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半仙
「我哪是這麼慈眉善目的。」張一白打趣道。
在辦公桌後面的架子上,放了一排手辦,是《風犬少年的天空》(以下簡稱《風犬》)所有主演,而主演中間站著笑呵呵的導演張一白。
這排手辦是他拍攝《風犬》的紀念品,和它們擺在一起的,還有張一白之前所執導電影的道具和場記板。
《風犬》是張一白繼《將愛情進行到底》之後回歸劇集領域的第一部作品,依然是他擅長的青春題材,不過這一次故事背景在2004年的重慶,是時下流行的16集短劇體量,並且將播出平臺放在了B站。
從劇集開播,這群動不動奔跑大叫的年輕人,讓《風犬》被打上了「中二」的標籤,但同時也俘虜了一大批年輕觀眾。
校霸校花的經典CP組合,劇中化用的各種周星馳臺詞,大興村和睦的鄰裡關係,和突如其來的成長與變故。這些元素的糅雜讓《風犬》成為一部不太一樣的青春片,愛情的「疼痛」不是主線,年輕人的成長曆程才是重點。
這也有別於張一白過去偶像劇式的青春片風格,「誇張又寫實」造就了最獨特的《風犬》。
在等待採訪的間隙,小娛聽到張一白的聲音從屋子裡傳出來,「怎麼重慶都是犯罪片?」。短短的十幾分鐘內,話題幾乎都是圍繞重慶展開。
張一白對重慶有執念,他生於此長於此。在離開重慶進入影視圈後,張一白多次將重慶的風土人情搬上螢屏。甚至在《我和我的家鄉》籌備過程中,還曾建議陳思誠拍攝重慶故事,不過最後未能如願。
這份故鄉情懷成為《風犬》的催生劑,也讓這部劇的誕生有些巧合式的命中注定。
張一白重慶影像展
因為張一白平時有閱讀的習慣,一次偶然中搜索到了徐靜蕾推薦的《瘋犬少年的天空》(以下簡稱《瘋犬》)。在閱讀之後,張一白通過徐靜蕾認識了作者裡則林,不僅拿下了《瘋犬》的版權,還將裡則林的其他作品也看了。
「我當時就有種直覺,他肯定和重慶有點關係。」
張一白的直覺是對的,裡則林確實曾在重慶求學,並且巧的是,裡則林就讀的重慶第29中學,正是張一白當年就讀的學校,他們是校友。
「裡則林是1990年出生,而我在80年就畢業了,我們相差這麼多年,但他講起他的學生時代我覺得非常熟悉,年輕人的底色是沒有什麼改變的。」
於是《風犬》故事的發生地就定在了這裡。真實世界中的解放碑魚龍混雜,各個階層和家庭背景的孩子都在一起學習和生活。《風犬》裡的解放碑也是如此,屠夫家的孩子可以和官二代、富二代做朋友,但隨著年長,階層的影響就越來越大。
故事的時間背景定在高三,也是想更加直白的展現人物的成長。「高三時很多人已經長大了,必然要面對接踵而至的生活難題。」
張一白用了一句偏意識流的話:「此岸的你其實無法想像,當涉過生活和時代潮流之後,到達彼岸的你是什麼樣子。」
正是因為《風犬》想要探討「成長」的議題,所以在故事中加入了現實、沉重的情節,張一白心中的《風犬》是青春劇而不是偶像劇,劇中的人物要在這一年裡面對愛情、親情、友情的變化,甚至面臨階層、貧富、和生死的問題。
正是這些對青春的探討引起了B站副董事長兼COO李旎的興趣,在事先不知道是張一白導演作品的時候,李旎就非常喜歡 《風犬》的預告片。《風犬》也成了後來促進B站投資歡喜傳媒的一個關鍵因素。
在李旎看來,這個題材特別適合B站: 「青春是很難定義的,每個人的成長經歷、故事、城市、背景都不太一樣,但你可以從《風犬》裡找到很多似曾相識的內容去代表青春。《風犬》其實還是一部青春校園跟社會結合的一部劇,但是它多了一層從青春過渡到社會的心理變化的屬性,它可以給到B站用戶更多的啟發、共鳴等等。」
比如在B站彈幕中經常提到「方言」細節,說劇中人物在面對喜歡的人時,會說對方的語言。
