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系這個大家族中除了最主要的太陽和近鄰月亮會對地球產生影響外,其他的行星也會對地球產生影響。其他行星對於太陽和地球的吸引作用製造的地球運動叫做攝動,這個運動是在1687年由牛頓發現的並記錄在他的巨作中「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牛頓認為這個運動是萬有定律的必然結果,用數學語言來說明這個定律就是萬物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和他們的質量成正比,和他們之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行星的質量和太陽相比起來是非常小的,所以行星對於地球的引力和太陽對於地球的引力相比起來也是非常微小的。雖然力量和太陽的力量相比很小但是長時間的作用下還是能出現效果的。
公元前1950年,地球的自轉軸和黃道平面的垂直線相交角度是23度26分,這個角度在千百年中常常在變化。在公元前3世紀時這個角的度數是23度50分,公元前9世紀的時候阿拉伯人求出這個角的度數是23度35分,1587年的時候第谷求出這個角的度數是23度30分,可以看出這個角的度數是在不斷減少的並且以每128年1分的速度減少。如果這個角度不斷的減少一直到0度,那麼地軸就是垂直於黃道平面了,地球上就不會有四季的交替也不會有氣候帶的分布,地球上的所有緯度地區都會像現在的赤道一樣炎熱。
在西方的「失樂園」的奇妙詩篇中敘述了在古代地球上就是一片祥和美好的景象,那時候的大地上不需要耕種就會生長出食物,氣候永遠像春天一樣舒服,人類的生活非常的快樂美妙,但是因為夏娃和亞當在伊甸園中犯了錯誤所以天神派出強壯的天使將地軸撥動成傾斜的,於是人類以後的生活就需要忍受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了。當然這是一種詩人奇妙想像中的故事。天文學中證明了赤道對於黃道平面的擺動是一種非常細微的運動,而且擺動的幅度不會超過兩度,這個角度在減少一段時間之後又會開始慢慢增加。地球的這種運動叫做黃赤交角的變化。
因為黃赤交角的變化,地軸在做歲差運動的時候形成的圓周的半徑就會發生交替的漲縮,有時候圓周半徑變大,有時候圓周半徑變小於是就出現了一種螺旋狀的形態。我們在地球上感覺地球非常的巨大並且很穩重,即使地球對於外圍微小的影響都能感覺到出來,地球其實非常的敏感活躍。我們了解天文學的知識就會知道地球會有各種各樣的小微擺動,如果不了解地球擺動的原因我們會覺得地球非常的不穩定一直在做各種擺動似乎想要掙脫太陽的引力。
地球繞著太陽轉動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形,這個橢圓形也一直在變動中,這個橢圓的偏心率有時大有時小。現在橢圓軌道的偏心率是0.0168,再經過十萬年偏心率會比現在大三倍,24000年以後,偏心率要減小到最小,那個時候地球的軌道形狀接近一個正圓形,之後偏心率又會慢慢的增大。24000年以後地球軌道上就沒有近日點和遠日點了,太陽一年四季對於地球的輻射強度都是一樣的,地球上的季節和氣候一定會有非常明顯的變化。
行星還會讓地球的軌道的長軸發生旋轉,在連續兩年中地球軌道的長軸並不保持在一個方向上,軌道上的近日點和遠日點也會在軌道上運行。公元前4000年,地球的秋分點就是近日點,公元1250年地球上的冬至點就是近日點,也就是說冬季發生在地球最靠近太陽的時候,地球那一年上的冬季應該會比往年溫暖。這種長軸的轉動也有周期性,周期長為20000年。
行星對於地球的影響會導致地球許多的細微運動。其實不止太陽系內的行星和地球在運動,整個太陽系都在銀河系中運動,三個世紀以前的天文學已經出了太陽系的範圍,我們對於宇宙的廣闊感到眩暈,今天的天文學已經能探索到更深處的宇宙空間,人類面對神秘的宇宙又會有怎麼樣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