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能讓地球產生許多細微運動,宇宙中沒有絕對的靜止概念

2021-01-12 門開風自闔

在太陽系這個大家族中除了最主要的太陽和近鄰月亮會對地球產生影響外,其他的行星也會對地球產生影響。其他行星對於太陽和地球的吸引作用製造的地球運動叫做攝動,這個運動是在1687年由牛頓發現的並記錄在他的巨作中「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牛頓認為這個運動是萬有定律的必然結果,用數學語言來說明這個定律就是萬物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和他們的質量成正比,和他們之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行星的質量和太陽相比起來是非常小的,所以行星對於地球的引力和太陽對於地球的引力相比起來也是非常微小的。雖然力量和太陽的力量相比很小但是長時間的作用下還是能出現效果的。

公元前1950年,地球的自轉軸和黃道平面的垂直線相交角度是23度26分,這個角度在千百年中常常在變化。在公元前3世紀時這個角的度數是23度50分,公元前9世紀的時候阿拉伯人求出這個角的度數是23度35分,1587年的時候第谷求出這個角的度數是23度30分,可以看出這個角的度數是在不斷減少的並且以每128年1分的速度減少。如果這個角度不斷的減少一直到0度,那麼地軸就是垂直於黃道平面了,地球上就不會有四季的交替也不會有氣候帶的分布,地球上的所有緯度地區都會像現在的赤道一樣炎熱。

在西方的「失樂園」的奇妙詩篇中敘述了在古代地球上就是一片祥和美好的景象,那時候的大地上不需要耕種就會生長出食物,氣候永遠像春天一樣舒服,人類的生活非常的快樂美妙,但是因為夏娃和亞當在伊甸園中犯了錯誤所以天神派出強壯的天使將地軸撥動成傾斜的,於是人類以後的生活就需要忍受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了。當然這是一種詩人奇妙想像中的故事。天文學中證明了赤道對於黃道平面的擺動是一種非常細微的運動,而且擺動的幅度不會超過兩度,這個角度在減少一段時間之後又會開始慢慢增加。地球的這種運動叫做黃赤交角的變化。

因為黃赤交角的變化,地軸在做歲差運動的時候形成的圓周的半徑就會發生交替的漲縮,有時候圓周半徑變大,有時候圓周半徑變小於是就出現了一種螺旋狀的形態。我們在地球上感覺地球非常的巨大並且很穩重,即使地球對於外圍微小的影響都能感覺到出來,地球其實非常的敏感活躍。我們了解天文學的知識就會知道地球會有各種各樣的小微擺動,如果不了解地球擺動的原因我們會覺得地球非常的不穩定一直在做各種擺動似乎想要掙脫太陽的引力。

地球繞著太陽轉動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形,這個橢圓形也一直在變動中,這個橢圓的偏心率有時大有時小。現在橢圓軌道的偏心率是0.0168,再經過十萬年偏心率會比現在大三倍,24000年以後,偏心率要減小到最小,那個時候地球的軌道形狀接近一個正圓形,之後偏心率又會慢慢的增大。24000年以後地球軌道上就沒有近日點和遠日點了,太陽一年四季對於地球的輻射強度都是一樣的,地球上的季節和氣候一定會有非常明顯的變化。

行星還會讓地球的軌道的長軸發生旋轉,在連續兩年中地球軌道的長軸並不保持在一個方向上,軌道上的近日點和遠日點也會在軌道上運行。公元前4000年,地球的秋分點就是近日點,公元1250年地球上的冬至點就是近日點,也就是說冬季發生在地球最靠近太陽的時候,地球那一年上的冬季應該會比往年溫暖。這種長軸的轉動也有周期性,周期長為20000年。

行星對於地球的影響會導致地球許多的細微運動。其實不止太陽系內的行星和地球在運動,整個太陽系都在銀河系中運動,三個世紀以前的天文學已經出了太陽系的範圍,我們對於宇宙的廣闊感到眩暈,今天的天文學已經能探索到更深處的宇宙空間,人類面對神秘的宇宙又會有怎麼樣的感受呢?

