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誅殺功臣毫不留情,若三位哥哥在世,又會怎樣對待?

2020-12-27 叨叨歷史二三事

傳說朱元璋出生於農曆八月初八,所以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即使他不是八月初八出生,估計大概也會起名叫重八,因為他有三個哥哥,大哥朱重五,二哥朱重六,三哥朱重七。

他還有兩位姐姐。父親名叫朱五四,他們家族名字非常有特點,與數字很有緣分,我們不妨來看看他家族幾代人的名字。

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

朱重八曾祖名字:朱四九;

朱重八祖父名字:朱初一;

根據他們起名特點,就知道他的家庭往上三代都是普通老百姓。因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學和當官就沒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齡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

朱元璋做了皇帝後,他的哥哥和姐姐都去世了,為了表示對親人的懷念,他只有追封三位哥哥為王。

首先他們名字不登大雅之堂,朱元璋自己名字都是後來他參軍以後改的。給哥哥封王前,有必要把名字改一改,於是大哥朱重五更名為朱興隆,二哥朱重六改名為朱興盛,三哥朱重七更名為朱興祖,看這名字改得意圖多麼明顯,這朱元璋希望他老朱家是世代興旺發達啊。

父親名字改得早一些,朱元璋發跡後,將他父親的名字就改為朱世珍。

大哥娶妻王氏,育有兩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朱聖保,次子朱文正。

二哥妻子姓名不詳,有一個兒子朱旺,但很早就去世了。

三哥朱重七,有說是入贅別家,過世較早,沒有留下一兒半女。

大姐嫁給了佃戶王七一,但沒有生育就去世了。

二姐嫁給了李貞,有個兒子李文忠。在李文忠5歲時,二姐就去世了。

公元1368年,40歲的朱元璋經過十多年的南徵北戰,終於建立了明朝,在南京登基,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

朱元璋當了皇帝後,為了鞏固大明江山,大肆屠殺功臣,造成了很多的悲劇。那麼,他又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呢?

三位哥哥都沒朱元璋命大,因為家境貧寒,偏偏當時淮河流域爆發旱災和瘟疫。1344年,大哥朱興隆和父母都沒能挺過來,先後離世。估計大侄子也是死於這場自然災害。

朱元璋和二哥向鄰居劉繼祖要了一塊地安葬了父母后,就各自逃命去了,嫂子王氏也帶著年幼的侄兒朱文正亡命天涯。

朱元璋在稱帝後,於洪武元年追封大哥朱興隆為南昌王。當年因災失散的嫂子和侄兒後來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視朱文正為己出,將他留在身邊,肯定是多有照顧和培養。

朱元璋能打敗強大對手陳友諒,要非常感謝自己的侄子朱文正。在和陳友諒的洪都大戰中,以區區4萬兵力堅守洪都85天,創造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為朱元璋贏得了寶貴的戰略時間。

但在此次戰役之後,朱文正認為朱元璋賞罰不公,投靠了張士誠,被朱元璋提前獲知,遭軟禁,在牢裡鬱鬱而終,年僅29歲。朱文正死後,其子朱守謙被朱元璋封為靖江王。

二哥朱興盛被追封為盱眙王,其子朱旺被追封為昭信王。同時,詔令專人將朱興盛一家的遺骨,葬入了位於安徽鳳陽的明皇陵中。

三哥朱興祖被朱元璋追封為臨淮王。

順便也說說他的兩位姐姐狀況。

傳說當年朱元璋被元軍追殺時,大姐恐怕連累自己,見死不救,朱元璋心生怨恨,本不打算追封。直到洪武三年,外甥李文忠回鄉祭母,發現其姨母夫婦的墳墓早已被人糟蹋,慘不忍睹。朱元璋迫於壓力,才對大姐夫婦予以追封,封大姐為太原長公主,封姐夫王七一為駙馬都尉。

二姐雖早逝,但留下了兒子李文忠,父親李貞帶著他歷經顛沛流離,後來朱元璋攻下滁州後,他們父子倆就來投奔朱元璋了。

朱元璋對二姐感情很深,當時他們李家家境還可以,二姐經常接濟他,所以朱元璋對這個唯一外甥李文忠視若己出,一直將李文忠帶在身邊,著力培養。

李文忠最終成為了明朝有名的開國功臣,官至大都督府都督、榮祿大夫,兼主管國子監,被封為曹國公。

1384年,李文忠病逝,朱元璋追封其為岐陽王,配享太廟,其子李景隆承襲曹國公爵位。可惜李景隆沒有父親遺風,草包一個。

縱觀朱元璋一生,殺伐不斷,以冷血殘酷著稱。但他對待手足還算不錯,充滿了仁慈之心。

不過如果他們都活在世上,朱元璋還會不會對他們那樣厚待?我們真不敢說,馬皇后幾次勸說,讓他善待大哥唯一血脈朱文正,朱元璋還是背著馬皇后懲治侄子,導致侄子早亡。

雖說外甥李文忠善終,但他的死因一直也是個謎團,暴病而亡。說是被醫生下毒,誰指使的?反正為李文忠看病的七個醫生全被殺了,問誰去?

