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雅」俗共賞,究其原因,是何種變化形成這種文化差異?

2021-01-18 史冊風雲

在璀璨的文化長河當中,宋代文學一直處於出類拔萃的地位,同時也佔據了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席之地。其實宋代文學更多的是以"雅"為主,輔之以俗,其根本原因主要還是受制於當時的文化根基,一方面,宋朝時期,科舉制度得到了發展,而許多文人墨客進入了仕途,同時,宋朝時期的經濟水平達到了空前規模,大面積的世俗文化就此產生,在文化演變的基礎之上,宋朝的文學也隨之發生著變化。

一、宋代崇尚"雅"學,其根本還是源於文學內部

從宋代的發展背景上我們可以看到,之所以宋朝時候會偏向"雅"學,是因為雅儒精神的確立。在總體上確定了文學的大致方向,加之宋朝時期重文輕武,更多的宋朝統治者選擇用科技的形式選拔人才,因此入朝為官的多半是文人墨客。此外,宋朝時期的科舉空前發達,比起唐朝和明清時期來說,他每年的錄取人數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唐代的時候,雖然有非常多的文人墨客湧現在歷史長河之中,諸如李白,杜甫等等,但是他們都未能登科及第,但是在宋代非常多的寒門志士,通過十年寒窗苦讀,最終踏入仕途,而這也歸功於他們的科舉人性化,因此造就了當時宋朝以文人,學者,高官三位於一體的政治統治格局。這樣的格局之下,既填補了文人和官員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同時也讓儒林和文苑傳統的界限進行了模糊。

一方面形成了新的文化風俗,而另一方面,也形成了"雅"儒風氣。由於文人墨客大量充斥在朝廷之上,因此當時的文學創作也更多偏向於"雅"的方向。

其次,宋朝一直以重文輕武為自己的國策,這不僅奠定了文人在宋朝時的地位,同時印也引導了由文而"雅"的必然。

就宋朝文學的內部成就來說,南方地區的文學成就更高一些。同時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南方地區的文化多以"雅"為主,因此宋朝時期更多的是呈現以"雅"為主的形式。從歷史角度來說,漢唐以來,經濟重心主要是在北方,加之北方更多的是驍勇善戰的武士,因此他們的文化風俗更為豪放一些。

但是宋朝以後,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尤其是南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已經轉移到了南方,南方的傳統文學作品以清新婉約,風格俊逸為主,因此在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下,也會導致送帶時的文學以南方為中心,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變成以雅壓俗為主的形式。

此外,當時的文人墨客成為了朝廷的重臣,因此他們所主導的文學觀念也會成為當時的主流方向。創作文學則更偏向於典"雅"的方向。比如當時盛行的西崑體,詩人楊憶創作的《西崑酬唱集》序,這首詩對仗工整,音律和諧,同時風格相當典雅,也體現出了當時人們對於典雅文學創作的追求。

二、宋代文學崇尚的"雅"究竟是何內涵?

首先,"雅"字主要意思是語言上的文雅和高尚。孔子的《論語·述而》當中提到"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從這我們就可以看到,對於古人而言,只有那些高尚的藝術品味才是屬於"雅"的追求。其次,"雅"還是對文學作品內容的相關要求,尤其是在政治方面,還要有"正"的內涵。

由於我國古代文學受到封建教禮教觀念的影響非常深遠,因此古人對於"雅"的理解也可以是《毛詩序》中的"言天下之事,形式方四方之風為之雅,雅者正也。"這句話主要是說,天下的正是表現著各地的風俗民情,而這也稱之為"雅","雅"就是正的意思,是用來表現周王朝的興衰存亡的,因此在這個層面上,"雅"更多的是講究政治當中的"正"。

其次,宋代文學當中的"雅"還包含了特殊的民族含義,首先,漢民族的傳統文化以"雅"自居,中原文化習慣將少數民族文化成為蠻夷文化,也就是"俗"文化,因此他們對於少數民族的"夷"音其實是有非常大的偏見,甚至將其歸結為俗。

偏見更多的體現則在音樂上,音樂上的"雅"俗之分也與華夷之辯緊密相連。尤其是在宋代時期,中原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分庭抗禮還是非常明顯的,就當時來說,宋朝的勢力還是相對強大的,而由此形成了"華"強"夷"弱的局面,而在音樂上更多的是以"雅"為主,也就影響了與音樂密切相關的音律文學,也使音樂更偏向於"雅"的創作。

三、宋代文學的"雅"俗變化

在宋代文學發展的過程當中,雖然是以"雅"為宗,但是後來還是出現了"雅"俗結合的變化趨勢,更多的形成原因其實主要在於"雅"俗文化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並不能將其中一個完全風格分離開,"雅"的文化更多的是從俗的文化當中進行的升華和演變。因此才會出現了後來"雅"俗結合的形式。

