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的電影在奧斯卡獎體系中,為什麼就是得不到重要獎項的肯定?諾蘭什麼時候能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導演這樣的重要大獎?
為什麼就不是諾蘭獲得奧斯卡?這恐怕是很多影迷的疑問。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生於1970年,今年48歲,在導演這個崗位上,還是黃金時期。
3月初剛落幕的第90屆奧斯卡上,諾蘭憑戰爭片《敦刻爾克》首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輸給《水形物語》的導演吉爾莫·德爾·託羅。在最佳影片的角逐上,《敦刻爾克》同樣輸給《水形物語》。《敦刻爾克》是諾蘭第二次入圍最佳影片,第一次是2010年的《盜夢空間》。
從1998年《追隨》「出道」,今年48歲的諾蘭20年來五次提名奧斯卡,至今一無所獲。
40-50歲的英美導演裡沒拿奧斯卡很多,為何單拿諾蘭出來分析?因為近些年來憑藉《蝙蝠俠:黑暗騎士》《致命魔術》《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作品,他差不多是最受全球影迷推崇的導演。
《蝙蝠俠:黑暗騎士》
在全球影迷聚集的電影資料網站IMDb上,諾蘭的《蝙蝠俠:黑暗騎士》獲189萬人投票,得分9.0分,歷史好評排名第四位。前三位是《肖申克的救贖》《教父》《教父2》,作為一部超級英雄電影,與《教父》比肩,這樣觀眾評價,相當榮耀了。
如果說《黑暗騎士》的IMDb排名有著粉絲刷分背景(當年海量粉絲湧入IMDb給《黑暗騎士》打高分、給《教父》打低分,甚至造成《肖申克的救贖》漁翁得利意外登頂),但諾蘭還有6部影片入選好評TOP250的序列中,絕對是同時代的導演中的佼佼者。
《盜夢空間》(8.7分)排名14
《星際穿越》(8.5分)排名30
《致命魔術》(8.5分)排名48
《記憶碎片》(8.4分)排名49、
《黑暗騎士崛起》(8.4分)排名65
《蝙蝠俠:俠影之謎》(8.2分)排名115
如果說諾蘭在5000到7000個奧斯卡評委裡沒拿過最佳,但在全球十幾萬影迷心中,他早拿過最佳了。
(奧斯卡從1997年第一次公開評委5371人,2012年也就5783名評委,2015年增加到6261人,2017年突破7000人。)
奧斯卡對諾蘭的導演作品一直都是表現相對平靜,2017年諾蘭執導的《敦刻爾克》在北美暑期檔是唯一的非續集大片,質量出眾,票房好口碑好,就這樣才讓諾蘭第一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提名。
今年奧斯卡最佳導演《水形物語》導演吉爾莫·德爾·託羅
是奧斯卡更青睞於美國本土導演?或者青睞於年紀稍大的導演?
第9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擊敗諾蘭的吉爾莫·德爾·託羅導演,他來自於墨西哥,今年54歲。陀螺的老鄉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圖甚至在2014、2015年蟬聯最佳導演。華人導演李安先後憑藉《斷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得最佳導演獎。
第89屆奧斯卡獲得最佳導演獎的是達米恩·查澤雷(《愛樂之城》),他獲獎時才32歲、梅爾·吉勃遜憑《勇敢的心》拿最佳導演時40歲,凱文·科斯特納憑《與狼共舞》時拿最佳導演時36歲……
所以,奧斯卡在獲獎者的背景方面是沒有多少偏見的,年齡和國際都不是問題,能否獲獎,還是看作品能否徵服評委。
諾蘭的電影在奧斯卡獎這個體系中,為什麼就是得不到重要獎項的肯定?諾蘭什麼時候能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這樣的重要大獎?接下來分析——
商業大片現階段不是奧斯卡的菜
奧斯卡獎項的評委超過7000人
奧斯卡的主辦單位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目前的成員已經超過7000人,這7000人組成了奧斯卡獎的龐大評委體系,評委們主要來自於好萊塢,學院下屬還有演員工會、導演工會、製片人工會等等。
近年來,奧斯卡評委也在不斷吸收海外電影人加盟,中國電影人馮小剛、章子怡也都是奧斯卡評委。換句話說,這些評委都是電影行業內的專業人士,他們挑選和評選電影的口味,肯定要和影迷有一定的差別。
