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逐》:港片盛衰興廢的二十年,杜琪峯的槍火不滅

2021-02-18 嘟電影

     曾在去年4月北京國際電影節看了一部《PTU機動部隊》,警與匪兩者結合的韻律,角色與場景之間的關係和默契,大量夜戲製造出的黑色詩意,這是完全屬於杜琪峯的風範,個人風格如此鮮明的香港警匪片也成為銀河映像20年來的標誌。


     去年剛好是銀河映像20周年,杜琪峯的《暗戰》(1999)、《PTU機動部隊》(2003)、《柔道龍虎榜》(2004)、《放·逐》(2006)等多部銀河經典作品都在北京電影節展映。而我也在當天《PTU》映後有幸見到杜琪峯導演本人親臨現場與影迷交流。他說的兩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不是寫好劇本才去拍電影,而是一邊拍一邊寫劇本」、「年輕人不要總是模仿別人,要有自己的想法,拍自己的電影」。交流結束後杜琪峯從側邊出口離場並向觀眾揮手致意,舉手投足流露出來的正是他電影裡的大佬風範。


     而在去年11月第53屆金馬獎頒獎典禮的星光大道上,憑藉《老笠》入圍最佳男配角的林雪也身著一身西裝風度翩翩地從我面前走過,熟悉的架勢儼然是他在港片裡的風姿。那天杜琪峯、遊乃海也率領《樹大招風》團隊走上紅毯。影迷們高呼的「銀河映像」似乎把時間從2016拉回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


     即使是生於90年代的人,多少也跟著父輩一起認識過香港電影,老式電視機和國語配音的港片VCD就是我對電影最早的記憶,那時候的電影還沒變成磁碟裡的一個文件,一張碟也不會只看一遍,《英雄本色》《警察故事》《賭神》系列應該是落滿灰塵也不願意丟掉的。

     雖有人說「港片已死」,可是至少還有很多經典值得反覆重溫,如果這個時代的藝術無法再創造出80、90年代的味道,至少還能追憶經典留下的情懷。

     今天就聊一部沒那麼久遠,卻也值得重溫的香港電影——《放·逐》。


     不少人會將《放·逐》寫為《放逐》,這一個標點符號的細微差異或許是源於對作者旨意不盡相同的解讀,也可能是把對影像文本的濃縮誤解為對故事內容的概括。「放逐」一詞是由劇情所隱射的潛在含義,而「放與逐」(放·逐)則在字面意義之上又附加了一層關係,這恰恰與影片的結構密不可分。概括地說,「放·逐」這一寫法既維繫著人物關係的平衡,又達到了文本結構的勻稱。

     看過杜琪峯電影的人都知道,他擅長運用空間調度場面,而這部《放·逐》更突出的則是人物關係。片中角色的設置如同精密的布局,各個角色之間的關係也始終維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阿火(黃秋生)阿波(林雪)阿和(張家輝)阿泰(吳鎮宇)阿貓(張耀揚)兄弟五人最開始分為三組,阿火和阿波為了執行任務去找阿和,阿泰和阿貓的介入則是為了阻止阿火對阿和下手。

     電影的第一場槍戰發生在火、和、泰三人代表的三種勢力之間,以杜琪峯電影一以貫之的三方站位拉開《放·逐》的序幕。為了保持平衡的狀態,三人出現了裝子彈與卸子彈的動作,三把不同的手槍只有保證子彈數量完全一致才是真正的公平。


     這場槍戰是註定要平息的,情同手足的五人並不存在穩定的三方對立陣營,當人物線索延伸到黑社會老大大飛(任達華)身上才產生敵對關係,而當大飛的另一個目標——蛋卷強(林家棟)現身時電影才清晰地體現了三種陣營。杜琪峯的電影裡也甚少出現脆弱的二元關係,身份不同的三方才能構成穩定的形態。阿火和大飛雖然存在從屬關係,大飛和蛋卷強也在後續的故事裡表現出化敵為友的樣子,但是這兩種浮於表象的不穩定狀態並不能夠對火、波、和、泰、貓與大飛與蛋卷強三元對立的既定關係構成影響。