在宋代的傳統詩文當中,我們除了可以看到崇尚"雅"的文學之外,其實市井文化的俗文學,比如雜劇,小說等等也是在不斷的興旺發達起來。因此在宋朝文學發展的進程當中,總體上是以雅為主,最後變成雅俗結合的情況,而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還是根植於當時宋朝的經濟狀況。

宋朝時期,經濟飛速發展,同時市井一代變得異常繁華,街市夜市也隨之相繼開放,由此帶動了當時的文化消費而應運而生了俗文化,比如雜劇小說等等也逐漸發展起來。

此外,南北宋時期的農業和紡織等工業都非常的發達,雖然南宋時期的採礦和冶鐵業比不上北宋時期,但是南宋時期的陶瓷,造船等行業去比北宋發展很多,由於農業的發展,農產品的富餘,因此,也催生了市民經濟的發展,工業和手工業的不斷發達,也就造就了當時的商賈文化應運而生。

宋朝時期的城市集群開始湧現出來,而勾欄,瓦舍等等娛樂場所也隨之興旺發達起來,人民群眾的娛樂活動形式逐漸豐富多彩,因此市民對於普通文學的要求需求也日益繁盛起來,對於普通群眾來說,他們無法欣賞那些所謂的高"雅"文化,詩詞歌賦,反而是這一些通俗的文藝表演會更加受到普通群眾的親睞,而這也讓宋朝的文學在這個時期進行了改變。

除了崇尚"雅"之外,普通的通俗文藝表演形式也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作為文化消費的主力軍,市井群眾來說,他們也是催生俗文學興盛的主要動力。

此外,宋朝的文化更多表現了兼容並蓄的形式,它不僅僅在開放當中接納了俗文化的發展,同時受到影響的"雅"文學創作者也開始走向"雅"俗結合的創作道路。很多民間的雜劇以及小曲等等,更多的貼近了當時的生活,同時說說文化也逐漸發展起來。加之宋朝時期的印刷業非常發達,也為當時的文學傳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由於是俗文學順應了當時市場了發展潮流,有了更多的受眾和讀者,在這一時期,很多的小說也隨之印刷出來,流傳到了市井之上。在種種因素影響之下,宋朝以雅為尊的文學格局變成了"雅"俗共賞的局面。

四、宋代文人墨客對雅俗文化的態度轉變

對部分的宋代學者來說,他們一開始對於俗文學還是處於一種比較開放的接受程度,同時也將自己的文風進行了轉變。逐漸的接受"雅"俗結合的文學創作。部分的人雖然對於俗文學沒有太大的興趣,但是通過他們的文章也可以看到,這個時期人們的創作開始有了改變,逐漸的接受了最重要俗共賞的文學形式。

其次,很多文人墨客還是致力於改造傳統的"雅"文學,並試圖探討"雅"俗結合的創作道路。包括蘇軾,黃庭堅等等,都不再是一味的排斥俗文學,而是對其表示兼容並蓄的態度,而且提倡以"雅"為俗。在文人墨客的引導下,宋代的文學逐漸發生了變化,他們不再是一味遵從雅文學,而是追求雅俗共賞的局面,也體現了當時文化上的包容性。

縱觀宋代文學的發展,其實能夠形成以雅為尊,最後變成雅俗結合的形式,一方面在於當時宋朝的大時代背景,經濟文化的總體格局影響,其次就是在於文人階層的變更以及文學受眾的變化。

當一波新的文化受眾崛起時,必然會有與之呼應了文化市場相結合,此外整個社會的精神風氣還是相對開放的兼容並蓄的一個狀態,因此才會形成了後期雅俗共賞的情況。

其實這也是體現了我國文學的包容性,以及古代文化的古代文學思想激烈碰撞之後的產物,其實我們今天也是屬於不斷吸收和兼容其他文化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讓我們的文化更為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

