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文娛產業觀
上周,《以家人之名》完結。相比影片的戲劇性,豆瓣評分也相當戲劇。
開播後,7萬多人評價,它維持在8.6高分,觀眾把它的親情線視作中國版《請回答1988》。但是,劇情步入邏輯與誠意欠缺的愛情線後,口碑急轉而下,如今評分跌至7.0。
高開低走的評價,證明了中國觀眾對於中國版《請回答1988》的期待與遺憾。
影視市場,對此自然早有反應。2019年,騰訊影業備案拍攝中國版1988,取名為《相約九八》。
其實,早從2017年開始,就有作品上市時緊蹭1988的熱點。尤其是《我在未來等你》、《我們的青春期》、《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如此可愛的我們》等片子,從宣發到劇情,都不難看見1988的影子。
奇葩說的官方帳號「東七門」,寫過一篇文章:媲美《請回答1988》的國產劇,我們早就有了。文中將《父母愛情》堪比1988。評論區的評價也呈現兩級分化:有人誇它就是那個溫情而美好的詮釋,甚至用「專業視角」來分析《父母愛情》足夠好。但也有人直接撩話:硬捧有點尷尬。
連談媲美都會被網友認為的《請回答1988》,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它為什麼可以成為一種評價體系?
在《請回答1988》封神以前,很多人談起韓劇,還停留在《藍色生死戀》、《加油!金三順》、《大長今》等風靡國內的作品。
2016年1月,1988大結局,隨後《太陽的後裔》開播,成為當年國內認知度最高的韓劇。
可是今天,人們對《太陽的後裔》的印象停留在了宋仲基宋慧喬的婚姻新聞中,對1988卻懷有「朝聖之心」。
在豆瓣上,有一個帖子為《豆瓣9.0+電視劇排行榜》,其中韓劇《請回答1988》名列第一。超過57萬人評分,接近9成給了5分,總體保持9.7分高分。在韓國tvN臺播放完美結局時,以19.6%的收視率創下韓國有線電視自1995年正式開始以來的最高收視記錄。
請回答系列,尤其是1988,預示著韓國青春劇終於走出了「車禍、癌症、失憶」的框架。反觀國內,當時的國產青春劇卻還處於「疼痛文學」階段,以郭敬明為首的青春電影導演拍攝青春文學作品。
很長一段時間,觀眾也被迫跟著經歷「自殺、流產、疼痛」的青春回憶。這種刻板摸索意味著,很多人壓根無法從作品中找到自己的青春回憶。
1988從生活細節和情感體驗中破局,回歸生活本真,呈現出家庭瑣碎與青春懵懂,給了國內觀眾一擊:原來家庭片&青春片,還可以這樣拍。
在1988以後,我們也有過一些有效的努力。比如,曾經在小範圍引起熱議的「振華三部曲」。學霸也好,學渣也罷,年輕的生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與回憶,加強了觀眾對國產青春劇「1988化」的信心。但它們基本上停留在對初戀、愛情、友情的懵懂摸索,哪怕有了人物刻畫,也缺乏代際關係探討,沒有在時代發展中裹挾前進的社會深度。
1988式評價的關鍵詞是:代際話題探討(聚焦家庭關係)、人物形象刻畫(關注細膩情感)。這也是為什麼,前11集播出時,《以家人之名》在賺觀眾眼淚時,可以獲得高評高贊的原因所在,觀眾認為自己看見了關注生活、關注人物的關於原生家庭對於人物性格與成長關係的探討。
他們願意給予這種看見,一種高分的評價。甚至,他們認為,自己有責任用高分去引導國產劇,朝著1988的方向努力。
1988式評價的2個關鍵詞,再換個更熟悉和易懂的評價方式,就是人們常說的:不逃避、不庸俗。不逃避社會中的矛盾,不逃避生活中的責任,不庸俗地將人物刻板化,不庸俗地情感極端化。
不落俗套,是一個高階評價。因為人們很難定義,在今天這個節點,什麼是俗套,如何做到不落。所以,當看見1988式的成功與風靡後,也不排除「跟風心理」導致的「封神」。於是,中國觀眾開始瘋狂執著帶有1988式基因的作品。
百度搜索「中國版1988」,有18500篇資訊。
2017年大V硬蹭2014年作品《父母愛情》媲美《請回答1988》;年中,《我們的青春期》立項,引發了關於1988版權的激烈討論;
2018年宣發說中國早已悄悄拍出了中國版1988——《我們的四十年》;
2019年,又一部悄悄拍出的中國版1988開播——《我在未來等你》;同年,騰訊影業立項正式翻拍1988為《相約九八》;
2020年,是1988在中國的大豐收,數部作品都被打上了1988的烙印——《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如此可愛的我們》、《以家人之名》。
知乎上有網友吐槽,哪怕我知道它不行,我還是想看完,誰讓它冠了個中國式《請回答1988》呢?觀眾的投入,讓國產劇在蹭熱點的路上一去不回頭。
觀眾執著是因為當前的國產劇市場,的確佳作欠缺,且平凡人追求平凡生活的呈現,本該是常態,而非稀奇。
市場執著是因為開播5年,1988是連韓國市場自己都未打破的神話,在中國市場的評價稱得上「盛級不衰」。
可這些都不意味著,我們真能拍出1988式的作品。
既然拍不出,要不我們就翻拍?這是國產劇的神奇邏輯。
所以,有了2017年陷入翻拍疑雲的《我們的青春期》。從立項開始,與1988高度重合的劇情介紹、人物設定讓它帶著中國版1988的名頭招搖過市,賺足了關注。
開播以後,卻因為人物演技、劇情設定等與1988期待嚴重不匹配,導演、演員下場直言自己不是翻拍,又當又立讓觀眾反感。
騰訊影業備案翻拍,更名《相約九八》,號稱5個月拍完,可1年半過去了,了無音訊。雖然今年疫情讓行業停擺,可國內的市場,始終沒有沉下心做好作品的創作環境。
為什麼翻拍總是無法超越原版?