     從鴨湧河餐廳到黑市醫生私人診所再到最後旅館內的三場槍戰戲皆是三方同時到場,阿和的死與大飛的中槍再與蛋卷強的受傷形成互換,這一潛藏的邏輯讓人察覺到電影具有一種「約去公因數」般的理性思維。阿和的死嚴重程度並不高於大飛和蛋卷強兩人的傷勢,出於各方人數的考量,手足五人中一人的死並不表示著其他四個人的健全,創傷是在他們的精神上造成的,就如同缺了一根指頭的手掌,象徵著一種殘疾。再平衡不過如此了。


     影片中還有一位出現了兩次的巡邏警(許紹雄),但兩次均未進入現場,只聞槍聲卻不見子彈脫膛,而且每一次他都是怯弱地聲稱自己只是路過。這個角色的出現雖然並未改變劇情走向,也沒有讓主線產生多餘的分支,卻也不是毫無意義的安排,他用於強調敵對的三者正處於一種封閉的狀態,置身事外的人不可能隨意侵入。


     兩個女性角色同樣在電影中起到了襯託的作用,她們依附於男性角色,也對劇情造成一定的影響,卻是基於不破壞男性角色之間穩固關係而存在的。阿和的老婆和旅館的妓女這兩種身份的設定也使本片驅離酷兒電影的意識形態,讓影片的情感線索更為明朗而不至於讓觀影者產生誤讀。她們同樣具有調和作用,當阿和的老婆阿靜抱著孩子出現在鏡頭裡,阿火、阿和、阿泰的槍聲也隨即靜止了。一部充斥著男性荷爾蒙的兄弟電影若是失去了女性角色的點綴,那麼作者的旨意和電影的本質也就失真了。


     片名中的「放」與「逐」本是互為反義,卻由一個標點讓他們並列呈現,就像三方的相互對立同時也讓他們共同依存。電影創作者免去了各種對立關係產生的相斥排異,反而讓這一正一反、一凸一凹、一開一合完美契合。阿火對阿和的放與逐,大飛對仇敵的放與逐,女人的放與男人的逐,相互交織在這場血雨腥風之中。警與匪,善與惡,正與邪,友與敵,暖色與冷色,情義與利益,肆意與羈絆,光亮的室外與昏暗的室內,雪白的外牆與深色的居室,大範圍對比蒙太奇的運用使影像中宛如出現一根收放自如的無形繩索,火、波、和、泰、貓、大飛、蛋卷強相互束縛但他們每一個人又如此灑脫。


     電影開場後兄弟之間針鋒相對劍拔弩張轉瞬又圍坐在同一張桌子旁吃飯;臨近結尾四個人拎著一袋金條叫囂大飛和蛋卷強,喝酒大笑,一起擠進自動照像機裡拍照,恣肆的狀態與屏息的氛圍互不相擾。在《放·逐》中,衝突恰到好處,矛盾相互兼容,亦有種渾然天成的交融韻律,這樣的觀感也與人物關系所體現的平衡相得益彰。


     槍戰戲是杜琪峯的電影不得不提也必不可少的存在。電影的平衡質感源於各種素材的組合嫁接,這部《放·逐》就做到依附形式又脫離形式製造出靈動的幻覺,也使戲中的人物場景富含流動性。錯落而不突兀的走位、激昂渾厚的重音配樂、還有慢速鏡頭下噴發的滾燙腥紅構成仇恨與情深相融的輓歌,渾濁、炙熱、濃稠。槍聲迅猛有力,子彈沉著精準,杜琪峯的槍戰戲絕對是我看過最有韻律的槍戰戲,每一場都精彩到了極致。


     《放·逐》結尾最後一場槍戰完成得最為飽滿,激烈的對槍、慢鏡頭特寫、人物的情緒情感都完美融合。繁複而無從說起的宿仇,深厚又情同手足的義氣,攜著同仇敵愾放手一搏,即便終要淪為一死,也在這場四起的槍聲裡燃盡血脈,無所畏懼。易拉罐起落的特寫與子彈落盡的瞬間完成一出蒙太奇。慢鏡頭下的槍戰配合剪輯,完成得既完整又精緻。