相關焦點

  • 真實的太陽系行星運動更神奇
    在我們的常見課本中,太陽系的8大行星圍繞太陽運轉的配圖一般是下圖這樣。而真實的行星運動,並不在一個圍繞恆星的固定盤面上。甚至包括恆星,星系…在更大的一個參照系內,自身均是如此。下面這張圖是木星和其已知的79顆衛星的運行模擬畫面。
  • 宇宙中沒有氧氣,為啥星球碰撞還會燃燒?聽完科學家解釋恍然大悟
    在人類的常識中,在沒有氧氣的真空中,火焰是無法燃燒的,就連飛入太空中的探測器,在必要時,也必須用儲備在氧氣倉中的液氧來助燃,但是在宇宙的真空環境下,真的無法燃燒嗎?那麼恆星是如何在宇宙中燃燒的?小行星撞擊沒有大氣層的行星時,為什麼也會掀起巨大的爆炸?
  • 為什麼宇宙中所有星球都能「懸浮」在太空?原來是「它」在作怪
    平時我們看到太陽及八大行星都是「懸浮」在空中,其實是我們置身於太陽系中的一種錯覺,如果人類能夠跳出太陽系,去觀察太陽系運動的軌跡,可能會完全顛覆你的想像。因為太陽系並不是慢悠悠,以水平形式旋轉靜止不動,而是以太陽為中心,帶著一群「小弟」向太空某個地方狂奔,而這群小弟由於掙脫不了太陽引力的速度,就圍繞在太陽周圍,跟隨著太陽一起狂奔,這才是星系的真是運動形態。
  • 若以亞光速遊覽宇宙,一年後回到地球,地球過去了多少年?
    引言:相對論指出:運動速度越快,時間流逝速度越慢。那若以亞光速離開地球,一年後返回地球,地球上的時間過去了多久?一直以來,人們都希望能以更快的速度運動,如此,在距離既定的情況下,運動所需時間便會有所減少。
  • 行星出現生命要滿足哪些條件,地球或許是唯一適合人類的行星!
    人類文明發展至今一直在尋找宇宙中的其它地外生命,只是從所有觀測到的資料發現地球是唯一已知表面存在液態水的行星,雖然認為在其它行星的地表以下可能存在液態水(比如木衛二),但宇宙中宜居行星如此稀少,讓人不得不懷疑人類是否只是宇宙中偶然產生的奇蹟,或許地球根本就是其它高等生命特意設置的生態實驗圈
  • 宇宙中的隕石彗星橫衝直撞,為什麼行星恆星仍然有規律的運動?
    1950年,丹麥天文學家詹·漢德瑞克·奧特指出:當太陽系形成時,由於它的中心產生的引力,不能充分束縛它最外部大量的宇宙塵埃和氣體星雲等原始物質,因此這些物質並沒有形成整個聚合過程中產物的一部分。上述物質都處於原始位置,並因受到的壓迫比較小而形成大約l000億塊的冰態物質。這種雲系儘管離各行星系很遠,但仍受太陽吸引力的控制,人們稱它為「奧特雲」。
  • 宇宙中的4大巧合,看起來讓人費解,仔細想想又很合理
    雖然人類一直在探索宇宙,發現宇宙。但是宇宙實在是太大了,好多現象都如同提前設計好了一般,看起來十分合理,但是仔細分析又讓人摸不著頭腦。本期節目我們來看看宇宙中4大十分巧合的現象。
  • 宇宙中有多少行星?
    圖源:NASA克卜勒望遠鏡只尋找足夠大、環繞軌道距離恆星足夠近、並且碰巧處於我們視線所在的直線上的行星。在銀河系中至少有一兩千億顆行星,況且這還只是下限。如果真的要估算行星的數量,你會得到一個至少擴大一個(如果你還要推斷行星系外層行星的數量,那就更可能是兩個)數量級的結果:在我們這一個星系中就有接近十萬億!現在我們知道,銀河系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星系。
  • 地球為什麼會自轉?自轉靠的什麼力量?原來宇宙中有個奇妙的定律
    其實,關於地球為什麼會自轉,可能是因為宇宙上的一切都在自轉吧,比如,太陽也自轉,月球、銀河、八大行星等也都有自轉,並且有人推測宇宙也在自轉呢,而這些都和天這和天體的形成過程有關。所以,由於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都有自轉,那地球要是沒有自轉,反而會非常奇怪呢。
  • 宇宙中的例外,為什麼有的行星會逆行?
    由於太陽和行星都由同一個行星盤中的物質所組成,而這些物質又原本都向著同一個方向旋轉,所以導致的結果就是,它們自然而然地存在於同一個平面上,且行星公轉的方向和太陽自轉的方向一致。人們認為,這一原則適用於所有的行星系統中。當一顆天體的公轉方向和其主星的自轉方向一致時,我們便稱為順行,反之則稱為逆行,還有介於二者之間的情況,它們和逆行一起都被認為是宇宙中的例外。
  • 太陽系中最大行星是木星,那麼在宇宙中,最大的行星又有多大?