[2]錢鍾書.談藝錄

[3]魯迅.魯迅全集03卷

[4]凌鬱之.宋代"雅"俗文學觀

相關焦點

  • 雅和俗,經典的高考作文話題,請看老師如何講評
    雅和俗是高中生寫作文經常遇到了一類話題,很多同學遇到之後感覺不知該如何寫筆,其實主要原因是思考不夠,觀察生活不夠仔細,日常積累素材不夠,才形成了這種情況。而寫作文必須建立在厚積薄發的基礎之上,否則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如何提高作文寫作水平呢,有沒有捷徑呢?
  • 何為俗?談談雅與俗
    最近文藝舞臺,熒幕歌壇乃至整個文化市場格調低下,庸俗無聊的東西太多。如今的文化市場呈現的格調是:低俗興旺,高雅萎縮;低俗富闊,高雅窮困。因此不少文藝界人士紛紛提倡高雅藝術。雅與俗,歷來是中國文化生活兩種不同的甚至對立的表現形式。
  • 宋代菜名「野」性十足,主要為滿足人們文化需求
    >」……宋代的菜名看似很「野」,背後自有其原因。宋朝的菜名不管再「野」,歸根結底還是屬於文化現象中的一種,而政治經濟和文化,三者是無法割裂的、存在著極強正相關關係且影響時代走向的重要因素。宋朝的政治態勢以及經濟形勢都深切影響著這些「野」菜名,擔當著影響菜名變化發展的最直接原因的角色。
  • 宋詞中的「雅詞」是什麼,有什麼特點,本文帶你了解一下「雅詞」
    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詞也像花圃裡的一株奇花,以其芬芳馥鬱和搖曳多姿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宋代層出的優秀詞人,接過創作的接力棒,譜寫出一曲曲或清新婉麗、或纏綿悱惻、或鏗鏘有力、或豪放雄渾的詞作。
  • 宋代四雅文化主題展在大連舉辦
    天健網消息(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 王煜)2020大連中日韓體育文化活動周自11月8日拉開帷幕,多項體育文化活動相繼展開。作為活動之一,宋代書畫、花道、香道、茶道四雅文化主題展於11月14日在大連勞動公園內薈芳園太一非遺活動中心舉辦。該項活動唱響中日韓三國體育文化活動周交流合作的讚歌。
  • 「學思平治」王帆:探索中西方觀念差異形成的原因,有助於我們從...
    王帆:探索中西方觀念差異形成的原因,有助於我們從文明的高度解決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的重要課題學思平治★★★★★中西方觀念差異的形成,既有不同文明發展演變的原因,也有觀念和思維差異本身的原因。外交學院副院長王帆認為,探索中西方觀念差異形成的原因,有助於我們認清差異的本質,尋找共存互促的途徑,從文明的高度解決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的重要課題。
  • 雕版印刷盛行及活字印刷術發展,使宋代書籍裝幀設計形成民族特色
    宋代是個中國古代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也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峰。雕版印刷的盛行及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與發展大大影響了當時印刷業的發展,尤其是書籍裝幀設計的影響。由於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印刷技術的飛速發展,從而使宋代書籍裝幀設計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特色。
  • 宋代冠飾:內斂獨特的女子裝飾品,一個時代文化經濟的縮影
    新穎個性宋代最為獨特的女性冠飾莫過於垂肩冠了,從其形制"兩翼抱面,下垂及肩"就可以看出其新穎之處。垂肩冠的兩側像兩個翅膀一樣,抱面而下並下垂至肩,這種冠飾是從團冠發展而來的。因為其大膽個性的外形特徵,垂肩冠等類似的冠飾在宋代極受女性的推崇,但又因為其誇張巨大的外形不便於普通婦女平時勞動,所以這種冠飾只能流行於中上層婦女之中。
  • 何為俗何為雅,南朝皇族和士人為何會逐漸變「俗」,雅俗共賞?
    事物的發展,都是有其規律的,也是循序漸進的。其實,在南朝剛剛立足的時候諸如東晉,是沒有直接形成雅俗共賞的。當時的文人都不屑於此,認為會拉低自己的身份地位。《文心雕龍》中曾總結道「故練青濯絳,必歸藍蒨;矯訛翻淺,還宗經誥。」在書中總結了各個朝代的文風「魏之篇制,顧慕漢風;晉之辭章,瞻望魏採」。每個朝代覆滅之後,只是統治者發生了變化。而文風,是會代代相傳的。
  • 從《復雅歌詞序》始,看「豔科小道」的詞是如何走向「雅」的
    自《復雅歌詞序》後,對於"雅"的呼聲,宋代的張炎《詞源》,元代的陸輔之《詞旨》,清代的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等書中時有迴響。由此可見,古樂雅,今樂"俗",這個"俗"就是詞成為"小道""豔科"的根本。其二,將詞歸入《詩經》的演化中。要想變"俗"為"雅",那就應該給詞找到一個根基,讓它名正言順的變雅,鮦陽居士為詞找到的這個根基便是《詩經》。
