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魂記》:身份的割裂,你愛的人到底是誰

2021-01-08 亦明亦言

這是一部令人愉悅的電影,在電影的製作和情節的構造上都充滿了人工雕琢的痕跡,用一個詞來概括:純粹的希區柯克。BBC曾這樣評論《迷魂記》,不過這個評論是在此片誕生多年後的評價。

當這樣一部電影在它誕生的時候,並沒激起水池中哪怕多一點的浪花,1958年在美國及歐洲上映完後才勉強收回成本,當時《紐約客》說道:本片的監製和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從來沒有導過像這部作品這樣荒誕的東西。媒體更是批評不斷,主要原因就是:無法認同本片的敘事結構和動機。

如同電影《雨果》中紀念梅裡愛大師一樣,梅裡愛曾經被淹沒在電影歷史的海洋裡,到重新發現時變得金光閃閃。希區柯克不需要重新發現,因為電影史已經對他評價很高,只是這部電影是個例外,從默默無聞到聲譽日隆,卻是走了一段不為人知的歷程。

從批評的沉默到迷戀的閃光

導演希區柯克如同媒體評價的那樣,是恐怖片和懸念片這兩個領域裡都是當之無愧的開拓者,他拍攝的許多電影一問世基本獲得與之相匹配的名聲,唯獨這一部《迷魂記》卻是開場連個泡都沒冒出來,然後就消失在影海中,連電影的拷貝一度都無法找到。

人們經常說的,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發掘此片的功績得要落實到羅賓·伍德的身上,羅賓伍德(1931-2009)是知名電影評論家,對希區柯克、霍克斯、伯格曼和阿瑟佩恩等電影導演有精闢研究。1965年出版了《希區柯克電影》,被認為是研究希區柯克的集大成者,書中對《迷魂記》評價極高,幾乎奉為神級別的經典行列。

伍德對《迷魂記》的讀解具有裡程碑意義,當電影開頭斯科蒂懸掛於屋簷之上時,他解釋道:"看起來,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樣做是為了傳達一種效果:在這整部電影中,他都被象徵性地懸掛在萬丈深淵之上。"

但是這部電影哪裡去了呢?據說整個七十年代,根本找不到這部電影的拷貝,好像它從來沒有誕生過一樣,到了八十年代初期,這部電影才被發掘並被修復,而此時這部電影已經完成了它口碑的積累,讓許多人開始迷戀起來,影評人傑弗裡·奧布萊恩說自他對《迷魂記》有著終極迷戀,已經觀看它不下三十次了。

由此,這部飽受批評的電影,又重歸大眾視野。曾對其尖銳批判的電影雜誌《視與聽》在1982年將它評為影史十大電影行列。2007年該片入選美國電影學會評出的"百年百佳影片" ,到了2012年,《迷魂記》直接將霸佔了近半個世紀的《公民凱恩》拉下了神壇,成為新的第一。

《迷魂記》所呈現的迷魂特徵

《迷魂記》的劇情用一句來表達則是:私家偵探斯考蒂受加文·艾斯特所託去跟蹤馬倫,並由此引出一樁命案的故事。

和《公民凱恩》相比,《迷魂記》的劇情是非常簡單的,那為什麼前者會被後者拉下了神壇,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大道至簡及對人物細節的刻畫讓這部電影呈現出迷人的色彩,對於這部電影的解讀也是如此迷魂,每個看過這部電影的都感覺到一些迷惑,特別是對於結尾的迷惑,更有對於在其過程中穿插的各種隱喻,讓人感覺到有著迷魂特徵。

整部電影呈現的特徵讓這部電影變得耐看和可解讀性,而解讀完卻總是發現貌似還有什麼東西沒有說透,如同片名一樣,這是迷魂一樣的存在,也許就是這些綜合的電影氛圍最終得以勝出。

如有人就曾解析道:"在這場戲裡其實總共有六個人,他們倆是把這六個人融入了自身:他們倆自己眼中的自己,他們倆彼此眼中的對方,和他們倆真正的自我,無論那到底是怎樣的。當我們第一次看本片時,這些包裹著斯科蒂/瑪德琳的複雜外殼便是明晰可見的了,而當我們了解劇情再次觀看時,它們則會讓我們覺得眼花繚亂。"

這樣的解析個人並沒有看明白,但我倒是認為有兩個人所呈現出來的分裂體倒是容易辯論的,即兩個人都戴著心理上的面具,從而變成了四個人。

在這個故事中斯考蒂受好朋友加文所託去跟蹤他的妻子馬倫,以證明他的妻子是不是有臆想症,其實真正的馬倫一直呆在鄉下沒有出現在城中,城中只是朱迪扮演的馬倫,就是要利用斯考蒂的恐高症來最終謀殺真正的妻子。

而斯考蒂則在其中被馬倫迷惑住了,他愛上了馬倫,馬倫的死讓人自責不已,哪怕身邊有一個美麗知性的曾經戀人相伴,也視而不見。

最終因為內疚時了進了療養院,當昔日的戀人說出他依舊還愛著死去的愛倫時,雖然笑著說,內心卻在滴血,再怎麼努力也拼不過一個死去的人,對於每個女人來說實在太失敗了。

誰是誰,你愛的又是誰?

