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想當華裔」到愛上祖籍國,這個女孩經歷了怎樣的人生?

2021-01-10 中國僑網

來源:北美留學生日報(

有這樣一個女生,她從8歲開始,就告訴自己:「不要當華裔......」

17年後,她哭著告訴曾經的自己——

「金伯莉·任,你應該慶幸你是一名華裔」!

這是一名美籍華裔女子的成長故事,她將自己8歲到25歲的人生濃縮成了8條推文,最終獲得了近12萬的轉發,38萬的點讚。

從因為種族身份自我厭棄,到接受自己的血統,愛上自己的祖籍國,她花了17年的時間。

圖源:Twitter

這位就是今天的故事主人公——金伯莉·任,來自紐約,是美國新聞網站《赫芬頓郵報》亞洲之聲的編輯。

當地時間8月18日,金伯莉在Twitter上發了一條推文——

圖源:Twitter

今年你8歲,正在讀三年級,班上點了中餐外賣,你的父親是送餐員。你很高興在學校看到你的爸爸,因為他是你心目中的英雄。可是別的小朋友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你爸爸不酷,開始嘲笑你的爸爸,模仿他的口音。於是,你不想再當華裔了。

這條推文一經發出,迅速在網絡傳播起來,引發了熱議。

金伯莉也趁著這股討論浪潮,連發8條,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

圖源:Twitter

你9歲了,你參加一個芭蕾舞夏令營,有人告訴你,有一個女孩討厭你,因為她覺得你的眼睛的形狀很醜。你找不到詞彙來描述,為什麼這件事令你很受傷,只是,自那以後,你開始討厭你的亞洲面孔。你不想再當華裔了。

圖源:Twitter

16歲那年的萬聖節,班上兩名學生扮成了亞洲遊客,他們把上下眼皮粘在一起,做成眯眯眼的樣子,脖子上掛著相機,做著剪刀手的造型,你覺得很不舒服。然而,當老師詢問你,是否覺得被冒犯時,你的回答是——沒有。

圖源:Twitter

你不想讓別人覺得你是一個愛生氣的人,於是你逼著自己和周圍的人一起笑。你不想再當華裔了。

圖源:Twitter

17歲那年,你上大學了,在那裡,你遇到了其他亞裔,他們身上有著你從沒有過的驕傲。你認識的一個男孩問了你兩個問題:為什麼不說你的母語?為什麼你最喜歡的食物是奶酪而不是小籠包?你說你們家的生活的方式不是那樣。

圖源:Twitter

但其實你知道,從很久以前開始,你一直在抵制你的文化,你拒絕說中文,你曾經說過你媽媽做的食物「噁心」,你一直在自己欺騙自己。你突然想通了,你想要重新找回那些曾經令你無比厭惡的東西,找回那些與你種族文化相關的東西。第一次,你想做一名華裔。

圖源:Twitter

20歲那年,你已經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去學習自己的文化,你將自己的中文姓氏紋在了自己的身上,它將永遠存在。再也沒有人能令你產生過去那種感受,你愛上華裔這個身份。

圖源:Twitter

25歲那年,你看了一部全是亞洲演員的電影,因為一些原因,你哭得不能自已。你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好萊塢電影,裡面的每一個亞裔演員都很出色。你為自己是一名華裔而感到無比開心。

就是這樣8條推文,這樣簡單純粹的文字,引起了38萬網友的共鳴,他們紛紛在下面留言,分享自己的「孤獨故事」。

這時候,我們才知道,原來,同樣的故事,曾經在不同的人身上,不斷重演著......

有人因為害怕自己「不合群」,拒絕接受祖籍國文化,最終造成一輩子的遺憾——

@Neena Hingorani是半個印度人,7歲的Neena沒有朋友,因為她是印度人,其他小朋友被禁止和Neena玩。在Neena5年級的時候,一個男孩要求她回自己的國家,不準待在美國。甚至Neena的白人奶奶也詛咒Neena的印度祖父母,未來會下地獄。和金伯莉的遭遇相同,Neena也排斥印度,她總是告訴自己的父親,不想去印度,不喜歡印度菜,更不喜歡印度文化。2017年,Neena的祖父過世了,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依然在難過,因為他以為自己疼愛的孫女不喜歡印度,不喜歡自己。