你們覺得朱元璋對待親人怎麼樣呢,歡迎交流。

相關焦點

  • 朱元璋為了自己的孫子,誅殺功臣,可為什麼不削藩呢?
    大明建立後採取了分封制,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子分到了全國各地。他死後,孫子朱允炆登基了,不過他的屁股還沒有坐熱,叔叔燕王朱棣就發動了靖難之役,把他趕了下來。我們知道,朱元璋為了自己的孫子,可謂是煞費苦心。甚至不惜與自己的昔日老兄弟撕破臉,對這些功臣下手,背上了誅殺功臣的帽子。可是對於同樣威脅建文帝皇位的諸多藩王,朱元璋並沒有什麼舉動。朱元璋為了自己的孫子,誅殺功臣,可為什麼不削藩呢?有人說,朱元璋自己親自安排的分封制,沒有自己否定自己的,這不是打自己的臉嗎?
  • 朱元璋為什麼愛殺功臣?
    這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在朱元璋連續利用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前後屠殺功臣、官員十多萬人後,這一年,功臣宰相李善長一門70多人也被朱元璋下令全部斬殺,對此,接受儒家教育長大的太子朱標規勸父親朱元璋說: 「陛下誅殺過多,恐怕會傷了和氣。」
  • 髡刑是把全身的毛剃光,具有侮辱性,朱元璋為何對親兒子處以髡刑?
    一旦受了髡刑,很多人因為受不了其他人異樣眼光與側目對待,終日活在痛苦與折磨裡,最終往往會選擇自我了斷性命,在當時來說,朱元璋下令處以髡刑,也不算輕了。處置之後不久,朱檀被發回封地軟禁,但他卻不知悔改,繼續亂服金丹,在洪武二十二年突然暴斃,僅二十歲,朱元璋恨鐵不成鋼,丟了個「荒」的諡號,是為魯荒王。
  • 朱元璋建慶功樓殺功臣,僅一人脫身,並寫了首詩成功自救
    歷史上誅殺功臣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每個朝代都有誅殺功臣的例子,只不過是殺多殺少的問題,比如東漢和唐朝殺的功臣比較少,西漢和明朝殺的功臣比較多。隋唐和北宋的開國皇帝都出身於前朝的貴族,比如隋朝的建立者楊堅曾是北周時期的隋國公,唐高祖李淵在起兵前也是遠近聞名的留守,他們對於開國功臣都非常優待和寬容。
  • 朱元璋為了朱允炆,誅殺功臣,為什麼不限制同樣威脅皇位的藩王?
    對明朝歷史稍有了解的朋友都應該知道,朱元璋後期屠戮功臣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為了給朱允炆繼位鋪路,在朱元璋的眼裡,自己的孫子朱允炆能力夠嗆,至少跟那些開國功臣相比,要差不少,朱元璋非常擔心。那麼,朱元璋只能做惡人了,所以他一個個誅殺了那些曾經和他稱兄道弟的功臣,為了老朱的天下,什麼都不顧了。
  • 朱元璋為誅殺功臣,不惜「火燒慶功樓」,究竟是傳聞還是事實?
    在明朝歷史當中,朱元璋確實手段狠辣處置了大批開國功臣,但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即便他身為一國之君,也需要時間謀劃,更需要找到合理的理由。慶功樓事件當中涉及了多名武將,如果朱元璋真的放火燒人,他們完全有能力逃生,絕對不會坐以待斃。待事件平息後,便是數不清的內戰與叛亂,史書中肯定會有相關的記載留傳。
  • 朱元璋為何寧肯被罵,也要將藍玉剝皮實草?
    所以說,藍玉強姦元妃這事兒,對一個有長遠戰略眼光的皇帝來說絕對不會覺得是小事一樁,雖然朱元璋並未因藍玉強姦元妃一事問罪於他,那是因為他當時的呼聲很高,朱元璋只是不想讓老百姓罵他誅殺功臣,所以才將這口氣咽了下去。
  • 做朱元璋的妃子,生前吃苦,死後殉葬,這是真的嗎?情景怎樣?
    朱元璋草根一個,赤手空拳起家,除自身而外,三個哥哥和幾個堂房兄弟,都在壬辰那年死去,父系親屬只有親侄文正一人,「門單戶薄」。母族絕後,妻族也死絕了。到文正被殺後,諸子幼弱,基業還未穩定,孤零零一個人,高高在上,找遍周圍,沒有一個人可以寄託心腹的。
  • 朱標死後,朱元璋將皇位傳給皇長孫朱允炆,而不是兒子朱棣
    他死後他的兒子朱允炆被朱元璋選中傳位,當朱允炆登基之後,燕王朱棣發起了「靖難之役」逼死了朱允炆,奪取了帝位,後世便有人探討,朱元璋為何不直接傳位給實力明顯強於朱允炆的朱棣呢?朱標病逝時,他還有兩位哥哥尚在人世,就算不是朱允炆繼位,按照古代皇帝的繼位原則,朱棣也沒資格競爭皇位,最該被立為儲君的也該是朱標的兄長親王朱樉。