     即使是以一個女性觀眾的視角,電影中的兄弟情義依然讓我觸動很深。一頭一尾用相片這一物件作呼應,火、波、和、泰、貓在阿和家照的那張相片,五個人每人手裡都夾著一支雪茄的默契讓我羨慕,最後那張擠滿鬼臉的大頭照同樣令人感慨,而這兩張相片也帶來悵然和鈍痛。抹去了語言的蒼白,沒有刻意的煽情,留下的最後一口氣不是痛苦不是惋惜而是用一個灑脫的笑來替代。阿泰重複了兩次的那句「誰碰他我就幹掉誰」足以說明什麼是兄弟什麼是義氣。


     或許阿火、阿波、阿和、阿泰、阿貓、大飛、蛋卷強的命運就該如此,如同迷途時卻遇到了本來要錯過的「一噸金條」那樣註定。推進流暢之餘,杜琪峯也均衡地支配著由劇本、人物、構圖、攝影、配樂、造型構成的別致影像,他對節奏的把控和觀眾情緒的拿捏同樣準確到位,阿和在車裡「死而復生」的詭計幾乎讓人想拍案叫絕。


     幾噸黃金都壓不住一個「義」字的重量。俯拍鏡頭下散落的情與義,掉落其中的大頭照,血泊之中無人倖免,一個女人帶著孩子,一個女人拖著金條,只有她們能從這裡走出去,只有男人才能書寫這一出黑色消亡史。真正從容瀟灑,無牽無掛,同生共死,放逐天涯。


     80年代到2000年前後的這段時間,港片盛衰興廢的過程也是銀河映像所經歷的時代。時代的變遷必然造成文化的殊途與意識形態的分裂,可以說杜琪峯的作品也同樣在暗喻當下。恆定不變的三元關係衍生出近乎封閉的香港社會,三方對立隱射了這個閉合圖形裡內部分裂的狀態,各自代表不同勢利,處於相對位置,外界無法侵入更不能打破他們這種相互依存的「和諧關係」。幾番自相殘殺終換來共同滅亡,黃金象徵著經濟,被一個無關的人(妓女)帶走。阿和的老婆是唯一與這個群體有牽連的人,她與兄弟五人的關係似乎也有所指涉大陸與香港的地位和局勢。兄弟、江湖、大佬、黑幫由盛及衰的過程恰也說明了當社會的變化。杜琪峯描摹而不改寫,暗線點到為止,如果政治話題是禁忌,至少還有電影可以拍。這樣一想,或許應該把《三人行》再拿來看看。


     內部的矛盾、衝突從表面看起來安然無恙,這也恰恰是杜琪峯善用的以靜制動的體現,《放·逐》裡的街道空無一人,子彈不會穿牆,槍聲也從來不會驚擾市民,他的電影裡不存在無關的人。三個對角其實並非牢固得接近於死板,杜琪峯也不是為畫一個等邊三角形而忠於表達這種三元關係。

     通過這部片子更讓我感嘆於能將一個黑色的故事做到如此飽滿、充滿色彩又令人沉醉。鋒利攜帶著溫和,利落卻製造出美感,槍戰暴力鮮血四濺也不讓人感覺到生冷和血腥,暖色調的布光滲透著舒緩的視覺效果,尤其是當你揭開層層迷霧重重線索,竟發現它還有如此工整的骨架。這是杜琪峯自成一派的風格,是他在這個被限制的時代中制定出的新規則。


