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度過一生?56年來,他每天記錄自己的24小時,精確到分秒

2020-12-26 新浪財經

來源:LinkedIn領英

每次寫工作總結、項目復盤時,我都面臨著同樣的人生拷問:

明明感覺每天工作生活都忙忙碌碌,怎麼一總結就不清楚到底做了什麼?

一周前做的case記憶逐漸模糊,一個月前參加的活動只停留在相冊合影裡,更不要說兩三年前遙遠的記憶。

但對前蘇聯科學家柳比歇夫來說,這些問題都是小菜一碟:

從26歲開始,他清楚地記錄了自己56年來的工作和生活,精確到每分每秒——無論是出差、戰爭還是親人離世,都沒能阻礙他的記錄。

圖片來源:《奇特的人生》封面圖

「純工作8個小時、剃鬍子讀報紙20分鐘、小組開會2小時25分……」

28歲確立人生目標的柳比歇夫,用密密麻麻的數字「流水帳」,徹底「馴服」了時間:他一生發表了70餘部學術著作,各種作品稿件超過1萬張。

依靠奇特的「時間統計法」,他如願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高產」學界大牛。

有人說,真正的職場精英都是「時間控」。成功的「斜槓青年」,也永遠是小有心得的時間管理者。

都說時間就是金錢,那麼如何高效統計和追蹤自己的時間?如何學習柳比歇夫奇特的「時間統計法」,獲得高效率的工作和生活?

提高工作產出

其實不需要「996」

曾聽過一個說法:

按照75歲的平均壽命計算,一個人的一生只有900個月。用30×30的表格表示,很多人30歲感覺事業剛剛開始取得突破時,在紙上我們的旅程已經快接近一半。

時間是最緊缺而又最公平的資源,哪怕是別人眼中的「人生贏家」,也容易在滴答的時間流逝中「懷疑人生」。

舉個最近的例子:受全球疫情影響,一位在美國知名網際網路公司做到了L4的80後學長,最近也開始糾結要不要回國創業,搭建自己的團隊。

別人都說他在生涯的黃金時期,他卻說自己的最大顧慮是:「我擔心我沒有時間了。」

面對有限的時間,如何用好每一分鐘,提高產出?

「時間控」 柳比歇夫選擇記錄下每分鐘的人生,用記錄時間的秩序感管理自己的人生。

他的時間記錄精確到分鐘,甚至連做時間記錄的時間都一一記錄在案:

「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20分鐘;附加工作寫信六頁:3小時20分;閱讀《文學報》:20分鐘……」

可儘管如此,柳比歇夫能成為「高產學者」,靠的卻不是「996式」工作時間表。

當時很多學者希望能每天拿出十四五個小時在工作上,但他堅持:「我能有七八個小時的純工作時間,就心滿意足了。」

他的工作時間最高紀錄是1937年七月,根據他的記錄,自己工作了316小時,每日平均純工作七小時。

換言之,「沉迷於」記錄的柳比歇夫並不指望通過時間統計成為一個偉大的人,而是成功地憑藉這些看似枯燥的記錄和追蹤,不斷調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模式,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人。

時間統計「向後看」

給你的人生規劃潑一盆冷水

看完《奇特的人生》,我的第一反應是:這誰做得到啊???

柳比歇夫對數據統計的熱忱和「怪物般」的極致自制力,到普通人這裡只能換來一句「我太難了」。更不要說上班時真的忙起來,誰還顧得上看表掐時間?

但實際上,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法」的關鍵,不是教我們複製他的「流水帳」:

傳統時間管理要求「向前看」,重視未來計劃;而「時間統計法」講究「向後看」,追蹤回顧你的生活,認清自己的水平後更合理高效地重塑人生秩序。

計劃一晚做完預算表?時間統計告訴你:你完成上一個總結PPT都得花費一整個周末。一晚上做完預算?時間明顯不夠!

