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張藝謀已死,而是中國電影工業還沒活過!

2021-02-09 營銷頭條

最近最具話題性的電影莫過於國師張藝謀的《長城》,估計很多人已經看過,好壞各有評判。不過與片子一樣火的是,網上眾多影評人對於電影的圍攻,批評的言語也是相當尖銳。

尤其影評人褻瀆電影的一句「張藝謀已死」,更是是掀起了片方和影評人之間的戰火。


這部電影叔也看了,平心而論,網上影評人對於電影劇情走套路,明星成擺設,團體操美學的評價並非虛言,也確實存在這方面的不少問題。

而且影評人「毒舌電影」對影片人性缺失的意見也是相當的中肯,其實這本應該是張藝謀作品的強項,可惜在本片中卻被意外缺失,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但同時你也會發現,網上很多的影迷也表現出對影片的認可,大家覺得影片視覺效果宏大,夠high,是能與好萊塢匹敵的標準商業爆米花,並沒有影評人說的那麼不堪。

口碑如此兩極,對於成名已久的張藝謀導演可謂略顯寒心。其實他只要繼續拍攝一部像《歸來》、《金陵十三釵》的商業電影就能獲得不少票房和影評人的讚譽,至少豆瓣分數也要比現在高很多。



那麼,張藝謀導演為什麼要另闢蹊徑拍攝這樣一部怪獸片呢?難道只是為了娛樂觀眾而已?

本人覺得並沒有那麼簡單。

有人說,《長城》放在好萊塢只是一部二三流的怪獸片。這話沒錯的,但話說回來,要是放在國內呢?

叔仔細想了想,除了之前陸川拍的《九層妖塔》 和許誠毅那部風格偏卡通化的《捉妖記》之外,竟然實在想不出,國內近些年還有什麼能夠叫的出名字的怪獸片或者科幻片。



而反觀國外,好萊塢從1928年就拍出了經典怪獸片《金剛》、之後又陸續誕生一大批的怪獸電影。像《科洛弗檔案》、《環太平洋》、《侏羅紀公園》、《黑湖妖譚》、《狼人》、《吸血鬼》等等等等……



連小鬼子也從50年代就開始坐擁自己的大怪獸「哥斯拉」。


估計很多80、90後小時候還曾看過《恐龍特急克塞號》以及奧特曼,對其中被痛扁的各種怪獸還記憶猶新!


甚至近年來電影業超級繁榮的韓國也誕生了自己的「漢江怪物」。


而在這個領域,國內簡直是可憐到一片荒蕪。

也許有人會說,拍怪獸有什麼好的,張藝謀之前拍的《秋菊打官司》、《活著》更有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也更深刻。這當然沒錯,張藝謀也早已證明了,對於那些題材自己可以拍的很好。

但對於一個國家的電影工業而言,僅僅有《秋菊打官司》和《活著》就足夠了麼?他們能撐起整個電影工業麼?

恐怕影評人都明白,好萊塢的電影工業之所以能稱霸全球,靠的並不僅僅是輸出《藝術家》、《肖申克的救贖》、《雨人》這些文藝片。


而更多的是靠著《變形金剛》、《星際迷航》、《X戰警》、《侏羅紀公園》、《奇異博士》這樣的商業大片。這些大片無一不是極具了人類想像力、人性和先進科技的商品。


那這些能夠輸出到全球的商業大片我們有麼?

答案恐怕是沒有!

在國內笑傲12億的《泰囧》和星爺的《西遊降魔篇》在北美都收入慘澹!



那輸出到全球的商業大片,我們的導演有人能拍麼?

答案,恐怕也是也沒有幾個。

為什麼呢?因為拍攝這樣的超級大片根本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據說,中影在拍攝國內熱門小說《狼圖騰》時候,曾找遍了國內第一流的導演,結果沒人敢接,因為拍不出書裡所描寫的人狼大戰的場景。


最後找到了法國著名導演阿諾,以及加拿大的馴狼師安德魯才得以還原實現了原著。而在影片中大量的狼的鏡頭都是阿諾導演用馴養3年的真狼加道具拍攝,然後再用電腦特效把道具和真實鏡頭結合起來。


最後《狼圖騰》在海外上映時,口碑和票房飄紅獲贊!但即便如此,一部中國文學作品卻需要讓外國導演來輸出到世界,也不得不說是中國電影工業的一個悲哀。


從這些例子看出,中國的商業大片無論從文化層面,還是製作層面距離能夠輸出到海外,都還差的很遠。

其實好萊塢電影工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數代匠人精神的傳承和體現。簡單一例,好萊塢一直在運用微縮模型和定格動畫來拍攝怪獸電影中的特技鏡頭,從1930年代的《金剛》到1980年代的盧卡斯《星球大戰》中屢屢可見 。


即使在電影特效依舊風靡全球的現在,很多電影大師依舊在孜孜不倦的專研這種技術。例如大師諾蘭就堅持不用電腦特效,搭建微縮模型拍攝《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給觀眾帶來的感官震撼令人顫動。


僅僅使用微縮模型,國外的視覺大師們就可以把拍出媲美電腦特效的畫面。試問這些技術,我們現在的國內導演,有幾個懂的,又有幾個人願意去專研?

