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生活瑣碎包裹的
再平凡不過的小確幸
比一味在儀式感中
被高漲情緒包圍的幸福感
來得更加深刻
——晴悅
前幾天,女友說她的女同事強烈需要儀式感,沒有儀式感就會覺得生活瑣碎乏味。
身邊有不少女生十分注重儀式感,每一個紀念日的禮物或精心準備的Party,能讓自己覺得被愛意包圍,一旦缺少了特定的儀式感,或看到其他人的光鮮生活,就抱怨自己生活乏味,不被疼愛。慢慢,生活有無儀式感成為了幸福與否的衡量標準。
我想,也許人們對儀式感理解得有點簡單粗暴,並太過形式化地去效仿,而忽略了生活要有儀式感的初衷,縱然每天都有所謂儀式感,依舊有一天還是覺得自己不幸福。
今天,給你們強烈安利一部韓劇《請回答1988》(看過的朋友請淡定,先不要激動尖叫哈哈哈哈)。
這部豆瓣史上評分最高(9.6分)的韓劇,跟以往大家印象裡的韓劇不同,這部劇的主線並不是霸道總裁王子灰姑娘的虐狗式愛情,而是講述了在首爾市雙門洞居住的五個家庭發生的故事。
看到這裡也許你覺得這種劇並不吸引你,但毫不誇張地說,只要問看過的朋友,沒有一個人不為之瘋狂打call!!
五個家庭的組成非常具有現實代表性,很多人家庭環境也正如此,所以這部劇或多或少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一直緊衣縮食的缺愛老二/德善家:銀行任職的爸爸+主婦媽媽+學霸姐姐+受寵的弟弟
苦盡甘來家庭的冷漠學霸/正煥家:精明主婦媽媽+代理店店長爸爸+宅男哥哥
負擔很重但很懂事的暖男/善宇家:靠丈夫去世的錢度日的媽媽+黏哥哥的妹妹
單親環境下成長的天才圍棋少年/阿澤家:少言寡語的鐘表店店長爸爸
父母很忙無人關心的有錢人家叛逆老小/東龍家:教導主任爸爸+部長媽媽
這部劇最出彩的地方就是親情部分情節處理得自然細膩,看似平常的生活對話、爭吵,家庭瑣事,卻真實不失趣味,感情處理得淋漓盡致又不過火,看得我特別有共鳴,看這部劇的時候,經常笑著哭,哭著笑,費了不少紙巾。
現在就來看些經典橋段吧!
德善在家裡是老二,學習差,平日父母好像更多關注學霸大姐和弟弟老么,而自己總是排在最後。
失去奧運會代表國引導員機會後無比沮喪,回到家過生日也要姐姐優先,滿腹委屈的德善大鬧一場。
後來有幸又成為引導員的她,開心坐在巷口,卻發現爸爸端出特地給她準備的生日蛋糕時,有點尷尬但更多是受寵若驚的感動。
德善爸爸的這番話,是第一集裡淚點的爆發。
我們生來就是子女,理所應當般地接受父母關愛,而父母並非生來就會為人父母,他們也在摸索,也許與我們的相處方式顯得笨拙不討喜,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們是在用盡全力愛我們。
德善的姐姐寶拉第一次離開家,去研究院學習,羞於在家裡給予關心的爸爸,半路出現,給了寶拉錢,囉嗦了幾句,兩人都讓對方快走,開車離去的寶拉從後視鏡看到爸爸一直駐足目送自己。
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我們一點點長大,父母也一點點看著我們遠去,這是一場註定離別的陪伴。
婚禮上,寶拉買給爸爸的皮鞋大了一碼,妹妹德善偷偷在後面塞了紙巾,寶拉給爸爸鞠躬時才發現,鞋子根本不是爸爸口中的很合適,寶拉滿心愧疚,看著眼裡滿是愛意與不舍的父親,婚禮上再也繃不住淚流滿面。(看到此處我已是嚎啕大哭,原諒我太感性)
在劇中,冷漠霸道的寶拉一開始並不被大眾喜愛,到了後面會慢慢發現,她只是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跟父親更是鮮有交流,所以買給父親的襯衣會小一碼,結婚時給父親準備的皮鞋會大一碼,稍微關心一下父親,都會讓父親大為驚喜,父親對她的愛也一直隱藏在心。
而父女到最後依舊不擅於流露情感,婚禮後兩人都留給對方一封信表達了對彼此深深的愛。
並不是言表之愛才是愛,有些愛可能只是愛得遲鈍一點,表達方式含蓄一點,但終究有一天你會發現那些深藏的愛,分量不輕。
