後重新進場,開始在跑道上進行最後的衝刺了。逐鹿中原,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年過六旬的我們,都退休了,對我們這撥人作品評價的話語權由新人執掌了,我堅信隔代之後,我們這撥人的大部作品是一堆廢紙,唯有真正的藝術品會閃著光留下來。當然是鳳毛麟角,珍稀珍稀的了。一句流傳甚廣的話說得真好:白紙黑字,後人自有評說。

漯河作家的馬拉松方陣己有多位因年齡與身體或其它原因退出了,時下我仍在領跑,但煥軍、子璋、永紅、翠華、喜梅、戰勝、全偉、景超、彥濤、肖飛、秀洲、湧泉、春玲、趙煒、建勳、廣傑、葉青、曹敏、海方、秀平、李工、馬文等人也緊追不捨,還有更新的面孔,國宏、亞芳、亞玲、孟洋、可寒、志強、盧穎、柴森、洪濤、建政、薛桂梅、周桂梅、榮仙、胡娜、石志敏、新華、如雪、根蒂、秋菊、旭坤等人躍步入陣,奮勇爭先,為漯河的文學事業增紅添綠。

我已至耳順之年,看透了世情百態,心情也就淡定了,幸市作協碩果纍纍,繁花似錦已成定局。

文學的馬拉松沒有終點,永遠在路上,努力吧作家們。

選自《南豫見先生文學創作講座》

南豫見先生 ,1952年生於河南省唐河 縣源潭鎮。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1991年出席全國優秀青年作家表彰大會。連任五屆河南省作家協會理事、四屆河南省文聯委員、三屆漯河市作家協會主席。電視連續劇《日出日落》、《生死較量》分別在央視一套與八套黃金時段播出。著有長篇小說《生命原則》(上下卷)、《百年恩公河》、《家族榮譽》、《扶貧記》等12部。中短篇小說集《小和尚拆廟》、《皇天后土》兩部。散文集《漯河文學地圖》。迄今已創作各類體裁作品700餘萬字,部分作品以多語種譯介海外。

