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ly Zoom」絕對是電影史上最華麗的拍攝手法之一,始於電影大師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1958年的電影作品《迷魂記》(《Vertigo》)。因此也被成為「Hitchcock Zoom」、「Vertigo Effect」、「The Trombone Shot」,在香港被稱作是「Zoom in Track out」。中文翻譯為「滑動變焦」、「推軌變焦」或是「希區柯克變焦」。
Dolly Zoom的原理是在變焦的同時在軌道上推拉攝影機,使主題在畫框中的大小保持始終不變,利用光學錯覺產生的透視關係,讓後景呈現出壓縮或拉闊的變化,全程並不需要任何特效。這種拍攝手法在後來被許多知名電影學習採用,史匹柏也經常使用這一技巧。現如今各類消費級手持雲臺,無人機也將這一拍攝手法融合進產品中作為賣點。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希區柯克的電影世界,探究他如何在1958年電影《迷魂記》中使用這一前無古人的拍攝手法。
*本文大量劇透,獲取《迷魂記》資源,可以聯繫公眾號後臺
《迷魂記》(《Vertigo》1958)
導演: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
攝影:
羅伯特·伯克斯(Robert Burks)
劇情簡介:警官史考特在一次抓捕行動中親眼目睹試圖救自己的同事從樓頂失足掉下,雖然最終身體完全復原,但是卻患上了恐高后遺症。他不得不辭職,大學同學蓋文以私家偵探的名義找到他,委託他去跟蹤疑似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麥德琳,蓋文告訴史考特他的妻子麥德琳受到了她去世的曾祖母的詛咒。儘管史考特認為蓋文的想法很天真,但他還是決定跟蹤調查這件奇怪的事情。史考特捲入一連串奇怪不解的事件中,最終麥德琳在他面前跳樓身亡。萬萬沒想到這其中竟藏著一個驚為天人的陰謀。
大多數人說起電影《迷魂記》以及希區柯克變焦,第一反應都是那個廣為流傳的樓梯的經典滑動變焦鏡頭,認為它是公映電影中最早出現的利用Dolly Zoom拍攝手法的鏡頭。其實在電影《迷魂記》開場第一場戲中,希區柯克就展示了這一拍攝技法。
男主角警官史考特在一次屋頂抓捕行動中不慎陷入危機,低頭看下地面,用滑動變焦的手法表達他處於這種環境下所產生的緊張、恐懼和眩暈。
不得不說60年前繪製的故事版可以完爆現在很多大製作電影好幾條街了。感嘆電影工業的同時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這場戲,希區柯克在電影一開場就交待了男主角恐高症的導火索,幾十米的高度足以讓人腎上腺素飆升,絕望恐懼的心理狀態加上肌肉緊繃大腦眩暈的生理反應,在危及生命的重要關頭,警局同事為了救自己卻從眼前墜樓身亡。由於電影工業體系遠不如現在發達,不像現在的電影攝製組能完成更豐富的不可思議的鏡頭,電影大師希區柯克用這樣一個不同尋常的空間擠壓產生形變的鏡頭來表達主角的心理狀態。
在電影《迷魂記》高潮部分,男主角史考特跟隨女主角麥德琳來到教堂,此時「中邪」的麥德琳不顧史考特勸阻,一路擺脫他順著旋轉樓梯跑至教堂塔樓頂部一躍而下。而患有恐高症的史考特因為身體願意被困在樓梯上最終沒有解救到麥德琳,並且還通過樓梯窗戶看到了一躍而下的麥德琳。
關於樓梯在《迷魂記》中的設計,要追溯到希區柯克的童年,他晚上睡覺的房間在二樓,而樓下是個小商店,樓道的燈光總是很暗,這導致希區柯克從下就害怕上下樓梯,他始終會覺得樓梯拐角處看不到的地方藏著可怕的東西。這種童年時期真實感受過的對樓梯的恐懼感被希區柯克運用到眾多懸疑電影中,樓梯也成了希區柯克式懸疑的影像符號。
電影《迷魂記》中的樓梯戲份,男主角史考特試圖戰勝內心的恐懼,扶著樓梯扶手一路追逐麥德琳,在旋轉樓梯上兩次不可避免的看到黑暗的樓梯井,腳下無力,大腦眩暈,呼吸急促再加上激動不安的配樂,這時再用以滑動變焦的拍攝手法,通過鏡頭的透視關係讓原本並不顯高的旋轉樓梯在瞬間拉伸變形,帶觀眾身臨史考特的第一視角。
希區柯克關於Dolly Zoom的設想和運用,早在1939年他拍攝《蝴蝶夢》時就想實現這樣的鏡頭,但是當時的攝製條件做不到。在後來的十五年間希區柯克一直在考慮實現這樣的鏡頭。
在後來拍《迷魂記》的時候,劇組可以通過同時使用軌道和變焦來實現。攝製組告訴他拍這樣的鏡頭需要花五萬美元,因為要把攝影機放在旋轉樓梯頂上,所以需要製作一個大裝置把它舉在空中還要確保攝影機在運動時的平衡。希區柯克當時說到:「為什麼我們不能把樓梯井做成一個微縮模型,然後把模型水平放倒,將攝影機對準樓梯井進行推拉拍攝呢?」事實上這個鏡頭最後就是這樣製作的,只花了一萬九千美元。
最後一提,《迷魂記》藝術總監亨利·布姆斯泰德(Henry Bumstead)對於教堂塔樓樓梯這場關鍵的「自殺」戲場景的手稿。嘆服一下60年前的電影人對電影製作的態度及對電影史的貢獻。
相關文章
1924丨《最卑賤的人》看導演茂瑙如何設計移動攝影拍攝空中鏡頭
掃碼添加「幕幕」微信受邀加入「FreeMove空中影像」粉絲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