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看秀才和舉人有多難考。明朝科舉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通過之後就是秀才、舉人、貢生、進士。想要當秀才就要通過院試,又叫做童生試,它又分為了縣試、府試、院試三個級別。
當一個人從私塾裡畢業,而且年滿十五歲,就可以參加縣試了,當然想要參加還有一系列防作 弊的規矩,就不一一說明了。考試內容不外乎四書,格式就相當於填空題,默寫題,命題作文之類的。
一個縣大概有五十到兩百人通過,僅僅這一關淘汰率就高達百分之九十左右。一個府管轄六七個縣,應屆生再加上往屆沒考上復考的,總共只錄取不超過一百人,淘汰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其實《武林外傳》裡的呂秀才顯得比較無能,是人物的設定而已,並不能用呂秀才這樣的個例來判定整個明朝乃至古代的秀才是什麼狀態與水平。
在劇中,呂秀才曾經說過,他三歲讀千字,五歲背唐詩,七歲熟讀四書五經,這樣的頭腦簡直就是神童,幾乎可以說是過目不忘,機智過人。
白展堂也明言:就秀才那腦子,他不騙別人就不錯了。不過呂秀才也有兩個怪怪的地方,一個是怎麼都記不住乘法口訣表,一個就是屢試不中。呂秀才的優秀,也可能是遺傳,因為他祖上三代都是知府,在明朝時期,知府這樣的職位也不算低了,明朝知府前期是正四品,後來是從四品。
小說《儒林外史》裡面的範進,雖然高中舉人,但是卻連宋代大詩人蘇軾是誰都不知道。這也是當時讀書人中很常見的。梁啓超也曾記述道:當時清代的舉人秀才們,很多都不知道秦漢唐宋這些朝代到底是誰挨著誰。
這樣的一幫人當上了官員,其工作能力那就可想而知了。古代的縣官上任後,往往要靠著師爺幫忙,才能應付日常工作。結果什麼刑名師爺、錢穀師爺變成了實際的政務操縱者。
因此,明清時代的科舉考試從整體上來說是完全失敗的,根本就培養不出真正的人才。秀才舉人們實際上大多都是繡花枕頭,肚子裡一包糠,中看不中用。古代教育為了科考,學的四書五經嚴重偏科,學了幾十年的知識可能生活中卻用不到,又考不中舉人不能為官,但是社會福利還是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