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舊夢:陳逸飛與上海猶太人(中)

2021-01-21 浮生場


陳逸飛之所以交給我三萬美元現鈔,是因為他的國外拍攝計劃遇到了麻煩,此刻已別無選擇。當時的情況是:戰後移居澳大利亞的猶太人,在墨爾本首次舉辦了一個上海猶太難民紀念展,大量從中國帶回的紀念物,照片、文件以及親歷者的講述都極其可貴。但是,陳逸飛拍電影長期「御用」的上影廠攝影隊,卻遲遲辦不出公務護照。——在1998年的當時,國有單位因公出國都不允許辦個人因私護照,而因公護照要層層上報,獲得外辦的批文,不是一般的麻煩,沒有六個月的時間根本出不去。而墨爾本的紀念展10天後就要結束了。



(出生在上海的「猶太寶寶」索尼婭,常常含淚朗讀懷念中國的德語詩歌)

 

為了趕上這次機會難得的紀念展,陳逸飛只能使出最後一招:聘用外國攝影師。他交給我的現金,就是準備支付給澳大利亞「洋攝影」的費用,以及購買35毫米電影膠片和衝印費用所需。他給我派了一個懂英語的女孩王靜做助手,我們倆便揣著3萬美金匆匆趕飛機前往澳洲了(這可是違反海關攜帶外匯現鈔數額規定的哦)。

在雪梨,我們最先採訪了迪塔女士。鏡頭之下,她那本舊護照上大大的紅色的J」字十分刺眼,那是納粹標記Jewish(猶太人)的符號。當美國、法國、澳大利亞這些「文明之國」紛紛拒絕接納他們之後,英國總算「網開一面」,但只接受猶太兒童!這骨肉分離的生死抉擇,父母們怎能接受——要死也要死在一起。想想看,在這樣走投無路的絕境中,得知上海為他們敞開生存之門,那該是何等欣喜,何等感恩!



(願紅色J字所代表的種族仇恨,今後不再會戕害人類)


——當然,我沒法讓迪塔盡情傾吐心聲,因為我使用的電影膠片,眨眼便走完一卷,幾千美金譁譁就沒了啊,得省著用。

等我們到了墨爾本,上海猶太人紀念展已剩下最後2天就要關門了。好險!展廳不大,但陳列著許多猶太人從上海「搬」來的紀念物:有旗袍,中式雕花木箱,中國發的結婚證,還有一個個小屏幕播放著的人物訪談——這都是導演史匹柏歷年來拍攝的大屠殺倖存者口述實錄——就像20年後崔永元拍攝抗戰老兵口述實錄一樣,努力使歷史真相不致湮沒。

整個展覽最讓我難忘的,是佔據了一面牆的大幅照片:1944年的上海猶太人居住區,熱鬧的屋頂咖啡店充滿歐洲的優雅風情,難以想像當初落魄逃生的難民們,只用五年就「翻了身」,硬是在上海虹口區營造了一片繁榮的「小維也納」。沒想到的是,照片竟然是一位13歲猶太少年當年獨立拍攝的!

攝影人艾斯菲爾德坐在了我們面前。這位白髮謝頂的「老上海」已67歲,他告訴我們當時怎樣爬到院牆上拍下了這個「屋頂咖啡」的精彩大場面,最後我和王靜也忍不住站到照片前「穿越」了一把。



(在1944年的上海,猶太難民重溫了歐洲情調的「維也納舊夢」。)


當我們完成澳大利亞的拍攝時,陳逸飛已經去到了德國,追尋散落在歐洲的「上海猶太人」進行拍攝。我的任務,則是帶著所拍攝的膠片去和他會合。於是,我便獨自提著這些寶貝膠片,從墨爾本登機,飛到雪梨轉機,再飛新加坡轉機,接著飛法蘭克福轉機柏林,全程38小時的孤獨飛行,真是把我累癱了,好在陳逸飛手捧鮮花親自到柏林機場「接駕」(更要緊是接那幾盤膠片哦),祝賀我拍攝成功。

