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經典電影系列(7)《迷魂記》
希區柯克《迷魂記》當許多人在探討電影機制時,《迷魂記》已經為行業提供了實實在在的關聯性。 「看與被看」的核心關係當女主人公的老公開始買單時,女主人公開始像走T臺一樣逼近男主人公觀眾。對觀眾和演員的雙重告誡《迷魂記》之所以令人痴迷,恰恰是因為作為「謎面」的瑪德琳從頭至尾是一個「缺席的在場」。在電影的下半段,假冒「瑪德琳」的朱迪為愛冒險,卻作繭自縛,最終走入了瑪德琳的宿命。《迷魂記》的結局既帶有黑色電影式的宿命觀,又因其曖昧多義性,留給觀者廣闊的思考空間。
-
鮑佳音 電影《迷魂記》的音樂結構
作為一部向默片時代致敬的懷舊式電影,在敘事、鏡頭、布景、音樂等諸多方面都可以看到許多好萊塢經典老片的影子。其中,男主人公瓦倫汀自殺的重要段落,就引用了懸疑片史上一部經典作品《迷魂記》中長達五分鐘的整段音樂。 《迷魂記》是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拍攝於1958年的一部裡程碑式的作品。
-
電影的內容與結構:從《迷魂記》《白絲帶》《隱藏攝像機》到《燃燒》
《迷魂記》今天重溫了Vertigo《迷魂記》這部電影,它再次令我震驚。
-
迷魂記
在去年,我陸續看了他的《後窗》,《火車怪客》,《電話謀殺案》,《驚魂記》,《迷魂記》,《奪魂鎖》,《希區柯克懸念故事集》。可以坦誠地說,沒有一部不好看,沒有一部不緊緊牽動著你的心。我對希區柯克的感覺,可以用相見恨晚來形容。
-
希區柯克《迷魂記》:回到純粹的電影
從某種角度來看,《迷魂記》是一部純粹的電影——它完美地呈現了電影這一媒介的各種特質——以至於我們幾乎可以忽略它的情節。
-
《迷魂記》:愛是什麼?
《迷魂記》:愛是什麼?在《迷魂記》中,男主斯考蒂受命跟蹤一位叫瑪德琳的女士,在跟蹤過程中,他逐漸被瑪德琳極富魅力的氣質所吸引,瑪德琳也慢慢開始對斯考蒂吐露情愫,兩人很快墜入愛河。但這段愛情並沒有持續多久,瑪德琳因為「心理問題」,從鐘樓上一躍而下,而男主由於自己的畏高症沒能救下瑪德琳,陷入了愧疚和深深的自責中。
-
爭論:史上最偉大的IP電影《迷魂記》
,便可稱作IP電影。《迷魂記》這部偉大的電影改編自布瓦洛和納爾賽雅克的神秘小說《來自死人之間》,半個多世紀之前希區柯克就趕上了一把IP熱。希區柯克對這部小說所取甚少,除了基本的情節線——甚至就連這個他也著力削減,讓它的重要性降至最小。小說所真愛的震撼結局在電影故事發展到大概三分之二時便出現了。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電影都對小說做了徹底的改頭換面。
-
1958丨《迷魂記》看電影大師希區柯克如何運用Dolly Zoom
>(Alfred Hitchcock)1958年的電影作品《迷魂記》(《Vertigo》)。這種拍攝手法在後來被許多知名電影學習採用,史匹柏也經常使用這一技巧。現如今各類消費級手持雲臺,無人機也將這一拍攝手法融合進產品中作為賣點。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希區柯克的電影世界,探究他如何在1958年電影《迷魂記》中使用這一前無古人的拍攝手法。
-
《迷魂記》:從慘敗到影史第一
作為一部首次公映時市場表現差強人意的影片,《迷魂記》的再次公映獲得了不錯的票房。幾乎同時,它首次闖進《視與聽》的影史十大榜單。當然,從某種程度上說,無論在何時,我們作為觀眾所看到的《迷魂記》從來沒有變過。
-
考古 一部[迷魂記],看盡一個天才的「惡趣味」
這部電影,無論從內容、手法甚至是命途,都與希區柯克本人極為相近,[迷魂記]與希區柯克,完美地詮釋了什麼是「作者和他自己的影子」。▲泰勒回憶說:「大約從這部電影開始,希區柯克經常去看醫生。」▲希區柯克對女演員的控制欲在[迷魂記]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圖為[迷魂記]片場照) 一開始,希區柯克對諾瓦克的評價始終不高,他固執地認為「從她身上很難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
《迷魂記》首次榮登《影與聲》影史十佳
不過,在前不久公布的最新榜單上,它終於被希區柯克的《迷魂記》超越了。自 1952 年開始,由英國電影學院主辦的《影與聲》( Sight &Sound )雜誌每隔十年就會邀請世界各地的知名影評人,推選心目中的影史十大電影,通過計分後得出一份榜單。 1992 年開始,諸多知名導演也應邀打造一份導演心目中的影史十大榜單。
-
懸疑電影《迷魂記》觀看資源及影評
下面是收集網友觀看《迷魂記》電影的精彩評論:電影觀看地址:關注本公眾號後留言「電影資源」,可獲得該電影資源。影評一:其實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精彩之處也完全在於後半部分女主角在堅持自我作為主體(她希望男主角愛上「真正的她」)與逐漸淪為男主角想像中那個虛構的形象之間的矛盾張力。而前半部分則真的乏善可陳,幾乎看得我昏昏欲睡。
-
《迷魂記》:身份的割裂,你愛的人到底是誰
這是一部令人愉悅的電影,在電影的製作和情節的構造上都充滿了人工雕琢的痕跡,用一個詞來概括:純粹的希區柯克。BBC曾這樣評論《迷魂記》,不過這個評論是在此片誕生多年後的評價。人們經常說的,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發掘此片的功績得要落實到羅賓·伍德的身上,羅賓伍德(1931-2009)是知名電影評論家,對希區柯克、霍克斯、伯格曼和阿瑟佩恩等電影導演有精闢研究。1965年出版了《希區柯克電影》,被認為是研究希區柯克的集大成者,書中對《迷魂記》評價極高,幾乎奉為神級別的經典行列。
-
《迷魂記》,為什麼它被選為影史「第一傑作」?
