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鳥類憑什麼逃過生物大滅絕?

2022-01-04 知識分子

►小行星撞擊地球想像圖(圖片來源:wooster.edu)

撰文 | 廖俊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責編 | 惠家明


  ●   ●   ●

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其威力連百萬枚核彈都望塵莫及。如此飛來橫禍引起地震、海嘯、森林大火以及火山的高度活躍,揚起的塵土遮天蔽日。輝煌的恐龍王朝被這一連串劇變終結,僅剩下一支後裔倖存至今——鳥類。

鳥類起源於1.65~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是獸腳類恐龍的後代,至今仍有超過10000個現生種廣布全球。人們也許會好奇,同樣是經歷了小行星撞擊,憑什麼恐龍滅絕消失,鳥類反而繁衍昌盛了呢?

實際上,這是一個誤解。人們往往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也造成了部分鳥類的絕種。其中,只有「今鳥類」(Neornithes)這一類群熬過了生物大滅絕事件[1]。

那麼,今鳥類為何能一枝獨秀地倖存下來?學者們有各種推測,這其中包括了快速生長素率假說、高代謝率假說。還有研究認為,這要歸因於今鳥類擁有更強大的肌肉骨骼系統,以及它們的喙部更適合吃種子[2-6]。而Current Biology雜誌最新的封面文章則指出:地棲生活也許才是這些鳥類躲過滅絕的真正原因[7]。

在我們的印象中,多數鳥類的生活是和樹木分離不開的。但是發表上述封面文章的巴斯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團隊則發現,在地球遭受行星撞擊後,鳥類幾乎「無樹可居」。

小行星撞擊地面的瞬間,光是衝擊波就剷平了方圓1500公裡的森林,高溫更造成大火蔓延。雪上加霜的是,灰燼所帶來的酸雨、粉塵所帶來的日光遮蔽,最終引發了植物生態系統的崩盤[8-10]。而該研究團隊進一步指出,此次森林災難不僅是全球性的,更維持了將近一千年的時間。

他們之所以敢下如此結論,其證據來自孢粉化石。孢粉,指的是植物的孢子及花粉。不同種類植物的孢粉形態殊異,好比人的指紋一樣。植物體大多非常脆弱,能形成化石的少之又少。但是孢粉有著堅實的外壁,易於形成化石,且數量眾多。舉例來說,歐亞槭(Acer pseudoplatanus)的一朵花裡就含有約9萬粒花粉,林山毛櫸(Fagus silvestris)甚至超過了63萬粒,數量極為驚人。所以,在植物死亡消失後,我們根據巖石中遺留下的孢粉化石,就能反推出當時的植被面貌。此外,它們的分布非常廣泛。從熱帶雨林到寒帶苔原,從高山、湖泊到海洋,孢粉化石如塵土般無處不在,這樣的豐富程度讓孢粉完全能適用於定量統計。

 

►不同種類植物孢粉在顯微鏡下的形態變化萬千(圖片來源:wikimedia)

因此,該團隊遠赴美國、紐西蘭等地,搜集了世界各地生物大滅絕時期巖層的孢粉數據。鑑定結果顯示,在小行星撞擊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各地巖層中保存的孢粉構成出奇地相似,其70%以上的孢粉化石都來源於兩種蕨類植物。而裸子、被子植物則處於衰退狀態,遺留下的孢粉很少,直到千年之後才開始復甦[7]。

這種由蕨類植物主導的植被組合有個專門的名字——災害植物群(disaster flora)。今天,在火山爆發後的夏威夷也能看到蕨類植物災後稱霸一地的光景。我們知道,蕨類植物普遍低矮,而在裸子和被子植物中多見比較高大的樹木種類。這意味著,在災害植物群延續的一千年時光裡,可能全球的鳥類幾乎都找不到合適的樹梢棲息。

