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我又重新把《小時代》翻出來看了一遍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你們都在吵的那一張S卡。
因為這張驚天S卡,郭敬明又被罵上了風口浪尖。
說實話,郭敬明一直是這個行業裡,我最感受不到變化的人。
從成名開始,他就絲毫不會遮掩自己對某些東西的喜好,物質,名利,年輕好看的演員,他也從來不會向那些批評低頭,哪怕自信到讓人不適,也依舊是保持著戰鬥姿態。
所以看《演員請就位》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倒不是罵他,而是我想試圖理解郭導的這種自信。
所以在那期節目開播後的一個下午,我花了8個小時,仔仔細細刷完了他的四部《小時代》。
我想我大概得到了一點答案。
一
從第一部《小時代》上映,到現在,算起來已經有7年了,
這7年你反過去看,會發現一種大時間跨度下的頓挫感,讓這部電影多了一種時間膠囊的功用。
特別是對於這些演員。
當時還沒結婚的楊冪,和林蕭一樣經歷了各種離譜的分合,最後還是離婚了。
郭碧婷也和片子裡的南湘夢想的一樣,最終真的嫁入了豪門。
郭敬明和陳學冬的合作也沒留下什麼作品,只留下了一堆不知真假的茶餘八卦。
柯震東吸du了,再也沒有在我們的銀幕上出現過。
還有郭採潔,《小時代》成了她的人設分水嶺,在那之後,她從甜美女歌手,徹底轉型成了顧裡女王。
今天也是她主演新片《喜寶》上映的日子,口碑一塌糊塗,而豆瓣評論區被贊的最高的一星差評寫著「郭採潔被顧裡上身了」,也不知這算幸運還是不幸運。
還有一些冷知識。
四部《小時代》的聲音指導都是杜篤之,也就是說《一一》《春光乍洩》《藍色大門》《天水圍的日與夜》和《小時代》是同一個聲音指導。
還有監製是柴智屏,她的作品你們更熟悉了,F4版的《流星花園》。
總之,如果說讓我找出一些《小時代》的僅有價值,應該就是以上這些被刻錄的過去,以及由它們反證出來的某些唏噓和變化。
二
好了,聊回到電影吧。
都說時間是檢驗一部作品的最好標尺,但是這一點似乎在《小時代》上是失效的。
人們不會因為這7年的過去,而對《小時代》的口碑慘案有絲毫平反的意思。
當年那場口碑大論戰裡,站在影評人對立面的那些95後男孩女孩,也在集體邁入25歲大關之際,把為《小時代》流的淚,歸進了自己的羞恥回憶裡面。
大家都逐漸明白了,你媽不會跟你男朋友說,給你一個億,離開她。
你女朋友也不會因為得了絕症,而去用和其他男人上床的方式讓你離開他。
即使你真的有一個富的流油的姐妹,人家也不會養著你整個大學。
充其量也只是在顧裡生日兼他爹忌日的8月18日,託物言志,以梗傷情,用一句發爛發臭,哀悼自己那段其實和《小時代》壓根沒任何相似的青春。
所以整個世界,真正留在戲裡的好像只有郭敬明自己。
7年前他其實就把自己寫進了《小時代》裡面,臺詞一共出現了三,四次他自己的名字。
第一次出現是林蕭去催周崇光的稿子,周崇光說,那你是沒催過郭敬明的稿子,有多難催。
然後林蕭說,你們這些人都應該去浸豬籠。
後面幾次也是類似,看似是自嘲,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觀眾總能感覺到一種自嘲和自戀同時存在的自我投射。
這種矛盾感還發生在宮洺和周崇光這兩個角色身上,我相信大部分讀過《小時代》原著的人都能感覺到,這兩個角色真的都很像是郭敬明。
郭敬明喜歡收集杯子,正好宮洺也喜歡收集杯子;郭敬明在上海最貴的地段住,宮洺也住在那,還是自建的玻璃別墅。
郭敬明愛拖稿,於是周崇光也出了名愛拖稿;郭敬明很喜歡自己的少年氣和被誇好看,而周崇光正好就是電影裡被貼著美男子標籤的明星作家。
同時他們之間又是矛盾的。
崇光是作家身份,公眾人物,才華橫溢的明星作家,以創作為重,不愛錢,幼稚,浪漫,享受被保護。
但宮洺不一樣,他是商人身份,絲毫不掩蓋自己對物質享受的看重,享受萬人之上的俯視感,極端自信,商業才能卓越,做事狠絕,寧死也絕不讓步。
我猜想,或許當我們對這種矛盾表示不解的時候,郭敬明只是想告訴我們這並不是矛盾,他們都是我自己,一體兩面,
「獨裁者和創作者,是可以在一個人身上共存的」
而在現實中,這兩個身份在郭敬明那的共存,好像又在那張S卡裡,同時得到了某種佐證。
三
當然,我們講了那麼多,他最大的自信,還是體現在電影本身上。
上一季的《演員請就位》很多人就提過一個問題——為什麼郭敬明嘴巴上說起理論,頭頭是道,但是拍的片子就是不好?