-「這是過度解讀嗎?」
-「不是,是我們有意設計的。」
土生土長的大興村四子在學校會努力說川普,到了家裡則是完完全全的重慶話。而「金童玉女」安然和馬田,則始終都是一口普通話,語言習慣的背後是階層差距。當語言改變,暗示的其實是跨階層的交往。
概括一下《風犬》,就是幾個年輕人被扔在了變化莫測的環境中,觀測他們的如何化解問題,如何改變命運。
《風犬》的人物是鮮活的,關係是真實的。
在拍攝殺青一年以後,7位主要演員聚在一起拍攝時尚雜誌,鏡頭外的他們依然熟稔,不斷打打鬧鬧,好像未曾分開過。
對青春片來說,演員之間的自然互動,是劇集打動觀眾的關鍵。前兩集中,大興村四子「你打我一下,我踢你一下」的細節,讓觀眾夢回學生時代和同學們的相處場景,B站彈幕上也都是「我xx時候」的發言。
實際片場拍攝時,這些年輕人也和劇裡一樣,一直在嘰嘰喳喳吵吵鬧鬧。張一白特別喜歡看他們在鏡頭之外的相處:「這一幫二逼孩子都叫我『老漢兒』,天天找我告狀,說誰又欺負我了,一會這個打那個,一會那個推這個,但我都不覺得煩。」
在張一白眼中,包括彭昱暢在內的一眾演員,就生活在解放碑的氛圍裡。演員之間的親密關係和角色信念感讓拍攝現場充滿了歡樂,也時常誕生新的創意。
「拍《風犬》的時候我經常不喊停,他們能一直演下去,不像有些戲,演員把臺詞說完就不知道幹什麼了。」
劇中很多場景都是演員們的臨場發揮,飾演安然的張婧儀在B站的投稿視頻中說:「劇本上其實只有臺詞,很多動作都是當場加的。」
比如老狗把腳放在安然桌子上,安然順手用書一打的情節。而在馬田和老狗發生衝突時,老狗神來之筆給自己一巴掌,並用「我打你爸爸」來激怒馬田,這個橋段則來自彭昱暢的靈機一動。
為了讓演員們熟悉起來,張一白安排他們提前十天半個月進組。演員們都有一個小群,每天下戲約著健身、遊泳、跑步。
《風犬》常常讓張一白回憶起當初拍攝《將愛》電視劇的場景,「我當時住在劇組酒店靠樓梯的那一邊,天天看著他們,但這幫孩子自己發現樓道還有另外一個門,沒事就偷溜出去玩。」
和《將愛》一樣,風犬的選角也被觀眾稱讚,張一白卻說:「我挑演員沒有那麼刻板,和他們都是一見鍾情。」
在太太的推薦下,張一白到了山下學堂,正好碰見學生下課,一下就挑中了張婧儀飾演安然,而咪咪和嬌嬌的演員張宥浩和周依然,則就在小娛和張一白對談的辦公室裡確定下來。
「我在面試演員的過程中其實重在觀察,希望能從日常生活的交流中發現演員是不是我需要的那個人物。」
而《風犬》的靈魂人物老狗則非彭昱暢莫屬。在彭昱暢之前,張一白也見了很多演員,甚至差點定下,但「一見到彭昱暢,覺得他就是老狗。」
其實彭昱暢的檔期和《風犬》並不是很合,當時他還接了另外一部電影。但為了能夠讓彭昱暢出演老狗,張一白寧肯等他,將《風犬》冬季和夏季的戲分開拍攝。
不過張一白的「任性」現在看來是對的,B站用戶對彭昱暢和一眾小演員都十分認可,李旎也說:「彭昱暢是一個年輕的實力演員,觀眾很喜歡他。」
最後的演員陣容就是張一白心中想要的樣子,「開機那天,我看到他們站在一起,就覺得我好喜歡他們。」
觀眾對《風犬》和演員的喜愛是顯而易見的。老狗彭昱暢近期去B站探班,就小小的吐槽了一下自己的臉都被「彈幕」擋住了的事。
相比較彭昱暢這樣的年輕人,張一白因為《風犬》有了人生第一次的體驗。
「我原先是不看好B站的,以前聽到有人說要在電影院發彈幕,我心裡都想反駁『怎麼可能』。」但嘗試在B站開彈幕看片子之後,張一白改觀了。
「彈幕好有趣啊,我看的時候感覺又欣喜又汗顏。」一方面張一白驚訝於觀眾的認真,發掘出了他們在片中的各種構思和設計,另一方面,劇中的小紕漏和瑕疵也不會被放過,讓張一白感慨如果更嚴謹一點就好了。