在柏林和維也納的拍攝開始後,人高馬大的德國攝影師們就全聽「陳導演」指揮了。陳導手裡捧著監視器,對每個鏡頭的光線、色彩和構圖都力求完美。影片的主角是提琴家格林伯格,他5歲時跟家人逃亡上海,7歲時患小兒麻痺症留下了腿部殘疾,卻在上海完成了專業提琴演奏訓練,戰後成為維也納樂團的首席提琴師。在柏林拍攝戶外鏡頭時,陳導想覺得主角的手中應當有隻提琴,我覺得也對,便趕快到附近街上找到一家舊貨店,買回了一隻破舊的小提琴空盒充當道具,讓提琴家拿在手中,孤獨跛行在斜陽之下,倒真像那麼回事。

不過,德國攝影師對陳導那種追求唯美畫面、反覆擺拍、設定人物話語的「紀錄片」玩法並不感冒,幾天下來意見多多,說這背離了紀錄片的真實本質。但他們既是導演僱的,就得服從啊,工作起來他們的敬業精神倒是沒話說。

提琴家在柏林行走的場景,是一段作為戰爭遺蹟特意保存下來的舊街道,牆上布滿累累彈孔,提醒著戰爭的殘酷。當鏡頭追隨著格林伯格手提舊琴盒緩緩跛行,耳邊就似乎響起了「辛德勒名單」的悲愴主題曲。



(在戰場遺蹟前拍攝,卻不知為何會笑了場。左起:陳逸飛,助手王仲儒和我。)


 那場戰爭之後,歐洲有了70年的和平。種族仇恨會再度侵襲人類嗎?重溫這段歷史正是我們的責任。我們用手中的鏡頭,努力敲響警醒未來的鐘聲。接下來,歷史故事的場景就該發生在上海了。(待續)


 (視頻 :紀錄片《上海方舟》的片頭)

歡迎提供您身邊的人生故事與人物傳奇,經「浮生場」挑選後,可代為行文成篇,經本人審閱後,以作者名義刊登。


三號坑:國之秘藏與悲歡(上)

總統訪華:一場未遂的「豔遇」(上)

我眼中的喬章之戀(全)

青幫少爺要留洋(上)

上海黃金:英國記者惹下殺身禍(上)

基辛格:紐約對話27年前(上)

誰從炸彈下拯救了上海?(上)

張卓婭:讓我的琴聲伴你遠行——憶父親張銳(上)

黃金榮掃地幕後戲(上)

趙丹:人生入戲,燃情至死(上)

榮毅仁家的「鴻門宴」(上)

吳國楨:上海市長的「美國範」(上)

心念黎錦光:風華難盡夜來香(上)