這個問題其實不成立,因為在《小時代》的時候,郭導就已經是一個有過系統性學習的創作者了。
《小時代》也不是他的隨意之作,你能在其中看到各種名導大師的影子。
第四部最後的靈魂俯拍,像不像是加斯帕諾,運動長鏡頭像不像卡拉託佐夫 ,以平行蒙太奇來處理多線敘事,有沒有《雲圖》的風採?
但問題還是在於郭導的自信。
這種自信驅使他把理論的掌握並不是去轉化為實踐,而是用於炫技。
這就成了《小時代》在技法上的大問題。
比如席城死的那場戲,郭導一共用了7種顏色的打光,彩虹一樣,將一個狗血無比的意外,拍的有如佛光普照,好像下一秒就要把席城就地超度。
全片色調處理也是絕對的自成一派,冷暖色在全片以分鐘為單位的來回切換了幾十次。
看的我是他娘的嘆為觀止。
角色塑造上,都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塑造手法,邏輯敘事徹底讓位給了獨屬於郭導的意識流筆觸。
但這個意識流不是大家以往聽到的那種以人物內心寫故事的手法,而是「導演想寫啥就寫啥」的野蠻意識流。
一開始還算正常,構建了一個精準的人物譜系,要在時代姐妹花裡呈現出可以被各種人群代入的群像。
女神南湘,女富婆顧裡,普通人林蕭,傳統審美裡的醜女宛如。
可是所謂的群像,都被郭導浪費成了一種標籤,電影裡的人物並不是一個群像交織的寫法,而是想起一段寫一段的存檔式的。
人物的空間和時間,甚至人物關係,都可以在任何時候被模糊重置,想讓人物出現在哪,人物就可以出現在哪,人物都不再是服務於劇情,甚至連服務於矛盾都談不上,只是服務於巧合與誤會。
最明顯的就是第一二部裡,林蕭和簡溪那段看的讓我抓耳撓腮的人物關係。
最初簡溪只是無意中看到了林蕭包裡的一個奢侈品戒指,認為女友和宮洺有染,這是第一個誤會,也是第一個巧合。
但郭導完全不允許他們對這個誤會有任何解釋的機會。
因為他得讓簡溪因為這個誤會,而去被別的女人餵水,被強吻,然後你們說巧不巧,林蕭也正好在,正好看到。
又是誤會,又是巧合,但郭導依舊不允許他們解釋,不然後面兩個人的撕逼就不能開始了。
但是在這個時候因為席城的闖入,顧裡和顧源的矛盾戲要開始了。
那簡溪和林蕭怎麼辦?