想發展副業不知如何下手?時間統計給你指路:你在內容領域工作效率最高,可以一試。

《子彈筆記》裡說,我們身處有史以來與他人聯繫最緊密的時期,但我們卻在迅速地與自我失聯。

而記錄「時間日誌」恰恰給了我們一個更清晰的第三者視角,讓我們了解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回顧「成本」,為未來做「預算」。

作家Erin Greenawal就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人生追蹤」實驗:她製作了一份30天的時間規劃,然後追蹤了接下來的一個月裡自己實際的生活。

對比之後,她終於能夠輕鬆回答「時間都去哪兒了」的問題——她「娛樂」的時間遠遠超出自己的「預算」,花在開車等生活瑣事上的時間更是超出了計劃時間的6倍。

追蹤時間的記錄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曾犯的錯誤和值得改進的地方,「向後看」是為了更好地「向前走」。

計劃

現實

Greenawald總結道:「這些記錄是有力量的,看到我浪費的時間記錄,我終於明白了我不是沒有時間,而是沒有按優先級安排好它們。」

時間都去哪了?看看你手機的屏幕使用時間吧。

你離「時間管理大師」

只有一張紙的距離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從「新手村」入門,成為高效的「時間統計家」?

門檻大概只有一張紙那麼低——準備好一支筆一張紙,從記錄這一秒開始。

1、子彈筆記

對於像我一樣一分鐘恨不得掰成兩分鐘的用的忙碌「搬磚族」,子彈日記(Bullet Journal,即bujo)是一個完美的選擇。

無論國內國外,用bujo記錄人生、追蹤時間的潮流已經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Instagram上子彈日記的熱度已經超過了430萬。

可以說,從構思初期,bujo的目標就是「快速記錄」——用最簡單的記錄達成最有效率的成果。

從小就診斷出學習障礙的美國設計師Ryder Carroll,用這種框架和簡單符號的筆記系統來實現了高效的記錄和學習。

雖然後期經過各種「時間統計家」的修飾和更新,有非常多精美細緻的bujo出現,但在Ryder的設計中,bujo的核心要素只是一些很簡單的小符號。

舉例來說,bujo將時間記錄中的項目(item)分為三大類:需要完成的任務、重要的記錄和未來值得回顧的事件,分別用「●」、「○」、「─」來表示。

而為了方便標識具體項目的類型和優先級,bujo還提供了一套備註符號:「*」表示最緊急的任務和事件,「!」則可以標記突然出現的idea。

此外,待做、捨棄等人物狀態標誌也可以幫助你實現更加靈活、有重點的時間追蹤。最後再搭配上每個月的目錄和最終的月份索引——恭喜你,你獲得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時間之書」!

當然,如果你是個自我要求很高的「精緻女孩/男孩」,或者在記錄上有更多的時間自由,你也可以把你的bujo變成這樣:

或者積累幾年之後來個這樣的大合影:

說不定不出幾個月,你不僅成為了「時間追蹤家」,連PPT排版審美都提高了!

2、Excel

你知道嗎?你簡歷上的「熟練掌握Excel」,其實也可以成為追蹤生活的強大工具。

豆瓣網友@燕拾柒就分享,自己原來是個喜歡做紙質手帳的人,奈何搬了一次家後,深感紙質記錄對空間的不友好,於是轉戰辦公小幫手Excel。

嘗試之後,她突然發現:「Excel直觀簡潔還可以統計數據!每天晚上睡覺前花15-30分鐘記錄,把記錄自我變成一門科學和藝術。」

圖源豆瓣網友@燕拾柒

而在簡單的表格之外,挖掘Excel的各種功能,甚至可以使你的時間追蹤繼續「進階」。

再舉個例子,豆瓣網友@MaY°玫的記錄中,就巧用數據條功能給自己增添了直觀有衝擊力的「任務完成百分比」,追蹤任務避免拖延不是夢。

圖源豆瓣網友@MaY°玫

而這個進度條的實現,也不需要什麼複雜精密的「外掛」——Excel的函數功能,了解一下!

