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閱讀與寫作——中國人失掉自己的文學傳統了嗎?

2020-11-18 舊人舊事歷史說

引言:

近年來,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日益實現,黨和政府乃至人民群眾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復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於是短短幾年間,一股席捲華夏大地的「國學熱」,蓬勃而起。從各大主流媒體,到普通文化雜誌,上至知名的學者教授、下至普通的網民朋友,暢談國學、發揚國學,成為了一種雅俗共賞的時髦話題。

然而,如果我要問大家究竟什麼是「國學」,「國學」的定義是什麼,恐怕即使大家心裡明白,口中也是含糊其辭難以說清。究竟什麼是「國學」,如何科學地定義「國學」的內涵與外延,自20世紀「整理國故運動」興起以來,就各說紛紜,莫衷一是,迄今為止仍無定論。

我認為的「國學」,簡而言之,即「中國古代的傳統學問」。這個概括,雖然籠統,但是卻很好理解,國學必須是中國的學問,而且是中國古代的、非現當代的、傳統的,非西方的學問。中華文明作為人類文明史上迄今為止唯一沒有斷流的文明,其傳統學問只能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來概括。在這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學問體系中,我個人認為又以文學取得的成就最為輝煌。我不能武斷地說,在人類史上出現過的眾多民族中,古代中國的文學成就是最高的,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說: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放之世界,絕對是罕有其匹的。

一、文學:

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是巨大的、輝煌的、令後世人無限驚嘆的。在中國古代(可以延伸至1915年新文化運動以前或者1919年54運動以前)幾乎各門各類的學問著作都可以當做文學著作來閱讀,老子的《道德經》是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嚴格意義上是一部涵蓋社會學、倫理學以及政治學的綜合性著作。《墨子》《莊子》《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的作者都不是文學家,他們寫作或者編撰該書時,也無意進行文學創作,但是這些著作的的確確都是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文學經典。

《尚書》《左傳》《史記》《漢書》都是典型的歷史學專著,可是這些書同上面提到的先秦諸子一樣也是皇皇的文學巨著。《貞觀政要》《資治通鑑》都是考鑑政治得失的政治、歷史典籍,但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除了職業政治家和歷史學者,大多數人都傾向於把它們當做文學故事書來讀;《水經注》《徐霞客遊記》是古代中國人地理學研究成果的結晶,陳琳的《討賊檄文》,駱賓王的《討武氏檄》則是行政公文等應用文體的典範。而此種種,都可以「文學」一門,一括而盡。中國古代文學的博大精深,由此清晰可見。近人王國維說: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

他只是在自己的研究範圍內,點到為止。原之後還有明清時期的小說和戲劇以及近現代的魯、郭、茅、巴、老、曹的文章,都堪稱一代之文學。當代有什麼樣的文章能堪稱一代之文呢?網絡文學,在那些精英文學的作家眼裡,顯然是不能建起中國當代文學的大廈與中國古代傳統文學齊高的,那麼那些精英作家創作出來的嚴肅文學就能挑起這個大梁嗎?答案顯而易見,卻又模稜兩可。這就不免引起了那些有責任心的知識分子和作家們的擔憂。怎樣才能寫出一部好的作品,寫出一部歷久彌新的經典性作品,成為了他們必須思考並為之努力解決的一個問題。

二、閱讀: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那些天才式的作家,也不可能在不讀一書,不識一字的情況下創作出可以傳世的經典,更何況當今這個年代是缺乏天才,大師稀缺的時代?一般作家,想要寫出好的作品,必須先讀夠一定數量的前任的作品。我認為:讀書多了,並不一定能成為一個作家,但是不讀書或者讀書少了,絕對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作家,當然,那些天才作家,則要另當別論。

俗話又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也許有人該問了,隨著電子閱讀時代的到來人們所閱讀的書何止萬卷?隨著交通工具的日益發達,現代人在頃刻間就能上天入地,漂洋過海,從南到北,從東至西,所行何止萬裡?隨著通信工具的日益多樣化,人們所閱之人何止萬人?那我要反問了:所讀萬卷書,有幾行字是深深印在你的腦海裡揮之不去的?所行萬裡,有幾步路是你自己腳踏實地走的?所閱之人,有幾個人是你親眼見過,熱切交談過的?