     上個年代的東西,當下永遠無法複製,但即便是誕生於2006的《放·逐》也還留有港片鼎盛時期的質感。

     《放·逐》十年,餘韻猶存;港片已死,槍火不滅。


電影+娛樂+生活

更多影評劇評、電影資訊、最熱話題

請關注Dumovie

相關焦點

  • 典型的杜琪峯,非典型的槍戰片 港片經典《槍火》+《放逐》
    又看了一遍《槍火》和續集《放逐》,不是拉片,純粹就是想看,那麼多片子裡,喜歡它們的原因最簡單:好看。倘若一部片子純粹就是因為好看而叫人拿來一看再看,多難得。兩部電影的故事其實都不複雜,杜琪峯卻可以把它們拍得這麼魔性,這麼有調子。
  • 已有《槍火》,何需《放逐》?千金難買的兄弟情杜琪峯動作犯罪電影:《放·逐》 免費在線觀看
    放·逐 (2006)導演: 杜琪峯編劇: 司徒錦源 / 葉天成 / 杜琪峯主演: 黃秋生 / 吳鎮宇 / 張家輝
  • 杜琪峯65歲!《槍火》只拍19天這電影卻拍3年,林雪染血紗布戴3年
    作為《PTU》、《新不了情》、《江湖告急》等港片的取景地,擁有五十五年歷史的它見證了香港電影的光輝歲月,承載了太多舊時香港的動人回憶。為了與冰室做最後的告別,不少食客不惜大排長龍,其中不乏本土親民的香港明星。結業前,中國冰室的最後一位座上賓便是《PTU》的導演兼製片人,香港著名導演杜琪峯,人稱杜sir。
  • 幕星電臺 槍火
    謝謝阿先畫的封面圖,昨天因為趕稿連續畫畫很多個小時沒休息的阿先,晚上被我趕回了家休息,但是沒一會又回來了,說很想畫畫,腦海中有後面的劇情
  • 【佳片推薦】放·逐 (2006)
    放·逐的劇情簡介 · · · · · ·  澳門回歸前三天,五位情深意重的殺手。由於故事構架、人物關係與《槍火》相似,該片在開拍伊始被稱為《槍火》的續集。後被導演否決這一說法。大陸電影局審查本片沒有認可,認為影片題材涉及黑幫和殺手,場面也過於血腥和暴力,決定《放逐》不予內地放映。不過音像方面則順利通過審查,《放逐》的音像製品在2006年10月19日與香港上映時間同步發行。
  • 任達華幫杜琪峯解圍,吳鎮宇申請保護,《槍火》你不知道的幕後
    《槍火》 1999年,那時港片大勢已去,票房如履薄冰,就連當年票房第一的《喜劇之王》也不過只有2900萬票房。 基本上,除了拍了多年戲還不溫不火的吳鎮宇之外,都是能獨當一面的主咖。
  • 被《放·逐》的香港青年
    《槍火》與《放逐》最大的關聯點,是他們都帶有強烈的杜琪峯風格。杜琪峯如今我再也記不起看的第一部杜琪峯電影,到底叫什麼。但我一直印象深刻,這個導演的裝X風格和王家衛一樣強烈,只是,相對而言,我更喜歡杜琪峯。90年代的那批影迷,是幸福的。
  • 品味杜琪峯經典香港電影《槍火》
    迄今為止,銀河映像一共出過四十多部電影,其中我們耳熟能詳的有《暗花》,《暗戰》,《槍火》,《ptu》,《以和為貴》《放逐》等等經典影片。#經典電影#杜琪峯成立銀河映像,就是想給自己一個獨立的創作空間,不受外在因素的幹擾和控制,拍一些自己想拍的片子。但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
  • 不吹,不黑,杜琪峯「槍火三部曲」不遜於「教父三部曲」
    事實上杜琪峯還有一個非常經典的三部曲,稱為「意境」,這就是《槍火》三部曲。很多人會說,最好的三部曲杜琪峯不是《黑社會》三部曲嗎?前兩部電影《黑社會》真的很經典,但第三部還沒有上映,所以現在評論《黑社會》三部曲如何還為時過早。由杜琪峯執導的電影《槍火》在香港上映,這真是一部成本小、製作快的高峰作品!拍攝和製作《槍火》只用了19個工作日,電影成本為250萬港元。
  • 杜琪峯的香港為什麼更像江湖?淺析《槍火》的文化可能性
    最終,影片市場反應不佳,僅收穫2440萬票房。毒戰》與十分杜琪峯的港片《奪命金》距今已有將近十年。槍火》片長僅84分鐘,鏡頭語言毫不冗繁,情節張弛有度,帶有明顯杜琪峯的風格烙印。香港,首先作為真實的物理空間而存在。而影片中的「香港」則屬於黑社會。「正義」,屬於「盜亦有道」一方;香港的市井街巷、商業高樓服務於「江湖事」。
