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來,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日益實現,黨和政府乃至人民群眾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復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於是短短幾年間,一股席捲華夏大地的「國學熱」,蓬勃而起。從各大主流媒體,到普通文化雜誌,上至知名的學者教授、下至普通的網民朋友,暢談國學、發揚國學,成為了一種雅俗共賞的時髦話題。
然而,如果我要問大家究竟什麼是「國學」,「國學」的定義是什麼,恐怕即使大家心裡明白,口中也是含糊其辭難以說清。究竟什麼是「國學」,如何科學地定義「國學」的內涵與外延,自20世紀「整理國故運動」興起以來,就各說紛紜,莫衷一是,迄今為止仍無定論。
我認為的「國學」,簡而言之,即「中國古代的傳統學問」。這個概括,雖然籠統,但是卻很好理解,國學必須是中國的學問,而且是中國古代的、非現當代的、傳統的,非西方的學問。中華文明作為人類文明史上迄今為止唯一沒有斷流的文明,其傳統學問只能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來概括。在這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學問體系中,我個人認為又以文學取得的成就最為輝煌。我不能武斷地說,在人類史上出現過的眾多民族中,古代中國的文學成就是最高的,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說: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放之世界,絕對是罕有其匹的。
一、文學:
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是巨大的、輝煌的、令後世人無限驚嘆的。在中國古代(可以延伸至1915年新文化運動以前或者1919年54運動以前)幾乎各門各類的學問著作都可以當做文學著作來閱讀,老子的《道德經》是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嚴格意義上是一部涵蓋社會學、倫理學以及政治學的綜合性著作。《墨子》《莊子》《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的作者都不是文學家,他們寫作或者編撰該書時,也無意進行文學創作,但是這些著作的的確確都是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文學經典。
《尚書》《左傳》《史記》《漢書》都是典型的歷史學專著,可是這些書同上面提到的先秦諸子一樣也是皇皇的文學巨著。《貞觀政要》《資治通鑑》都是考鑑政治得失的政治、歷史典籍,但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除了職業政治家和歷史學者,大多數人都傾向於把它們當做文學故事書來讀;《水經注》《徐霞客遊記》是古代中國人地理學研究成果的結晶,陳琳的《討賊檄文》,駱賓王的《討武氏檄》則是行政公文等應用文體的典範。而此種種,都可以「文學」一門,一括而盡。中國古代文學的博大精深,由此清晰可見。近人王國維說: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
他只是在自己的研究範圍內,點到為止。原之後還有明清時期的小說和戲劇以及近現代的魯、郭、茅、巴、老、曹的文章,都堪稱一代之文學。當代有什麼樣的文章能堪稱一代之文呢?網絡文學,在那些精英文學的作家眼裡,顯然是不能建起中國當代文學的大廈與中國古代傳統文學齊高的,那麼那些精英作家創作出來的嚴肅文學就能挑起這個大梁嗎?答案顯而易見,卻又模稜兩可。這就不免引起了那些有責任心的知識分子和作家們的擔憂。怎樣才能寫出一部好的作品,寫出一部歷久彌新的經典性作品,成為了他們必須思考並為之努力解決的一個問題。
二、閱讀: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那些天才式的作家,也不可能在不讀一書,不識一字的情況下創作出可以傳世的經典,更何況當今這個年代是缺乏天才,大師稀缺的時代?一般作家,想要寫出好的作品,必須先讀夠一定數量的前任的作品。我認為:讀書多了,並不一定能成為一個作家,但是不讀書或者讀書少了,絕對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作家,當然,那些天才作家,則要另當別論。
俗話又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也許有人該問了,隨著電子閱讀時代的到來人們所閱讀的書何止萬卷?隨著交通工具的日益發達,現代人在頃刻間就能上天入地,漂洋過海,從南到北,從東至西,所行何止萬裡?隨著通信工具的日益多樣化,人們所閱之人何止萬人?那我要反問了:所讀萬卷書,有幾行字是深深印在你的腦海裡揮之不去的?所行萬裡,有幾步路是你自己腳踏實地走的?所閱之人,有幾個人是你親眼見過,熱切交談過的?
隨著人們碎片化閱讀習慣的日益養成,耐心去啃去消化大部頭兒經典名著的人越來越少。人們閱讀總是習慣於浮光掠影,淺嘗輒止。即使一些熱愛讀書的人,在閱讀的時候也很少再去執筆揮墨,圈圈點點。現在大部分人,尤其是大部分青年人對於《紅樓夢》這樣的古代經典,《百年孤獨》這樣的世界名著,只是敬而遠之,若是拿在手裡來讀,怕是只能望書興嘆:
「這寫的是什麼呀,我都讀不懂,人人都看不懂的東西也叫經典,人人都看不下去的東西也叫名著?」
打一個不恰當的譬,這些人對於名著的態度,就是看慣了動畫的幼兒對於成人動漫的態度,也是看慣了成人動漫對於幼兒動畫的態度!