詹姆斯·斯圖爾特在這部電影裡飾演斯考蒂,因恐高症位由警察轉行為私家偵探,他曾經和希區柯克合作過《後窗》中有精彩表現,同樣飾演有點偷窺兼神經質的記者,這一次同樣延續了前作的偷窺本能,同樣希區柯克也延續了《後窗》的風格,人物多數處於框中,貌似被命運框住無法掙脫,只不過這一次,所有涉及其中的人無法掙脫了。

在電影中最經典的一幕則是斯考蒂和馬倫都處在框中,只不過後者在狹窄的門縫中偷窺,而前者在玻璃鏡框出顯露出看似平靜的姿態,其實後者一直知道對方在偷竊而已。

當斯考蒂把馬倫從水中救起來之後,馬倫身上表現出來的迷離氣質讓斯考蒂著迷,這是一種帶著過去歷史氣息的夢幻女人,這兩人看上去相愛的不真實,在希區柯克的鏡頭之下,兩人的愛情看上去是如此純粹卻充滿著不確定性,直到在狹窄的塔樓上,斯考蒂看著夢想中的馬倫摔下去時,他並沒有第一時間留在現場,而是在自責中返回家中。

這一次有所不同,影片才開始斯考蒂懸掛於屋簷之上,看著下面如同深淵,而這一次在攝像機俯視之下,他卻深處深淵中,從此步入另一個我當中,已經不再是曾經的自我,類似於邁入開始受到潛意識控制的本我,這個本我對於馬倫是如此的迷戀。本我的斯考蒂愛上了馬倫。

當恢復的斯考蒂開始不斷的游離在曾經跟蹤過馬倫的所有場所中,直到有一天偶然看到和馬倫很像的朱迪,斯考蒂如同處於深淵中的渴求者一樣,開始想從朱迪身上找到馬倫,而他才開始並不知道原來的馬倫就是朱迪假扮的。

朱迪這個可憐的姑娘在假扮的過程中,倒是愛上了有點偏執的斯考蒂,原本被找到後,朱迪想一走了之,然後對於愛情的幻想卻讓她留了下來,最終悲劇已經註定了。

此時在現實中行走的雖然是真實的斯考蒂,但是他已經被本我驅使去追逐所謂對馬倫的迷戀,在與朱迪交往中不斷把曾經馬倫穿過的衣服、鞋子及頭髮顏色等等往朱迪身上套用,朱迪明明知道這樣並不好,卻在愛情的迷惑之下不斷的滿足斯考蒂的要求,最終看上去兩人開始了甜蜜的愛情。

其實這時是本我的斯考蒂愛上的朱迪假扮的馬倫,並不是朱迪這個真實的人,所以才開始說,這裡面呈現出四個人:兩個斯考蒂及朱迪和朱迪假扮的馬倫。

其中一個經典的場景就是,朱迪以曾經馬倫的裝扮出來時,斯考蒂沉迷並充滿愛戀的擁抱和親吻朱迪,其實他親吻的是曾經的馬倫而已。

而真實的馬倫他根本沒有見過,見到的從頭至尾都是朱迪而已,哪怕最後通過項鍊明白了前因後果,仍然執意帶著朱迪去犯罪現場,他此時已經不是出離了憤怒,而是本我認為愛的馬倫已經死了,是他把愛情殺死的,殺死了愛的人。卻不知道馬倫只是他臆想的一個愛情對象罷了。

這兩人最終的悲劇根源就在於,他們不知道自己已經變成了別人,是戴著面具的他人,這個他人愛的到底是誰?誰才是自己要愛的人,當沒有分清並執意在其中時,悲劇就此註定了。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是一位非比尋常的天才,他創造了"驚悚文藝片"這一電影類型 。他把驚悚、懸疑等元素融進純粹的恐怖之中,再通過剪輯、音畫配合等手段把恐怖片提升到了藝術電影的高度。而這部《迷魂記》雖然剛剛問世時被誤解,最終證明可能是驚悚文藝片最佳的代表作了。