  • 雅俗共賞,懂得的鼓掌:許嵩《雅俗共賞》
    《雅俗共賞》不是一首爛大街的愛情歌,而是一首哲理思辨的歌曲,靜下心結合歌詞慢慢聽,你會發現這是一首真正的走心之作。雅俗共賞出自明代孫仁孺 《東郭記·綿駒》:「聞得有綿駒善歌,雅俗共賞。」謂兼具優美、通俗之品格,形容某些文藝作品既優美,又通俗,各種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夠欣賞。
  • 雅俗共賞,懂得的鼓掌:許嵩《雅俗共賞》
    《雅俗共賞》不是一首爛大街的愛情歌,而是一首哲理思辨的歌曲,靜下心結合歌詞慢慢聽,你會發現這是一首真正的走心之作。雅俗共賞出自明代孫仁孺 《東郭記·綿駒》:「聞得有綿駒善歌,雅俗共賞。」謂兼具優美、通俗之品格,形容某些文藝作品既優美,又通俗,各種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夠欣賞。
  • 共品宋人風雅生活 開封市博物館舉辦《風•雅•宋》宋代文物展
    為大力弘揚和傳播開封宋文化,作為本屆菊花文化節的系列活動之一,10月17日,為期3個月的《風•雅•宋》宋代文物展在開封市博物館開展。文物「宋人素色單袍」  據了解,本次展覽主體仿宋詞結構分為「風宋」「雅宋」上下兩闋。上闋「風宋」以宋人起居、飲食、梳妝、休閒為切入點,展現了宋代因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富足而形成的獨有的市井風情。
  • 劉璇:近十年日本新出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研究論著要覽
    第一部分是關於馮夢龍其人的研究,第二部分是關於其作品的研究,第三部分是圍繞馮夢龍所處文化環境的論述。在本書中,對清朝宮廷演劇文化在社會上的接受與展開,其在清朝國家體系中起到何種作用,對中國人的意識構造和社會秩序等功能起到了何種作用展開研究,目的是為了理解中國的發展。
  • 書法作品不能雅俗共賞,要曲高和寡的雅,還是要眾人皆懂的俗
    全文提示:評論書法,一個重要標準就是雅還是俗,那什麼是雅,什麼是俗?書法追求雅好,還是俗好?在書法界,常有人說某人的書法作品能雅俗共賞。雅俗能共賞,真是好狀態。只可惜,這種狀態只是願望,只是理想。對雅俗的評判,既有個標準問題,同時也得區別具體的欣賞主體。
  • 周裕鍇談中國古代文學闡釋學
    周裕鍇(邵仄炯繪)周裕鍇,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蘇軾學會會長,《蘇軾全集校注》主編之一。可以說,我們文化的傳播靠的是文字,眼根的功德更多,西方則是耳根的功德更多。這一根本差異也會使中西闡釋傳統形成不同的路向。您在《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裡說,中國古代闡釋學是一種互文性闡釋學,但《中國古代文學闡釋學十講》「將經學、玄學、佛學、理學的詮釋基本排除在外」,把論題集中於文學,或者說集部文獻。您怎麼看文學闡釋和經學以及經學註疏的關係?
  • 宋代貢茶與宮廷茶文化的形成
    這時,茶文化已成為整個宮廷文化的組成部分,皇帝飲茶自然要顯示自己高於一切的至尊地位,於是貢茶花樣翻新,頻出絕品,使茶品本身成為一種特殊藝術。宋人的龍團鳳餅之類精而又精,以至每片團茶可達數十萬錢,可以想見,這種茶的玩賞,心理作用早已大大超出它的實際使用價值。它雖不能看做中國茶文化的主流和方向,但上之所倡,下必效仿,遂引起茶藝本身的一系列改革,因而也不能完全否定。
  • 三觀不符,大眾文化共融非易
    人類因勞動剩餘,及生產分工,因而逐漸形成了各自的階層文化。隨著生產獲得的分配差距拉大,文化差距也越大,進而產生了精細粗糙之分,甚至各據一極。於是有了大家常說的雅,俗文化之分。通常把經過更多加工、比較細膩、涉及人較少的文化稱之為雅文化;反之為俗。
  • 論中國電影如何呈現文學經典與傳統文化
    原標題:中國電影應如何面對文學經典與傳統文化?《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裡,有這樣一段關於莎士比亞的文字:看一看從18世紀到21世紀期間所有時代的文學作品,你就會驚詫於這位大詩人獨霸天下的影響力。他無處不在,存在於你能想像到的任何文學形式。
  • 視域融合:差異文化個體日常交往的一種取向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跨文化傳播研究的詮釋學路徑認為,關注並詮釋傳播過程中「意義的產生」是其核心目標。而意義的產生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往中對彼此差異的感知。跨文化傳播是一項日常生活實踐,差異文化個體在特定時間段內不斷進行著自發性和重複性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