隨著人們碎片化閱讀習慣的日益養成,耐心去啃去消化大部頭兒經典名著的人越來越少。人們閱讀總是習慣於浮光掠影,淺嘗輒止。即使一些熱愛讀書的人,在閱讀的時候也很少再去執筆揮墨,圈圈點點。現在大部分人,尤其是大部分青年人對於《紅樓夢》這樣的古代經典,《百年孤獨》這樣的世界名著,只是敬而遠之,若是拿在手裡來讀,怕是只能望書興嘆:

「這寫的是什麼呀,我都讀不懂,人人都看不懂的東西也叫經典,人人都看不下去的東西也叫名著?」

打一個不恰當的譬,這些人對於名著的態度,就是看慣了動畫的幼兒對於成人動漫的態度,也是看慣了成人動漫對於幼兒動畫的態度!

經典是在時間長河大浪淘沙的過程中留下的最純粹最寶貴的東西,它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值,而不會因為所有人的貶低失去價值。經典名著讀不下去,那是讀者個人修養與鑑賞能力的問題,不是經典本身的問題。

當然,從人類文明的最初萌芽一直到今天已有近萬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各個方面的經典名著浩如煙海,人的一生畢竟是短暫的,人的閱讀精力亦是有限的,所以在閱讀時我們不能一味貪多而細大不捐,應該優中選優,精益求精。我有以下兩條道路可以供閱讀者參考:

一是「讀人人都讀過的書,說別人沒說過的話」。一本書若是人人都讀過,這本書竟然是當之無愧的經典,這一點毋庸置疑,如果實在不知讀什麼書,大可將此類書拿來一讀。可以讀人人都讀過的書,但絕不可能說人人都說過的話,如果人云亦云,純屬鸚鵡學舌,畫蛇添足毫無意義。再者就是「讀別人未讀之書,使他人未識之理」,這一點既容易做到又十分難做到,一來人人都讀過的書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高層次書大部分人都是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去讀的,只要肯特立獨行另闢蹊徑,自然就能「讀別人未讀之書,使他人未識之理」,不過話又說回來,古往今來人的慣性就決定了:隨波逐流易,特立獨行難。

就我個人而言,可以先「讀別人未讀之書,識別人未識之理」,然後再「讀人人都讀過的書,說別人都沒說過的話」。事實上,一旦我們讀過別人都沒讀過的書,識得了別人都不識得的道理,我們自然就可以從人人都讀過的書裡,讀出別人都沒讀出的東西,繼而說出別人從未說過的話。

三、寫作:

提起寫作,很多人都能想到一揮而就,倚馬千言。其實絕大多數寫作者很少有人能達到這個境界,即使有人達到了這個境界那也是經過了漫長時間的準備,厚積薄發的結果。一個有責任心的寫作者,是要為自己的文字負責,所以他絕對不會毫無準備地提筆就寫。寫作之前,必會做足準備。

上文提到的文學、閱讀兩方面,其實就是寫作準備的一個部分,作為華人的文字創作者,你只有了解了中國文學的來龍去脈和文化淵源,才能以此為基礎建構自己的文學大廈,作為一個對人類精神負責的創作者,必定是廣泛涉獵各種經典名著,博採眾長,而後成一家之言。寫作準備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過程。具體言之,或有以下幾個方式:

1.寫日記

為數不少的中小學老師都會注重培養學生寫日記的習慣,就我個人而言,早在我六七歲,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們的語文老師就要求我們每天寫一篇不少於200字的日記。隨著年級的增加,字數也不斷增加。現在正朝寫作方向努力的我越來越發覺寫日記尤其是從小寫日記一切對以後的創作有極大的幫助,可很遺憾,雖然早在我六七歲時老師就要求寫日記,但是我始終沒有養成一個持續寫日記的好習慣,總是時斷時續,持續時間最長的大概是中學時期(2013年10月13日—2017年7月10日)在三年多的時間裡我連續寫了4大本日記,記錄了我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讓我無比痛心的是,由於我的粗心大意,僅僅不到五六年的時間裡就已經迷失了三本!自從2017年7月10日之後,因為手機和網絡,我再也沒有續上寫日記的習慣……

2.沉思

「一味躲在書齋裡的作家永遠寫不出好作品。」從實踐的角度來看,這句話固然是正確的,但是其過分強調了外在閱歷對寫作的影響,卻又不是普適的真理,因為寫作並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實踐活動,它很大程度上是由意識參與的精神性活動。法國著名作家普魯斯特只在有限的時間裡去過法國首都巴黎,其餘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一個小鄉村中度過,更確切地說,他的居所「只是門和窗,連書都沒有!」但是他卻寫出了法國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追憶似水年華》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善於捕捉並凝聚意識,而且能夠長期連貫的沉思。

