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國慶節相撞,國家同慶的場景每19年只有一次。
兩個節日強力聯合,期間的《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也成為了最應景、最有感情的一部分。
《我和我的家鄉》(以下簡稱「故鄉」)繼續了去年國慶節文件《我和我的祖國 )》(以下簡稱「祖國」)的創作模式,依然是多個導演各自自拍接近主題的短篇電影。
寧浩執導的《北京好人》,陳思誠執導的《天上掉下個UFO》,徐崢執導的《最後一課》,鄧超&俞白眉執導的《回鄉之路》,閆非&彭大魔執導的《神筆馬亮》。
與《祖國》沉鬱厚重的歷史正劇相比,《故鄉》更偏向現代喜劇,歷史負擔小,態度更愉快和輕鬆。 與此相對,題材的選擇很窄,五部短片在大結構上非常相似,都是城市「回鄉」的路線。
《故鄉》沒有背負「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擔,創作概念看起來比「祖國」更有限,更平民化的姿態也發揮了空間,但實際上,其觀點更單一,創作難度更大。
「祖國」面對70年的歷史,明確敘述著各自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 每個時間段,每個故事的核心是不能改變的。 開國大典、香港回歸、國慶節閱兵等是必須記述的對象。
但是,「祖國」的外部形式風格可以自由選擇。 管虎的強筋技術潮流、陳凱歌的蒼涼正劇、徐崢寧浩的市民喜感、張一白的戀愛悲劇……時間軸上的每一點都是固定的,但導演可以給每一點塗上不同的顏色。
《故鄉》正好相反,五部短片基本描繪了時間軸上的同一個點——改革開放30年後的經濟發展、時代急劇變革的現在,另外,塗的顏色也幾乎一樣,是積極的正面喜劇風格。
在這種風格下,創作者只能選擇儘可能深入喜劇類型,儘可能擴大每個故事的地域化差異。
《故鄉》的各部短片總體立足於現代,從醫療、旅遊、教育、貧困扶助等角度,顯示了當前城鄉差異和社會進步。 因為是主旋律命題作文+商業喜劇的結構,整片洋溢著極其樂觀的現實主義氣息,可以克服一切困難,一切誤解都可以消除,一切眼淚都擦去,一切心如金子般閃耀。
所以,寧浩創作了經典的「身份交換」式荒誕喜劇,陳思誠創作了一貫擅長的「探案」式懸疑喜劇,徐崢在笑聲中流淚創作了「真人秀」式喜劇,鄧超一路胡攪蠻纏、醜態百出的公路喜劇,開心麻花利用地域錯位製造夫妻「異地戀」的浪漫喜劇。
故事發生的地理環境橫跨中原、江南、黔貴、東北和西北。
開頭《北京好人》整個影院都在笑,可我只看出了沒錢的小人物的心酸,我不信張北京生來就這麼放得開,他也經歷過不為人知的過往。又矮又小還窮,一輩子扣扣索索放不開的表舅在張北京面前解放天性,突然大膽而勇敢,手舞足蹈地說著瞎話,把一切罪名往自己身上攬,那段表演直接把我看出眼淚。我看到一個無所畏懼也一無所有的人在唱獨角戲,他可是在前幾天連撒個小謊都要流滿身汗的人啊。
《最後一課》範偉老師的演技爐火純青,從端著舊瓷杯邁進教室的那一瞬間,仿佛就真的回到了幾十年前破舊的教室,那個他堅守了十年的一畝三分地。環顧四周,臺下還是當年熟悉的學生打扮,還有後排的漏水。姜小峰畫了一張未來的學校圖,老師耐心地蹲下來平等的交流,引導,甚至冒著大雨去找顏料盒只為鼓勵他讓這幅畫上色。回到現實他終於看到了新建的漂亮學校,這時那個當時受他鼓舞的孩子也學成歸來站到他的身邊。老師終於看懂你畫的學校了。也許當年的他壓根就沒有看明白孩子手中畫得亂糟糟的抽象畫,但他還是選擇去交流,引導,鼓勵。
好在一切都是最好的結果,孩子們都很成功,範老師也很成功,範老師還惦記著孩子們,孩子們也同樣感恩著範老師。這種溫暖是雙向的,是會延續的。教育其實很難,尤其是經濟跟不上的時候,誰不想過好日子呢,老師這個行業只看工資的確只能說一句溫飽不愁,可是這個職業的影響卻是最大的,足以影響一個孩子甚至一個班的孩子的一生。
還有其他其他
這是一部有意思的喜劇,讓人笑著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