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林外傳》中曾經有這樣一個橋段,那就是呂秀才在客棧之中撰寫武俠小說,被郭芙蓉看到之後說呂秀才這本書如果出版的話,少說能掙十萬兩白銀,隨後便找了一個出版商想要幫助呂秀才出版他的書。《武林外傳》這部電視劇的背景是在明朝中後期,這便引起了我的好奇,在明代寫小說真的那麼掙錢嗎?於是我就想來探索一下。
一、文人的多樣化選擇
在中國古代一直都有一種說法就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這句話的號召之下,無數人都將畢生精力投身到了讀書以及參加科舉考試之上,其中很多人獲得成功成為了一方官員,但是大部分人卻都像呂秀才一樣只能考個秀才,蝸居在客棧之中充當帳房先生以度日。
但是在明朝社會出現了一種不同於他朝的多元化的價值觀,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讀書參加科舉考試已經不是唯一的歸宿了。當時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於文化產品的需求也大大增強,因此很多讀書人便開始通過詩文、書畫、說唱詞話、通俗小說等技藝來博得社會地位、經濟收益以及政治身份,這大大拓寬了文人的路。在葉盛的《水東日記》中記載了明人對於小說的狂熱喜歡,其中寫到:
「今書坊相傳,射利之徒,偽為小說雜事,農工商販抄寫繪畫,家畜而人有之,痴文婦,尤所酷好。」
可以說在當時的市民階層中,人人都喜歡讀讀小說,家家都藏有小說,尤其是喜歡讀小說的婦女更是對其狂熱追求。這頗有些像《慶餘年》裡面各家大小姐對範閒所抄來的《紅樓夢》的狂熱追求一般,足以見小說是非常有人氣的。
既然有喜歡讀小說的人,那麼也自然會出現寫小說的人。在明代誕生了很多傑出的小說家,例如說馮夢龍、羅貫中、吳承恩、施耐庵等人。如果我們查閱他們的經歷來看,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
馮夢龍的著作多產自於天啟年間,此時的馮夢龍以做館塾先生為生,工作清閒,本身也作為書商編書以貼補家用;羅貫中寫小說是因為曾經與朱元璋為敵,因此無法入朝為官,因此便以寫小說為自娛自樂以及補貼家用;吳承恩在科舉考試中屢屢受挫,此後因為官場艱難便以閉門著書為生;施耐庵避難隱居,著書為生,不願意出仕為官……
我們發現其實這些文人和呂秀才是有著非常多的相似之處的:首先是不做官或者是做不了官,因此有比較充足的時間去著作;其次編書是他們的愛好,而不是單純地為了錢去寫書,這就保持了書的質量;最後他們的書很多都取材於現實中發生的故事,這便保證了書的趣味性與真實性。
因此我們可見在明代,文人之中出現了多元化的傾向,人們不再是一味地以科舉考試為生,小說成為了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手段。也正是因為如此,呂秀才也走上了寫小說的道路。
二、明代群眾喜歡讀什麼小說?
在《武林外傳》中,呂秀才想要寫一部盪氣迴腸的武俠小說,內容方面是關於金筆書生與芙蓉女俠間的兒女情長。但是他的書商範大娘卻不同意,硬是要呂秀才改成了芙蓉女俠生下混世人魔然後荼毒江湖的故事,說是這樣的情節讀者愛看。這就引起我的好奇了,在明代,讀者們究竟喜歡看什麼樣的小說?
明代人愛看的小說主要分為這麼幾類:歷史小說、神魔小說、世情小說、公案小說等。歷史小說的代表作為《三國演義》、神魔小說代表作為《西遊記》、世情小說的代表作為《金瓶梅》、公案小說的代表作有《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傳》。
這些小說的總體特點是故事性非常強、人物性格非常鮮明而且注重口語化與生活化。我們可以說這些小說你都可以直接當故事給講出來而不用在乎書面語與口語之間的關係。當然了,以上這些是我們說的明代比較著名而且文筆比較好的小說,其實明代大部分小說都是偏於譁眾取寵以及豔俗描寫的。例如說《剪燈新話》、《石點頭》等書,魯迅曾經評價說:
「明人擬作末流,乃誥誡連篇,喧而奪主,且多豔稱榮遇,回護士人,故形式僅存而精神與宋迥異矣。」
當時的小說極其注重一種教化作用,宣揚讓人向善忠君,以至於這種內容太多而掩蓋了小說本身內容;有的小說則依靠「擦邊球」的方法來吸引讀者,這種小說雖然市場銷量很好,但是終歸不是上乘。
因此說實話,顧大娘作為一個想掙錢的書商來說,她讓呂秀才將書的內容改成了打打殺殺、神魔鬼怪的內容其實也是為了迎合讀者的需要,在明代,讀者們確實也更喜歡這種比較刺激的小說而不是呂秀才的那種軟軟綿綿的武俠小說。
三、在明代賣書掙錢嗎?