3.博學

我始終認為,如果一個致力於文學寫作的人,除了文學其他的什麼都一竅不通,那麼他定然不能取得長久的成功!為寫作做得最好的準備,莫過於讓自己變得博學多識。古往今來的大文豪,莫不是一專多能的通才,中國如蘇東坡、曹雪芹等,國外如拉伯雷、莎士比亞等。這些人你固然可以用偉大的文學家來概括他們在文學方面的成就,然人人都知道的事實是,他們在思想領域、哲學領域、藝術領域乃至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著卓越的成就與貢獻。

以上這三種方法,說起來並不難,也就一段話的篇幅,但是做起來可就是難如登天了。以上所說,我自己也是差之千裡,但是雖不能至,卻心嚮往之。再此提出,且與大家共勉!

最後,我們需要清楚的是,文學、閱讀與寫作是有機相連的三個部分,其共同植根於中國的文學傳統——「文以載道」!古人的道太過複雜,若是論說起來,再來一篇文章也不夠。我這裡就從文學的角度,概括為:「娛己」、「合群」、「利天下」!

文字工作者創作一部作品一定要使自己感到高興,因為只有做著高興的事才能樂而不疲,全力以赴,只有全力以赴寫作的作品才能對得起自己的付出,對得起讀者。「合群」,就是要合乎人群之需要,一部不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作品即使因為某些原因風行一時,也終究會被人們扔進舊紙堆裡。「利天下」,就是要有利於國家,有利於民族!文學沒有國界,但是文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和民族!