既然沒有像樣的樹林,樹棲的物種顯然會處於劣勢,而地棲的生物反而更有優勢。

雖然現今的鳥類絕大部分是樹棲,但演化系統分析的結果卻告訴我們,今鳥類的祖先其實是個地棲的原始類群。人們熟知的鴕鳥,以及既能飛又適應樹棲的䳍鳥都是這個原始類群關係最近的後裔。所以說,今鳥類祖先在災難發生前就已經適應了地面生活。災難發生後,它們不會因為樹林的消失而無處繁衍、覓食,從而得以逃過此劫。而新的化石發現也進一步證明,災後倖存下來的鳥類只有今鳥類,其後肢的比例、身體結構都是適應地棲生活的[7]。

 

►在親緣關係上,深受人們喜愛的幾維鳥也與今鳥類的原始祖先最近(圖片來源:wikimedia)

相比之下,反鳥類(Enantiornithes)本是恐龍時代最為常見的鳥類,但它們卻在那場滅絕事件中慘遭淘汰。研究者認為,反鳥類的滅絕可能與樹棲的習性密不可分。想要適應樹棲的生活,後肢必須有許多形態學的特化。例如,樹棲生活要配備善於抓握的長指爪[7],這會對陸地行走或棲息造成不便。更遑論,長久以來的樹棲習性有不少行為學的影響,比如要在樹上築巢、哺育後代等等。研究者指出,反鳥類大多都高度適應樹棲生活,然而小行星撞擊所帶來森林生態系崩壞,導致反鳥類的棲息環境全面消失,最終斷絕了這種鳥類存續的活路。

 

►反鳥類生活場景想像復原圖(圖片來源:wikimedia)

總的來說,孢粉學、現代鳥類演化譜系、鳥類化石等多方面研究結果都顯示:災難後倖存的現代鳥類祖先應該是小型的、能飛的,且最重要是能適應地棲生活的物種。這場浩劫中,今鳥類祖先的地棲習性救了它們一命。而現在窗外那些盤踞樹梢,百囀千聲的鳥類,則是在森林環境恢復之後,才學會躍上枝頭的。

參考文獻

1. Brusatte, S. L., O'Connor, J. K., & Jarvis, E. D. (2015). The origi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birds. Current Biology Cb, 25(19), 888-98.

2. Brusatte, S. (2016). Evolution: how some birds survived when all other dinosaurs died. Current Biology Cb, 26(10), R415.

3. Erickson, G.M., Rauhut, O.W., Zhou, Z., Turner, A.H., Inouye, B.D., Hu, D., and Norell, M.A. (2009). Was dinosaurian physiology inherited by birds? Reconciling slow growth in Archaeopteyrx. PLoS One 4, e7390.

4. Chinsamy, A. (2002). Bone microstructure of early birds. In Mesozoic Birds: Above the Heads of Dinosaurs, L.M. Chiappe, and L.M. Witmer, eds. (Berkeley: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pp. 421–431.

5. Padian, K., and Horner, J.R. (2004). Dinosaur physiology. In The Dinosauria, 2nd Edition, D.B. Weishampel, P. Dodson, and H. Osmo´ lska, eds. (Berkeley: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pp. 660–671.

6. Grady, J.M., Enquist, B.J., Dettweiler-Robinson, E., Wright, N.A., and Smith, F.A. (2014). Evidence for mesothermy in dinosaurs. Science 344, 1268–1272.

7. D.J. Field et al. (2018). Early evolution of modern birds structured by global forest collapse at the end-Cretaceous mass extinction. Current Biology. Vol. 28, doi: 10.1016/j.cub.2018.04.062.

8. Anders, E., Wolbach, W.S., and Gilmour, I. (1991). Major Wildfires at the Cretaceous-Tertiary Boundary. In Global Biomass Burning: Atmospheric, Climatic and Biospheric Implications, J.S. Levine, ed. (MIT Press), pp. 485–492.