《卡薩布蘭卡》誕生於二戰時期
追述1929年成立的奧斯卡獎的初衷,也是為了好萊塢的一部分精英作品進行褒獎,在藝術和技術層面上達到一定的成就和突破的影片進行肯定。90年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評選標準也在隨著時代環境不斷變化:1940年代~1950年代,二戰前後,這個階段的奧斯卡青睞於二戰背景的影片,尤其是能鼓舞軍民士氣的電影,像是《卡薩布蘭卡》《黃金時代》《桂河大橋》這樣的電影不僅好看,而且傳遞著抗擊敵人和戰後重建等積極思想,獲得最佳影片是眾望所歸。
1960年代,為對抗電視的崛起,好萊塢的大製作影片層出不窮,像《阿拉伯的勞倫斯》《窈窕淑女》《音樂之聲》就是這個階段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的代表。
《教父》宣告好萊塢新一代導演的崛起
1960年代末~1970年代,弗朗西斯·科波拉、史蒂文·史匹柏、馬丁·斯科塞斯等青年一代電影導演崛起,他們共同推動「新好萊塢電影」的發展,這個階段的奧斯卡最佳影片開始出現多樣化的趨勢,《教父》《克萊默夫婦》《普通人》等一批現實題材力作頻頻登上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領獎臺,製作精良、投資不大的劇情片越來越受到奧斯卡的青睞。
1990年代中後期CG技術的發展,讓好萊塢影片全球化加速,進入21世紀好萊塢似乎形成商業大片負責暑期檔、中小型嚴肅題材負責頒獎季的現狀。奧斯卡最佳影片越來越傾向於現實題材,尤其是一些中小型投資獨立片。
從2000年開始,18年裡奧斯卡最佳影片只有2001年的《角鬥士》、2004年的《魔戒三部曲:國王歸來》是投資1億美元左右的商業大片。只有《角鬥士》《撞車》《拆彈部隊》少數幾部影片不是在嚴格的「頒獎季」上映的。
單論最佳導演這個獎,18年中也只有2014年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2013年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04年《魔戒三部曲:國王歸來》三部1億美元左右預算的商業大片。
奧斯卡最佳影片《藝術家》是一部默片,充滿了好萊塢老電影的情懷
近年來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藝術家》《鳥人》《為奴十二年》《月光男孩》等等,甚至包括今年的《水形物語》,這些電影更注重創作者自我思想的表達,小而美。《藝術家》《鳥人》《水形物語》《逃離德黑蘭》等還在向過去的好萊塢電影致敬。
所以說,商業大片現在不是奧斯卡的心頭之好,除非是《鐵達尼號》《魔戒三部曲:國王歸來》這樣在商業片領域成就了新高峰,或者當年的對手確實不如它。按照奧斯卡目前的取向,純商業大片連拿到最佳影片的提名都難,譬如說漫威電影宇宙的影片,距離奧斯卡很遙遠。
《盜夢空間》是諾蘭電影第一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基於奧斯卡的選片標準,諾蘭的《蝙蝠俠:黑暗騎士》《星際穿越》這樣的商業片就很難成為奧斯卡入圍的首選,後者作為科幻類型在奧斯卡90屆的歷史上,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導演這樣的情況就少之又少。
但諾蘭導演的影響力還是很驚人的,2009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更改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入圍規則,將原來五部影片入圍的名額擴大到九部,就是為了避免以後像《蝙蝠俠:黑暗騎士》《機器人總動員》這樣的優秀商業影片無法入圍,獲得奧斯卡提名也是一種褒獎。提名擴充僅限最佳影片獎,其它獎項入圍影片名額還是五部。
諾蘭自從執導低成本影片《記憶碎片》成名之後,進入好萊塢體系裡執導的電影基本都是商業片,投資居高不下,《白夜追兇》《致命魔術》在4000萬美元左右,《黑暗騎士》1.85億美元、《黑暗騎士崛起》2.5億美元、《盜夢空間》1.6億美元、《星際穿越》1.65億美元……
他自己也坦承執導這樣的商業巨片壓力很大。但既然他是商業片的保證,大片廠也不會輕易放他去執導低成本小製作。專門為了獲得奧斯卡獎去拍電影,也不能保證獲獎。
為了奧斯卡,諾蘭應該拍《國王的演講》?
