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很厚的書,一堆似曾相識的名字,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機構和組織,總之看得很懵。
一段時間以來,那都沒去浪,坐職場裡除了溝通客戶,剩餘時間終於把這本書看完。
寫出來自己的一些自己的感受吧,從讀書筆記和理財觀念兩方面開始:
讀書筆記
本身不是經濟學出身的,所以很多東西都看不明白,比如什麼投行、平倉、做空之類的,隱約聽過,看的時候還是稀裡糊塗;
很多人名字除了特別有名的其他一概不知,結果就是看50頁就犯一次困,剛開始就是興趣,堅持了下來純屬好奇;
之前看書除了小說以外其他的都是必須看懂後才能看下去:
實際上這次看書開始明白,有些書在有些時候也只有當小說的情況下才能看下去。
理財觀念
借用《史記》種的一句話開頭: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很多事情的產生都與利益相關:
投資者和股東都想有高回報、高收益,欲望則在一點一點中擴大,各種加槓桿,最後泡沫破滅,有人說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這麼大的危機,很大的原因在於當時中國沒有這麼多各種名頭的金融產品。
而現在比如各種名義的p2p、區塊鏈、**幣,乃至最近的原油寶,開始監管不力,後期就會產生一個個雷區。
而在觸碰雷區的時候,負責人跑路,投資人只能是找政府各種鬧,希望政府來處理賠錢,可是他們在剛開始投機的時候就忘了「高收益往往面臨高風險」。
從管理部門角度來考慮,最重要就是市場經濟大多數人利益的穩定:
雷曼破產,美林被併購,AIG、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救助,更大方面來看,保險和房產貸款是關係更大數人的利益,所以能被救助(總感覺雷曼死的有點冤,像是一次試水)。
另外就是風險的對衝:
風險任何時候都會存在,不管是哪方面,經濟的風險、道德的風險、意外的風險、國家的風險、健康的風險。
獲取高收益的同時,一定要控制量和保有低風險投資,收益高最好,虧的能接受,需要的時候有。
最後聯邦存款保險金額的上限從開始的10萬美金提高到25萬美金,應該也對我國存款保險的推出實施有一定的關係。
政治與經濟息息相關,政治手段離不開經濟發展而經濟的進步則離不開政治的庇護,經濟發展中的各種方法,也有可能會被政治利益既得者所左右。
另外說說巴菲特,老頭是真牛,在一些領域來看,他做的事情,人們認為做的就是「對」的,完全能夠影響一個公司、領域的走向,真是一個已經達到了個人的極限。
沒有具體的學過這方面的知識,這本書也沒看太懂,同時沒有達到其他人的高度和視野,很多東西都沒寫出來,就先寫到這兒,以後想起什麼再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