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記得,小時候,媽媽總是說:要乖,要聽話。這句話,也是許多中國父母對自己孩子說的話:要聽話。直到有一天,我對這句話產生了懷疑:聽媽媽的話,媽媽的話就一定是對的嗎?只是這個時候,我已經長大了。現在,當我要這樣要求自己的孩子時,我不禁要問自己:我的話,就是對的嗎?孩子的話,就是不對的嗎?
在我們國家,父母或長輩在教育孩子時,大多也會對孩子這樣說:聽話,媽媽知道的比你多。言下之意,我的話大概率是不會錯的。同時,在評價一個孩子是否討人喜歡時,也有一個很硬性的標準:聽話。凡是聽話的孩子,大多是比較討老師、討大人喜歡的,而對於那些調皮搗蛋的熊孩子,老師不待見、家長也是十分頭疼的。為什麼,在我們國家,家長是如此希望孩子聽話呢?
一、家長希望孩子聽話,有三個原因:
1、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與家長的自戀
幾千年來,中國都處於農耕社會,這就形成了非常深的農耕文明。這個農耕文明就是我們基礎教育的底色。在農耕文明時期,是一個家族耕種一片土地。這個時候家庭就是一個生產單位,在這個生產單位裡,必須要有一位管理全家人的、有威望的家長。
家裡的其他人需要服從於這個家長,都要聽家裡的大家長的安排。這就形成了農耕文明下家長式文化。家長式文化就要求孩子必須服從家長、聽從安排。
另一方面是家長的自戀。許多家長對自身的認識是不足的,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場與角度去看待孩子,一貫地認為自己懂得的比孩子要多得多,自己在孩子面前知識是淵博的、能力比孩子強很多倍。
這種自戀,使得家長在孩子面前處於一種絕對的強勢,覺得自己在孩子面前所做的、所說的,都比孩子自認為的要正確、有理,所以孩子要聽自己的。
電影《小歡喜》裡面,喬英子的媽媽宋倩,就是一個典型的自戀型媽媽。凡是她覺得好的,女兒就得認同。在宋倩這裡,女兒就是不能走出自己為她畫好的框架,一切都得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才能安心。
她愛女兒,但也不考慮女兒的感受,在自以為是對女兒好的同時,也讓她背負上了道德包袱:「因為我對你好,所以你必須這麼做」「你是我最重要的人,所以你必須要聽我的」
最後,女兒抑鬱了。
2、家長普遍缺乏安全感
中國近代長期的戰亂與貧窮,讓我們的祖輩和父輩都有一種深深的不安全感。不安全感的基因、在不安全感的環境中長大,使我們的內心普遍都安全感不足。
加上,中國人口眾多,建設也在從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物質資源的匱乏,我們需要非常努力才會擁有相對豐厚的物質生活,稍微一鬆懈,就會擔心得不到生活應有的物資,這也使得人們普遍沒有安全感。
另外,現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物價上漲,人們的壓力、教育成本、生活成本也在不斷地增加,人們普遍焦慮。這種焦慮也加大了內心的不安全感。
目前市面上遍地的早教班、興趣班、培優班,就是國人普遍安全感不足的體現。家長們拼命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從2歲開始就給孩子報早教班;小學前各類音樂班、舞蹈班、繪畫班等等,恨不得十八般武藝都讓孩子學,以便為將來贏得籌碼;上學後有的父母甚至一年級就開始給孩子報培優班,這些都是家長安全感不足的體現。
這種普通存在的安全感不足,使得人需要找到可以掌控的事物。特別是媽媽們,價值感相對於爸爸來說要低得多。那麼,孩子這時就成了一個價值感體現的存在,一個出色的孩子會讓家長很有面子和成就感。所以,許多家長會有意無意的掌握孩子。而掌控感的體現,就是聽話與順從。
3、孩子的不聽話會激活家長早年的分離創傷
家長想讓孩子聽話的第三個原因,就是潛意識中我們害怕孩子和自己的分離。大多數家長生活的年代,父母大多都很忙,要務農或者是上班。70後的父母面對的是多子女,一個家庭三四個孩子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很多的父母是無瑕兼顧孩子的,大多數情況下就是把孩子往家一扔或者丟給鄰居老人看一下。孩子哭也好、鬧也好,是很少有人去關心安撫的,這股分離創傷被潛意識記下了。
而80後的許多孩子,父母要有出去工作的時候,也是將孩子一個人鎖在家裡,憑孩子怎麼哭喊,那股分離後的拋棄感也沒有得到好好的安撫,最後就以創傷的形式埋進了潛意識。在孩子一歲到三歲這個建立依賴與分離的階段,依賴沒有被滿足,分離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對待,許多人潛意識裡都有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在成人中間一般表現得很隱蔽,沒有刺激源很難體現出來。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無意間就觸動了我們內心埋藏很久的分離創傷,那股早年跟媽媽分離、被拋棄的痛苦又出來了,很多人是不願意再次重溫這個創傷的,也沒有意識到這個創傷,下意識地就會想去逃離這個痛苦。
這個時候父母也希望能夠掌控孩子,想抓住孩子不讓孩子離開自己。而孩子不聽話,就是孩子要離開自己的一個標誌。所以,家長就要求孩子聽話。這樣就不會有被拋棄的感覺了。
二、聽話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1、聽話教育對人格的影響:
中國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說:」任何人都應該有自尊心、自信心、獨立性,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聽話的本質,就是一個人放棄自己的想法與思想,去屈從於另一個人,無論那個人是對還是不對。聽話的孩子在聽話的環境中成長,就會變成一個循規蹈矩、思路狹窄、沒有主見、不敢擔當的人。他沒有創造力,也不會有做事和學習的動力,會喪失生命的活力。
如果一個孩子很多時候,他的主張都被認為是不重要的,或者是錯的,他的自信心是建立不起來,他被認為是不重要的,自我價值感低、低自尊。他的活力就會被壓制,生命力得不到彰顯,會越活越壓抑。現在許多孩子的宅、喪、抑鬱,可以說就是聽話教育、高壓教育的副產品。
聽話的孩子,內心的聲音了不出來。當一個孩子內心的聲音總是發不出來時,久了就再也發不出來了。很多事情,他都會習慣性的去問父母、長輩、權威、他人,唯獨不問自己。到了一定的年齡後,聽話已經成了一個內化的模式,當孩子不需要再聽話、自已拿主意的時候,他往往拿不出主意,變成了沒有主見的孩子了。
2014年的韓國沉船事件發生後,一個沉重的事實讓韓國反思「服從」文化:
聽話的孩子遇難了淘氣的孩子獲救了
韓國「歲月」號客輪沉沒事件中,一個殘酷現實令人震驚:客輪發生嚴重傾斜後,船上300多名學生中大多數仍然按照船方指示沒有動,最終與客輪一同沉沒; 一些沒有聽從指示的學生反而因此獲救倖存。
「如果乘客大多是成年人的話,情況可能會不同,「韓國中央大學教授申光永說,「正因為不少乘客是學生,他們聽從大人的指引,導致遇難人數大幅增加。
韓媒不禁拷問,災難之後,韓國家長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繼續絕對服從長輩或權威的指導,還是按照自己的判斷行事?
2、聽話教育對學習的影響
這種在父母掌控下培養出來的孩子,學習不容易學好。在父母掌握下的孩子,沒有多少的自主權,他的學習很多都是父母說了算。要學什麼,不學什麼,沒有自己的選擇。學習上培優什麼科目也是由父母說了算,孩子沒有發言權。
不管情願還是不情願,許多孩子被父母推著走,自己毫無動力。大量的時間,也都消耗在培訓機構,孩子自身的許多私人時間被擠佔了,孩子疲憊、無力,很多孩子的學習動力不足,就是這樣被引發的。
學習動力不足,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成績下降。成績不好帶來更加不好的體驗,在升學率至上的高壓教育下,學習不好的孩子在不斷的考試比較中,自信心只會越走越低,有的甚至會產生厭學的情緒。
目前有很多的中學生,被父母安排在培優班學生,有的甚至是整個周末都在培優班。這些學生的成績大多並不好,很多是一般般,甚至有的孩子成績反而更差。
三、家長如何從聽話文化的桎梏中走出來
1、摒棄過時、老套的教育理念,適應新的教育方式。
現在是一個網絡非常發達、獲取資訊非常便捷的時代。許多孩子是很早熟的,對於許多事情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與思考。而且,他們對於網絡非常敏感,從網絡上獲取的信息量也很龐大,許多的思維父母輩已經趕不上他們了,讓他聽你的話,他是不服的。在小時候,他迫於父母的壓力會聽,到了一定的年齡後,家長和孩子之間勢必就會起衝突。
父母要清醒地認識到,過去的教育方式已經不太適應現在的孩子了。我們要拋棄過去的老一套的教育理念,去尋找新的教育模式,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
2、逐步放手。
每一個人,來到世界上,都是想成為自己、活出自己。人生的目的不是成為別人的附屬品。孩提時代是人活力最旺盛、創造力最強的時候,做為家長,需要好好地陪伴他,允許他成為他自己,讓他發揮出自己的獨特性,釋放出自己壓抑的天性。
先從簡單的事情,少量的放手,再逐漸到複雜的事情放手,大批量的放手,直到孩子能夠完全安排他的事情。這個過程不會是很順利的,是一個螺旋式的上升,中間會極大的考驗父母的耐性。這個考驗的過程也是父母直面自己焦慮的過程。
3、了解孩子、讀懂孩子,從控制型父母轉變為教練型父母。
每一個來到世間的孩子,都是自帶遺傳密碼和性格密碼,不是一張白紙。家長需要做的是因材施教,根據孩子的特點來教育他,這需要家長十分用心地去觀察自己的孩子,不要被焦慮裹挾。
用引導和以身作則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了解每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和所需要的心理營養是什麼,有針對性的給予此年齡段孩子最需要的幫助。用尊重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做孩子人生路上的導師和教練,培養孩子的自信、自尊、自愛,讓孩子成為一個有幸福感、活力的孩子。
4、覺察自己,父母要不斷地自我成長。看到自身的限制對孩子教育的影響,避免一些從父輩身上習得的模式再度傳遞給孩子。這需要父母不斷地覺察,不斷地修改正。
結束語
聽話教育,已經屬於過去了。家長的教育也要隨著時代而改。給孩子空間與自由,看到他是一個真實的人的事實。再小的個體,都有自己的獨特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只是藉由你而來到這個世界上,他有著自身的使命。願所有的孩子,都能收穫一個幸福的人生。
我是小雨說青春,我手寫我心,分享育兒及成長心得,願我的文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