自從1952年起,英國權威電影雜誌《視與聽》每十年就會在全球範圍內召集電影專家,評選他們眼中的影史最佳電影。自從1962年開始,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就高居榜首,然而在2012年,它卻在霸榜長達半個世紀後首次屈居第二。
-
希區柯克導演的《迷魂記》是否適用於「推理萬能公式」?
《迷魂記》又名《眩暈》,是希區柯克於1958年導演的一部電影,被視著希區柯克最優秀的幾部電影之一。筆者認為這部電影應該排在希區柯克最佳電影前五部之列。可以看出,希區柯克電影的強項,是他對人物靈魂的捕捉與闡述,這一點上,使他的電影,不同於那些純粹的偵探影片,與克裡斯蒂與福爾摩斯這類從外在視角破解懸疑的風格迥然不同。那麼,《迷魂記》這樣的帶有鮮明人心揭秘的電影,是否符合筆者歸納出的「推理萬能公式」呢?
-
「凱恩」退位 希區柯克《迷魂記》登頂
《迷魂記》海報 《公民凱恩》海報 □張婷婷 閱讀提示 自1952年起,英國著名電影雜誌《視聽》每隔10年就會公布一次被認為最具權威性的本次投票結果是,在過去的50年裡一直佔據該榜榜首的奧遜·威爾斯執導的《公民凱恩》終於走下「王位」,由希區柯克的經典電影《迷魂記》(又譯《眩暈》)所取代。此外,在所有獲得投票的電影中,也有部分華語電影。在影評人選出的「250部最佳電影」中有8部華語電影,其中排名最高的是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列第24位。
-
英《視與聽》評選影史十大佳片 《迷魂記》登頂
這是一次最嚴肅、最權威的票選,網羅世界各地的影評人、電影學者、導演、編劇、發行商等各界電影人士,以電影的美學和藝術性為票選標準,對於那些喜歡電影的觀眾,如果你有且只需要一份最可信的電影榜單引你入門,那就是它了。
-
電影《迷魂記》——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
像希區柯克的電影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筆者認為,除了跟其大師級的懸念設置手法和電影拍攝技巧等有關,其實很大程度上在於這種「懸念」電影的特殊性。從現代電影理論的角度,藉助心理學原理,阿恩海姆提出了「張力」這一原則:觀眾的視知覺總是在通過簡化與張力來追求內在的動態平衡。
-
《迷魂記》:希區柯克如何讓你神魂顛倒
《迷魂記》1958阿爾弗雷·希區柯克終於來到了我們親愛的希區柯克作品了,這次由於時間衝突只搶到了一張《迷魂記》。懸疑大師希區柯克每一部電影都很好看,不論是伏筆的草蛇灰線與「桌下炸彈」的爆炸,還是他富有創造力的電影語言,都讓他無愧於電影泰鬥級的地位。
-
從《隱秘的角落》窺見,《迷魂記》的那場漩渦,勾走了他的魂
時隔半世紀仍能獲獎的懸疑電影有何魔力談起懸疑力作,除了新晉國產力作《隱秘的角落》之外,就不得不提曾在英國知名權威電影評論期刊《視與聽》獲「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十部電影」之一的《迷魂記》,過去的半個世紀以來,在浩如煙海的電影之中,總共也就四十部電影榮登過這個榜單,享受到了「影史十佳」的殊榮。2008年,此片上映整整50年後,美國電影學會還將其評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懸疑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