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當年的網絡文學寫手需要通過網絡平臺尋找「婆家」,來尋求傳統文學的認可,那麼今天的網絡文學作者隊伍的壯大與日漸成熟,已使得這一風向標逐漸轉向。回望2010年的網絡文學,如火如荼的表象下,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根本變化。是網絡文學真正具有藝術水準上的提升,還是商業運作的必然結果?前些年作家劉震雲曾幽默地批評網絡文學,稱其文字距離文學還有23公裡。那麼,網絡文學在今年的跑步前進中,是否已縮短了這一距離?
網絡靠攏主流
繼2009年阿耐的長篇網絡小說《大江東去》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後,今年的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評選活動中,中國作協首次允許網絡文學作品申報,31部作品入圍,其中《網逝》進入終審,雖最後一輪落選,卻已具有破冰意義。與此同時,有三部網絡文學作品獲得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由新聞出版總署主辦的中國出版政府獎評選已有網絡文學獲獎;網絡文學的專門獎項——網絡類型文學的評獎正在積極籌備。網絡作家酒徒、煙雨江南加入了中國作協……
網絡文學似乎在逐步向「主旋律」靠攏。中央外宣辦、國務院新聞局進行網絡文學調研,了解網絡文學發展現狀;貴州省成立網絡文學研究會,一些省作協相繼成立網絡文學社團組織,舉辦網絡作家作品研討會,有效促進了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網絡創作與文學理論批評的溝通與互動;另一個體現紙媒與平媒互動的表現是,《文藝報》與盛大文學合作開闢了網絡文學評論專欄,以打通紙質文學與網絡文學的通道,改變二者互相觀望的格局,創造更多交流和互補的機會。中國作家網馬季把這些現象歸納為網絡文學進入理性發展階段,其主要體現在「文學」色彩漸濃,不再一味追求商業利益。2010年,魯迅文學院兩期作家班和一期編輯班的培訓學習,在圈內產生影響。而具體在作品上,他認為在商業上獲得成功的起點作品《鬥破蒼穹》(作者天蠶土豆)是今年最大的亮點,其在文學水準上有明顯提升。網絡文學成長途徑更加開闊,比如新華網成立副刊頻道,榕樹下重點培育網絡文學評論作者。
眾多現象表明,網絡文學這個一度連正名都困難的「野路子」文學,已經實實在在地走進了公眾的文化視野,步入了時代文學的殿堂,成為一支不可小覷的文學新軍。中南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歐陽友權說,數位技術和傳媒市場的雙重力量已經在文學的廣場上揚起了一面網絡文學的新旗幟,文學的格局正在遭遇數位技術的重整。網絡文學對當代文壇乃至整個社會文化的影響已超出文學本身的意義,應該將其放到「國家文化發展」和「一代人的成長」的大命題下來看待其更深遠的價值和意義。
網絡小說成為長篇小說主體
2010年,網絡文學在類型化寫作的路上持續演進,並通過大批量轉化為紙質作品,給傳統文學出版以極大的衝擊。有數字表明,2010年因為網絡類型小說更多地得以出版,年度長篇小說的出版總量已達3000-5000部之間。如果是這樣,網絡類型小說事實上就成為了長篇小說的主體,必然在總體結構上對文學的生產、閱讀帶來極大的改變。
就評論家白燁了解的情形,2010年持續火爆的網絡小說依然是玄幻與仙俠類小說,如我吃西紅柿的《九鼎記》、唐家三少的《陰陽冕》、天蠶土豆的《鬥破蒼穹》、跳舞的《獵國》、夢入神機的《陽神》、血紅的《邪風曲》和辰東的《不死不滅》等。這幾部作品的作者,也是玄幻與仙俠類小說寫作目前水平的最好代表。此外,還有一種把都市情感與玩鬧青春結合起來的,因為比較另類,也很受歡迎,如柳下揮的《近身保鏢》、《鄰家有女初長成》、烽火戲諸侯的《陳二狗的妖孽人生》等。這種寫作,可能還預示了類型小說跨越界限,逐漸融合的一些傾向。
白燁所看重的,是那些在類型小說寫作中,有靠近傳統文學傾向的作者與作品,因為他覺得這樣的作者具有走向純文學寫作的可能性。比如寫《逃婚俏伴娘》的涅槃灰、寫《夜上海》的金子,寫《不認輸:赫連娜職場蛻變計》的攜愛再飄流、寫《肆愛》的米米七月。他們的作品在好看的故事裡,都包孕著一些超越類型文學的因素,具有向傳統文學傾斜的可能。