    如果這顆彗星撞上地球的話,下一個文明就只能在地質史上考古才能發現了!所以木星功勞可不小,它為地球躺了不少槍,簡直就是太陽系裡的活雷鋒!宇宙中最大的行星可能有多大準確的說即使沒有證據我們也能計算出最大的行星有多大,因為行星的質量是有上限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 快子世界中光速十分緩慢,人類運動等於靜止,光速在這裡猶如龜速
    在速度的較量中,光速無疑是最快的,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發現宇宙膨脹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光速。很有可能人類在速度的研究上沒有止境,正如分子之下還有質子,質子之下還有量子,探索的深入使人們發現了更多來自宇宙的秘密。
  • 遺落宇宙的孤獨行星,是如何稱霸太陽系的
    這部紀錄片盡責地還原了宇宙宏大的美,人性化的敘事帶我們徜徉這個星系的過去與未來,思考地球和人類的存在。——臺長比起紀錄片,《行星》更像一部電視劇,在 45 億年的時間跨度中講述 8 個角色的軌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從它們如何誕生於宇宙中,如何成長、追尋自己的軌道,到消亡的故事。
  • 不止公轉和自轉,地球還有一種運動,猜猜是相對於誰?
    你不了解的地球速度——除了公轉和自轉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歐空局確認:孫明(UAH)和塞爾日·穆尼耶(Serge Meunier),一個星系在星際介質中快速穿行。你現在最有可能的是坐著閱讀這篇文章,感覺自己是靜止的。然而,我們知道畢竟在宇宙水平上來說我們並不是靜止不動的。
  • 地球每年在宇宙中前進70億公裡,為什麼星星的相對位置都沒變?
    地球在宇宙中不是靜止的,它會繞著自轉軸旋轉,而且還會繞著太陽運動。同樣地,太陽和其他恆星也都不是靜止的。在銀河系中,包括太陽在內的幾乎所有恆星都會繞著位於銀河系中心的共同質心運動(極少數超高速恆星可以脫離銀河系)。
  • 我們如何知道地球和其他行星繞著太陽轉,而不是繞著地球轉的?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 系列徵文網友提問:我們怎麼知道地球和其它行星圍繞太陽轉動、而非反之?答: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在行星(包括地球)圍繞太陽轉動這一事實被接受後,一度並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是地球、而不是太陽在運轉。
  • 宇宙中存在比地球上大得多的海洋!充滿水的宇宙為何還沒有發現其他...
    氫佔宇宙中普通物質的74%;氧是存在的第三大最常見元素。把兩者結合起來,就得到H2O,即水。天文學家已經在月球上,甚至在最接近太陽的水星的環形山上發現了水冰的痕跡。這種現象在星際雲和初生行星系統的塵埃盤中也很常見;它已經在一些巨型系外行星的大氣層中被發現。
  • 宇宙中潛在的可居住類地行星有多少?哪個才是地球的完美複製品?
    截至目前,在3085個行星系統中,人類已經確認了4164顆系外行星的存在。而在整個系外行星探索過程中,科學家們認為至少有32個星球都有潛在可居住性的可能,儘管目前尚未確定其中任何一顆是地球的完美複製品。
  • 地球蓋亞正在通過光子帶的運動中提升
    這一宇宙現象是在兩次日冕物質拋射(包含輻射粒子的等離子體波)爆炸後出現的--一種是緩慢運動的,另一種是快速運動的,它沒有引起大的地磁風暴(擾動了地球的內核和外場,並導致了地球/蓋亞平流層、電離層和大氣層等實際上是輻射跡象的極光的出現)。
  • 為什麼溫度沒有上限,卻有最低下限?絕對零度是根據什麼來判斷的
    絕對零度是根據什麼來判斷的我們都知道,人類在地球上生存,離不開太陽的光,因為太陽光照在地球上,地球有了溫度,所以生命才能夠生存,我們人體也是有溫度的,太陽的升起和落下能夠給地球帶來不同的溫度,所以說溫度就像是時間一樣,每天我們都能夠感受到,但是溫度也是非常複雜的,我們目前對溫度還不是很了解,只是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科學家認為溫度是從宇宙大爆炸開始就產生了,恆星內部的核聚變反應給宇宙帶來了一些溫度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