相關焦點

  • 文學創作經驗談:文學創作中如何給人物起名字?
    涉及到文學創作(包括影視劇本創作),給其中虛構的人物起名字,平均來講文化素養比「普通」年輕父母略高些的廣大筆者,就各種盡情發揮了。可是,有時候發揮得有點兒太那啥,弄得不咋「好看」。作為寫作者,並不多的讀者中,所幸還有若干「鐵粉」、「擁躉」。
  • 繽紛斑斕的文學景觀——2020年文學創作成就一瞥
    老中青作家一同守護文學的尊嚴2020年,中國文壇數代作家共同發力,老中青共同銳意進取,形成一道道令人感佩的蓬勃景觀。106歲老作家馬識途的《夜譚十記》,用自己的百年人生豐富經歷為底色,以蜀中方言講舊社會的三教九流奇人異事,自成一體,自高一格。
  • 白銀「歌」者 ——我市知名作家宋育紅的文學創作路
    從本世紀初開始,宋育紅的文學創作進入井噴階段,大量作品從他的筆端和鍵盤上湧現。《白銀賦》《白銀大寫意》《白銀之戀》《白銀之光》《創業者之歌》《魅力白銀》《和諧之聲》等一批凝聚著他的情感和心血的謳歌白銀的詩歌散文不斷見諸報端,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反響。談起自己在文學創作中的白銀情結,宋育紅說:「我熱愛這片土地。
  • 《文學的日常》:東方視野下的文學之美
    節目中,老友來訪,相伴兩天,一路對談、走訪、體驗、觀察,笑談間涉及生死觀、世道人心、故鄉、青春叛逆等熱點話題,問診時代,以文學照亮日常,映射出名人作家對時代及生活的認知與解讀。對於作家是怎麼樣生活、思考和創作的?很多時候,我們只能是苦於好奇、耽於想像,而這一次,終於有機會一窺作家的世界是怎樣的。馬原,中國先鋒派代表作家,中國當代文學史繞不開的名字,和餘華、格非等人一起被歸納為「先鋒文學五虎將」,著有《岡底斯的誘惑》《虛構》《糾纏》等影響廣泛的作品。
  • 紀錄片《文學的日常》:作家的生活長這樣
    在《文學的日常》中,探訪了10位作家,每集有一位相熟好友去拜訪一位知名作家,相伴兩天,一路對談、走訪、體驗、觀察,笑談間涉及生死觀、世道人心、故鄉、青春叛逆等熱點話題,問診時代,以文學照亮日常,映射出名人作家對時代及生活的認知與解讀。在輕鬆愉快的氛圍裡,我們更能夠了解到何為「字如其人」,作家的精神世界是如何構建出來的?
  • 談「紅色文學經典」的價值:彰顯超越時空的思想穿透力
    彰顯超越時空的思想穿透力  ——談「紅色文學經典」的價值  【新時代·新創作·新文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其中必然含有雋永的美、永恆的情、浩蕩的氣。
  • 中國電影文學創作基金在京啟動
    人民期待著」;第十、十一屆全國人大原常委、法律委員會副主任、民盟中央原副主席李重庵先生,在啟動儀式上致賀辭並為活動題詞「扶持劇本創作新人,推動電影文學發展」。中央文史館館員、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作家、編劇梁曉聲先生為該基金管理委員會題名,並題詞「助力電影文學創作,用愛寫好中國故事」。儀式上中國電影文學創作基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劉寧和海外影視合作創投中心主任王梓瑜、常務副主任陳唯一,向大家展示了賀詞並接受頒贈。
  • 劉以鬯與香港文學
    到香港後,劉以鬯重回《香港時報》的副刊《淺水灣》當編輯,這次回歸香港,在文學創作方面,開啟了他心理書寫的嘗試。那時香港文學的主流仍然是以現實主義為主,描寫事物的外在,而意識流小說則是描述內在的型態,表達剎那間人的心裡意識的流動,就當時的環境來說,這是非常創新的嘗試,可以說,劉以鬯是香港文學的起點。
  • 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創作觀:文學創作史上的時代明珠
    導語:南北朝時期,文學開始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門類,往往在這種社會動蕩的時刻,人們的思想精神得到自由,於是多元化的文學創作觀開始興起,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以鍾榮《詩品》為首的對於文學創作觀進行分類分析的文學書籍,這些書籍的產生使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發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使這個時期的文學成為了歷史上的一顆明珠,滋味說,三義說等等都給予了文學創作不一樣的靈感方向
  • 黃錦樹談馬來西亞華文文學
    應《上海書評》之邀,我於2020年2月間與黃錦樹先生做了一次訪談,內容不僅涉及他自己的創作和思考,也關注馬華文學的歷史與現狀,及其與「中國性」問題、與方言、與書寫文字的糾纏。《雨》,黃錦樹著,後浪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272頁,38.00元我想我們可以從「讀者反應」開始說起。
  • 汪曾祺長子談老頭兒「劣跡」:當槍手賣文採,搞文學「賊心不死」
    典型的例子,汪朗在講座中列出三條:第一條是汪曾祺上大學的時候當槍手,被聞一多先生發現了;第二條也是他上大學的時候賣弄文採,被沈從文先生批了;第三條是他當了「右派」以後死不悔改,檢查裡頭還死氣白咧的要搞文學創作。
  • 周裕鍇談中國古代文學闡釋學
    您的這種取向,是否受了您書中多次提及且引述的錢鍾書、程千帆先生的影響,試圖用「古代文學的理論」重寫「古代的文學理論」?周裕鍇:我年輕時讀過些中國文學批評史和文論選一類的書,對歷代文論的主要觀點有所了解。八十年代念研究生,讀了錢鍾書先生的《管錐編》《談藝錄》《舊文四篇》,非常喜歡錢先生比較文學式的方法,即立足中國文論的基礎,借鑑西方相近的觀點來做比較詮釋。
  • 一本雜誌的堅守:《文訊》與臺灣文學歷史
    8月下旬,在騰訊文化組織的臺灣文化觀察行中,新京報記者走訪了紀州庵文學森林與位於張榮發基金會大樓的《文訊》雜誌社,與島內的文藝界人士座談,並專訪了總編輯封德屏。她向記者講述紀州庵文學森林,《文訊》雜誌,及這場轟動島內的「臺灣文學另類盛會」,我們亦可藉此一窺島內的文學與文化生態。
  • 「盛世中華杯」國際文學創作邀請賽獲獎名單揭曉
    「盛世中華杯」國際文學創作邀請賽獲獎名單揭曉 為謳歌中華盛世,弘揚中華文化,培育文壇新秀,打造文學經典,經典文學網、中華文藝微刊、北美蝶戀花詩社、美國西部華僑聯合會聯袂舉辦「盛世中華杯」國際文學創作邀請賽。
  • 文學往事:臺灣作家談木心(全)
    值此木心話題效應進一步拓展延伸之際,筆者尋蹤、踏訪、叩問,先後與十三位臺灣文學、文化人士,共話木心,傾聽三十年來他們對木心先生的有「心」歲月,並向此岸的文學讀者,娓娓介紹木心先生給臺灣文壇留下的深切記憶與持久的影響。文章定名《文學往事》,意在點出「木心」這個名字之於臺灣文學、臺灣文壇的深切與內在,並以此鑑照這一片如斯豐饒、豐沛的「文學彼岸」。
  •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9期
    就像照相機、留聲機、印刷機曾在文明進程中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看、聽、讀的方式,並影響到繪畫、音樂以及包含文學在內的文化生產機制,當下的媒介之變也在塑造新的閱聽方式與交流場景,讓文學以不同的路徑和形態進入我們的生活。
  • 2019年度文學創作獎,天意木國徵文獎頒獎典禮圓滿結束
    市作家協會主席馮明德作了工作報告,一是文學創作喜獲豐收,二是作協工作穩步推進,三是基層活動生機勃勃。2018年以來,我市作家出版文學作品集10部,發表各類文學作品八百多件。裴建平近年小說創作呈井噴之勢,中篇小說《小品回到考棚街》及多個短篇小說在《芙蓉》《青年文學》等刊物重點推出,楊文輝的長篇小說《追夢》列入2018年省重點扶持作品,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 袁傑偉點燃大學非虛構文學創作夢想
    魯迅(如《藤野先生》,《為了忘卻的紀念》)冰心、瞿秋白(《俄鄉紀程》、梁啓超、柔石、謝冰瑩(《女兵自傳》、《從軍日記》)和文學研究會的諸作家都積極寫作報告文學。舉例:1、冰心的報告文學創作一直未能引起學術界的足夠重視。事實上,冰心最開始步入文壇就是以報告文學創作起家的。
  • 繽紛斑斕的文學景觀
    無數位優秀的詩人以一首首飽含深情的佳作,謳歌在為生命而抗爭中顯現的人性光輝,讚美這場特殊大考中的感人事跡。同樣在2020年,以已故作家李迪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行走大地,深入鄉村和脫貧攻堅第一線,書寫扶貧火熱現實。作家們身入心入情入,從最初思考「寫什麼」轉向更多關心「怎麼寫」。
  • 我的文學情緣
    而文學對於我,可謂生命的需要。生活是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題記讀高中時流行著一句口號:「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當年,我所就讀的平涼一中是甘肅省的重點中學,學校裡也瀰漫著這樣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