英國電影人的作品屢屢在奧斯卡斬獲大獎,《阿拉伯的勞倫斯》
諾蘭是英國人,來自於英國的導演和影片,在奧斯卡獎大獲成功的案例很多,畢竟都是英語國家,英國電影人也是好萊塢重要組成部分。往遠了說,大衛·裡恩的《桂河大橋》《阿拉伯的勞倫斯》都是奧斯卡最佳影片;
往近了說,《美國麗人》《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國王的演講》也是英國血統的獲獎影片。
薩姆門德斯和丹尼鮑耶和湯姆霍珀,這三次奧斯卡最佳導演來看,奧斯卡青睞於一部電影能夠展現主人公生活遇到的窘境和困境,這樣的電影更為真實,以及具有紀錄下歷史的意義。
英國導演薩姆·門德斯執導《美國麗人》
如果諾蘭執導《美國麗人》《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國王的演講》這樣的電影,是不是就有機會?
答案是不一定。
為獲獎而去拍一部影片,創作過程中如果一直考慮評委的喜好,會丟失創作的初心和本質。多年來,甚至可以說每年都有專門為了獲獎而拍攝的電影,各種頒獎季之前被看好最後啞火的比比皆是。
諾蘭想要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大獎,最好的方式仍然是堅持自我的風格,獲獎是遲早有一天的事情。畢竟才48歲,馬丁·斯科塞斯65歲才拿奧斯卡。
獲得奧斯卡獎,還是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這一年的美國國情,好萊塢的大環境,甚至和當年對手實力都有一定的關係。
奧斯卡的無冕之王,諾蘭、昆汀、庫布裡克……
拿獎有時候也要講運氣的。
且不說克里斯多福·諾蘭,還有美國的昆汀·塔倫蒂諾,已過世的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沒拿過奧斯卡的「無冕之王」多了去了。
昆汀導演《低俗小說》
今年54歲的昆汀·塔倫蒂諾也是備受全球影迷認可的導演,他在1994年完成了《低俗小說》,影片在1994年拿到了坎城金棕櫚大獎,1995年入圍第6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等獎項,當年的最佳影片獎是《阿甘正傳》。
昆汀近年執導的《無恥混蛋》《被解救的姜戈》先後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但只憑後者拿過最佳原創劇本。
目前,昆汀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他的新片《好萊塢往事》,影片的主演匯集了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布拉德·皮特等眾多明星,影片的時代背景在1969年,曼森家族兇殺案會作為全片的背景故事出現。這樣的陣容和故事,昆汀的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夢要圓了?
今年55歲的大衛·芬奇也是多部作品入圍IMDb的TOP250,但《社交網絡》和《班傑明巴頓奇事》兩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都沒拿獎。
大師斯坦利·庫布裡克居然從未拿過奧斯卡最佳導演
說完諾蘭的同輩,再說點前輩。斯坦利·庫布裡克是公認的電影大師,代表作《奇愛博士》《2001:太空漫遊》《閃靈》《亂世兒女》《全金屬外殼》等等,他的電影類型跨度非常大,注重展現電影內涵的深度和廣度,僅憑《奇愛博士》和《2001:太空漫遊》就築起了科幻片的兩座高峰。
但是,斯坦利·庫布裡克從未拿到過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有時是奧斯卡錯失經典,有時也是對手太強。斯坦利·庫布裡克最後一次拿到最佳導演提名是第48屆奧斯卡,提名影片是《亂世兒女》,當年拿獎的是米洛斯·福爾曼《飛越瘋人院》,確實是能夠擊敗他的對手。
還有,希區柯克、卓別林、奧遜·威爾斯這些電影巨擘,同樣也沒有拿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但絲毫不能否認他們才華,奧斯卡全球眾多電影獎項中的一個而已。
馬丁·斯科塞斯拿到奧斯卡的時候,新好萊塢一代人都老了~
同樣是電影大師的馬丁·斯科塞斯,雖然在中青年時代拍了《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等一系列經典,但直到65歲的時候才憑藉《無間行者》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很漫長的獲獎之路了。
奧斯卡獲獎不僅僅有運氣的成分,還要有電影同行的認可,尤其是導演們的認可。
有種觀點認為,諾蘭的電影很照顧影迷和觀眾,從《黑暗騎士》到《盜夢空間》,都是在商業類型片的一種創新,深入淺出的影片,但喜歡在片中向觀眾解釋。在學院導演們評選影片的標準,還是要求入圍奧斯卡的作品能夠有一些留白供觀眾解讀,以及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所以,這也許就是命吧。希望諾蘭導演再接再厲,拍出更棒的作品,終有一天,會得到奧斯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