當代文學青年及後繼者,但凡如此,中國綿延數千年的文學傳統,斷然不會失掉!一篇長言,或為空論,有用與否,各自斟酌。

相關焦點

  • 在文學的世界自由閱讀
    一個作家,他的故鄉的語言對他後來文學語言的形式有著舉足重輕的作用。儘管我用普通話寫作,但是我的村莊的語言,我的鄉親們的口語,會不知不覺地進入到我的小說敘述語言,因為作家在講述故事時,他要使用自己具有個性的獨特的語言。這樣的語言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
  • 紐西蘭毛利文學:從口頭傳統到英語文學
    毛利人和毛利文學是殖民化的產物  毛利文學先後經歷了從部落口頭傳統到毛利語書面寫作再到毛利英語文學的演進,文學樣式、存在形態、內涵意蘊、主題聚焦等隨著殖民進程和歷史發展不斷得到豐富。為了有效地傳播基督教和便於進行殖民統治,傳教士在毛利人的協助下於19世紀早期創製了毛利文字並積極加以推廣,文字的出現使書面記錄毛利口頭傳統和用毛利語從事寫作成為可能。廣義的毛利書面文學可以追溯到19世紀40年代毛利人參與歐洲白人對毛利神話傳說的搜集和對毛利民族志的撰寫。
  • 中學生課外閱讀書目推薦文學作品《洗河》
    文學作品本身可以細分為兒童文學、科幻小說、長篇歷史小說、青春文學、紀實文學、散文、世界文學名著、人物傳記、社會倫理等,目前較為吃香的是兒童文學書,幾乎成了眾多出版機構都在搶食的一塊市場蛋糕,不過兒童文學面對的是學前教育及小學生。到了中學之後,初中生與高中生的閱讀能力進一步增強,顯然兒童文學不太適合中學生群體,這時候就需要找一些適合自身年齡段閱讀的圖書。
  • 劉略昌:紐西蘭毛利文學 從口頭傳統到英語文學
    毛利人和毛利文學是殖民化的產物毛利文學先後經歷了從部落口頭傳統到毛利語書面寫作再到毛利英語文學的演進,文學樣式、存在形態、內涵意蘊、主題聚焦等隨著殖民進程和歷史發展不斷得到豐富。為了有效地傳播基督教和便於進行殖民統治,傳教士在毛利人的協助下於19世紀早期創製了毛利文字並積極加以推廣,文字的出現使書面記錄毛利口頭傳統和用毛利語從事寫作成為可能。廣義的毛利書面文學可以追溯到19世紀40年代毛利人參與歐洲白人對毛利神話傳說的搜集和對毛利民族志的撰寫。
  • 看紀錄片中的臺灣文學大師 「他們在島嶼寫作」
    廖美立在活動致辭中談到,推廣文學是他們的終極目的,拍攝《島嶼寫作》系列文學電影是有感於文學式微,我們缺少對大師的關注,年輕人則傾向於「輕文學」,她期待兩岸產生更多文學對話。臺灣和大陸對於文學的關注層面有差別,龔鵬程認為臺灣現代文學傳承了五四運動傳統(五四運動在臺灣被定義為「文藝節」),文人如此堅韌,文學出版享有獨特地位,詩社那樣眾多,當地人對於詩人和詩歌很尊重。
  • 豆瓣8.3,《文學的故鄉》重現文學光榮時刻,它的出現恰逢其時
    在如今的這個時代裡,文學,還有用嗎?還有人關注嗎?在一個越來越把寫作與點擊率和流量捆綁在一起的時代裡,在一個人們越來越崇尚短、平、快,越來越急功近利的時代裡,在一個老百姓的業餘生活被露腰露腿露胸的短視頻、被離婚吵架鄰裡糾紛的狗血新聞、被爽文熱點文種馬網絡小說包裹和挾持的時代裡,還有人記得文學嗎?
  • 文學「內卷」了嗎?來自不同文學圈層的作家說:文學的天空從未像...
    作為主持人,文學評論家、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平說:「之所以推動這樣一場包容了各圈層、各部落的文學論壇,是因為近20年來的媒體革命並沒有帶來文學的『越界』和激活,反而讓科幻文學、網絡文學、影視文學、傳統期刊文學各圈層,沉溺於自己的小圈子,『圈地自萌』,缺少對話。」文學的邊界存在嗎?很多人會覺得純文學和類型文學、網絡文學之間有邊界感。
  • 網絡時代,「文學青年」是一個貶義詞嗎?
    而作家李洱認為,這種現象恰恰是表明:社會的發展和渠道的多元,褪去了強加在文學身上的多餘功能,讓文學回歸到了自己原本的狀態。導演李少紅、作家李洱、作家郝景芳都曾是「文學青年」。在李少紅的記憶裡,她到電影學院上學之前當兵的那段歲月,是她和書籍交往最為「親密」的時光。
  • 深度 | 陳丹燕:我的旅行文學寫作,不以山海致遠,卻需要身心皆在現場
    我突然有了一個極為難得的機會,作為一個旅行文學作家,把自己的旅行心得回饋到自己旅行和寫作過的國家去,帶上這個國家最引以為驕傲的文學巨著的閱讀筆記,也讓那個國家的人們看看,一個在他們的國家讀一本他們民族精神結晶的中國人,心裡到底在想什麼,到底她看到了什麼,感覺到什麼。2018年初夏,我去貝爾格勒參加了塞語書的發布儀式。
  • 專訪嚴歌苓:捍衛文學寫作自由 注重寫作質感
    [摘要]從容寫作時非常必要的寫作狀態,但由於影視不斷的跟我的文學寫作發生密切的關係,我現在正在失去這種從容,我正在準備捍衛我的自由,捍衛文學寫作的自由。今年書展以「從香港閱讀世界—越讀越精彩」為主題。作家嚴歌苓一到現場受到大家歡迎,回答問題有板有眼,儀態大方,從容淡定的回答記者提問,每個字都特別清晰,席間穿插一兩句地道英語,涉及政治問題也毫不避諱。張藝謀說:「《陸犯焉識》這部小說我很喜歡,嚴歌苓真的很有才華,很有歷史感。但是我當時買版權的時候就知道,我是衝著後20頁買的。」對於近期剛上映的電影《歸來》嚴歌苓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 2020南京文學季 青春寫作與時代共情共鳴共美