甚至連美國1979年的怪獸電影《異形》中的特效技術,恐怕到現在,我們的大導演們也未必拍的出。


即使一直稱作是中國工業大片標杆的《尋龍訣》,也僅僅是在場景特效方面有了一些進步。


而要做出像《九層妖塔》中的紅犼這樣複雜的生物模型,就不得不需要邀請PrimeFocus,DEXTER,BASE,PO,VHQ,兔將等國外的特效公司來參與。而我們現在的大片,也以請到好萊塢大片公司作為自己影片的賣點。


但即便有好萊塢特效團隊的加持,我們的大導演們又有幾個有這種能力與對方進行業務上的溝通呢?曾經就有特效行業的業內人士在網上吐槽中國的導演對於特效的製作流程完全不了解。


相比學習掌握這些技術,國內導演恐怕對於如何炒作一個IP更加得心應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體》,這部被譽為近些年國內最好的科幻作品。在開拍之際就被網友紛紛質疑國內導演根本沒有能力拍攝這個題材,但導演張番番挾IP一意孤行。

最終《三體》項目的連續跳票、製片人離職、特效團隊被換,宣傳物料被指責抄襲也證明了,國內的製作團隊在拍攝這類工業級題材時,經驗是如何的欠缺。


為什麼沒有導演願意冒風險去拍怪獸電影這樣的大片呢?

在美國,一部主流的好萊塢商業科幻片,投資額普遍在1億美金左右,換算成人民幣大約在6億左右。要收回成本,至少需要15億人民幣以上的票房,在國內能夠取得這樣票房成績的導演本來就寥寥無幾。


即使拋棄成本不說,一部科幻電影,對於技術有諸多的要求,導演對技術有相當的了解,才能保證前後期的流暢配合。

這類人才國內也是相當的稀缺,像《捉妖記》的導演許誠毅原本就是好萊塢夢工廠的主力軍,有用《怪物史萊克》等成功作品。


等換到郭敬明冒險想要來執導一部真人CG作品《爵跡》的時候,就遭遇到了全民吐槽的現象,想必郭導的內心也是崩潰的!


畢竟,中國觀眾的口味已經被好萊塢的視覺大片餵的太高了。中國導演的潺潺學步之作,很容易被拿去與好萊塢大叔的工業精品對比。

怎麼比,差那麼多代呢?

既然拍一部喜劇片和動作片就能在國內市場賺錢,幹嘛要花費那麼多心血去學習新的技術,然後拍攝一部票房回收成本壓力巨大的影片呢??

這個問題,我很想問李安導演,為什麼一把歲數還要冒險挑戰新技術!然後口碑一敗塗地,圖什麼?


可惜這些導演從不去辯駁什麼!

既然已經落後如此,我們的國內影評人和年輕導演又有什麼資格沾沾自喜呢?為什麼張藝謀導演願意去與好萊塢合作,用好萊塢的資金和技術拍攝一部怪獸片會遭到這麼多的口誅筆伐呢?

為什麼,我們不能給我們勇敢的導演一些鼓勵和寬容呢?


難道,讓我們的工作人員參與到這種國際化大片的製作中,不正是我們學習的機會呢?


讓幾個60多歲的老導演去學習新技術,去替中國電影產業承擔這種進步的風險,不應該是年輕導演們的羞恥麼?


當有人質疑為張藝謀祭出蠟燭的大V「褻瀆電影」你行你上時,他竟然秀出自己的一部文藝小片來做回應。


雖然片子卻無大小,但當好萊塢用商業大片佔領中國市場的時候,幾部文藝片真的可以振興電影工業麼?我想恐怕不能!

所以,閉上嘴,埋頭苦幹,向好萊塢學習!

