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您有一封情書」
回復公眾號後臺「晚安」收情書
Alex對外貌出眾的Fanny一直有好感,在共同朋友Lucy的幫助下,三人在義大利麵館聚餐。寒暄聊天、享用美食到一半,Fanny不經易詢問Lucy:「哎,妳們公司那個Joe你熟嗎?」
「喔,我們組長喔,怎麼了?」Lucy回覆道。Fanny繼續輕描淡寫地問:「就上次大家吃飯認識後,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追我耶?上個月聖誕節還送我一條Tiffany項鍊。」
簡短的對話,大家聽出端倪了嗎?Fanny看似在跟Lucy聊天,但其實是在告知Alex一個訊息:「我是很搶手的,而且別人追得很勤!」
也許你也與過約會對象說:「上次認識的那個男生很快就約我,你們男生都會這樣嗎?」、「這學妹一直想找我吃飯,該怎麼拒絕比較好?」甚至「我前男友/女友最近又跟我聯絡想要複合,好煩惱喔。」這些訊息是不是讓你緊張,提醒自己更積極行動?如同Alex出現不想輸、要贏過Joe的想法,盤算著「他送Tiffany是吧,那我下次送Cartier!」
當你因為「對手」出現而更積極行動時,其實已經掉入「競爭情結」的陷阱中。對方刻意但裝作不經意透露「也在追求或對我有好感的人」相關信息,藉此營造出一種競爭氣氛並挑起你的情緒:「糟糕,我得更加努力,不然她就要被人搶走了!」、「要更積極,不然就讓那傢伙得逞了!」
為何競爭者的出現,會讓我們更積極展開攻勢?
競爭對象(不管真有其人,或對方亂掰,甚至你自己想像的)容易讓我們產生「不想輸」、「不願失去」的想法,更主動積極地追求對方。這種心理動力來自於我們內在的兩種感受:一是「自卑感」,它是種「居於人後、屈於人下」的不舒服感覺。當自卑感被觸發時,我們會意識到自己「不夠好」、「比較差」。不好受對吧?所以人們會自動想要逃離自卑感,追求與之相對的「優越感」。
優越感指「自己很棒、充滿自信」的愉悅感受。然而很多人習慣透過「打敗競爭對手,抱得美人(王子)歸」這種「贏了!」的方法來建立自我價值。上述暗黑兵法利用這種心理動力製造競爭,讓你期待經由「追到對方」、「對方選擇我」、「幹掉競爭者」獲得贏過別人的勝利滋味。避開自卑、追求優越是本能,但未必要靠「贏過其他競爭者、追到對方」來實踐。過度競爭易讓我們患得患失、心情波動,甚至原本生活也逐漸脫軌,一片混亂。因為,你等於將自己的價值交由對方來決定。
「他今天竟然是跟學妹約會,煩死了!」
「我是不是應該趕快告白,因為她說另一個傢伙上周約她看電影」
「她晚上是跟我聊電話,沒有理那個學長,超爽der~」
不爽、焦慮、擔心,是因為你覺得在這場競爭中居於下風,好像會「輸」,引發了自卑感受。很嗨很開心,是因為覺得在追求競爭中贏過其他人,引發了優越感受。
有沒有發現,你開始被對方牽著走?可是我們的心情與價值,為什麼非得靠對方來決定?中了暗黑兵法的人容易沈迷追逐勝利,對方在你眼中可能只是「勝利獎盃」,在感情不順遂或熱情消退後會想再去「參加另一場競賽」。
不管你本身條件如何,都可能中招!