正煥的媽媽豹子女士是個相當精明能幹的家庭主婦,整天都能聽到她的咆哮聲。
有次媽媽外出,正煥和爸爸哥哥趕在她回家前匆忙收拾亂作一團的家,累到不行的他們在媽媽回來後裝作若無其事,原本以為媽媽會滿意,卻發現這幾天她非常失落。
在朋友東龍的提醒下,正煥與家人製造了一系列「麻煩」,搞定一切後媽媽生氣地說道:「沒有我你們怎麼活啊,什麼都做不好!」,晚飯席間,家人都表達了對母親的需要,媽媽終於露出了久違滿足的笑容。
正是收拾過一次家的正煥,意識到他們一直都坐享其成媽媽的付出,還時不時不願搭理母親。所以正煥用另一種表達方式,讓媽媽知道她對家人的重要,哄她開心。
很多時候,我們總愛自以為是,自己每天太多正事要忙,母親怎麼就那麼囉嗦,很多事我們會自己看著辦。
而真的有天媽媽不在家,才發現,料理一個家多麼辛苦。
母親在家裡就像配角,以家人為中心做著繁瑣的事,推開臥室換洗好的床單,洗乾淨擱在球鞋上的鞋帶,微波爐裡熱了一遍遍的菜...都是媽媽對我們的守護。
有時,我們也需要反過來圍繞她,表達我們對她的需要,讓她知道,她才是這個家真正的主角。
天才圍棋少年阿澤,很小時母親就去世了,平日父子倆少言寡語,兩人的相處在劇中看起來滑稽尷尬。
阿澤常年在外比賽,孤單的爸爸想找善宇媽媽做個伴兒,小心翼翼地徵求兒子的意見,平時看似木訥的阿澤卻表現地非常通情達理:「我希望就算我不在的時候,你也能吃上熱乎乎的飯菜,這是爸爸的人生,我希望爸爸能幸福,只要爸爸能幸福,我是怎麼樣都好。」
阿澤甚至主動對不太能接受母親重組家庭的善宇說:「那個人是你媽媽,我覺得真好。」
相信阿澤的這些話,融入他陽光的笑容裡,溫暖包裹了爸爸還有其他人的心。其實,圍棋包含了所有的人情世故,阿澤都懂,而且他還是最會下圍棋那個,他的性情也許比大人們還更高一籌。
所以,平時看起來呆呆的他,並不是情商不在線,只是他會在關鍵的時候,表白心聲。
有時候,幸福會在我們被生活煩惱困擾時悄悄來臨,擁抱我們,安撫我們,告訴我們生活總有不如意,但愛就在我們身邊,可能羞於言表,有些笨拙,每個人愛的表達方式不盡相同,相同的是,只要有顆溫柔以待的心,總會發現那些愛的細節。
回到開頭我們說的儀式感,是不是生活就不需要儀式感了呢?當然也要。
在《請回答1988》裡雙門洞五家集體晚宴就是儀式感的最好體現。
正煥總想為更年期憂鬱的媽媽做點什麼,無意發現父母的結婚照是合成的,於是偷偷策劃了一場婚禮;德善爸爸被迫名譽退休,父親情緒低落,德善姐弟三人為爸爸做了一塊感謝牌並現場致感謝詞。
於是晚宴上出現了一幕幕笑聲中飽含淚水的感人場面。
這場晚宴來得隆重卻不矯情,如果沒有經歷生活種種,青春叛逆的他們就不會感知父母的愛、諒解父母的苦,更不會為父母準備這場讓他們銘記一生的集體晚宴。
正是前面劇集裡,人物生活故事的鋪墊,看到這裡我們才會為之動容。
儀式感,不是刻意為了營造幸福感的簡單效仿,它是在日復一日的,愛人與被愛中,經歷生活笑與淚後,自然而然的、發自心底的慶祝。
儀式感,是錦上添花,不是形式主義。
《請回答1988》的感人並不只是這些讓人淚目的親子情,在五個發小的友誼、懵懂情愫上,劇集表達的也毫不遜色,經常讓我產生懷念青春的強烈共鳴。
夫妻之間、兄弟姐妹之間、閨蜜之間的趣事也是相當接地氣,趣味橫生中不失小感動。
這部劇的精彩用三言兩語一時半會還真道不盡,不妨抽空開始看起來吧。
那些被生活瑣碎包裹的、再平凡不過的小確幸,比一味在儀式感中被高漲情緒包圍的幸福感,來得更加深刻。
最近在家的時候
沒有特殊情況
我會儘量陪父母吃頓飯
不管如何
在家的日子
一定要多創造些幸福的回憶
看過《請回答1988》的寶寶
你最喜歡哪個情節?
留言告訴我吧
如果想要知道生活好物
影視書單等
可以直接關注
晴悅筆記
才貌雙全生活指南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筆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