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後,都要經歷呀呀學語的階段,父母們也都盼著孩子能夠早日開口叫「媽媽、爸爸然後是爺爺、奶奶、姥姥」等等。尤其是作為媽媽的私心,都希望寶寶在1歲左右開始學說話時,第一個叫「媽媽」。
這種場面無數次想起都是莫名的感動,甚至忍不住喜極而泣,想要把孩子再次擁入懷中。可隨著這個臭小子或臭閨女慢慢長大,原先甜甜的叫聲「媽媽」,不知從何時開始,卻變成了「媽」或是「老媽」。
「為什麼我家萌娃從2歲開始一直喊媽,真是欲哭無淚。」「我家那個臭小子,現在才二十歲就整天和他哥哥一起喊我老媽,到現在四十歲了依然如此,甚是無語。」「還是我兒子好,雖然已經是二十多歲成年人了,體型早已經是老母親的兩倍,但還在媽媽,媽媽的叫著,我每天都像泡在蜜罐裡一樣。」
據社會調查發現,絕大多數人小時候會叫「媽媽」,但慢慢長大後便會改口叫「媽」,早已經是普遍現象。
但媽媽們卻不知道,僅僅是一個字之差,不光是聽著變扭,還暗示了孩子這兩種心理變化,需要做到心中有數。
心理和生理發展已經走向成熟:
其實,幾乎所有孩子在小時候都會叫「媽媽」,意味著生理和心理都還沒有發展成熟。
從寶寶機體發育的裡程碑來看,在1歲左右開始學習語言,家長不由自主都會教寶寶「疊字發音」俗稱口語,比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一方面是為了寶寶好發音高效輸出語言,另一方面,還處於0~24個月的寶寶,負責機體內發育過程的器官組織還未發育成熟,無法更好地發出單字音。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直到3~4歲語言發展成熟,但在生理上還在依賴媽媽,此時大多數孩子還是會叫「媽媽」。再往後,孩子會受周圍人影響(同學對家長的稱呼),心智成熟後開始叫「媽」。
而對於老媽的稱呼,大概是中年孩子叫老母親的做法,不過聽起來變扭的媽媽可以和孩子直說無妨。
對家長的關係出現了轉變:
孩子從出生後到3歲時,正是認知發展能力的階段,他們喜歡躲在媽媽的臂膀下,做什麼事情都是媽媽做主。即使上幼兒園後,也容易產生短時間的「分離焦慮」,孩子一離開媽媽就容易哭不願意上學。
等開始上小學、中學、大學後,媽媽還把孩子當成小寶寶一樣,每天事無巨細就像保姆一樣,不放手不鼓勵孩子獨立不信任他。
尤其是孩子到叛逆期,如2歲左右會進入第一個叛逆期;7至9歲是第二個叛逆期;12~15歲是青春叛逆期。這些階段媽媽處理不好,更容易出現母子或母女之間的關係破裂,從而「報復性」的從之前叫媽媽改成媽。
從心理學上來看,叛逆期的寶寶更需要父母的理解,以及試著傾聽孩子需求,尊重他的決定才能建立濃厚的感情,和「命令式媽媽」相比,孩子更喜歡和他做朋友的媽媽哦。
今日話題:你有沒有細心地發現孩子改變稱呼了呢?不妨留言分享你對這件事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