經典是在時間長河大浪淘沙的過程中留下的最純粹最寶貴的東西,它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值,而不會因為所有人的貶低失去價值。經典名著讀不下去,那是讀者個人修養與鑑賞能力的問題,不是經典本身的問題。
當然,從人類文明的最初萌芽一直到今天已有近萬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各個方面的經典名著浩如煙海,人的一生畢竟是短暫的,人的閱讀精力亦是有限的,所以在閱讀時我們不能一味貪多而細大不捐,應該優中選優,精益求精。我有以下兩條道路可以供閱讀者參考:
一是「讀人人都讀過的書,說別人沒說過的話」。一本書若是人人都讀過,這本書竟然是當之無愧的經典,這一點毋庸置疑,如果實在不知讀什麼書,大可將此類書拿來一讀。可以讀人人都讀過的書,但絕不可能說人人都說過的話,如果人云亦云,純屬鸚鵡學舌,畫蛇添足毫無意義。再者就是「讀別人未讀之書,使他人未識之理」,這一點既容易做到又十分難做到,一來人人都讀過的書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高層次書大部分人都是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去讀的,只要肯特立獨行另闢蹊徑,自然就能「讀別人未讀之書,使他人未識之理」,不過話又說回來,古往今來人的慣性就決定了:隨波逐流易,特立獨行難。
就我個人而言,可以先「讀別人未讀之書,識別人未識之理」,然後再「讀人人都讀過的書,說別人都沒說過的話」。事實上,一旦我們讀過別人都沒讀過的書,識得了別人都不識得的道理,我們自然就可以從人人都讀過的書裡,讀出別人都沒讀出的東西,繼而說出別人從未說過的話。
三、寫作:
提起寫作,很多人都能想到一揮而就,倚馬千言。其實絕大多數寫作者很少有人能達到這個境界,即使有人達到了這個境界那也是經過了漫長時間的準備,厚積薄發的結果。一個有責任心的寫作者,是要為自己的文字負責,所以他絕對不會毫無準備地提筆就寫。寫作之前,必會做足準備。
上文提到的文學、閱讀兩方面,其實就是寫作準備的一個部分,作為華人的文字創作者,你只有了解了中國文學的來龍去脈和文化淵源,才能以此為基礎建構自己的文學大廈,作為一個對人類精神負責的創作者,必定是廣泛涉獵各種經典名著,博採眾長,而後成一家之言。寫作準備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過程。具體言之,或有以下幾個方式:
1.寫日記
為數不少的中小學老師都會注重培養學生寫日記的習慣,就我個人而言,早在我六七歲,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們的語文老師就要求我們每天寫一篇不少於200字的日記。隨著年級的增加,字數也不斷增加。現在正朝寫作方向努力的我越來越發覺寫日記尤其是從小寫日記一切對以後的創作有極大的幫助,可很遺憾,雖然早在我六七歲時老師就要求寫日記,但是我始終沒有養成一個持續寫日記的好習慣,總是時斷時續,持續時間最長的大概是中學時期(2013年10月13日—2017年7月10日)在三年多的時間裡我連續寫了4大本日記,記錄了我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讓我無比痛心的是,由於我的粗心大意,僅僅不到五六年的時間裡就已經迷失了三本!自從2017年7月10日之後,因為手機和網絡,我再也沒有續上寫日記的習慣……
2.沉思
「一味躲在書齋裡的作家永遠寫不出好作品。」從實踐的角度來看,這句話固然是正確的,但是其過分強調了外在閱歷對寫作的影響,卻又不是普適的真理,因為寫作並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實踐活動,它很大程度上是由意識參與的精神性活動。法國著名作家普魯斯特只在有限的時間裡去過法國首都巴黎,其餘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一個小鄉村中度過,更確切地說,他的居所「只是門和窗,連書都沒有!」但是他卻寫出了法國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追憶似水年華》!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善於捕捉並凝聚意識,而且能夠長期連貫的沉思。
3.博學
我始終認為,如果一個致力於文學寫作的人,除了文學其他的什麼都一竅不通,那麼他定然不能取得長久的成功!為寫作做得最好的準備,莫過於讓自己變得博學多識。古往今來的大文豪,莫不是一專多能的通才,中國如蘇東坡、曹雪芹等,國外如拉伯雷、莎士比亞等。這些人你固然可以用偉大的文學家來概括他們在文學方面的成就,然人人都知道的事實是,他們在思想領域、哲學領域、藝術領域乃至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著卓越的成就與貢獻。
以上這三種方法,說起來並不難,也就一段話的篇幅,但是做起來可就是難如登天了。以上所說,我自己也是差之千裡,但是雖不能至,卻心嚮往之。再此提出,且與大家共勉!
最後,我們需要清楚的是,文學、閱讀與寫作是有機相連的三個部分,其共同植根於中國的文學傳統——「文以載道」!古人的道太過複雜,若是論說起來,再來一篇文章也不夠。我這裡就從文學的角度,概括為:「娛己」、「合群」、「利天下」!
文字工作者創作一部作品一定要使自己感到高興,因為只有做著高興的事才能樂而不疲,全力以赴,只有全力以赴寫作的作品才能對得起自己的付出,對得起讀者。「合群」,就是要合乎人群之需要,一部不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作品即使因為某些原因風行一時,也終究會被人們扔進舊紙堆裡。「利天下」,就是要有利於國家,有利於民族!文學沒有國界,但是文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和民族!
當代文學青年及後繼者,但凡如此,中國綿延數千年的文學傳統,斷然不會失掉!一篇長言,或為空論,有用與否,各自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