在馬季的視野中,2010年網絡文學發展進入平緩期,作者隊伍結構更趨多元,女性創作進一步繁榮,創作形式互有借鑑,總體水準有所提高。出版機構對網絡文學作品的認識逐步加深,出版理性化,但總量不減。他說:「早期網絡文學作者玄雨(代表作《小兵傳奇》)、蕭潛(《飄邈之旅》等一批網絡作家重新回歸網絡創作,說明網絡仍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成長空間。」
網絡盈利模式浮出水面
網絡盈利模式浮出水面並日漸成型。歐陽友權分析,其表現形式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籤約寫手。一些大型網站注意網羅優秀寫作人才,以保證作品質量,提升創作水準,其市場目的是增加點擊率,貯備更多的好作品,便於後期市場開發,既能保障文學效益,又能獲得經濟效益。尤其是海巖、周梅森等知名作家與起點中文網籤約,對傳統專業作家有一定引領和啟示作用;二是付費閱讀。閱讀付費慢慢被網民所接受,使文學網站找到了盈利模式。儘管付費不多,但1.88億文學網民是一個巨大的閱讀市場,只要作品好看,批量出售的效益仍然十分可觀;三是網絡文學產業鏈開發。一個作品經網絡試水,可以進行二度、三度、N度開發,如出版為暢銷書,改編成影視、動漫、網遊作品等。2010年熱播的電視劇《杜拉拉升職記》、《和空姐一起的日子》都是網絡作品改編的,網絡小說《星辰變》被起點網購買遊戲改編權,《鬼吹燈》的影視改編和遊戲改編拉響了網絡文學產業鏈的號角。產業化、市場化是網絡文學的生存之道,也是網絡文學發展的重要引擎。
由於盜版嚴重,文學網站在呼籲維權的同時開始尋找新的贏利模式。馬季舉例說,市場已加大手機閱讀和手持閱讀器的市場開發等,並取得明顯效果。盛大文學開發了閱讀終端Bambook,中文在線17K文學網基本放棄收費模式,轉向手機閱讀市場的開發,縱橫中文網業內首創非獨家試用籤約方式。贏利方式多樣化,手機閱讀迅速增長,總量已過百億元人民幣。
白燁也注意到,2010年值得關注的還有閱讀器領域的群雄競爭,在漢王電紙書之後,盛大推出了Bambook,更有蘋果的平板電腦——iPad強勢登場。這種閱讀器向內容的延伸,向電腦的靠近,對傳統閱讀和網上閱讀既是一個勾連,又是一種衝擊。白燁表示,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盛大文學連續收購小說閱讀網、瀟湘書院、天方聽書網和悅讀網,使旗下文學網站達到8家。這樣的舉動不只是文學網站的集團化,而且是網媒資源的再整合,為形成更大的產業鏈條做鋪墊。盛大在網絡文學傳媒領域一家獨大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它的不斷蓄勢和行將發力,將會給當下整個文壇帶來劇烈衝擊和極大震動。
網絡文學研究進入主流學術
2010年,中南大學文學院完成了「新媒體文學叢書」(6本),包括《網絡文學產業論》、《簡訊文學論》、《網絡寫手論》、《網絡與新世紀文學》、《網絡小說名篇解讀》和《數字媒介的文藝轉型》,即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校網絡文學研究基地已啟動「網絡文學信息資料庫建設」項目,《網絡文學辭典》、《網絡文學編年史》的編撰工作進展順利。歐陽友權一個比較明顯的感覺是,2010年各大學術期刊發表的網絡文學研究成果明顯增多,《文藝理論研究》、《社會科學戰線》、《學習與探索》、《中州學刊》、《南方文壇》、《東方叢刊》、《探索與爭鳴》等,均發表了網絡文學方面的學術論文,有的還開設專題欄目。學院派的學術活動,如中國文藝理論研究會、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當代文學研究會、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全國馬論文論研究會等高校學術社團,均在全國性學術會議上設定網絡文學、新媒體文化方面的論題。
但這些研究只能表明學界的重視,對網絡小說本身,歐陽友權的看法是,網絡小說越寫越水、篇幅無限拉長、網絡文學總體質量不高的現象沒有得到根本改觀。文學膨脹與文學性匱乏、寫作自由與承擔虛位、藝術正向與市場焦慮這三重矛盾仍然是網絡文學面臨的發展瓶頸。
記者 舒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