創建「已完成任務數/總任務數」函數公式,設置單元格格式改為「百分比」數字呈現,最後再將條件格式改為「數據條」填充,輕鬆搞定!

記錄生活追蹤時間,其實遠遠不止上面兩種方式。

就像無論是柳比歇夫的「流水帳」,還是精緻設計的「藝術品」手帳,都可以成為追蹤生活的強大武器。

歸根結底,做好「時間統計家」的關鍵,在於把握和管理人生的理念。它幫助我們駕馭人生中最重要的兩樣資源:時間和精力。

寫在最後

《獅子追蹤師的生命指南》的作者Boyd Varty是一位南非草原上的動物活動家,他把人生追蹤與自己在野外觀察追蹤動物行為作類比:

「你在向一個目標前進,但同時你也在了解自己和自己所處的世界。」

Boyd Varty在南非,圖源Boydvarty.com

時間統計的關鍵,在於「保持清醒」——既是對自己工作、生活狀態的了解,也是對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標的展望和規劃。

有人說,「幸福的人是不看表的」,對生活的量化帶來了太多的負擔和壓力。

需要承認的是,過於枯燥繁瑣的記錄或許確實不是個有價值的過程。

然而,當你學會以自己的適應地方式「正確地看表」時,等待你的會是更高層次的幸福。

因為對生活的追蹤讓你腳踏實地的同時,更好地仰望星空。

參考資料:

https://boydvarty.com/about/tracking/

https://bulletjournal.com/pages/learn

https://zapier.com/blog/time-tracking-tutorial/

https://www.douban.com/gallery/topic/117906/

你有寫日記的習慣嗎?你覺得有什麼作用呢?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Maggie。記錄故事也是一場大冒險,聽、看、然後再想,寫下的永遠不如想得多。