9. Ohno, S., Kadono, T., Kurosawa, K., Hamura, T., Sakaiya, T., Shigemori, K., Hironaka, Y., Sano, T., Watari, T., and Otani, K. (2014). Production of sulphate-rich vapour during the Chicxulub impact and implications for ocean acidification. Nat. Geosci. 7, 279–282.

10. Vellekoop, J., Esmeray-Senlet, S., Miller, K.G., Browning, J.V., Sluijs, A., van de Schootbrugge, B., Damste, J.S.S., and Brinkhuis, H. (2016). Evidence for Cretaceous-Paleogene boundary bolide 『『impact winter』』 conditions from New Jersey, USA. Geology 44, 619–622.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商務合作請聯繫

business@zhishifenzi.com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Kavli科學獎 | 楊衛 | 二馬演講 |兒童撒謊 | 帽子大戰

青蒿素|可燃冰|P值爭論|許晨陽|博士後|潘建偉

張毅|王曉東|張啟發|崔維成|張鋒|楊振寧|李佩

盧煜明|王小凡|吳文俊|袁鈞瑛|張純如|劉若川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知識分子書店!

相關焦點

  • 生物大滅絕
    根據化石記錄,地球歷史上曾經出現過20次明顯的生物滅絕事件。其中發生在4.45億年前的奧陶紀-志留紀大滅絕,3.75億年前的泥盆紀大滅絕,2.5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2億年前的三疊紀-侏羅紀大滅絕,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大滅絕是5個規模最大的生物大滅絕事件。 而這5個生物大滅絕事件中最著名的是二疊紀和白堊紀的生物大滅絕。本文詳細地解說一下。
  • 貌似柔弱的蝴蝶生命力相當頑強 可逃過白堊紀大滅絕
    蝴蝶最多只有幾個月壽命,給人的感覺十分柔弱,但有科學家指,早在1.6億年前已在地球生存的蝴蝶,生命力其實相當頑強,甚至逃過白堊紀大滅絕。由細細的蟲卵,孵化成幼蟲,再由幼蟲變成蛹,最後破蛹而出,一隻鮮豔的蝴蝶,經歷「完全變態」四個階段後,終於誕生。
  • 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鄭秋暘/繪圖 攝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中,隕石撞擊地球及頻繁火山活動,使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最終導致植食性、肉食性恐龍等相繼滅絕。
  • 臺團隊靠牙齒穿越時空,找出鳥類躲過大滅絕真相
    恐龍的後代鳥類,究竟如何躲過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是許多科學家亟欲解答的難題,如今臺灣研究團隊利用「同步輻射穿透式X光顯微術」研究分析牙齒特徵,終於找到答案。這一連串食物鏈崩潰事件,使得地球上75%的物種滅絕,其中最引人關注的便是非鳥類恐龍(Non-Avian Dinosaurs)的大滅絕。
  • 有牙齒到沒牙齒,鳥類演化歷程中是如何把牙齒搞丟的?
