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LinkedIn領英
每次寫工作總結、項目復盤時,我都面臨著同樣的人生拷問:
明明感覺每天工作生活都忙忙碌碌,怎麼一總結就不清楚到底做了什麼?
一周前做的case記憶逐漸模糊,一個月前參加的活動只停留在相冊合影裡,更不要說兩三年前遙遠的記憶。
但對前蘇聯科學家柳比歇夫來說,這些問題都是小菜一碟:
從26歲開始,他清楚地記錄了自己56年來的工作和生活,精確到每分每秒——無論是出差、戰爭還是親人離世,都沒能阻礙他的記錄。
圖片來源:《奇特的人生》封面圖
「純工作8個小時、剃鬍子讀報紙20分鐘、小組開會2小時25分……」
28歲確立人生目標的柳比歇夫,用密密麻麻的數字「流水帳」,徹底「馴服」了時間:他一生發表了70餘部學術著作,各種作品稿件超過1萬張。
依靠奇特的「時間統計法」,他如願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高產」學界大牛。
有人說,真正的職場精英都是「時間控」。成功的「斜槓青年」,也永遠是小有心得的時間管理者。
都說時間就是金錢,那麼如何高效統計和追蹤自己的時間?如何學習柳比歇夫奇特的「時間統計法」,獲得高效率的工作和生活?
提高工作產出
其實不需要「996」
曾聽過一個說法:
按照75歲的平均壽命計算,一個人的一生只有900個月。用30×30的表格表示,很多人30歲感覺事業剛剛開始取得突破時,在紙上我們的旅程已經快接近一半。
時間是最緊缺而又最公平的資源,哪怕是別人眼中的「人生贏家」,也容易在滴答的時間流逝中「懷疑人生」。
舉個最近的例子:受全球疫情影響,一位在美國知名網際網路公司做到了L4的80後學長,最近也開始糾結要不要回國創業,搭建自己的團隊。
別人都說他在生涯的黃金時期,他卻說自己的最大顧慮是:「我擔心我沒有時間了。」
面對有限的時間,如何用好每一分鐘,提高產出?
「時間控」 柳比歇夫選擇記錄下每分鐘的人生,用記錄時間的秩序感管理自己的人生。
他的時間記錄精確到分鐘,甚至連做時間記錄的時間都一一記錄在案:
「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20分鐘;附加工作寫信六頁:3小時20分;閱讀《文學報》:20分鐘……」
可儘管如此,柳比歇夫能成為「高產學者」,靠的卻不是「996式」工作時間表。
當時很多學者希望能每天拿出十四五個小時在工作上,但他堅持:「我能有七八個小時的純工作時間,就心滿意足了。」
他的工作時間最高紀錄是1937年七月,根據他的記錄,自己工作了316小時,每日平均純工作七小時。
換言之,「沉迷於」記錄的柳比歇夫並不指望通過時間統計成為一個偉大的人,而是成功地憑藉這些看似枯燥的記錄和追蹤,不斷調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模式,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人。
時間統計「向後看」
給你的人生規劃潑一盆冷水
看完《奇特的人生》,我的第一反應是:這誰做得到啊???
柳比歇夫對數據統計的熱忱和「怪物般」的極致自制力,到普通人這裡只能換來一句「我太難了」。更不要說上班時真的忙起來,誰還顧得上看表掐時間?
但實際上,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法」的關鍵,不是教我們複製他的「流水帳」:
傳統時間管理要求「向前看」,重視未來計劃;而「時間統計法」講究「向後看」,追蹤回顧你的生活,認清自己的水平後更合理高效地重塑人生秩序。
計劃一晚做完預算表?時間統計告訴你:你完成上一個總結PPT都得花費一整個周末。一晚上做完預算?時間明顯不夠!
想發展副業不知如何下手?時間統計給你指路:你在內容領域工作效率最高,可以一試。
《子彈筆記》裡說,我們身處有史以來與他人聯繫最緊密的時期,但我們卻在迅速地與自我失聯。
而記錄「時間日誌」恰恰給了我們一個更清晰的第三者視角,讓我們了解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回顧「成本」,為未來做「預算」。
作家Erin Greenawal就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人生追蹤」實驗:她製作了一份30天的時間規劃,然後追蹤了接下來的一個月裡自己實際的生活。
對比之後,她終於能夠輕鬆回答「時間都去哪兒了」的問題——她「娛樂」的時間遠遠超出自己的「預算」,花在開車等生活瑣事上的時間更是超出了計劃時間的6倍。
追蹤時間的記錄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曾犯的錯誤和值得改進的地方,「向後看」是為了更好地「向前走」。
計劃
現實
Greenawald總結道:「這些記錄是有力量的,看到我浪費的時間記錄,我終於明白了我不是沒有時間,而是沒有按優先級安排好它們。」
時間都去哪了?看看你手機的屏幕使用時間吧。
你離「時間管理大師」
只有一張紙的距離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從「新手村」入門,成為高效的「時間統計家」?