恐怕才是中國電影工業真正的出路。

請關注我們

微信ID:blmovie

相關焦點

  • 1個刪節10億票房沒了!《一秒鐘》看的不是電影,而是死去的女兒
    還沒上映,電影就遭遇兩次技術原因,真的是不詳的預兆。張藝謀老婆陳婷,連忙發布微博:影院上映後,大家且看且珍惜吧。2.在中國,拍這種題材的電影,滿滿是遺憾。中國恢復高考,舉行了唯一一次的冬季高考。然而,張藝謀真的是在表達所有人是如此痴迷電影嘛?口袋君的答案:不是。他真正想說的是:1975年,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有多貧瘠。
  • 《長城》:很張藝謀式的「好萊塢大片」
    張藝謀說:「《長城》是我韜光養晦之作。長城上打的怪獸不是美國人的怪獸,不是普通的怪獸,而是《呂氏春秋》與《山海經》所載之饕餮。中國人與貪婪的對抗,已經延續數千年。而為了這樣的對抗,長城內的中國人彼此信任,不吝犧牲。」饕餮:中國古代神話「四大兇獸」之一
  • 1個刪節10億票房沒了!《一秒鐘》看的根本不是電影,而是死去的女兒
    還沒上映,電影就遭遇兩次技術原因,真的是不詳的預兆。張藝謀老婆陳婷,連忙發布微博:影院上映後,大家且看且珍惜吧。片尾處,跳出一行小字兩年後一條橫幅上寫著搞好大學招生是全國人民的希望很明顯,張藝謀指的是改變他一生軌跡的大事:1977年11月28日。中國恢復高考,舉行了唯一一次的冬季高考。
  • 華語影壇40年來,張藝謀導演是對中國電影貢獻最大的人!
    過去三十年來,張藝謀導演一直是中國電影無可爭議的第一人,他奠定了中國藝術電影在國際電影的輝煌,又開啟了中國商業大片時代作為演員,張藝謀主演電影《老井》,還一舉獲得了金雞獎、百花獎、東京電影節的三座影帝獎盃。
  • 電影《長城》成爛片,張藝謀不過是好萊塢與中國合作下的背鍋俠
    時間回到2002年,當時中國電影市場,還不是世界電影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當時的觀眾和影視從業人員信封好萊塢主義。在那個時候,中國電影市場票房,基本上都充斥著好萊塢大片,而票房也沒有如今動輒10億起步,基本都是在幾千萬浮動。
  • 10年籌備,30億投資:烏爾善《封神》能否拯救中國電影工業?
    號稱籌備10年,投資30億,中國電影工業的大考,中國大片最大豪賭。烏爾善的《封神三部曲》對於中國電影工業,確實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電影工業這個東西,不是說有錢它就有了。2010年到2010年。這十年中國電影工業發展非常複雜。
  • 還沒紅就被罵,怎麼張藝謀也愛「網紅臉」了?
    ,而是張藝謀對自己挑選的演員的評價。那時候的章子怡還不是國際張,質樸且青澀,和張藝謀的電影色彩融合得恰到好處。董潔當年憑藉此片獲得第7屆中國電影華表獎電影新人獎,長相也不如之前的謀女郎們出挑,幾乎是歷屆存在感最低的謀女郎,演完張藝謀的電影後面也無再多作品。
  • 《回憶》影評: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愛過的日子
    《回憶》影評: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愛過的日子晚上,他品嘗了美味的湯,享受了法國喜劇的紀念品。放鬆的節奏和法語的清新。這個故事並不複雜。23歲的男主角羅曼,剛剛從學校畢業,在巴黎一家酒店找到了兩份當夜班的工作,與同齡男子合租一套公寓。羅曼的目標是成為一名小說家,生活是悠閒而自由的。
  • 喚醒的國民記憶不是電影,而是苦難
    他從朋友的來信中得知,自己14歲的女兒出現在電影《英雄兒女》正片前的22號新聞簡報中。他已經6年沒見到女兒了,所以逃獄出來,為了看一眼新聞簡報中女兒的畫面。這個願望看似容易實現,但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住在大西北農場的人們兩個月才能看一場電影,放映完畢,片子就要拿走送到其他的分場放映。張九聲在一分場錯過時機,只好跟著片子跑到二分場。
  • 張藝謀:看《長城》比登長城更能傳播中國文化
    也可能是中國電影市場的持續火爆,也可能是希望能有一個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導演參與這個項目,有人向傳奇影業推薦了張藝謀,「跟他們說是2008年奧運會的導演,他們當時就說那沒問題。」張藝謀介入時,項目已處在籌備階段,劇本收尾,但對文化傳遞和場景有高要求的張藝謀提出了「熊、虎、鹿、鶴、鷹」配合五色禁軍的理念,又極力向美方推銷饕餮的概念,「我發現外國人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
  • 張藝謀的新片太想討好美國人
    本質上來說,《長城》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電影工業流水線出品的爆米花電影,本身就是追求感官刺激的,跟什麼價值觀壓根就沒半毛錢關係。所謂中國價值觀,我理解的就是張藝謀的一個套路,目的就是為了開拓北美市場,讓美國人掏出美元。對於《長城》,張藝謀有著很大的野心,號稱要在海外5000家影院上映,要知道李安的《臥虎藏龍》當年在北美也不過2000家影院播放。