    組委會還面向全國高校公開徵集遴選了100位大學生大眾評審,讓同齡人自己評選自己喜愛的作品。獲獎者如同以往一樣朝氣蓬勃,最小年齡20歲,有的作者獲獎作品還是處女作。徵稿過程中,除了有大量中文專業大學生投稿,還吸引了物理、化學、計算機、農學、廣告等各專業的同學投稿,體現出多元化特徵和青年學子對文學、閱讀的熱愛與勃勃生機。
  • 民族志寫作當代人類學的文學轉向
    [2]克利福德·格爾茲一語道破人類學家與民族志寫作的緊密關係。《寫文化》之所以體現了當代人類學的「文學轉向」,正因為聖菲研討會的任務是「通過展示解讀和寫作民族志的不同方法而引入一種對民族志實踐的文學意識。」[3]315 不少現代人類學家與文學存在著不解之緣。瑪格麗特·米德、愛德華·薩皮爾和露絲·本尼迪克特視自己集人類學家與作家於一身。
  • 《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電影浮生六記
    這部紀錄片在一夜之間把文學帶入了熱鬧的大眾視野,並在臺灣和香港院線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今年5月下旬,《他們在島嶼寫作》來到內地,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文學對於社會靈魂守護的重要作用。「即使扮演這樣的角色,面對書本變成電子書的時候,我自己其實是非常悵然若失的。」2009年,童子賢和廖美立成立了目宿媒體,《他們在島嶼寫作》終於進入了實操階段。現今公映的六部電影中,除了林海音與王文興是小說家,其餘四位都是詩人。廖美立表示,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臺灣文壇,詩歌蓬勃興盛,詩人佔了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文學領域,詩被譽為「桂冠上的明珠」,是最高級的文學類型。
  • 2010:網絡文學的主旋律化
    網絡文學對當代文壇乃至整個社會文化的影響已超出文學本身的意義,應該將其放到「國家文化發展」和「一代人的成長」的大命題下來看待其更深遠的價值和意義。  網絡小說成為長篇小說主體  2010年,網絡文學在類型化寫作的路上持續演進,並通過大批量轉化為紙質作品,給傳統文學出版以極大的衝擊。
  • 周蕾‖鴛鴦蝴蝶派:通俗文學閱讀一例(上)
    在這些閱讀中,其中常見的關鍵問題是「傳統」(tradition)這個主導性概念的問題,這個概念輪流出現在古典中國文學、馬克斯文學理論或是共產黨對「中國人民」重新肯定的寄望之中。因為對於傳統中統一性和持續性的執念,這些閱讀方式之中沒有一個提供了令人滿意的閱讀方法適用於鴛蝶派文學的特殊之處,這些特殊之處包括其本身與現存意識型態的突破與共謀。
  • 《文學的日常》文學在日常 生命在雲端
    以樂觀堅強對抗苦難自然值得敬佩,但是在殘酷利刃下還將自己的脆弱展示出來就不值得尊敬了嗎?像張愛玲嗎?有一點,卻比悲涼更廣闊。馬家輝看待命運,比麥家更多了宿命觀。,生命的自己比自己的自己更大,更不可掌握。」
  • 周末閱讀|上海-臺北雙城記:跨越海峽的文學互動
    正因如此,孫未在閱讀時感受到了臺灣文學越來越親切,作品展現了「和而不同」的文化內涵。與臺灣作家面對面交流後,孫未認為作家與作品之間保持著和諧一致:作家的思想原原本本地反映在了作品中,而作品在本質上就代表了作家本人。
  • 劉劍梅:我始終通過閱讀跟文學書籍裡偉大的心靈在交流
    《小說的越界》則回到了我熱愛文學的初衷。港科大英文至上,對我用英文寫的著作比較重視,我的中文寫作並不算我的「業績」,可是我寫得很愉快,既輕鬆又隨意,帶有點隨筆性質。因為完全出於自己的文學興趣在寫作,所以反而很純粹。 另外,閱讀本身確實是有生命的。
  • 王安憶:文學還有價值嗎?
    王安憶作家正在網絡上討論--當文學走進了網絡時代,文學還有價值嗎?她作為一名早已經成功的作家,一名嚴肅題材的作家,一名對文學,對文字,對書,對讀者抱著虔誠心的女作家,面對今天網絡文學對傳統文學的強烈衝擊,她非常迷茫,擔憂,疑惑……她無法理解,今天的文字怎麼瞬間就變成了網絡上發布和傳播的東西了呢?文字發布在網上,往哪裡傳播,傳播給誰了,網絡後面誰在看網絡文字呢?為什麼要看呢?
  • 留存現實記憶以抵抗遺忘的寫作,為文學與非文學劃下一道界線
    只有在現在,我們才開始考慮一門技術性的、最特殊的寫作,將其從「文學」中分離出來。我們怎樣把每天淹沒讀者的洪水般的垃圾進行分類?關於什麼是文學什麼不是文學的精確界線在哪裡?當然,有著許多種分界線和定義,其中大多涉及作品形式上或美學上的特點。從形式上定義文學的嘗試在結構主義的理論和定義中達到了一個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