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Yestone.com 版權圖片庫
「中國解封飛機上用手機等電子設備禁令:由航空公司決定」可能帶來哪些影響?
背景信息:
9 月 18 日,中國民航局飛標司副司長朱濤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在《大型飛機公共航空運輸承運人運行合格審定規則》的第五次修訂中,民航局放寬了對於飛機上使用可攜式電子設備(PED)的規定,允許航空公司為主體對可攜式電子設備的影響進行評估,並制定相應的管理和使用政策。該修訂版本將於 2017 年 10 月起實施。
從字面上來看,這意味著民航局給了航空公司「評估是否可讓旅客使用可攜式電子設備」的權力。最樂觀的情況是,下個月之後,我們在飛機上也許就可以使用手機、iPad 等電子設備了。
但這只是最樂觀的情況。因為朱濤的原話中並沒有直接表明「即將全面解禁」,只是說「放寬了」「允許航司制定相關政策」,具體修改版本如何,還得等下個月才能知道詳情。
這個修改版本能帶來多大影響?由於眾所周知的特色……愛範兒對此持謹慎態度。
那麼再回頭來看看背後的另一個決定性問題:飛機上能不能用電子設備?在此之前,民航局對此一直都是保守態度。但即便各航司都明令禁止在機上使用電子設備,這項規定在幾十年來還是一直飽受爭議。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追溯一下該禁令的起源。
飛機電子設備禁令的起源與發展
事情要追溯到 20 世紀,有部分空乘人員反饋表示飛機出現異常,並認定這是由於機上乘客使用電子設備的行為所導致的;此外,有研究通過分析一些此類例子後認為,使用移動電子設備與飛機出現異常存在相關性。
此外,據航空通信研究者謝鷹介紹,1958 年,美國聯邦航空局(FAA)發現頻率調製的無線接收機能對飛機的導航系統造成幹擾。因此美國聯邦航空局禁止飛機上使用助聽器、電子詞典等電子產品。隨後手機產品興起,也相應地被禁止開機使用。
另一方面,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認為飛機乘客使用手機會對地面基站系統產生影響,也在 1991 年出臺了相關的禁令。
有關電子設備可能會對飛機產生影響的論據不止這些。2001 年,NASA 進行了一項在飛機上開啟寬頻無線電發射機的測試,並證實無線電信號的確會干擾飛機的安全系統。
這一論據並不足以讓所有人信服,因為我們平時使用的電子設備根本無法達到 NASA 測試中所使用發射機的功率,所以能產生的影響不是一個量級。但站在當局者的角度來思考,這事實還是無法讓人完全放心——機率極小,也是機率呀。這種謹慎使得飛機電子設備禁令在短期內一直無法邁開步子做出調整。
隨後,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以及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並不能證實個人電子設備會對飛機產生幹擾,美國聯邦航空局(FAA)在 2013 年 10 月正式解禁,允許航空旅客在飛機上中使用電子設備,但仍建議調至飛行模式。
而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也曾多次考慮允許乘客在飛機上使用手機,但至今未落實。 其理由是,手機系統依賴於信道復用, 且手機在高海拔地區操作,可能會違反基本的假設,使信道復用工作。
飛機上用手機,真的可以嗎?
從上文看,目前禁止在飛機上使用電子設備主要有兩個原因:
幹擾飛機系統,危害安全;
對地面基站產生影響。
其中第一點更為被熟知,受人們顧慮較多,受到的爭議也更多。
據悉,手機即使打開飛行模式,依然會產生電磁輻射,這也是為什麼此前禁令要求必須關閉手機而非打開飛行模式的原因。
但這種電磁輻射是否會干擾飛機上設備的正常運行?
FCC 在 1990 年和歐盟在 1992 提出了對商業數碼產品的有關規章,這些規章要求各個公司確保它們的產品符合嚴格的磁化係數和發射準則,符合這些規章的產品稱為具有電磁兼容性(EMC)。
EMC 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指設備在正常運行過程中對所在環境產生的電磁騷擾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值;另一方面是指設備對所在環境中存在的電磁騷擾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擾度,即電磁敏感性 (EMS)。
也就是說,我們平日使用的普通電子設備所能產生的電磁幹擾在限值之內,而飛機上的設備也有著一定程度的抗擾度,所以並不會互相干擾。
除了電磁輻射之外,飛機電子禁令還有另一個較廣為人知的論據:電子設備的無線電發射。
據鳳凰科技稱,處於開機狀態的手機在飛機起飛和降落階段,會搜索信號,而手機使用的頻率和飛機與塔臺聯繫的電磁波頻率有一段是相近甚至疊加的,可能被當做是塔臺發來的操作信號,造成駕駛員誤操作。
但據 @曙光 表示,手機和飛機使用的頻段不同,並不會互相干擾:
飛機通信主要是長波設備,這樣可以有效防止天氣帶來的幹擾,也可以緩解地球曲率的阻礙。而手機是微波通信,頻段完全不同。GPS 系統使用微波頻段,但現代無線電管理非常嚴格,沒有手機使用 GPS 的專用頻段。現代手機已經不會像老式收音機、黑白電視那樣串臺,收到重影的節目,聽到別人的電話內容。
——知乎用戶:飛機上為什麼不可以使用手機?
微博科技數碼博主 @草 Grass 草 也曾發過以下兩張頻段列表圖,表明手機所在頻段並不會干擾到民航電子設備。
但以上種種觀點論證,無論是「危害論」還是「無關論」,都主要建立於理論之上。在飛機上使用電子設備究竟會不會直接導致意外的發生,這一問題目前仍沒有確切的權威定論。
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已知截至目前,沒有一起飛機事故被認定為是因為受到便攜電子設備的影響而發生。
我們離全面解禁飛機上電子設備還有多遠?
放眼國外,已有許多航司在 FAA 解禁後陸續放開對電子設備使用的限制;國內即使尚未解禁,也有許多航空公司已著手於努力實現機上 WiFi。
這些例子,也許才是「無關論」最有說服力的地方。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你們會看到中國的航空公司允許在飛機上使用相應的可攜式電子設備。」——中國民航局朱濤
再結合朱濤的樂觀言論,我們可以看到,在飛機上使用電子設備已是大勢所趨。
國外解封最大的障礙與疑慮,大概主要在於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
而國內要真正的解封,大概只能在「不久的將來」了。
作者:鄭曉冬 @巫冬
知友熱評
謹慎也沒什麼錯,飛機起降過程是整個乘機中最關鍵的過程,短短的20分鐘,關掉手機又如何。至於在飛機定速巡航過程中,有網絡連接那是大勢所趨了,現在也有很多外航是允許再巡航過程中開機。
——BAT總裁辦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