文:丁明

相關焦點

  • 《迷魂記》:愛是什麼?
    《迷魂記》:愛是什麼?可就算朱蒂的形象已經無限接近瑪德琳,他還是無法完全接納與愛上恢復了真實身份的朱蒂。斯考蒂分不清楚自己愛的是什麼,只是一心想把面前的女人變成自己希望的樣子。他的愛其實沒有具體的人,也沒有真正的依託,自始至終,一切只是虛幻,他愛的只是表面的假象,也就是自己「愛著瑪德琳」的那種感覺。朱蒂同樣是一個活在愛情裡的人。
  • 迷魂記
    在去年,我陸續看了他的《後窗》,《火車怪客》,《電話謀殺案》,《驚魂記》,《迷魂記》,《奪魂鎖》,《希區柯克懸念故事集》。可以坦誠地說,沒有一部不好看,沒有一部不緊緊牽動著你的心。我對希區柯克的感覺,可以用相見恨晚來形容。
  • 希區柯克導演的《迷魂記》是否適用於「推理萬能公式」?
    電影在這裡也是虛晃一槍,不置一詞,直接跳到了警察宣告結果的戲份中,迴避了塔上之人如何逃脫這個關鍵性的問題。可見,電影裡放在一個封閉式的「登塔之階」上製造出的驚奇,是很難經受得住現實的檢驗的。二、《迷魂記》的虛像本質: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
  • 《迷魂記》,為什麼它被選為影史「第一傑作」?
    》確實過硬,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對藝術價值的衡量標準實在太過多元,你又憑什麼說《迷魂記》就是有史以來藝術價值最高的一部電影呢?》到底好在哪?》的體驗或許會有些枯燥,這是因為直到你了解故事的全部真相後,才能看到隱藏在人物面具之下的潛臺詞。
  • 從《迷魂記》開始聊電影
    每個選修過電影課的人都得看《公民凱恩》,然後多半要感嘆教科書式的老電影不好看,我也是這樣認為,直到看了希區柯克的《迷魂記》,這也是我第一部要推薦的影片。這部電影即是一個充滿懸念犯罪故事,又是描述愛情和控制欲的心理故事。導演用一種巧妙的反覆和摺疊,講了男主人公的精心策劃的陰謀,更講了一種激烈又畸形的愛,如何一再將他愛的女人變成她不想成為的樣子。
  • 世界經典電影系列(7)《迷魂記》
    希區柯克《迷魂記》當許多人在探討電影機制時,《迷魂記》已經為行業提供了實實在在的關聯性。 「看與被看」的核心關係希區柯克為了這一幕餐館的戲真的找了一個餐館實景,紅色的牆面與女主人公的一頭金髮和綠色禮服形成強烈的對比,讓人不可能注意不到女主人公的存在,其實這也正是「被看」的對象女主人公的自我建構。
  • 鮑佳音 電影《迷魂記》的音樂結構
    作為一部向默片時代致敬的懷舊式電影,在敘事、鏡頭、布景、音樂等諸多方面都可以看到許多好萊塢經典老片的影子。其中,男主人公瓦倫汀自殺的重要段落,就引用了懸疑片史上一部經典作品《迷魂記》中長達五分鐘的整段音樂。   《迷魂記》是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拍攝於1958年的一部裡程碑式的作品。
  • 電影的內容與結構:從《迷魂記》《白絲帶》《隱藏攝像機》到《燃燒》
    《迷魂記》中的綠色眼睛的男主角《計程車司機》我注意到《迷魂記》的結局非常「利落」,男主角跨出建築一步,視線朝下,觀眾可以清楚地看見沒有護欄的建築外延只能夠人雙腳並立,稍有不慎就會失足落下。影片就在這裡迅速結束。
  • 《迷魂記》:希區柯克如何讓你神魂顛倒
    《迷魂記》1958阿爾弗雷·希區柯克終於來到了我們親愛的希區柯克作品了,這次由於時間衝突只搶到了一張《迷魂記》。總之,這是一部懸疑經典,更是一部影史經典,能把人迷得神魂顛倒。
  • 從《隱秘的角落》窺見,《迷魂記》的那場漩渦,勾走了他的魂
    時隔半世紀仍能獲獎的懸疑電影有何魔力談起懸疑力作,除了新晉國產力作《隱秘的角落》之外,就不得不提曾在英國知名權威電影評論期刊《視與聽》獲「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十部電影」之一的《迷魂記》,過去的半個世紀以來,在浩如煙海的電影之中,總共也就四十部電影榮登過這個榜單,享受到了「影史十佳」的殊榮。2008年,此片上映整整50年後,美國電影學會還將其評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懸疑電影。
  • 《迷魂記》首次榮登《影與聲》影史十佳