門檻大概只有一張紙那麼低——準備好一支筆一張紙,從記錄這一秒開始。
1、子彈筆記
對於像我一樣一分鐘恨不得掰成兩分鐘的用的忙碌「搬磚族」,子彈日記(Bullet Journal,即bujo)是一個完美的選擇。
無論國內國外,用bujo記錄人生、追蹤時間的潮流已經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Instagram上子彈日記的熱度已經超過了430萬。
可以說,從構思初期,bujo的目標就是「快速記錄」——用最簡單的記錄達成最有效率的成果。
從小就診斷出學習障礙的美國設計師Ryder Carroll,用這種框架和簡單符號的筆記系統來實現了高效的記錄和學習。
雖然後期經過各種「時間統計家」的修飾和更新,有非常多精美細緻的bujo出現,但在Ryder的設計中,bujo的核心要素只是一些很簡單的小符號。
舉例來說,bujo將時間記錄中的項目(item)分為三大類:需要完成的任務、重要的記錄和未來值得回顧的事件,分別用「●」、「○」、「─」來表示。
而為了方便標識具體項目的類型和優先級,bujo還提供了一套備註符號:「*」表示最緊急的任務和事件,「!」則可以標記突然出現的idea。
此外,待做、捨棄等人物狀態標誌也可以幫助你實現更加靈活、有重點的時間追蹤。最後再搭配上每個月的目錄和最終的月份索引——恭喜你,你獲得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時間之書」!
當然,如果你是個自我要求很高的「精緻女孩/男孩」,或者在記錄上有更多的時間自由,你也可以把你的bujo變成這樣:
或者積累幾年之後來個這樣的大合影:
說不定不出幾個月,你不僅成為了「時間追蹤家」,連PPT排版審美都提高了!
2、Excel
你知道嗎?你簡歷上的「熟練掌握Excel」,其實也可以成為追蹤生活的強大工具。
豆瓣網友@燕拾柒就分享,自己原來是個喜歡做紙質手帳的人,奈何搬了一次家後,深感紙質記錄對空間的不友好,於是轉戰辦公小幫手Excel。
嘗試之後,她突然發現:「Excel直觀簡潔還可以統計數據!每天晚上睡覺前花15-30分鐘記錄,把記錄自我變成一門科學和藝術。」
圖源豆瓣網友@燕拾柒
而在簡單的表格之外,挖掘Excel的各種功能,甚至可以使你的時間追蹤繼續「進階」。
再舉個例子,豆瓣網友@MaY°玫的記錄中,就巧用數據條功能給自己增添了直觀有衝擊力的「任務完成百分比」,追蹤任務避免拖延不是夢。
圖源豆瓣網友@MaY°玫
而這個進度條的實現,也不需要什麼複雜精密的「外掛」——Excel的函數功能,了解一下!
創建「已完成任務數/總任務數」函數公式,設置單元格格式改為「百分比」數字呈現,最後再將條件格式改為「數據條」填充,輕鬆搞定!
記錄生活追蹤時間,其實遠遠不止上面兩種方式。
就像無論是柳比歇夫的「流水帳」,還是精緻設計的「藝術品」手帳,都可以成為追蹤生活的強大武器。
歸根結底,做好「時間統計家」的關鍵,在於把握和管理人生的理念。它幫助我們駕馭人生中最重要的兩樣資源:時間和精力。
寫在最後
《獅子追蹤師的生命指南》的作者Boyd Varty是一位南非草原上的動物活動家,他把人生追蹤與自己在野外觀察追蹤動物行為作類比:
「你在向一個目標前進,但同時你也在了解自己和自己所處的世界。」
Boyd Varty在南非,圖源Boydvarty.com
時間統計的關鍵,在於「保持清醒」——既是對自己工作、生活狀態的了解,也是對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標的展望和規劃。
有人說,「幸福的人是不看表的」,對生活的量化帶來了太多的負擔和壓力。
需要承認的是,過於枯燥繁瑣的記錄或許確實不是個有價值的過程。
然而,當你學會以自己的適應地方式「正確地看表」時,等待你的會是更高層次的幸福。
因為對生活的追蹤讓你腳踏實地的同時,更好地仰望星空。
參考資料:
https://boydvarty.com/about/tracking/
https://bulletjournal.com/pages/learn
https://zapier.com/blog/time-tracking-tutorial/
https://www.douban.com/gallery/topic/117906/
你有寫日記的習慣嗎?你覺得有什麼作用呢?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Maggie。記錄故事也是一場大冒險,聽、看、然後再想,寫下的永遠不如想得多。
文中圖片、封面圖片來自影視和網絡截圖,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
2020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