單身或正努力建立自信的人,常因對方激起你的自卑感受(故意跟別人約會、表達對別人的好感)而更加犧牲奉獻去追求;同時也因對方刻意給予優越感(偶爾肢體接觸、答應邀約)而讓你更想持續贏下去。「感覺」使你愈陷愈深,失去冷靜判斷的能力。
條件好的人呢?競爭情節同樣有效果。生活中習慣被「寵愛」或成長過程一帆風順、沒有失敗過的人,優越感之一來自「總是能得到想要的」、「總是勝利」。當對方營造競爭時,更會產生「我就是要得到我要的」、「我一定要贏」的心態,而投入這場愛情軍備競賽。
你過去當工具人時可能遇過這樣的情況:送宵夜給對方,她說這麼冷還送來讓她好感動,並給你一個暖暖包。下次你送早餐,對方卻說聲謝謝就上樓。你心理納悶有點不是滋味,三天後送飲料去,她這次又挽著手說你人真好。這下你困惑了,怎麼有時候給甜頭,有時卻平淡無奇?然而,這樣的互動卻令你不自覺「期待」起什麼,而讓這齣血汗工具人生持續演下去。
另一個常見狀況是:你買了單反,刻意在社交網絡貼照片並寫些假裝文青的字眼。曖昧對象有時按贊或留言,有時毫無反應,這卻讓你忍不住一直拍照PO網當文青。
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對方不穩定的回應反而讓你掉進陷阱?心理學中曾經雄霸一時的「行為學派」告訴我們「人的行為是可操控的」,只要透過增強(reinforcement)。這個象是RPG遊戲中某種輔助魔法的名詞到底是什麼呢?
得到好處,讓我們的行為停不下來
如果你養了一隻可愛小老鼠,牠居住的籠子有一個按鈕;只要小老鼠按下按鈕,就會掉出一顆米粒。這會發生什麼事?是的,小老鼠很快學會「按按鈕」技能,因為他能得到「好處」。如果你改成需長按三秒才會掉米粒呢?小老鼠會繼續快速按一下,還是改成長按三秒?如你所想,牠也會學到新的「長按三秒」技能。
當個體做出一個行為,而能因此得到某些「好處」時,他會持續去做同樣行為,好獲得獎賞。這就是行為學派的「增強」。我們的行為會因為得到「正向增強」而受鼓勵,進而更常出現該行為。
如果你每次發信息給對方,她都會回覆,你會持續想跟她聊;
如果你每次約對方吃飯,她都會答應,你會持續邀約;
如果你每次當工具人,對方都挽你的手說謝謝還送飲料,你會持續付出。
就是這個道理。
時有時無的回應,讓你更想靠近她。
問題來了,老鼠對按按鈕不會感到厭倦,因為他總能吃下掉出來的米粒。但人類呢?每次都給予獎賞,是讓對方持續特定行為的好方法嗎?每次都有好處時,人們不再感到驚喜(反正錯過這次,下次也還有嘛),因為我們已經預期了會發生什麼事情,簡單點說,少了新鮮感、期待感。
所以愛情遊戲中的高手們不會每次都給你增強,而會採取所謂「欲擒故縱」,也就是「不固定增強」。你發五次微信,對方兩次會回很快,兩次回很慢,一次已讀不回。你約對方出去,她有時答應,有時說沒空,甚至有時說別人約她了(結合前一招競爭情結)。你當對方的馱獸工具人,她有時請你喝杯飲料,有時只說謝謝下面沒有了。
也就是對方不會每次都給你好的回應(或者說你期待的回應),但是偶爾會給你一點甜頭吃。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這會更增強了你的行為,讓你更想追她、更想約她、更想跟她聊天、更想當工具人。因為,「不知什麼時候會有好事兒」的期待感,以及對方時有時無、難以掌握的行為讓你心痒痒,反而增強了你的進貢與付出行為。
「下次就能中大獎」的賭博心態,推你掉進愛情陷阱。
心理學實驗中發現,比起每次都有甜頭,不固定的增強效果更好。如果每次都得到好處,人們會預期自己行為之後發生的事情,久而久之就習慣了、沒有新鮮感。這也就是為什麼對方對你欲擒故縱時,你陷得更深,「這次沒回應沒關係,下次或許有,因為之前也這樣。」這激發人們的賭博心態:每次都贏的遊戲容易無聊,每次必輸則讓你提早閃人;「不固定、無法預測、偶爾得到增強」才會把你牢牢吸住、深陷其中。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