有人因為中學時的不愉快經歷,從此「不說中文」——

時間倒回到@Anlynia讀中學的時候,那是一個晴朗的午後,@An吃完了午餐,正在和自己的亞裔美國朋友聊天,他們說著熟悉的母語,用中文交流,這時候,一群外國女生走了過來,她們不停的騷擾@An和她的亞裔朋友,讓她們說中文。在那一刻,@An第一次覺得,當一名華裔是如此的尷尬。從那天之後,@An幾乎不說中文了,漸漸地,她和自己的亞裔朋友斷了聯繫。為了讓自己顯得不那麼「特殊」,@An轉學去了亞裔更多的高中。她努力的模仿美國人,想要表現的不那麼「亞裔」,漢語成為了@An的禁忌。

有人厭惡自己的中文名字,為了活得「更美國」,選擇改名——

小時候@gonglei89經常被欺負,同齡的小夥伴都不願意和@Lei玩耍,甚至故意叫錯他的名字,做出種種挑釁行為。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加「美國」,不被本地人排斥,@Lei選擇拋棄自己的中文名字,他央求父母給自己改名。父母答應了,@Lei如願了,可是他並沒有開心。當他看到更改名字的書面確認文件時,他被一種濃濃的羞恥感包圍,他第一次覺得,自己錯了,錯得離譜。最終@Lei放棄了改名,他選擇繼續使用自己的中文名字。

在金伯莉推文下數以萬記的評論中,有人在埋怨自己的亞裔父母,埋怨自己的「異族血統」,有人在控訴,指責當年那些「欺辱」過自己的同學,也有人,在為當年的輕狂行為道歉。

但還有人,他們努力做出改變,試圖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她們承認並接受自己的不同,嘗試去推廣自己的文化——

@ArthinaRt是一名泰米爾斯裡蘭卡籍加拿大人,即使現在已經長大了,她還是沒辦法完全接受自己的棕色頭髮。小時候的@Ar總是會帶咖喱到學校當午飯,然後成為班上最為「尷尬」的存在。同學們覺得@Ar的食物很另類,和美國食物完全不一樣,而@Ar眉間的黑色Bindi(印度教女士眉心飾記),身上那代表著印度教的宗教服飾,更是令@Ar成為眾人的目光所在,不過不是驚豔,不是好奇,更多的是審視,是拒絕。一切就像是魔咒一樣,周而復始的重複......同樣的遭遇,@Ar的母親也曾經歷。Ar媽媽剛來到加拿大時,只有18歲,同樣被孤立,被嘲笑。但這一次,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Ar的母親,決定做出一點小改變。她主動聯繫@Ar的小學校長,希望能在放學之後,給學校的孩子上一堂課,帶領他們認識學習斯裡蘭卡的語言和文化。在媽媽的課上,@Ar第一次看到了白人女孩的身影,就是從那一刻起,@Ar不再為自己的頭髮,自己的眉心飾記感到尷尬或是彆扭,她第一次接受自己的「不同」。

大多數的外來族裔,在美國,都或多或少的經歷過一些嘲笑甚至是「霸凌」,但不同的是,經過種種的「孤獨故事」之後,每個人的選擇。

有人選擇告別自己的「種族」,偽裝成一名地道的美國人;

有的人厭惡身上的「異族血統」,變得敏感多疑,被仇恨支配,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

還有一種人,選擇迎難而上,將這些「孤獨故事」變成一個個的好笑段子,最終徵服萬千美國人…….

歐陽萬成(Jimmy O. Yang)——美國知名喜劇演員和脫口秀主持人。

同樣的「孤獨故事」之下,他選擇了另一種活法......

圖源:Ins,歐陽萬成

沒有人知道,歐陽萬成13歲剛到美國的時候,完全不會說英語。

為了學習「地道的英語」,歐陽萬成鬧過不少笑話——

他跟著電視臺練習英語,結果發現自己看的是西班牙語電視臺;

看到一檔「饒舌節目」,自己也跟著上面的Rapper說話,結果差點被罵,蜜汁尷尬不已。

他也曾經被羞辱,對方是一名只會說「Mexico,Korean,tomorrow」這3個英文單詞的墨西哥人。

他曾經努力的做一個「美國人」,每周去看橄欖球,去參加很多的派對,打棒球,和白人女生約會等等。

最後,他發現,他依然無法從內心覺得自己「美國」。

圖源:Ins,歐陽萬成

但那又怎樣呢?