文中圖片、封面圖片來自影視和網絡截圖,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

2020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相關焦點

  • 腹透期間,如何記錄24小時尿量?來看看您就知道了!
    我們知道,在腹透置管術後,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項,其中日常記錄指標,如體重、血壓、24小時尿量等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測量體重和血壓相信腎友們都不陌生,那麼24小時尿量又該如何記錄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伙兒好好講講。首先,為啥要記錄24小時尿量?
  • 你如何度過周末,就如何度過一生
    7:30分心急火燎帶著寶寶出門,到學校後又要陪寶寶參與課程,還帶他做了個手工。中午回家已經累爆了,史無前例地倒頭就睡補了個午覺。下午2點又出門去朋友工作室跟她商量一個市場活動方案,很久不接觸這種活動,興奮地討論到晚上7點,還不嫌累。周天一早把寶寶送到媽媽家,繼續和朋友溝通方案,商量執行的細節。
  • 如果,你度過了幾千個一模一樣的24小時
    在工作中得過且過,對什麼都是抱怨的態度卻毫無改變,久而久之,什麼工作都無法讓他真正提起興趣。 按照慣例,這是Phil第四年去普蘇塔尼小鎮(氣象之都)報導「土撥鼠之日」了。
  • 同樣24小時,為什麼有人手忙腳亂,有人遊刃有餘?
    生活中,你有沒有這樣的困擾:總覺得一天什麼事情都沒做,就過去了;工作太多,感覺一天24小時都不夠用;明明有任務要完成,卻還是一直拖延、不肯動手……其實所有的這些,都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怎麼管理好自己的時間?今天的這張書單,咱們就來說說時間管理這個事。
  • 剽悍一隻貓:想要高效使用時間,做到這四點就夠了
    有些人一天能做很多事,除了自己日常工作外,日更文章,錄視頻、寫作、閱讀、做美食、健身等等,他們也都做得非常棒。我就很疑惑,同樣都是24小時他們怎麼能做這麼多事呢?難道他們有什麼秘籍嗎?他一生致力於時間統計,每天都會結算他的時間。算出每件事都用了多少小時多少分鐘。然後根據自己的這份時間統計,做月度復盤,年度總結,並根據統計結果,來更新下一年的工作計劃。柳比歇夫生前發表了七十來部學術著作。各種各樣的論文和專著,他一共寫了五百多印張。五百印張,等於一萬二千五百張打字稿。他的文件都編了號,裝訂成冊,幾百本。即使是專業作家來說,這個數字也是龐大的。
  • 記錄菏澤高速交警李順的24小時...
    面對兒子兒媳的不理解,妻子的不支持,李順毅然堅持上崗:「我以前全程參加過2003年非典防疫工作,我比年輕的同事有經驗,疫情當前,責任重大,只有堅守。」當我們響應號召蝸居在家時,李順每天的工作是什麼樣的?他的24小時是怎麼度過的呢?就此,小編專訪了菏澤高速交警李順的「防疫24小時。」
  • 2015年嘲笑完你的拖延,2016年又來了
    到了周末也好不到哪裡去,一覺睡到太陽曬屁股,剩餘的時間就在無所事事的刷劇、刷朋友圈中度過:但他謝絕了兩份工作,自己創辦了一個網站——A Life of Productivity (效率人生):從2013年5月1日到2014年5月1日,在整整一年的時間裡,他吞下身邊能夠得到的所有有關生產率的知識:邀請了一些世界上知名的高效人士,並閱讀了大量與生產率相關的書冊及學術文獻。而所有的這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探尋:如何儘可能地提升自己的生產效率?
  • 善用時間,每天比別人多活3小時
    每人每天24小時,誰也不多,誰也不少。有人說,你如何過好你的一天,就代表著如何過好你的一生。善用時間的人,都懂得活在當下。李季老師,就是一個善用時間的人,他也是一個深度禪修者。他有一個小小的願望:此生一定要達到意識能量的「開悟」,哪怕到了80歲也不放棄。
  • 善良24小時!
    有個屠夫知道自己殺業太重,但為了生計不得不做這些事,於是他給自己定了個原則:晚上堅決不殺生!書中說這種行為導致屠夫死後,每個白天在地獄受煎熬,但一到晚上他就去天堂享福了。想到這個故事,我有個主意:我不能時刻做到把修行融入到生活的點滴之中,但我能堅持一天嗎?這個想法太棒了!我自己可以堅持一天,也可以讓更多朋友一起來參與!
  • 揭秘,這兩位神仙老師的寒假24小時如何度過......
    寒假來臨,當大家吃喝玩樂,嗨到飛起的時候,你們親愛的老師都在做些什麼呢?不久前,美研菌給大家介紹了兩位新東方在線的神仙老師——王凱、孫諾,他們瞬間就收穫了眾多粉絲,小夥伴們紛紛表示,請多分享一些他們的日常~今天大家可以如願以償咯,下面就為大家揭秘他們的寒假24小時,前方多圖,做好準備哦
  • 每天僅有1小時健身,如何高效利用?