  • 朱元璋殺功臣的時候,如果有人造反,會成功嗎?
    鞏固皇權,誅殺功臣。瀏覽明史,我認為:朱元璋主宰天下時,最有希望和朱元璋爭奪江山的人,或者說對朱元璋威脅最大的人,無疑是就是胡惟庸、藍玉、沐英三人!胡惟庸:「定遠人。歸太祖於和州,授元帥府奏差。尋轉宣使,除寧國主簿,進知縣,遷吉安通判,擢湖廣僉事。吳元年,召為太常少卿,進本寺卿。洪武三年拜中書省參知政事。已,代汪廣洋為左丞。
  • 徐達是怎麼死的,朱元璋真的殺了低調的開國第一功臣嗎?
    徐達是怎麼死的,朱元璋真的殺了低調的開國第一功臣嗎? 朱元璋得以一統天下,與他手下的三位得力幹將是分不開的。李善長被朱元璋比作蕭何,授予首功。劉伯溫被朱元璋稱為「吾之子房」,其職能也如張良輔助劉邦一樣,總是能幫忙撥開迷霧。
  • 朱元璋為何殺了那麼多開國功臣,朱元璋原來是誰的部下?
    朱元璋在做皇帝前有很多身份,放牛娃、小和尚、乞丐、當兵的、農民軍領袖、一方諸侯、大明開國皇帝。從朱元璋的身份上來看,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小時候的朱元璋是個什麼樣子。不過能最後混到皇帝這個位置,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絕無僅有的。
  • 陪朱元璋打天下的人,為何最後只有四位得以善終
    朱元璋,出生於現在的安徽鳳陽,小名重八,是後來加入郭子興的農民起義軍後改名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中國封建社會唯一一位貧民出身的皇帝,也是唯一一位通過農民起義走上帝位的皇帝。可以這麼說,朱元璋是一位傳奇皇帝。但是,陪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34功臣中,到最後只有4人得以善終。
  • 朱元璋在慶功宴上跌倒,此功臣扶了他一把,竟引殺身之禍
    話說明朝之君朱元璋是個能患難不能同享福的人「雙面帝王」,生性多疑的他統一天下後,為了穩固大明的江山社稷,為了千秋萬代著想,他開始大開殺戮,誅殺功臣
  • 開國功臣被殺前,掏出免死金牌,朱元璋卻說你擦亮眼睛看那5個字
    免死金,又名「金券」、「丹書鐵券」等,是封建皇帝向功臣們頒發的一種特殊的獎賞。公券上常刻有大臣所作的功績,所謂「以功抵過」,在危急關頭能拿出捲軸來救人。明初,朱元璋為其部下的開國功臣們頒發了許多免死金牌,但到了關鍵時刻卻不了了之,朱元璋冷笑:你仔細看看上面的字。
  • 這個開國皇帝,為什麼愛殺功臣?
    這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在朱元璋連續利用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前後屠殺功臣、官員十多萬人後,這一年,功臣宰相李善長一門70多人也被朱元璋下令全部斬殺,對此,接受儒家教育長大的太子朱標規勸父親朱元璋說: 「陛下誅殺過多,恐怕會傷了和氣。」
  • 劉秀不殺功臣也沒出問題,那麼朱元璋為什麼不學他,反而學劉邦?
    然而等到打下了江山這些功臣突然發現,自己以往信任和崇拜的大哥變了,稍有不慎,就會翻臉了。 西漢的劉邦選擇了趕盡殺絕,對這些老兄弟下了死手。東漢的劉秀並沒有像先輩學習,反而開闢了一條新路,對功臣沒有動分毫,還和有功之臣共享榮華富貴。
  • 朱元璋大肆殺戮開國元勳,有個很簡單的原因卻被人忽視了
    明王朝初期對貪官汙吏的行為絕對是零容忍,開國皇帝朱元璋要麼圖謀甚大才秋後算帳,要麼一發生就解決。明王朝的殺開國功勳是歷代封建王朝最恨的,株連出的人也是最多的。明初四大案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和藍玉案。開國功臣被斬首一大半,牽扯殺害的人數至少十萬,還有的流放充軍等不算。
  • 朱元璋在封賞功臣時,為何沒有讓劉伯溫位列六公爵?
    公元1370年,大明建國後的第三年,朱元璋按照功勞大小,晉封了六位國公,二十八位侯爺,以及十一位伯爵。 朱元璋晉封的六位國公依次排名是:李善長、徐達、李文忠、馮勝、鄧愈、常茂。 朱元璋不但沒有將劉伯溫列入六公之列,他還只是將劉伯溫列為第三等的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