浮生場

微信:tymedia2002


如果我們打動了你

長按二維碼關注

習慣在電腦上看文章的朋友

也可以關注「三戶一朵」的新浪博客

除作者本人提供外,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陳逸飛本身就是神話 ——憶對陳逸飛的最後採訪
    記得那時我給某報採寫了一篇《陳逸飛:尋找曾逃亡上海的猶太人》的長篇通訊,說的是陳逸飛拍《逃亡上海》和《上海方舟》這兩部電影中的動人故事。《焦點》的編輯讀後十分感動,約我寫一篇陳逸飛,回答當時人們所關心的問題。電話打過去,陳逸飛爽快答應。
  • 中國著名油畫家:陳逸飛先生
    1989年和1990年在日本西武舉行個人畫展,1992年作為僅有的兩位嘉賓之一,參加香港國際藝術博覽會,並舉行個人回顧展。         在過去的幾年裡,他在佳士得CHRISTIE、蘇士比SOTHEBY、以及紐約、香港等地拍賣活動中屢創佳績,至今保持著中國當代畫家拍賣最高紀錄。
  • 【猶太人在中國】上海的猶太人
    當時的上海正值日軍佔領後的特殊時期,日本佔領軍、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當局三方在上海各行其政,使外國人進入上海不需要籤證,這給歐洲猶太難民移入了中國。 「…你必在天下萬國中拋來拋去。」(申28:25) 「…你必在天下萬國中拋來拋去。」(申28:25) 「拋來拋去」的原文是警恐、戰慄的意思。
  • 說說陳逸飛和與他年齡相差30歲的妻子宋美英
    誰的事業做到這份兒上,都會是如同上滿了發條的陀螺一樣不停地猛轉,緊繃著。因而,這又與其身心疲憊過度而影響健康不無關係。對身體的損害往往不分年齡大小。從陳逸飛的朋友和宋美英對媒體訪談的表露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現實生活中有有體溫、有親情、忙事業的人間鮮活的陳逸飛,以及他與宋美英一些鮮為人知的家庭生活的某些細節狀況。
  • 陳逸飛為什麼失敗倒下了
    (導讀:畫家陳逸飛,賣畫賺大錢後,全面進入電影、模特、服裝、圖書等他不熟悉的領域。最終陳逸飛投資的所有產業全面失敗,鬱鬱而終。
  • 「中國人救了我」:二戰中猶太人避難「諾亞方舟」上海的溫暖記憶
    (戰爭結束後,準備坐船離開上海的猶太難民與中國朋友合影。版權為上海社科院猶太研究中心所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人辛德勒一個人的善行,拯救了上千猶太人的生命。以他為原型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有一句著名的臺詞:「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整個世界。」同樣是在二戰中,在遙遠東方的中國上海,數以萬計的猶太難民躲過了屠殺。
  • 上海曾是我的家丨《上海猶太人》新書發布會
    《上海猶太人》作者高仲泰和上海遠東出版社副總編輯陳季冰向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贈送《上海猶太人》這是印在《上海猶太人》扉頁上的猶太諺語。在二次大戰烽火中,納粹在歐洲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排猶虐猶浪潮,數萬猶太難民輾轉萬裡,湧向「最後的避難地」上海避難,他們中的大多數聚居在虹口提藍橋地區。忍受著戰爭創傷的上海市民,伸出雙手,敞開家門,接納和幫助猶太難民。戰爭雖已過去70餘年,但猶太人和以色列國對中國在危急關頭,伸出拯救之手的感念之情卻延續至今。
  • 銘記:電影《猶太人在上海》在紐約展映
    9月25日上午,會堂裡人頭攢動,電影《猶太人在上海》 (Survival in Shanghai) 在這裡展映。百餘名猶太裔和華裔觀眾到場觀看影片,其中包括數名二戰期間曾在上海避難的猶太人或其後裔。觀眾們在觀看影片後感動至深,表示後人應緬懷歷史,珍惜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約600萬猶太人遭納粹屠殺,而上海在此期間庇護了超過2.6萬猶太人。
  • 史料|一個猶太人的上海記憶
    初到上海的頭幾年,班傑明和苔絲並沒有遇到語言的障礙,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只需要說俄語就可以了。上海當地大約有一萬人說俄語,這些人為逃離俄國的內戰,來到異國他鄉的上海尋求平靜的生活。他們當中有數千猶太人,大都像班傑明和苔絲一樣是在布爾什維克革命時期離開俄國的。
  • 「第四代」陳逸飛、艾軒、羅中立、何多苓、陳丹青、王沂東油畫作品
