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3 16: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晚上10點半,城市夜色漸濃,平日裡車水馬龍的街道逐漸安靜下來。在錦江區匯泉南路與通寶街交會處的成都(伽地)社區音樂廳燈火通明。夜已深,陶醉在音樂中的人群久久不願散去。
沒有高額的門票
也沒有高高在上的藝術家
在成都(伽地)社區音樂廳
音樂與社區居民的距離觸手可及
「以群眾可進入、可參與、可持續為原則,我們以場地換服務,不花1分錢,讓居民每年體驗100場高品質公益音樂演出,高標準打造社區活動新場景,探索社區發展治理新路徑。」五福橋社區黨委書記胡宇介紹。
社區空間打造成什麼?
用音樂溫暖社區
片片黃葉隨風翻飛,輕輕落在草地上,在初冬的暖陽下,鋪就一條金燦燦的地毯……從人來人往的東大街,轉入通往成都(伽地)社區音樂廳的小徑,車來人往的嘈雜仿佛都被隔絕在另一個世界。走進音樂廳,挑高大廳氣勢恢宏,經專業聲學設計,配備標準舞臺,三角鋼琴、數位化燈光音頻控制系統、投影系統一應俱全,每逢重大演出,還可通過室外屏幕現場直播。
「首場公演開幕以來,大受社區居民喜愛,就連周邊幾個社區的居民也會積極參與,現在幾乎場場爆滿,出現一票難求的現象。」胡宇告訴記者,「別看現在大家都滿意,社區空間打造之初,還有不少爭議。」
原來,社區音樂廳所在的位置是原錦江區國際展示中心。在攀成鋼片區完成轉型升級以後,展示中心便完成了其歷史使命。「這塊區域空閒了2年多,打造什麼成了大家爭論的焦點。」五福橋社區通過院落壩壩會等方式對轄區居民廣泛進行了意見徵集。
「有的建議打造成微綠地,有的建議打造文化長廊,還有的建議打造美食街……」半個月過去了,徵集意見如雪花般飛來。如何既能體現社區特色?又能滿足群眾需求?仔細翻看各式各樣的意見,評審組犯了愁。就在此時,一條「營造音樂主題社區,打造一個社區音樂體驗新場景」的建議讓大家眼前一亮。
「我們社區是攀成鋼片區轉型升級後的新型社區,更高品質的社區活動空間,能回應大家對公共服務的期待。」提議的正是轄區居民夏罡,他還有一個身份是四川音樂學院的副教授。
社區音樂廳如何運營?
社會化運作實現自身造血
「營造音樂主題社區,打造社區音樂廳,啟動資金從哪裡來?未來如何運營?」不少居民代表提出了心中的疑問。
「社區音樂廳就是要搭建一個感受音樂、參與音樂的社區公益藝術平臺,讓音樂進入社區,讓市民『零距離』欣賞高雅藝術。」面對居民的疑惑,夏罡給出了他的方案。「社區音樂廳必須要有自身造血的能力,才能長期健康運行。」
強大的音樂資源整合能力,是保障社區音樂廳內容純公益性的基礎。作為專業社會組織,夏罡所在的伽地音樂研究院累積了大量的藝術家資源,培養了大量冠軍選手。音樂廳也和本地藝術院校、藝術院團、行業協會等機構達成合作,將音樂廳作為其高品質公益演出的實踐基地。同時,將音樂廳外打造成以爵士音樂文化展示和爵士音樂現場演出為核心的小型市集,為市民提供集流行音樂欣賞、兒童休閒、輕餐咖啡、商務會客、城市會展等相關生活服務。
「合作方除無償提供公益服務外,對市場化產生的收益,部分反哺社區,支持社區發展。」經過五福橋社區與伽地音樂研究院多次協商,雙方達成合作,伽地音樂研究院將每年開展100場以上公益音樂會,包含藝術家音樂會、重大節慶音樂會、精品音樂賽事鑑賞等。「我們希望讓社區音樂廳的模式形成全國樣板,讓大眾有更多機會走進藝術。」胡宇介紹。
音樂空間誰來參與?
藝術家與居民同臺亮相
「還有半個月就是合唱團的入團考試了,要抓緊時間練習啊。」剛下班回家匆匆收拾過後,家住凌雲峰閣的市民周敏便朝社區音樂廳的公益音樂課堂趕去。
在社區音樂廳的舞臺上,既有音樂藝術院校專家、國際比賽獲獎者、國際知名藝術家的身影,同時,也少不了本地居民的參與。藝術家與居民同臺亮相,共同歌頌美好的生活。「音樂廳運行半年多以來,社區居民踴躍參與,在大家的強烈呼籲下,我們還組織成立了五福合唱團和童聲班。」胡宇告訴記者,「社區音樂廳,不僅讓高雅藝術走下神壇,更讓普通市民參與其中,真正做到社區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運行快一年來,通過觀眾鼓掌的頻次,就能直觀感受到居民音樂素養的提升。」音樂廳負責人譚皓溪笑著告訴記者,「觀眾們會自覺在曲目與曲目之間鼓掌,也沒有群眾會再把吃的東西帶進音樂廳等等。一切的變化都在社區悄然發生,這就是音樂帶來的改變。」
圖文來源 | 成都日報錦觀
原標題:《不花1分錢體驗100場高品質公益音樂演出,這個社區音樂廳6到飛起~》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