    第一隻無齒鳥和最後的有齒鳥要弄清楚鳥類牙齒消失之謎,必須先從鳥類的起源演化說起。鳥類起源於約1.5億年前的侏羅紀小型恐龍類動物,在活過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生物大滅絕後,快速輻射演化出了各種不同的現代鳥類。
  • 未來地球生物長啥樣?哺乳動物要麼變小 要麼滅絕
    如果地球氣候仍然不斷升溫,大量哺乳動物滅絕是大概率事件。北極熊滅亡命運似乎是註定的,但是馬來熊卻能適應高溫環境,短毛動物(例如羚羊)比長毛動物(例如落基山山羊)的適應能力更強,我認為未來所有寒季哺乳動物都會走向滅絕,生活在溫帶氣候的動物有機會適應氣候變化。鳥類:我認為未來鳥類會變得越來越大,因為它們活動機動靈活,可以飛抵一個新的區域生活,它們找到食物的機會更大。此外,如果哺乳動物開始逐漸變小,則意味著將有更多的小型動物供鳥類食用。
  • 恐龍從未滅絕,只是進化成了鳥類和其它動物
    它的發現也許證明了,恐龍從未滅絕,只是進化成了鳥類和其它動物。 有羽毛恐龍對於很多古生物學家而言,是恐龍和鳥之間的過渡物種。 古代鳥類,例如始祖鳥和孔子鳥,有著很多恐龍的特徵,如嘴部的牙齒,手指上的爪,後者的雙顳孔型頭骨。 許多年以來,鳥類被認為是演化自前肢小、 主要用後肢行走的獸腳亞目食肉恐龍。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晚期發現有羽毛恐龍的化石時,才證明兩者之間的關聯,但仍不確定這些物種在演化樹上的關係。大部分的有羽毛恐龍被發現於中國義縣組。
  • 科學家:數據表明,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已經開始,人類也牽涉其中!
    眾所周知,地球從誕生之初到如今,總共經歷了5次生物大滅絕,每一次災難的發生,都會有大量的生物死亡,地球重歸冷清、寂寥的氛圍,而時間走到今天,有科學家表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或許已經開始了,而人類也牽涉其中!
  • 恐龍滅絕後,鳥類和哺乳動物在陸地上爭霸,為什麼哺乳動物取勝?
    很多人以為恐龍滅絕以後,地球就自然成了哺乳動物的天下,網上有些人甚至喜歡表達對我們祖先這種「摘桃子」行為的不齒。然而,大滅絕的倖存者並非只有哺乳動物這一家。恐龍滅絕以後,恐龍的直系後裔鳥類就與哺乳動物長期爭奪陸地霸主地位,最終是哺乳動物獲勝。
  • 有兩次生物大滅絕就發生在富氧時代
    但鮮為人知的是,地球生命在進化歷程中經歷的兩次大滅絕,就發生在藍藻和植物繁盛、氧氣濃度急劇上升的時期,無數生命體竟在富氧的大氣中窒息而亡。大氧化事件地球上本來沒有游離的氧氣,有了生物才有了游離氧。因此,與一般人想的有氧氣才有生命不同,氧氣是生物的產物。
  • 恐龍滅絕之謎引關注:鳥類是否由恐龍演化而來?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23日電(記者上官雲)人們對於遠古生物總是懷有無限遐想,其中恐龍是經久不衰的代表。近來,有關恐龍的話題成為網絡熱點,引發許多人關注:恐龍是如何誕生、滅絕的?是否都像霸王龍一樣體型巨大?鳥類真是由恐龍演化來的嗎?
  • 翼龍和鳥一樣都能飛,為什麼翼龍恐龍一起滅絕了,鳥卻能活下來?
    翼龍比較倒黴,和大部分恐龍一樣沒能挺過6500萬年前的那場大災難,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古生物學家分析翼龍的化石才知道地球上原來還有一種會飛的「恐龍」,為什麼加引號?等下再介紹!看起來這也挺正常的,但自從我們了解了鳥類是進化自恐龍後,就沒法再平靜了!
  • 活了3.5億年的古生物,逃過3次物種大滅絕,如今卻淪為雞飼料
    筆者-小文很多人都討厭蟲子,認為蟲子是一種極其噁心的生物,話雖如此,蟲子卻是地球上生命力最頑強並且難以滅絕的生物,就比如人們討厭的蟑螂就是如此。那麼,究竟有沒有一種蟲子成功逃過地球多次物種大滅絕,並且活了數億年之久呢?答案是有的,只不過,這種蟲子現在的下場卻很慘。有一種在三次地球物種大滅絕中存活下來的古生物,按理來說,它應該成為生物學家的保護和研究對象,但令人意外的是,如今它們卻淪為了雞飼料。這種歷史悠久的古生物就是佳朋鱟蟲,也被人們稱之為「三眼恐龍蝦」,它在地球上的存在歷史已經有3.5億年了。