    基本上每天每個會員去健身房的時間只有1小時。所以我們今天要給大家講的就是如何在1小時內充分利用在健身房鍛鍊的價值。當然這也適用於健身時間緊張的其他朋友。記住一個原則:當我們沒有更多時間去擴充訓練容量,咱來聊聊還有哪些方法,能提高訓練的含金量。
  • 「24小時獨處計劃」:汪一平訪談
    「24小時獨處計劃」將記錄、收集所有項目參與者的獨處痕跡。這些不同個體的個人習慣和情緒特徵所傳達的個人和社會信息,往往會折射出一些可被參考的個人問題或是社會問題。「24小時獨處計劃」也會將收集來的個人痕跡集結出版,並將這種無法被購買與複製的文獻作為美術館收藏的主要序列。這樣一個策展計劃不找藝術家參與,也不做任何藝術作品展示。
  • 56歲香港女演員拍戲36小時熱議:廢掉一個人,就讓他忙到麻木
    歲香港女演員黎燕珊在個人社交平臺上曬出了自己的工作照。失去生活、失去自我的工作是沒有靈魂的,它只會像陀螺一樣讓你轉個不停,忙到麻木。紀錄片《走近比爾:解碼比爾蓋茨》,記錄了比爾蓋茨的日程。8點:人工智慧技術評論。9點:會見泰拉能源。10點半:微軟董事會。12點半:衛生會議。
  • 一個人該如何度過他的一生?往事不回頭,餘生不將就
    人如何度過一生,才不會辜負生命?面對人生的終極問題你對現在的自己的狀態還滿意嗎?努力學習得到學歷、按部就班地工作、未來順利結婚生子……談不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也一直比較努力。因為旁人的一句「不靠譜」,你就放棄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工作,選擇了那個「穩定」工作,又忍不住開始懷疑人生的意義?不可否認,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要面臨諸多選擇,小到穿衣吃飯、交友旅行,大到擇校就業、戀愛婚姻……而作為群居動物的我們,也免不了要徵求他人意見。
  • 整整50年!這位安華老人每天記錄天氣,神奇的結論是......
    安華鎮蔡家畈村有位氣象愛好者,他記錄了50年的天氣,18250天從不間斷,如今家裡保存了56本日曆本。這位老人叫何元烈,今年73歲。1968 年的時候,何元烈 22 歲,他經常在長輩的口中聽到一句話,「天氣是六十花甲循環的」。這句話的意思是,十個天幹、十二個地支相配,用作農曆計時,適合農耕,且循環一輪是六十年。
  • 談談自己如何度過創作的瓶頸期
    對於自媒體的了解大概要追溯到2018年。當時的想法就是要利用好工作之餘,額外的創造一些收入。說白了,就是對自己現狀不滿意,想搞搞副業。加之,自己本來就對寫東西感興趣,在自媒體日益崛起的時代,何不把自己的興趣深化一下呢?
  • 為什麼一天不一定是24小時?跟外星人說,他們根本不懂什麼意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鐘表顯示的時間周期都是24小時,而地球的實際自轉周期是23小時56分4秒,為什麼要把一晝夜的時間規定為24小時呢?這裡需要明白什麼是太陽日,什麼是恆星日。由於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繞著太陽公轉,每當地球自轉完一圈(1個恆星日)時,原本地面上該這個時候正對著太陽的位置並沒有重合,也就是說沒在昨天同時刻的那個位置上,需要再經過3分56秒,太陽才會回到昨天的位置上,也就是需要3分56秒來彌補,這樣的話,每隔24小時,太陽都會回到原先的經線位置上。
  • 2020 年全年時間記錄匯總及相關圖表
    一年的完整記錄,給了我建立反饋的錨點和不一樣的看待自己的角度,很好,我會繼續。)為 2.20h,離「每天有記錄工作時間 4 小時以上」的目標差距較大,在 2021 年,還會以這個描述為工作時長目標。,讀到 3.2%,30m《高效能人士的執行 4 原則》,60m = 1h《給大忙人的高效閱讀課》,讀完,190m
  • 如何像肯德基海底撈一樣24小時營業?
    最近有朋友問我,他的餐廳是做夜宵的,他覺得每天下午四點多才開門營業,早上和中午那段時間浪費掉了,於是想把自己的餐廳做成24小時全天候時段營業。相信很多餐飲朋友之前都會有過類似的想法,看到麥當勞、肯德基24小時營業,生意還挺好的,看到海底撈做火鍋的都24小時營業,很多人就不淡定了,於是自己也想這樣做,那麼我們今天就跟大家一起來聊一聊24小時營業這個話題。 很多人對於現在的便利店24小時營業也是非常的好奇,為什麼他們要24小時營業?
  • 6IX9INE打破EMINEN的歷史記錄!!創下Youtube嘻哈欄目24小時觀看最高記錄!!
    顯然他在音樂上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近發布的新歌《GOOBA》也是復出後的第一首歌,昨天也打破了一個新的記錄!6ix9ine的的新歌《GOOBA》在YouTube打破了HIPHOP欄目歷史24小時觀看數量最多的記錄,此前的記錄是2018年Emin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