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上映的黎巴嫩影片《何以為家》,在《復聯4》「碾壓式」的排片重壓之下,仍然拿下了3.69億的不俗票房。
影片的評分還從剛上映的8.8一路漲到了9.0,可以說是深受大眾喜愛的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
《何以為家》先後獲得了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評審團獎,以及第91屆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提名。
而執導了如此出色作品的人,正是一位土生土長的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她憑藉這部影片,成為了歷史上首位提名奧斯卡的阿拉伯女導演 。
首先,放幾張這位導演的照片:
是不是非常美麗迷人?
娜丁·拉巴基有如此出色的外表,卻作為導演拍出了《何以為家》這樣享譽國際的作品,「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非要靠才華」。
不僅如此,除了導演的身份,她還同時還是演員、編劇和製片人。
《何以為家》中的律師就是她
下面,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這位不同凡響的女導演娜丁·拉巴基,不過在了解她之前,讓我們先來熟悉一下,導演出生的土地,誕生出如此優秀電影和電影人的「黎巴嫩」。
資料來自wiki
在我們傳統印象中,黎巴嫩可能只是一個中東小國,不過作為中東國家,它卻是最西方化的一個。
黎巴嫩有很多古老的文明古蹟,有些甚至長達5000多年的歷史,是人類最早一批城市與世界遺產。而且作為沿海國家,黎巴嫩的氣候溫和溼潤,旅遊業也非常發達。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美麗且歷史悠久的國家,卻因為一場戰爭損失慘重。
1975年,黎巴嫩爆發一場持續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黎巴嫩的經濟,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據估計,有15萬人遇難,20萬人受傷,約90萬人(佔戰前人口的五分之一)流離失所。
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就是在內戰爆發前的1974年出生於黎巴嫩巴布達特。
她整個的童年和少女時代都是在戰火中度過,慶幸的是,內戰在1990年結束了,之後拉巴基順利進入貝魯特聖約瑟夫大學學習視聽專業,成為戰後由黎巴嫩本土培養的第一代導演。
拉巴基也不負眾望,1997她的畢業電影作品《巴斯特大街11號》就在阿拉伯電影節上榮獲了「最佳短片」獎。
2007年,她執導了第一部故事片《焦糖》,圍繞阿拉伯世界婦女所面對的禁忌展開。
果然,作為女性導演,拉巴基非常擅長描寫女性故事。
這部相當於處女作的《焦糖》就有了很不錯的質量,如今豆瓣評分7.8。很多觀眾表示,看完這部電影能「體會這種獨特的生活,體會生活中的甜蜜與艱辛,還有陰霾和陽光。」
2011年,由她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吾等何處去》入圍了第64屆坎城國際電影節。
這同樣是一部描寫有關黎巴嫩國家問題的故事,村莊中不同信仰的婦女,為了挽救家人的生命,避免戰爭,做出自我犧牲。
雖然電影只是在坎城的「一種關注」單元中提名,還沒有獲獎,但卻已經展示了娜丁·拉巴基作為導演的特點。
她習慣用細膩動人的視角去展示那些嚴肅深刻的題材。
作為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女性,這部《吾等何處去》除了在呼籲反戰,也反映出了黎巴嫩國家尖銳的宗教問題,還有在男性戰爭中女性受到苦難與不公的問題等。
這部電影的出色表現,讓之後娜丁·拉巴基執導的電影,在全球各地的眾多電影節中屢獲大獎——
如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加拿大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阿聯阿布達比國際電影節、卡達多哈翠貝卡國際電影節、比利時那慕爾法語電影國際電影節,等等。
2008年,法國文化交流部還授予了娜丁•拉巴基「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
然後時間來到今年,拉巴基創作出了《何以為家》,這部作品讓娜丁·拉巴基成為歷史上首位提名奧斯卡的阿拉伯女導演。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榮譽,因為奧斯卡眾星雲集,人才輩出,各種大師級別的導演非常多,他們的作品都有可能佔據一席之地,本身女導演的數量就非常少,作品能夠達到提名奧斯卡的程度更是少之又少。
關於女導演,還有件事值得一提。
奧斯卡自1929年開始,90年過去,先後有400多位導演提名過「最佳導演」,但其中有且只有5位是女導演,且只有一人獲獎。
她們分別是——
裡娜·韋特繆勒,1977年《七美人》
簡·坎皮恩,1994年《鋼琴課》
索菲亞·科波拉,2004年《迷失東京》
凱薩琳·畢格羅,2010年《拆彈部隊》,最終獲獎
格蕾塔·葛韋格,2018年《伯德小姐》
索菲亞·科波拉,和歷史上第一個奧斯卡最佳女導演,凱薩琳·畢格羅,還有去年提名的格蕾塔·葛韋格,同樣也都是美女導演。(只能說優秀的女人都有共同點,另外,老天爺真的很偏心了……)
索菲亞·科波拉(上)、凱薩琳·畢格羅(中)、格蕾塔·葛韋格(下)
話題回到娜丁·拉巴基,她除了有這麼多的榮譽,其實還可以稱得上,是通過電影改變世界的人。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它的原名是「迦百農」(Capernaum),在英語中是「亂和無規則」的含義,這正是影片所展現的。
但「迦百農」在聖經中也是耶穌開始傳道的地方(《新約全書·馬太福音》第4章第13-17節), 它也代表著希望和救贖。
《何以為家》正是這樣的電影,它展現著混亂與苦難,卻呼籲的是幸福與和平,影片雖然是立足於黎巴嫩的土地,但反映的現實問題卻已然超越了國界。
因為經歷過戰火與痛苦的導演娜丁·拉巴基,她懂得如何用鏡頭去展示自己國家所面臨的的問題,去聚焦世界上的這一小部分陰暗的角落,她用「電影」作為武器和宗教、女性、家庭、戰爭、貧窮、苦難等等作鬥爭。
全世界各地的人們,只要看到這部影片,都會窺探到「難民生存」這一全球性的難題,還有關於家庭與親情等的種種問題。
而全世界的人們,對於這些問題的產生的共鳴與共情,也會積蓄越來越多的力量與支持,這些力量正是拯救那些苦難,改變這個世界的解藥。
更多你也許會喜歡的故事:
▼奧斯卡提名的伊朗電影,如果錯過就太可惜了:
▼ 金棕櫚提名,是枝裕和的「血緣」與「親情」:
▼ 關注公眾號「木魚水心」,
讓電影豐富生活!
關注公眾號後——
回復「王家衛」,查看王家衛的電影專輯
回復「周星馳」,查看周式喜劇專輯
回復「阿婆」,查看阿加莎·克裡斯蒂專題
回復「雅人叔」,查看電視劇「legal high」專題
回復「白夜行」,查看電視劇「白夜行」專題
回復「羅琳」,查看J·K·羅琳的「魔法世界」專題
更多精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