  • 連杜琪峯都被拖下水,新片才4.4分,一上映就票房撲街!
    杜琪峯是一位創作了無數經典港片的大導演,港片鼎盛時期的代表人物,《神探》、《 放·逐》、《黑社會》、《機動部隊》、《暗戰》和《槍火》等,每一部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值得一再品鑑。就算在港片開始變得不復風光之時,杜琪峯也一直在堅持拍攝杜氏電影風格明顯的作品,佳作不斷。
  • 不吹不黑,杜琪峯「槍火三部曲」真的不輸於「教父三部曲」
    其實杜琪峯也有一個非常經典的三部曲,以「意境」出名,它就是《槍火》三部曲。那麼很多人就會說了,杜琪峯最好的難道不是《黑社會》三部曲嗎?《黑社會》前兩部確實特別經典,不過第三部目前還沒有上映,所以《黑社會》三部曲究竟如何,現在評論還為時過早。1999年11月19日,杜琪峯執導的電影《槍火》在香港上映,這真的是一個小成本,快製作的巔峰作品!
  • 杜琪峯最狠的作品,不是《槍火》
    杜琪峯大家都很熟悉了,不熟悉這個人對他的電影也很熟悉。他的電影,開創了一種類型電影。
  • 票房461萬,口碑不輸《喜劇之王》,杜琪峯憑《槍火》一戰封神
    >邀請他拍《再見阿郎》,一番掙扎後,他拒絕了周星馳,他認為杜琪峯的電影角色於他的發展空間會更大。槍火》,香港電影上個世紀末最後的一場狂歡,它也是林雪演員生涯的裡程碑,這部電影之後,他不再是劇務兼龍套演員,他是一個演員。如果港片是一場夢,《槍火》一定是男人重溫次數最多的夢。
  • 杜琪峯:香港電影的「反骨」
    這一點在《槍火》和《PTU》中最為明顯。前者是商場交火那一段,五個保鏢各司其職,站位如同精心計算過一樣,分毫不差。後者是機動部隊到廢樓中查案,任達華與黃浩然等人在樓道裡有序上樓,之後又按照程序警惕舉槍。而在《黑社會》中,則直接用黑幫的歷史、結為兄弟的儀式、幫會間的規矩來表現秩序。
  • 《槍火》:杜琪峯導演早期最精彩的電影作品
    1999年是杜琪峯導演的豐收年,《再見阿郎》,《暗戰》,《槍火》三部電影作品都獲得了極好的口碑和反響,這其中又以《槍火》收穫最多,杜琪峯憑藉該片直接奪得了當年香港金像獎和臺灣金馬獎的雙料最佳導演
  • 銀河二十年,來向杜SIR表個白啊![三人行]「看電影午夜場」免費觀影招募
    李小龍就是過不了三十二,你下輩子是龍是蛇,就看這次你有沒有種跟我搭檔去湛江。」——[一個字頭的誕生]從1996年韋祖[一個字頭的誕生]拉開銀河映像高潮的序幕,到如今的回歸之作[三人行],縱橫二十年,銀河映像大抵是現今委頓港影裡最後一塊金字招牌。
  • 焦點 《三人行》有骨氣不改檔!杜琪峯為何被稱作「孤膽大佬」?
    孤膽杜SIR第二步:銀河前文提到過,在拍攝《濟公》等片時,杜琪峯感覺導演的話語權被動搖,這讓他最終醞釀求變!96-97年,港片市道跌到谷底。杜琪峯的「冒險基因」再次不甘於寂寞,他當時做了一個大膽的,至今仍被很多影迷奉為「偉大」的決定!
  • 杜琪峯是如何風格化香港類型片的模式?從《暗戰》、《槍火》分析
    杜琪峯的刻意以快急搖鏡再加上慢鏡頭《槍火》簡約主義式的影象風格創作《槍火》最大的特色是杜琪峯用大量的影象構圖去突出五個槍手的形象,而將對白簡約到最低限度;可以說,電影以一種簡約主義的手法將人物描寫這部電影的攝影、構圖和配樂之高度風格化,使人感到五個槍手(分別是阿鬼、阿來、阿Mike、阿信和阿肥)相當有型有格,根據杜琪峯的說法,電影原先叫《社團》,但《社團》太接近王晶的電影,故為分別兩者而改名,而《槍火》的意思是「槍火無眼,人間有情」,他是用了這意思來寫故事。
  • 比起《槍火》,這部集齊劉德華和劉青雲的《暗戰》,更代表杜琪峯
    1999年,對於香港電影是一個灰暗的年代,那年港片冠軍《喜劇之王》,都只拿到了2000多萬票房,而在之前的八九年裡,港片票房冠軍沒有一部低於4000萬票房的。其實這和當時的大環境有關係,1998年剛剛經歷了金融危機的衝擊,老百姓喪失信心,投資者也是血本無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