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阿西熱評的第194篇原創
1
因舉報班主任索賄被洩露身份,河北一家長遭其他家長聲討並被澆了一盆熱水,後因找家長「理論」被行拘20天。
舉報別人後,自己卻遭受傷害?
這樣的新聞,讓人覺得迷惑,但事情真的如此嗎?
這條新聞裡,本以為是正義者悲慘遭遇,實則卻是隱藏眾多反轉!
該家長真正被拘留20天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舉報。
根據其當事人在「知乎」上的回答,她表示自己是「找其老師女兒,踢他家門」才被拘留的。
這樣的拘留不就沒毛病了嗎?和「舉報」這件事根本是沒有關聯的!
而遭其他家長聲討並被澆了一盆熱水,據介紹也並不是很熱的熱水,在那條當事人的回答中他明確表示沒有被燙傷,但澆得渾身溼透,凍得直哆嗦則是事實。
然後就是為啥被其他家長聲討,這就更有趣了,當事人說:「一個多月,讓我送了四次,價值4000多元,頂我一個月的工資。」
我疑惑這個老師也過於執著,難道不索賄別的家長,只索賄這名家長嗎?到底又為何其他家長願意幫著該老師。
眾多的迷惑之下,也讓網友疑惑了。
因此,有網友說,送了這麼多的東西,然後一次性舉報,有「釣魚執法」的嫌疑。
對此,我們先不評價,這裡先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
如果你作為被舉報人,你會怎麼做呢?
要是我,我肯定也要罵娘,別人想讓我社會性死亡,那我還能讓他好?
若我被舉報,指不定會更無恥。說真的,我怎麼也得垂死掙扎一波。
就因為有這樣的思考角度,有些人便真的就站在了被舉報人的一方了!
開始有很多網友覺得舉報者本身就有問題!
他們說:「這件事肯定有貓膩,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一個巴掌拍不響!」
可是,共情心理並不是這樣玩的吧?洗白不是這樣洗的!
這件新聞現在的討論點真的很迷,我只想說,不管舉報方的後續行為是否理性,都不應拿其來為這名老師洗白!
這名老師的索賄就是錯的!這毋庸置疑!
舉報方已為自己的不當行為(找其女兒,踢其家門)付出代價,別再因此洗白老師好嗎?
沒有反轉。
就算是釣魚執法釣出的受賄老師,這「舉報」本身又有什麼錯呢?
這條魚自己去暗示垂釣者來投餌,也只能怪這隻「魚」貪吃。
這條「魚」想吃,我去餵飽並抓住了它,真的沒毛病。
2
這次的「鬧劇」下,唯一感到恐懼的是,明明不是因為舉報才被拘留,所有人的關注點都變成了「舉報反被拘留」。
用噱頭炒作,媒體為了流量的這些騷操作,我遺憾又有更多人要害怕去舉報了。
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又要唬住多少人啊。
我想起,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微商的名字後面跟著一個後綴,上面寫著四個字「已開雙封」。
這裡的「已開雙封」是說開啟這個功能後,如果你舉報我,那麼你的帳號也將同時被封禁。
這當然是微商們怕被舉報而編造出來嚇唬人的……
但就是這個「已開雙封」,卻總是能誤導很多用戶和現實中的我們。
在現實中,我們真的已經不敢隨便舉報了,怕的就是反噬。
兒時,在我家門口不遠的一條小路,被鄰居佔道搭起一個棚子,我氣憤地和家人商量要去村裡投訴,家人卻擔憂會被鄰居知道我們是投訴者 。
因為這個擔憂,導致事情過去了十多年後,那個棚子依舊佔著過道,如今這個棚子甚至被改得更堅固了。
是我們的隱忍,讓他們的「違法行為」得到了縱容。
但你要問,我現在,是否是敢去舉報了?
我只能說,我更加不敢了,因為這些帶著特別多噱頭的新聞影響下,我更加不敢引起鄰裡不睦。
現實中,我們過得如此的慫了,在網上我們更是沒有半點好。
想起前陣子看到一個朋友突然在朋友圈發出一個水滴籌的連結,懷著同情的心理點進去後,看到上面寫著家中無房無車。
然而那小子平常出手闊綽,家中各種表現也都特別有錢,這次卻反常地給自己母親網絡籌款。
作為槓精的我一時有些氣不過,點進了「描述不實」的舉報,在選擇匿名舉報後,屏幕顯示仍需留下一個電話號碼,至此我還是愣住了。
想到做事留一線,最終「怕暴露」戰勝了我的正義感。
哪怕留下一點痕跡,我們都會心慌。
於是,我在退出舉報界面後,我捐了50元錢。
或許,他們家真的遇到困難了吧。
這樣的舉報面前,我選擇善良。
這就是舉報的現狀吧,我們無奈只能接受「善良」,不敢舉報。
我們輸不起,我們害怕他已經開通了「雙封」功能。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