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美留學生日報(
有這樣一個女生,她從8歲開始,就告訴自己:「不要當華裔......」
17年後,她哭著告訴曾經的自己——
「金伯莉·任,你應該慶幸你是一名華裔」!
這是一名美籍華裔女子的成長故事,她將自己8歲到25歲的人生濃縮成了8條推文,最終獲得了近12萬的轉發,38萬的點讚。
從因為種族身份自我厭棄,到接受自己的血統,愛上自己的祖籍國,她花了17年的時間。
圖源:Twitter
這位就是今天的故事主人公——金伯莉·任,來自紐約,是美國新聞網站《赫芬頓郵報》亞洲之聲的編輯。
當地時間8月18日,金伯莉在Twitter上發了一條推文——
圖源:Twitter
今年你8歲,正在讀三年級,班上點了中餐外賣,你的父親是送餐員。你很高興在學校看到你的爸爸,因為他是你心目中的英雄。可是別的小朋友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你爸爸不酷,開始嘲笑你的爸爸,模仿他的口音。於是,你不想再當華裔了。
這條推文一經發出,迅速在網絡傳播起來,引發了熱議。
金伯莉也趁著這股討論浪潮,連發8條,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
圖源:Twitter
你9歲了,你參加一個芭蕾舞夏令營,有人告訴你,有一個女孩討厭你,因為她覺得你的眼睛的形狀很醜。你找不到詞彙來描述,為什麼這件事令你很受傷,只是,自那以後,你開始討厭你的亞洲面孔。你不想再當華裔了。
圖源:Twitter
16歲那年的萬聖節,班上兩名學生扮成了亞洲遊客,他們把上下眼皮粘在一起,做成眯眯眼的樣子,脖子上掛著相機,做著剪刀手的造型,你覺得很不舒服。然而,當老師詢問你,是否覺得被冒犯時,你的回答是——沒有。
圖源:Twitter
你不想讓別人覺得你是一個愛生氣的人,於是你逼著自己和周圍的人一起笑。你不想再當華裔了。
圖源:Twitter
17歲那年,你上大學了,在那裡,你遇到了其他亞裔,他們身上有著你從沒有過的驕傲。你認識的一個男孩問了你兩個問題:為什麼不說你的母語?為什麼你最喜歡的食物是奶酪而不是小籠包?你說你們家的生活的方式不是那樣。
圖源:Twitter
但其實你知道,從很久以前開始,你一直在抵制你的文化,你拒絕說中文,你曾經說過你媽媽做的食物「噁心」,你一直在自己欺騙自己。你突然想通了,你想要重新找回那些曾經令你無比厭惡的東西,找回那些與你種族文化相關的東西。第一次,你想做一名華裔。
圖源:Twitter
20歲那年,你已經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去學習自己的文化,你將自己的中文姓氏紋在了自己的身上,它將永遠存在。再也沒有人能令你產生過去那種感受,你愛上華裔這個身份。
圖源:Twitter
25歲那年,你看了一部全是亞洲演員的電影,因為一些原因,你哭得不能自已。你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好萊塢電影,裡面的每一個亞裔演員都很出色。你為自己是一名華裔而感到無比開心。
就是這樣8條推文,這樣簡單純粹的文字,引起了38萬網友的共鳴,他們紛紛在下面留言,分享自己的「孤獨故事」。
這時候,我們才知道,原來,同樣的故事,曾經在不同的人身上,不斷重演著......
有人因為害怕自己「不合群」,拒絕接受祖籍國文化,最終造成一輩子的遺憾——
@Neena Hingorani是半個印度人,7歲的Neena沒有朋友,因為她是印度人,其他小朋友被禁止和Neena玩。在Neena5年級的時候,一個男孩要求她回自己的國家,不準待在美國。甚至Neena的白人奶奶也詛咒Neena的印度祖父母,未來會下地獄。和金伯莉的遭遇相同,Neena也排斥印度,她總是告訴自己的父親,不想去印度,不喜歡印度菜,更不喜歡印度文化。2017年,Neena的祖父過世了,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依然在難過,因為他以為自己疼愛的孫女不喜歡印度,不喜歡自己。
有人因為中學時的不愉快經歷,從此「不說中文」——
時間倒回到@Anlynia讀中學的時候,那是一個晴朗的午後,@An吃完了午餐,正在和自己的亞裔美國朋友聊天,他們說著熟悉的母語,用中文交流,這時候,一群外國女生走了過來,她們不停的騷擾@An和她的亞裔朋友,讓她們說中文。在那一刻,@An第一次覺得,當一名華裔是如此的尷尬。從那天之後,@An幾乎不說中文了,漸漸地,她和自己的亞裔朋友斷了聯繫。為了讓自己顯得不那麼「特殊」,@An轉學去了亞裔更多的高中。她努力的模仿美國人,想要表現的不那麼「亞裔」,漢語成為了@An的禁忌。