歐陽依然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了許多美國人都無法達到的成就,如今的歐陽萬成,可以在美式英語、黑人口音式英語和中式英語中毫無障礙地切換;

他可以微笑著將自己曾經遭受過的種種「難過」,寫成一個個段子,逗人開心。

作為一名「外來者」,他成功在美國出版了自己的新書;

參演了《破產姐妹》、《歡樂時光謀殺案》、《赤裸朱麗葉》、《摘金奇緣》等多部影視劇;

最近在北美大火的《瘋狂的亞洲富豪》中,也有歐陽萬成的身影,甚至被美媒戲稱為「瘋狂有錢的亞洲人」。

圖源:網絡,《瘋狂的亞洲富豪》

成長環境中,我們都曾感到孤獨、無助,而在外國的少數族裔,亞裔,華裔,留學生們,他們承受的,更是比我們多上數倍的艱難,會遭遇到更多的刁難與排斥。

他們努力的融入美國,試圖讓自己看起來像一個「真正的美國人」,但就像歐陽萬成說的那樣:

比起拼命追求美式生活,努力融入美國找到自己生活方式的過程,才更加「美國」。

每一個到美國來生活的亞裔都面臨過身份認同危機,但是值得銘記的是——

無論你是來自哪個民族,你都應該為自己的民族感到驕傲。

編輯:馬秀秀

相關焦點

  • 進入好萊塢的首位華裔是誰,祖籍廣東臺山的美籍華裔女孩黃柳霜
    黃柳霜出生於美國洛杉磯的華裔女演員,1919年的時候,年僅14歲的她就參演了個人首部美國電影《紅燈籠》,之後參演眾多電影紅極一時。中國首位進入好萊塢的明星 在1919年的時候,有一位祖籍廣東臺山的美籍華裔女孩
  • 她說「爸爸,我再也不想當華裔了」,這個故事在美國獲12萬轉發38萬贊,連BBC也關注了
    > 她的故事在網際網路上獲得了12萬評論、38萬贊,看哭了無數同樣遭受歧視的海外華裔,連BBC都注意到了。 於是,你不想再當華裔了。 Kimberly Yam  連推數則推文,繼續訴說接下來的成長過程: 當你9歲了,你參加一個芭蕾舞夏令營,有人告訴你,有一個女孩討厭你,因為她覺得你的眼睛的形狀很醜。
  • 沈雨田:在美國追夢的華裔千禧女孩
    現在,出生在那一年的「千禧寶貝」們迎來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時光。他們的青春都在做什麼?今天,我們就為大家帶來美國華裔「千禧寶貝」沈雨田追逐藝術夢想的故事。沈雨田,一位愛好音樂戲劇表演、夢想在百老匯大放異彩的華裔美國女孩,2000年1月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現就讀於全美專業排名第一的密西根大學音樂舞蹈戲劇學院。沈雨田從小就與藝術結緣。
  • 大喊"我不想當華人了!"的美籍華人女孩的推文引38萬人點讚
    這是一名美籍華裔女子的成長故事,她將自己8歲到25歲的人生濃縮成了8條推文,最終獲得了近12萬的轉發,38從因為種族身份自我厭棄,到接受自己的血統,愛上自己的母國,她花了17年的時間。於是,你不想再當華裔了。這條推文一經發出,迅速在網絡傳播起來,引發了熱議。金伯莉也趁著這股討論浪潮,連發8條,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
  • 祖籍在中國的外國領導人名單一覽,多名來自廣東
    事實上,除了英拉以外,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的領導人,他們的祖籍都在中國。泰國前總理——他信英拉的哥哥,泰國的第二十三任總理他信,與英拉一樣,也是泰國華裔,祖籍在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塔下村,為客家人後裔。他信曾在訪問中國期間接受中國中央電視臺採訪時說到自己既是客家人也是潮汕人。因為他的父親祖籍在豐順縣,為豐順客家人,而他的母親是梅縣客家人。
  • 8歲時被嘲笑,從此不想做華裔,拒絕說中文;如今她將最珍貴的兩個漢字紋在身上!全世界華裔看了感同身受……
    你再也不想當華裔了。9歲那年,你參加了芭蕾舞夏令營。有人告訴你,另一個女生很「討厭」你,覺得你的眼睛「形狀醜陋」。你找不到詞彙描述這為什麼令你受傷。不過現在,你開始討厭你那明顯的亞洲面孔。你不想再當華裔了。16歲那年的萬聖節,班上兩名學生扮成「亞洲遊客」。他倆把眼皮粘在一起,脖子上掛著相機,還比了剪刀手。這讓你感到不舒服。
  • 華裔小夥賣公司獲利130億,患腦瘤娶韓國美女,人生經歷足夠精彩