在《武林外傳》中,郭芙蓉說呂秀才的小說一出版,少說能值十萬兩銀子。正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就憑藉著呂秀才的小說,他在明代能掙這麼多錢嘛?我們來看一下。
我認為一本書要出版並且賺錢,需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寬鬆的出版環境;較為低廉的成本;龐大的讀者環境。我們便從這三方面來分析呂秀才的書有沒有可能掙大錢。
1、 寬鬆的出版環境在明代中後期,一連出現了幾個懶惰的皇帝,其中包括明憲宗、明武宗、明世宗等人,這批皇帝說好聽一些叫做無為而治,說難聽一些叫做懶漢皇帝。但是就是在這批皇帝的治理下,卻出現了明代社會的一種繁榮與自由。明憲宗曾經被人評價為「垂衣拱手,不動聲色而天下大治。」說白就是說他啥也沒幹,結果天下大治。皇帝的怠惰,是明代風氣開放,出版行業環境寬鬆的重要原因。
例如曾有明人記錄,當年政府要求毀了一批禁書,結果過了一段時間又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其中包括李宏父所親筆點評的《水滸傳》、《三國志》、《西遊記》、《紅拂》、《皇明英烈傳》等。
可見雖然在查,但是查的力度並不大,因此明代出版商可以儘可能地出版自己想要出版的讀物。曾經有一段時間有謠言說《西遊記》因為諷刺萬曆皇帝被封了,其實這是假的,《西遊記》有明代萬曆金陵世德堂本,根本沒有被禁一說,因此明代的出版環境是比較寬鬆的。在這種情況下,呂秀才的武俠小說也是可以被順利出版的。
2、 較為低廉的成本印書是需要花錢的,如果一本書太貴的話,那麼讀者不買帳,出版商也是不掙錢的。因此一本書的價錢是否親民,也是保證書的銷量的重要因素。書籍的成本取決於紙張成本與印刷成本。
明代是造紙術的集大成的時代。當時造紙業非常發達,造紙廠遍布於福建、江西、四川等地。這些造紙廠多採用大規模的生產方式,利用石灰蒸煮紙漿提高紙張的質量。例如說江西上饒市鎮之中的造紙槽戶不少於三十餘槽,每槽之中的幫工更是多達一二千人。這樣大規模的生產大大降低了紙張的價格。在《天工開物》一書中曾經記載了竹紙的製作方式,為斬竹漂塘、煮楻足火、蕩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烘乾。這樣做出來的紙潔白光滑,經久耐用而且價格不很昂貴。
在明代,印刷術也獲得了大長進。其中活字印刷、彩色印刷等技術在明代江南地區流傳地非常廣泛。而且明代人非常注重在圖書上印畫以增強圖書的趣味性,幾乎可以說是達到了「無圖不成書」的地步,在小說之中格外廣泛。我們現在看一些影印的明代小說,其中都是圖文並茂,妙趣橫生,讀起來並沒有那麼乏味,門檻也沒有那麼高。
在《武林外傳》中,不識字的廚子李大嘴曾經就求著白展堂幫他找幾本帶畫的書來看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在當時的環境下,這種圖文並茂的書確實滿足了很多人的需求。
我在李伯重先生的文章中看到,在明代一卷書的成本大約是在1.2錢到2錢之間,價格相對於宋代的書本價格來說降低了十倍還多。當時買一卷書所用的錢大約相當於買一張新椅子、一隻鵝或者是一把摺扇,這種價格使得普通城市工人都承擔得起。例如說《武林外傳》之中客棧夥計的收入為每月2錢銀子,客棧之中包吃包住,積攢起來的話買幾本書看也不成問題。
3、 比較開闊的賣貨市場正如我們上文所說,因為明代圖書相對低廉的價錢,因此明代上至豪門大家,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買得起書,這便使得明代有著非常大的圖書市場。
例如說建陽崇化裡書市就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書市之一,光依靠著刻書賣書這一生意就硬生生地支撐起了一個縣的產業,據記載:
「比屋皆鬻書籍,天下客商販者如織, 每月以一、六日集……書籍出麻沙、崇化兩坊, 昔號圖書之府。」
最後回到我們最初的話題,呂秀才的書能賣到十萬兩嗎?說實話,如果呂秀才按照顧大娘給他的建議將他的書改成懸疑神魔類小說,那麼還真的有可能賣出十萬兩;但是如果按照呂秀才自己的想法寫成情感武俠類小說,嗯,估計銷量就不咋地了。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