    伊伯特的話講,那就是「唯一一份能讓絕大多數嚴肅電影人嚴肅對待的影史最優榜單」。《影與聲》的第一屆十大榜單要追溯至1952年,當時參與評選的影評人數目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高居榜首的影片是義大利導演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而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只能排到第 11 名。不過,在那之後的5次評選中,這部傳世佳作始終佔據鰲頭,也因此被視為影史上最偉大的作品。
  • 《迷魂記》:從慘敗到影史第一
    作為一部首次公映時市場表現差強人意的影片,《迷魂記》的再次公映獲得了不錯的票房。幾乎同時,它首次闖進《視與聽》的影史十大榜單。當然,從某種程度上說,無論在何時,我們作為觀眾所看到的《迷魂記》從來沒有變過。
  • 英《視與聽》評選影史十大佳片 《迷魂記》登頂
    這是一次最嚴肅、最權威的票選,網羅世界各地的影評人、電影學者、導演、編劇、發行商等各界電影人士,以電影的美學和藝術性為票選標準,對於那些喜歡電影的觀眾,如果你有且只需要一份最可信的電影榜單引你入門,那就是它了。
  • 想見你殺死陳韻如的兇手到底是誰班長嗎 謎團兇手身份解析
    現在的愛情劇都喜歡玩懸疑劇的套路,一開始就埋下伏筆,臺劇《想見你》也是一樣的套路,女主穿越回到過去知道真正的陳韻如在1999年就已經死了,那這和女主穿越又有什麼關係呢?殺死陳韻如的人到底是誰呢?
  • 「凱恩」退位 希區柯克《迷魂記》登頂
    《迷魂記》海報 《公民凱恩》海報  □張婷婷  閱讀提示  自1952年起,英國著名電影雜誌《視聽》每隔10年就會公布一次被認為最具權威性的本次投票結果是,在過去的50年裡一直佔據該榜榜首的奧遜·威爾斯執導的《公民凱恩》終於走下「王位」,由希區柯克的經典電影《迷魂記》(又譯《眩暈》)所取代。此外,在所有獲得投票的電影中,也有部分華語電影。在影評人選出的「250部最佳電影」中有8部華語電影,其中排名最高的是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列第24位。
  • 爭論:史上最偉大的IP電影《迷魂記》
    《迷魂記》這部偉大的電影改編自布瓦洛和納爾賽雅克的神秘小說《來自死人之間》,半個多世紀之前希區柯克就趕上了一把IP熱。希區柯克對這部小說所取甚少,除了基本的情節線——甚至就連這個他也著力削減,讓它的重要性降至最小。小說所真愛的震撼結局在電影故事發展到大概三分之二時便出現了。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電影都對小說做了徹底的改頭換面。
  • 考古 一部[迷魂記],看盡一個天才的「惡趣味」
    這部電影,無論從內容、手法甚至是命途,都與希區柯克本人極為相近,[迷魂記]與希區柯克,完美地詮釋了什麼是「作者和他自己的影子」。▲[迷魂記]是一個既晦暗又浪漫的虛構故事,從個人角度上達到了導演以往任何影片都沒達到的深度(圖為定妝照)自己的影子[迷魂記]改編自法國驚悚小說家皮埃爾
  • 希區柯克《迷魂記》:回到純粹的電影
    從某種角度來看,《迷魂記》是一部純粹的電影——它完美地呈現了電影這一媒介的各種特質——以至於我們幾乎可以忽略它的情節。
  • 想見你殺死陳韻如的兇手到底是誰? 想見你謎團分析兇手的身份竟是...
    想見你殺死陳韻如的兇手到底是誰? 想見你謎團分析兇手的身份竟是……時間:2020-01-10 10:23   來源:燒荒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想見你殺死陳韻如的兇手到底是誰?
  • 審美割裂年代 它卻尋求普世情感回歸
    不同於其他歌唱類綜藝的迎潮流而上,愛奇藝設置的規則是讓來自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身份背景的女性,演繹華語經典名曲,最終選出最佳演繹者。 浮躁的綜藝年代,《這樣唱好美》像是一股清流。這些情感高峰可能是你第一次向喜歡的人告白時的忐忑,可能是你第一次經歷分手時的痛苦,可能是你第一次遭遇重大挫折時的迷茫,可能是你第一次意識到春節概念時的興奮。而這些「忐忑」、「痛苦」、「迷茫」、「興奮」,讓陪你度過那段時光的歌曲成為你人生中難以忘懷的BGM。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喜歡用分享音樂的方式,和曾經同處一個成長環境的同伴去分享情緒。這是時代的產物,時代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