好辦,郭導說我們把林蕭這條線存檔一下,大家配合一下,先當做之前的都沒發生吧。
倆人就又繼續開開心心在一起了。
等到顧裡的線講完了,他爹也死了,郭導大概突然想起來還有林蕭的事情沒講完,那就讀檔吧,於是上一場戲還開開心心的兩人,突然在酒桌上開始大吵。
矛盾不夠激烈怎麼辦,那就再來第三次巧合+誤會——當林蕭在醫院看望奄奄一息的周崇光的時候,神出鬼沒的簡溪再一次正好出現在了病房門口,誤會,吃醋,水到渠成。
這個時候顧裡搶遺產的戲又要開始,得,那就繼續存檔吧!
倆人立刻又恢復到了歡樂小情侶的狀態,不僅繼續在一起,而且還很有情趣地約定互相給對方第一次。
後面我就不寫下去了,反正後面光林蕭的愛情線,就還有2次巧合,3次存檔,反反覆覆,樂此不疲。
這種只靠誤會和巧合敘事,以讀檔存檔來寫人物群像的方法,真的是有點東西。
還有很多人推崇的撕逼戲。
它的本質還是在於寫人,郭導再一次創新了一種炸彈式寫法,人物自帶歇斯底裡症,你朝我吼,我第一反應不是解釋你的誤會,而是比你吼的更大聲。
每個角色腦袋上都像是自帶一根引線的,每一次撕逼都不是被對方激怒的,是被上帝郭敬明拿著打火機一個一個點燃的。
真的是全員甲亢,無差別罵人。
也因此產生了一種,你罵我,我不止罵你,我還罵別人,逮到誰罵誰的團戰效果。
郭導開創的東西還不止這些。
還是影史上第一位,只用一部電影,就可以同時開創了「qq秀電影」,「ppt電影」,「mv電影」三大全新電影流派的導演。
4部片一共出現了多少套奢侈品衣服我是數不清的,但是每一部結尾密密麻麻的品牌鳴謝觀眾應該都能明白,郭導到底想給我們看什麼。
PPT則是因為缺少主線,只能靠碎片化的撕逼來串起整個電影,所以旁白被濫用到了一種非常誇張的地步。
特別是前兩部,大部分時候如果把鏡頭再拉遠一點,我都能想像成楊冪在講臺上以自己拙劣的臺詞功底,拿著雷射筆對著投影儀和我們講故事的畫面。
至於MV,不用聽,去數一下每一部最後用過的音樂鳴謝,我保證是你看過的非音樂電影裡最多的。
而且是接下來很多年都不會有人能超越的數量。
寫在最後
我承認,但是如果單純只是談電影質量的話,《小時代》是比現在的很多爛片都要好的。
但我也說了是「現在」,放到當時的片子裡來看,它現在平均不過5的評分,是絲毫不過分的。
我並不是在說現在和當時比是一種衰退,而是想說,我們的電影變的更單一了。
我們都知道,電影是一種具有複雜屬性的藝術形式,娛樂,宣傳(讚頌),啟蒙,批判都是其一,這四種當然都是沒有錯的,也不矛盾。
但是只有當四種屬性不會互相妨害,才能說是電影的良性發展。
而現在我們貌似在呈現一種多元,但這種多元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偽多元,是以犧牲電影的一種啟蒙性和批判性作為代價的。
而這和《小時代》有什麼關係呢?
《小時代》就是這種「妨害」的一個典型,甚至是一個觸發者。
他是最早的一批大體量粉絲電影,也是第一部得到票房奇蹟的IP電影。
電影的IP開發模式,是在《小時代》之後才逐漸被市場推向主流,它傳遞給市場信號就是一種有害信號。
它以自己的冒險,無意中讓市場明白了,原來一部電影裡,演員可以不需要多有演技,導演不需要多有才華,只需要IP,只需要低齡粉絲,只需要把青春情懷寫在海報上,宣傳口號裡,那麼就有大把的錢賺。
而那張S卡,就像是這種信號在7年後的一次延續。
我當然認同郭敬明說的,請允許你不喜歡的東西存在。
但是郭導,也請你明白,這張S卡不止意味著讓「這個東西」存在,更意味著它會讓其他一些東西被擠佔,失去市場和機會。
就像當年的《小時代》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