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電視劇《以家人之名》熱播,男主凌霄在面對媽媽的指責、拋棄,父親的忽視中,漸漸成為一個冷漠、與他人疏遠的孩子。
在網友們沉浸於吐槽凌霄媽糟糕的教育時,我們更應該反觀劇情背後,現實生活中家長們常常提到「孩子不聽話、與父母疏遠」的社會問題。
這些看似微小的問題,卻會在未來架起一道無法逾越的情感障礙,這時我們理應思考下自己身上的一些行為,是否不得當,一些常見的雷區,如下:
時常情緒激動
以打罵方式代替語言溝通
不能耐心聆聽他們的小世界
太過溺愛,要什麼給什麼
那麼怎樣才能使孩子聽話、貼心且尊重你,以下四點法則或許可以幫助迷茫中的家長找到些方向,打開孩子的內心世界,加強彼此間親近感。
人們常說:天氣就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在我們的概念裡,孩子的情緒很簡單,來的快去的也快,真的是這樣嗎?
在腦科學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被稱為「杏仁核」的腦區,杏仁核位於前顳葉背內側部,海馬體和側腦室下角頂端稍前處,是主要負責:產生情緒、感知情緒、調節情緒的中樞。
它是時刻幫助我們監控世界的關鍵,並且在感知的過程中它只會做出一個判斷——對我是好的還是壞的,緊接著這個神奇的部位會向大腦皮層和身體發出行動的信號。
所以,每當父母一味將自己的不快發洩在孩子身上,他們的大腦就會傳遞出危險的信號,由此在內心建立起防禦屏障,處處為你設防,左耳進右耳出,與你漸漸疏遠,更糟糕的是會對你的親近產生恐懼、厭惡等情緒。
作為父母應保持積極的人生觀和樂觀的情緒,向孩子傳達出幸福的信號,只有經常以正向且溫暖的力量去輸入,她才會以貼心輸出你。
穩定的情緒有利於降低孩子的防備心理,只有讓他知道和你交流、生活是安全的,他才會願意主動的和你交流小秘密。
在心理學「情感厭惡實驗」中,心理學家已經盡一切可能提前解釋一顆包裝上標有「氰化鉀」字樣的糖果其實沒有任何毒性,甚至當著參加實驗的大學生的面吃下這顆糖果,大多數學生仍然猶豫不決,最終拒絕吃下糖果。他們說:「儘管相信這顆糖果是完全安全的,但是他們無法克服他們的厭惡反應。」
所以,儘管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愛他的,會在內心嘗試接受你。但是,在他們的內心情緒失控的父母已經通過日常的行為,被打上了「危險」的標籤,恐懼感使他們想要遠離危險。
只有父母使自己的情緒處在穩定的狀態下,孩子才會對周圍的環境放心,建立信任後主動傾訴的欲望也會更加強烈,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家長可以和孩子做朋友的主要原因。
很多家長最大的問題是說太多卻從不聽;
太想做家長,卻忘了把孩子當成擁有獨立思想的人.
很多時候真的不是孩子不聽話、不溝通,而是一說就會被堵住。熱門綜藝節目《少年說》有這樣一個鏡頭,一個常年生活在學霸閨蜜陰影下的初中生,站在天台上向媽媽表達心意。
期間,她媽媽並沒有做到認真聆聽,而是立馬指出她在學習上的問題,然後還不忘打擊她。
可她此時並沒有放棄,還是紅著眼圈想為自己爭取下。
聽到這裡這位媽媽選擇置之不理,隨後強勢的拋出自己的問題:「那為什麼媽媽提出的要求你都達不到?」
最後小女孩掙扎無果,只能選擇流著淚離開.
這些反駁、懲罰和忽視,本質上是一種情感拒絕。
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老師曾說過,生命力如果被看見,才是好的生命力,才能有創造有向上,但如果生命力沒被看見,那將會衍生出來憤怒等負面情緒。
所以,請從今天開始父母先學著「聽話」,認真的傾聽他們的小世界,尊重他們的一些想法,你一句溫柔的「我想聽你說」和發自內心的「那你的想法呢?」就足夠。或許「不聽話」的孩子,也能達到我們的要求。
父母要懂得延遲滿足孩子的欲望,有時及時滿足並不是好事。
因為你會發現當你養成及時滿足的習慣,如若有一天你沒有做到,孩子就會上演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戲碼。
讓「等待」成為一種習慣,一日三餐、吃零食、玩遊戲等都能培養到這個習慣。
比如,父母要給孩子設置一些固定的生活習慣:早上、中午、晚上吃飯時間,每天吃零食時間,每天玩遊戲時間,只有到了某個時間孩子才能做某些事情,不到這個時間,只能「等」。
這樣不僅能夠在下一次「意外延遲滿足」的情況下,使孩子聽話,還能為孩子養成強烈的時間觀念和良好的自律習慣。
想要孩子與自己親近又聽話,父母不僅要做到約束自己的言行,還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形成強大的教育力量並非易事,父母愛孩子是本能,讓孩子愛你是能力。努力去改變,總會離希望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