原因很多。但原版既定的社會背景、翻拍劇創作的創新與連續性、觀眾的原版情節都是無法跨越的障礙。
日韓與國內的地緣和文化接近性,使得日韓作品成為國內翻拍劇的首選。市場已經在「神劇」基礎上選擇翻拍了,可為何還落不了地?本質在於,哪怕再接近的文化背景,都存在著國情差異。這種差異會體現在電視劇題材、社會價值觀、製作流程,甚至是演員表演上。
如果只是照搬照抄,水土不服是必然的。如今在《乘風破浪的姐姐們》中打開困局的吳昕,當年也曾在翻拍劇《深夜食堂》中飽受嘲諷。
劇本再好,拿來主義都行不通。
翻拍劇的另一個難點在於,如何保證作品創作的創新與連續性。觀眾共鳴的橋段,咱們學不學?學不好,反成東施效顰;可不學,如何體現經典作品的經典之處?在遵循原作與創作新意之間矛盾徘徊,以至於翻拍劇既喪失了原作的韻味,又未能創造新的靈感。
於是,被貼上山寨的標籤。
經典作品翻拍,是為了傳承經典。但為了熱度、資本、炒作的劣質翻拍作品,只會透支觀眾對經典作品的忠誠度,無法達到重溫時代記憶的預期。
對於原著黨而言,經典作品是心中先入為主的「白月光」,後來還想居上的翻拍版本自然要百般挑剔。
但市場上的翻拍劇,有時候連「狠狠挑剔」的機會都不給觀眾,常常是隨便一看,就漏洞百出。觀眾得出「翻拍難出精品」,也是情有可原。
觀眾,並沒有想像中容易討好。舊瓶裝舊酒,一品就知道。
所以,如果真想產出1988,最要做的就是逃離1988。
所謂的中國版1988,人物、情節都要統統拋卻。
沉下心,去關注一些真正值得對標的東西:文化與社會價值、現實的複雜關係、真實的情景再現。
演員的表現力,這裡不作贅述。逃開流量魔咒,追求實力演繹,是國產劇未來很多年都需要堅守的方向。
1988除了我們看見的親情、友情、愛情3種情感的深刻討論,還有太多關於溫情儒雅、崇賢盡孝的韓國特色與漢城運動會、榮譽退休、政治運動等韓國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失的文化與社會價值。
人的情緒是多元而複雜的,僅看見情感的湧動,很難牽動每個人。
1988最讓觀眾供應的是,它關注現實但不黑白對立。
現實生活是柴米油鹽,也是夢想奮鬥,生活裡有白天,也有黑夜,但不是非黑即白、跌宕起伏。相信我們看劇時,都曾有過懷疑:別人的生活都是如此高光嗎?電視劇裡的相遇都是如此戲劇嗎?為什麼他們的情感可以來去自如?
「藝術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早已不能解釋現如今國產劇的「戲劇衝突」了,拋開戲劇衝突講故事,還能平鋪直敘、細水長流,才是1988的真本事。
影視作品往往通過情景再現吸引觀眾的沉浸式體驗。1988關注意境和符號建構的真實,它可以帶領觀眾穿梭歲月卻不至於產生心理隔閡:德善是漢城奧運會的開幕式舉牌手、她的父親經歷了那個年代經濟危機下的「榮譽退休」、80年代的影片與明星穿插其間,為觀眾營造出了真實的時代感。
而最讓觀眾無法給予所謂的中國版1988好評的一大原因,正是國產劇的敷衍。
上世紀90年代的國人,可能住在清一色的人造仿古街道旁嗎?他們的衣服可能嶄新地如剛熨燙過嗎?那些美得各異的年輕人臉上,看得見玻尿酸和尖下巴嗎?
這些20年代的審美,無法讓關注走入90年代的劇情,更別談帶入情感了。
翻拍是一種影視創作方式,但國產劇必須擁有原創的能力;舶來之品有其優勢,也不能忽視自身的國情與受眾審美。
1988非常好,但再拍一部1988沒有意義。
相反,深究1988所延伸出的評價體系,用人際關係探討與細膩情感刻畫去督促中國影視市場拍出真正媲美、具有中國特色的作品,才是我們執著中國版《請回答1988》的全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