  • 《一秒鐘》確實短,我還沒哭完,電影就結束了
    豆瓣:7.9分貓眼:8.8分窩頭覺得,張藝謀的電影,幾乎每一部都能代表中國電影最高的水準。即便有《長城》存在,張藝謀的「國師」頭銜,也是目前所有中國導演們,都沒辦法代替的。其他大多數導演,他們以屬於自己獨特的電影風格創造藝術,徵服觀眾。而張藝謀的作品,能讓電影大於個人風格,能讓光影遍布大熒幕任何角落。
  • 罵《長城》可以歇歇了,你們連張藝謀拍這電影的真實目的都沒搞懂
    怪只怪長城被冠以的title太大,第一部中美合拍的重工業大片,第一塊中國電影向好萊塢工業體系探路的敲門磚,結果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第一個是劉德華的採訪,他說張藝謀脾氣太好了,拍攝現場喊卡的人都不是張藝謀自己。第二個,是張藝謀說劇本裡本來還安排了一場景甜和馬特達蒙的床戲,他在據理力爭之下才把這段刪掉。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不是張藝謀有沒有把長城拍好,而是長城留下了多少空間,來讓張藝謀施展拳腳?
  • 張藝謀,不行了?
    一些電影人忍不住重新審視起張藝謀的商業價值,業內甚至出現一種聲音:張藝謀,被高估了嗎?01、張藝謀不行了?若是以電影《一秒鐘》的表現來看,張藝謀的影壇地位,還真是讓人有些一言難盡。在上個世紀百花齊放的八十年代,張藝謀帶著對藝術的由衷熱愛,一口氣拍攝了《秋菊打官司》、《活著》、《大紅燈籠高高掛》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作品,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符號。可惜,這些作品雖然贏得無數讚譽,替張藝謀在捧回一個又一個電影獎項,乃至讓張藝謀揚名世界,讓外國友人也因張藝謀的電影,對了解中國充滿興趣。
  • 張藝謀的好萊塢:《長城》玩砸了還是玩大了
    總體來說,《長城》在視覺效果上非常出眾,張藝謀再次將自己營造視覺場面的能力發揮到了極致,作為一部充滿好萊塢套路的魔幻大片,它充滿著《指環王》式的娛樂性和趣味,即使以好萊塢的大片標準看,這部電影也絕不是一場災難,張藝謀已經做到了自己該做的。
  • 六分鐘的短片,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你從未真正活過
    ,而是你從未真正活過!  其實大多數人恐懼的並不是死亡本身。而是當生命漸漸走到盡頭,你才發現自己從未真正的活過。There was a study done, a hospital study on 100 elderly people facing death close to their last breath.
  • 六分鐘的短片——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你從未真正活過
    6分鐘不到就能燃起你鬥志的短片: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你從未真正活過!其實大多數人恐懼的並不是死亡本身。而是當生命漸漸走到盡頭,你才發現自己從未真正的活過。There was a study done, a hospital study on 100 elderly people facing death close to their last breath.
  • 攢了三部電影,影院營業後張藝謀或成最大贏家?
    2002年,《英雄》為張藝謀斬獲約2.5億票房,開啟了華語電影的「大片時代」,它是一部分水嶺式的作品,代表著張藝謀創作風格的大轉變。2016年上映的《長城》,更在生產模式上有了巨大的變化,為中國乃至世界送上了一份具有中國元素和中國風格的視覺大餐,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當下中國的電影工業的極致呈現。《長城》的定位是一部好菜塢影片,伴隨著商業考慮的是同樣極致的視覺奇觀美學的出現。
  • 張藝謀陳道明寄語中國電影
    電影導演張藝謀,本屆電影節形象大使吳京,博納影業創始人、董事長於冬,著名演員陳道明等電影大咖依次發表感言,寄語中國電影。張藝謀表示,疫情還沒有結束,生活不易,創作更加不易。雖然電影不是生活的全部,但電影是一面反映生活的鏡子。有更多的中國故事需要我們繼續講述,有更多的中國故事需要我們講述給世界。我們需要繼續努力,通過我們的工作,給每一個人帶去一些新的故事,帶去一些感動和力量。
  • 如何成就一部電影,戲裡戲外的張藝謀,看到了拍電影的艱難
    本身對張藝謀充滿敬意的我,看完他拍的《影》,我更加相信張藝謀是一個滿腹才華的勵志大導演。最近張藝謀參與拍攝的一部紀錄片《張藝謀和他的「影」》,讓我看到了,一部電影是如何煉成的,看到了拍電影的艱難,戲裡戲外的張藝謀開始讓每一個人發自內心的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