有人厭惡自己的中文名字,為了活得「更美國」,選擇改名——
小時候@gonglei89經常被欺負,同齡的小夥伴都不願意和@Lei玩耍,甚至故意叫錯他的名字,做出種種挑釁行為。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加「美國」,不被本地人排斥,@Lei選擇拋棄自己的中文名字,他央求父母給自己改名。父母答應了,@Lei如願了,可是他並沒有開心。當他看到更改名字的書面確認文件時,他被一種濃濃的羞恥感包圍,他第一次覺得,自己錯了,錯得離譜。最終@Lei放棄了改名,他選擇繼續使用自己的中文名字。
在金伯莉推文下數以萬記的評論中,有人在埋怨自己的亞裔父母,埋怨自己的「異族血統」,有人在控訴,指責當年那些「欺辱」過自己的同學,也有人,在為當年的輕狂行為道歉。
但還有人,他們努力做出改變,試圖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她們承認並接受自己的不同,嘗試去推廣自己的文化——
@ArthinaRt是一名泰米爾斯裡蘭卡籍加拿大人,即使現在已經長大了,她還是沒辦法完全接受自己的棕色頭髮。小時候的@Ar總是會帶咖喱到學校當午飯,然後成為班上最為「尷尬」的存在。同學們覺得@Ar的食物很另類,和美國食物完全不一樣,而@Ar眉間的黑色Bindi(印度教女士眉心飾記),身上那代表著印度教的宗教服飾,更是令@Ar成為眾人的目光所在,不過不是驚豔,不是好奇,更多的是審視,是拒絕。一切就像是魔咒一樣,周而復始的重複......同樣的遭遇,@Ar的母親也曾經歷。Ar媽媽剛來到加拿大時,只有18歲,同樣被孤立,被嘲笑。但這一次,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Ar的母親,決定做出一點小改變。她主動聯繫@Ar的小學校長,希望能在放學之後,給學校的孩子上一堂課,帶領他們認識學習斯裡蘭卡的語言和文化。在媽媽的課上,@Ar第一次看到了白人女孩的身影,就是從那一刻起,@Ar不再為自己的頭髮,自己的眉心飾記感到尷尬或是彆扭,她第一次接受自己的「不同」。
大多數的外來族裔,在美國,都或多或少的經歷過一些嘲笑甚至是「霸凌」,但不同的是,經過種種的「孤獨故事」之後,每個人的選擇。
有人選擇告別自己的「種族」,偽裝成一名地道的美國人;
有的人厭惡身上的「異族血統」,變得敏感多疑,被仇恨支配,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
還有一種人,選擇迎難而上,將這些「孤獨故事」變成一個個的好笑段子,最終徵服萬千美國人…….
歐陽萬成(Jimmy O. Yang)——美國知名喜劇演員和脫口秀主持人。
同樣的「孤獨故事」之下,他選擇了另一種活法......
圖源:Ins,歐陽萬成
沒有人知道,歐陽萬成13歲剛到美國的時候,完全不會說英語。
為了學習「地道的英語」,歐陽萬成鬧過不少笑話——
他跟著電視臺練習英語,結果發現自己看的是西班牙語電視臺;
看到一檔「饒舌節目」,自己也跟著上面的Rapper說話,結果差點被罵,蜜汁尷尬不已。
他也曾經被羞辱,對方是一名只會說「Mexico,Korean,tomorrow」這3個英文單詞的墨西哥人。
他曾經努力的做一個「美國人」,每周去看橄欖球,去參加很多的派對,打棒球,和白人女生約會等等。
最後,他發現,他依然無法從內心覺得自己「美國」。
圖源:Ins,歐陽萬成
但那又怎樣呢?
歐陽依然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了許多美國人都無法達到的成就,如今的歐陽萬成,可以在美式英語、黑人口音式英語和中式英語中毫無障礙地切換;
他可以微笑著將自己曾經遭受過的種種「難過」,寫成一個個段子,逗人開心。
作為一名「外來者」,他成功在美國出版了自己的新書;
參演了《破產姐妹》、《歡樂時光謀殺案》、《赤裸朱麗葉》、《摘金奇緣》等多部影視劇;
最近在北美大火的《瘋狂的亞洲富豪》中,也有歐陽萬成的身影,甚至被美媒戲稱為「瘋狂有錢的亞洲人」。
圖源:網絡,《瘋狂的亞洲富豪》
成長環境中,我們都曾感到孤獨、無助,而在外國的少數族裔,亞裔,華裔,留學生們,他們承受的,更是比我們多上數倍的艱難,會遭遇到更多的刁難與排斥。
他們努力的融入美國,試圖讓自己看起來像一個「真正的美國人」,但就像歐陽萬成說的那樣:
比起拼命追求美式生活,努力融入美國找到自己生活方式的過程,才更加「美國」。
每一個到美國來生活的亞裔都面臨過身份認同危機,但是值得銘記的是——
無論你是來自哪個民族,你都應該為自己的民族感到驕傲。
編輯:馬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