    之前按照中國油畫劃代的「四代論」發布了前三代的代表作家與作品,今天一起來看「第四代」,第四代出生於二十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成名於七八十年代以後的,如陳逸飛、艾軒、羅中立、何多苓、陳丹青、王沂東等。吹笛少女 陳逸飛陳逸飛 (1946年4月14日-2005年4月10日)生於浙江寧波。著名油畫家,文化實業家,導演。1965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現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進入上海畫院油畫雕塑創作室,曾任油畫組負責人。1980年旅美後,專注於中國題材油畫的研究與創作。陳逸飛以「大美術」的理念,在電影、服飾、環境設計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創造性成就,成為文化名流。
  • 猶太人照相館裡的上海美人
    猶太人照相館裡的上海美人,給人一種不一樣的優雅感!1948年以色列國成立,上海的大部分猶太人都離開了,但沈石蒂仍繼續在上海經營照相館,沈石蒂是上海堅持到最後的100名猶太人之一。2011年,上海社會科學院猶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在以色列訪問,偶爾知道了沈石蒂,並聯繫上了他的家人,和他收藏的兩萬多張上海老照片,裡面有電影明星周璇和胡蝶,有當時上海的一些達官貴人,和很多不知名的普通人。
  • 上海人冒死幫助被日軍關押的猶太人,這份恩情,猶太人寫進了課本
    希特勒上臺以後,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如同死神籠罩在猶太人的頭上,當時有少部分人申請了中國的護照,準備到中國進行避難,當時的上海是外國人進入中國的必經之地,但是他們不知道,當時的上海已經被日本人實際控制,等待他們的,雖然不是像歐洲那般的殘酷屠殺,但依然是地獄般的生活。
  • 我做了一隻樟木箱時間囊——將李敖的美人與我們的愛情,一齊壓進箱底,一百年後誰能打開這樣一個春天!
    我們要做另一個時間囊,以李敖為由頭,壓進關于美人和上海的愛情,一百年後是誰,來打開…1李敖,liao的美人在李敖之外,配得上這樣活色生香氣質的,也只有海派,這個美美的上海,理所當然,當仁不讓。這樣的軟玉溫香,會想起王家衛,和他的《花樣年華》。而王家衛,卻會想起《海上舊夢》。
  • 動態:美中公共事務協會舉辦《上海猶太人》電影放映儀式
    9月8日,美中公共事務協會舉辦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為主題的《上海猶太人》電影放映儀式。
  • 姜文諷刺陳丹青是因為與陳逸飛有個人'恩怨'。
    姜文諷刺陳丹青是因為與陳逸飛有個人&39;有關。8月下旬,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先生寫篇文章,批評已故文化名人木心先生。視木心為恩師的陳丹青頗為不平,撰文反懟,結果引得郭的朋友姜文寫詩助戰,引發網友一片熱議場面。姜文的七絕:陳木可觀不可雕,勤能補陋難補騷。東施代有東施效,秋泯夏蟲子莫號。有網友說姜文是演員,和畫家、音樂家不搭檔。
  • 陳逸飛一些油畫,是啞巴助手代畫的
    (導讀:郭慶祥爆料稱,陳逸飛的部分作品是啞巴助手代畫的。陳逸飛畫室有個啞巴,幫陳逸飛完成了全部的「創作」。)
  • 紀念陳逸飛 ,影評《人約黃昏》—唯美浪漫的恐怖
    原著中那個自稱為「鬼」的女人,開場白是在問路,「人,告訴我前往斜土路的方向…?」(可能是女性天生對道路的方向感不強吧…)直接問煙,總感覺唐突,電影中的對臺詞的改動,使人莫明的以為她是「舊上海暗娼」的搭訕,而讓他在一開始就對她的產生了一種似是而非的輕視(梁家輝的在此刻,那一瞬間的眼神十分的深入人心)。
  • 《理髮師》:姜文與陳逸飛鬧掰帶周韻離組 陳坤救場卻成陳導遺作
    曾黎是公認的中戲校花,但她演女主的戲並不多。2006年她與陳坤主演的電影《理髮師》上映,票房僅785.9萬元,連當年票房冠軍《滿城盡帶黃金甲》(票房2.91億)的零頭都不夠。一周之後,姜文就停拍風波發布了一封名為「我的幾句話」的公開信, 他在信中稱自己受陳導邀請擔任主演和監製,認為「為拍攝一部優秀電影而爭論甚至爭吵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沒什麼大驚小怪的,不吵不鬧的攝製組不一定出好活兒。」並希望儘快恢復拍攝工作。
  • 海上舊夢影痕(十六)
    中景右側有八仙橋地標建築大世界;左側有紅棉酒家(870號)。清光緒年間,久康參行創辦於南市小東門裡鹹瓜街七十一號。1934年年2月21日下午,裡鹹瓜街六十七號長和藥材行貨棧突發火災,火勢波及比鄰元昌(六十三號)和久康兩參燕行之後埭房屋。久康參燕行後房屋兩間均被殃及焚毀殆盡。
  • 陳逸飛《吹笛仕女》和早期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這裡的陳逸飛早期作品主要是指1980年留美以前的作品,包括文革期間作品以及文革結束後到其出國前的作品。陳逸飛早期油畫作品《吹笛仕女》。作於1979年。尺寸:60×90cm。手機簡單拍照,圖片未經任何藝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