這樣的體驗源自B站良好的社區交流互動生態,李旎說:「即便一個用戶自己不會製作視頻,也會通過彈幕和評論表達觀點,會分享其他人的二創作品進行口碑傳播。」
熱情的B站用戶讓《風犬》一路熱度走高,截止目前,獲得了2.3億播放量和多個平臺的熱搜和榜單第一。
對張一白來說,他50多歲了,拍《風犬》是一次很大的改變。在B站這裡,這種改變是被喜愛的。
告別過去《將愛》和《匆匆那年》中形成的唯美時尚偶像劇美學,《風犬》追求真實,不美化環境,保留解放碑的底層市井氣,展現日常生活的美。
04、05年在張一白個人生命中也留下了特殊的烙印,他和寧浩都在重慶拍電影,張一白是第一部重慶電影《好奇害死貓》,寧浩則是《瘋狂的石頭》。
「在這個劇裡,我們把當時和寧浩一塊拍戲時候的場景做了一些復原。」甚至寧浩還親身客串了導演本人,更顯時代色彩。彈幕中也總有重慶觀眾發言,說出劇中的地名。
在置景外,《風犬》的演員造型也都追求普通日常,安然和嬌嬌幾乎是素顏,鏡頭懟在嬌嬌臉上,還能夠看到年輕女孩的皮膚質感和小小的雀斑。
不過有些時候,張一白追求的寫實也會在團隊年輕人的堅持下略微妥協。劇中安然抱著書走下樓梯,畫風突然從寫實變成了大光圈和高光,這一段為數不多的「偶像劇」片段,是團隊堅持留下的。
「我看到安然一出來就想怎麼又是大光圈,但好多年輕小孩說『我們就要,一定要放上頭』,我糾結之後還是按照他們的想法來了。」即便這些鏡頭可能會被「罵」。
張一白的認真令李旎驚訝:「我們和導演有過七八次關於內容的創作討論,這個劇裡面導演還有演員都是非常有內容理想的,每一個環節都傾注了很多心血。」
比如《風犬》的剪輯就是由張一白親自來的,一集一集來回剪了三四遍。劇中被觀眾津津樂道反覆觀看的「安然劉聞欽在《一生所愛》中再相遇」的情節,就來自張一白的精心設計。
「我們當時把所有的素材看了一遍,就想著怎麼樣表達一幕情感的悲劇發生時,安然乍見的緊張,老狗的渾然不覺,所有當事人都置身於其中的感覺。」
說到這裡,張一白覺得很滿意,又有點複雜的情緒,「我以前做電影的時候,特別注重音樂,所以還被大家調侃是MV導演,但我還是覺得音樂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對人物內心的外化,能夠推動情節。」
經典歌曲加剪輯的視聽效果很好,但花的錢也多。裡則林經歷的那個時代所需要的歌曲,每首歌都是一筆錢。「我是過於寵他們了,劇本裡寫的也沒讓改,想著談下來就用。」
而在版權音樂之外,還有大量的原創音樂,也都由張一白親自監督創作,「我們的作曲家安巍被折磨慘了,有幾段音樂始終不滿意,又從之前寫廢了的配樂中拿出來一個三拍子的音樂,最終變成了王源的《圓舞曲》。」
傾注了張一白的心血,《風犬》受到了年輕用戶的追捧,不僅劇中各種細節被反覆咀嚼,拍攝地重慶解放碑也迎來打卡熱潮,這或許是對有著重慶執念的張一白的最好嘉獎。
而對青春劇品類來說,《風犬》也提供了更多的想像空間,從「愛情」拓展到親情,可以有深刻的地域文化烙印,將經典元素排列組合。
在採訪的最後,張一白說:「B站給我帶來了新東西,但這還在接觸的過程中,不知道未來有什麼樣的改變。」
但同時雙方都在期待,李旎也希望未來和張一白能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青春題材所呈現的對青春的理解,對青春的憧憬,還有青春跟人生之間的矛盾、校園跟社會之間的一些衝突,是現今階段年輕人也共同會面對的,青春也是B站用戶現今正在經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