  • 泥盆紀生物大滅絕之謎,爭議不斷,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生物大滅絕
    在地球演化史上,不同的時期出現過不同的動植物,這些動植物奇形怪狀,有些形似外星生物,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在泥盆紀時期,遠古生物繁榮昌盛,這一時期出現了兩棲動物,海洋動物慢慢爬上了陸地,兩棲動物的出現為以後乃至現今所有生物的繁盛開拓了新局面。泥盆紀也是科學家特別喜歡研究的地質時期,那麼這一時期有什麼不同之處呢?一起來看看吧。泥盆紀時期也是魚類時代,海洋中的魚類是當時地球的霸主。
  • 生物大滅絕一:造成白堊紀末大滅絕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在五大滅絕中, 白堊紀末事件因其性質和意義獨特, 研究成果一直是最受關注的. 這次大事件導致了海洋中浮遊有孔蟲、菊石和箭石等生物滅絕; 最引人注目的是統治地球長約1.5 億年的恐龍的霸主時代一去不復返, 為哺乳動物的生存發展提供了絕好的新的演化契機, 生物界從此迎來了一個全新的紀元—新生代. 是什麼引起這次大滅絕的呢?20 世紀80 年代前, 假說林立, 爭論不已.
  • 消失近90年、絕跡40年的動植物重現我國,滅絕生物再現是啥原因?
    ,加上自然災難的影響,這種情況的發生是越來越強,就算是這些動植物沒有滅絕也是很難看到的,所以如今只要我們發現一些關於消失或者被認為滅絕的生物,都會引發大家的熱議。所以綜合情況來說,這些生物的出現說明了生態環境的一個轉變,消失近90年,1982年宣布滅絕的生物都重現地球,未來可能也會又更多的稀缺動植物出現,確實在9月我們再次迎來了一個好消息。絕跡40年的馬麝重返蘭州這不,這真的是生物奇蹟,越來越多的消失或被認為滅絕的生物重現我國。
  • 恐龍真的滅絕了嗎?美國士兵曾與巨大生物合照,疑似是「翼龍」!
    在我們看來,恐龍距離我們實在太過遙遠了,只有某些鳥類成為了恐龍的後代。這種大型的動物早已消失在了地球上,但在美國的南北戰爭時候,竟然有士兵與恐龍合影了,這是真的嗎?翼龍出現了?當時美國的情況還是非常混亂的,許多士兵也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就在這個過程中有士兵在森林巡邏的時候,發現上空中出現了一個巨大的不明生物,為了保證士兵的安全,他們便開始瞄準這個不明生物。
  • 人類滅絕之後:鳥類求偶儀式
    那些生有華麗長尾的鳥類想要從捕食者口中逃生便會更加困難。可能這就是為了展示這隻雄性是多麼成功。如果它能夠克服所有這些困難還活得好好的,那它一定很棒!所以,雌性就會本能地被那些造型誇張華麗的異性吸引。 視覺展示是鳥類求偶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此之外,求偶還包括鳴叫。雄鳥用唱歌來吸引雌性,威懾情敵。
  • 史上最嚴重的生物大滅絕 是誰「謀殺」了海洋中的八成生物
    二疊紀末,海洋生命遭受有史以來最慘烈打擊,超過80%的海洋生物和大部分陸地生物滅亡。天體撞擊、氣候變暖、火山噴發……回溯地質歷史,地球曾經發生過5次重大生物滅絕事件,這些事件造成當時海洋中至少75%的物種在短時間內滅絕。直到今天,各國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雖然提出過多種假說,但對生物大滅絕的原因存有爭議。
  • 地球上有過幾次大滅絕?最後一張圖竟在預示新一場大「滅絕」!
    到了奧陶紀末期,一場巨變正在悄然到來,位於南部的岡瓦納大陸漸漸向南進入南極,陸地改變了海洋和大氣環流,這導致地球的溫度迅速下降,寒冷的冰川期到來了。降低的氣溫凍結了海水,海平面開始下降,這使得原來生機勃勃的淺海成為不毛的陸地,生物紛紛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