    他是天才,作為華裔,陳士駿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已經展現了自己超人的編程天賦——完成了自己編寫的第一款程序。一路以學霸的姿態走過,陳士駿順利進入了美國伊利諾州大學攻讀計算機專業。1999年,同為華裔的楊致遠在雅虎混得風聲水起,同樣天賦卓絕的陳士駿再也按耐不住創業的熱情,於是選擇了臨近畢業前的幾個月毅然輟學,前往矽谷。可能連他自己都不會意識到,在矽谷,他將創造一款影響世界的網際網路產品,並且將給他帶來超過130億元人民幣的財富……來到矽谷的陳士駿並沒有立即著手創業,而是在同樣處於起步階段的paypal公司沉澱了一段時間。
  • 又一國宣布正式封國,大批華裔美夢碎!想回中國須放棄永久居留權
    可是現在看起來疫情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反而出現難以控制的局面,這下慌了,紛紛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有些國家直接封國,以確保病毒不會再持續蔓延。澳大利亞封國,華裔表示反對最近澳大利亞正式宣布封國,封國的政策卻遭到華裔們的反對。
  • 新加坡四大美女三個祖籍廣東,港圈巨星祖籍也多在潮汕一帶
    很多人都知道新加坡有很多華裔,但新加坡四大美女的祖籍都很集中,三個廣東、一個福建。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當年來中國時說過,新加坡最早的移民是中國廣東的破產農民。她們都是當年明末至民國下南洋的後代,怪不得說潮汕地區出美女,真的蠻多的。
  • 這八位外國領導人祖籍竟都在中國,第五位令人感到意外
    說起泰國的名人,我想英拉這個名字一定是許多人的首選。 這位泰國的前美女總理智慧,美麗,善良,曾經她以出眾的美貌和獨特的魅力風靡了全球政壇,在世界各國有著許多的追求者,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女總理之一。
  • 【感人】被領養10歲華裔女孩,錄視頻憑DNA到中國千裡尋親!
    卑詩省10歲華裔女孩伊莎貝爾(Isabelle Smit)2007年被加拿大人收養。最近,她與其他19名同樣從中國重慶被國際家庭收養的孩子一起,錄製尋親視頻。視頻在中國網絡發布後不久,她已找到一位遠親。
  • 祖籍在中國的外國領導人或政要,遍布全球20多個國家
    是泰國前總理他信最小的妹妹,比他信小18歲;2011年英拉當選為泰國首任女總理,英拉的人生經歷堪稱傳奇,而更讓人稱道的是她的美貌。身高1米72,五官精緻,從小學開始就一直是校花。
  • 朱琳:「女兒國國王」的戲夢人生
    對於此事,朱琳進行了闢謠:我在進《西遊記》劇組前早就結婚了。徐少華也是有家室的人。演戲就是演戲,怎能等同於生活? 而最近,朱琳和徐少華在一次節目中再次相遇,有網友拍下了這張「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再聚首合影。
  • 用過以她名字命名的香水,卻不了解這個祖籍上海的「紫色魔女...
    說到安娜蘇,許多人把它等同於一個「香水」或「化妝品」品牌。殊不知,安娜·蘇其人也是一個現代藝術家,她的設計與創作背後,有著一以貫之的獨特美學體系。展覽著重梳理了安娜蘇的創作軌跡——從她童年激起的最初靈感,到她持續研究、引用和重新評價流行文化,以及時代之於她的創作影響。 「香水、彩妝,只是安娜蘇比較『商品化』的一面。我們可以把安娜蘇看作是一名現代藝術家,從時裝出發延伸到更廣泛領域,她的創作理念構成了一個非常完整的『小宇宙』。」
  • 揭秘金球獎首位華裔影后,竟是人生贏家
    最令中國觀眾關注的,是音樂喜劇類影后居然是一位華裔女星,奧卡菲娜憑《別告訴她》成為金球獎歷史上首位華裔影后。她在臺上用中文感謝了片中扮演的"奶奶"的趙淑珍,以及導演王子逸,並喊話老爸自己真的有工作了,最後還提到已去世的母親,動情道:"希望她在天有靈,希望她現在就在天上看著我。"
  • 羅貫中祖籍爭議之啟示
    據韓偉表在《羅貫中籍貫研究述評》一文:羅貫中作為《三國演義》的作者幾無爭議,但他的身世經歷卻湮滅難考。本世紀二十年代以降,一批相關的明清文獻資料和有關版本的發現,為羅貫中身世經歷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但由於這些文獻記述頗多牴牾舛錯之處,《三國演義》的版本流變又極其複雜,因此,羅貫中身世經歷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許多根本性問題尚未有較為一致的觀點,羅貫中的籍貫問題就是這樣一個久懸不決的世紀難題。祖籍、故土,對國人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問題。一個人成名成家後,不但可以光宗耀祖,與其同地域的老鄉,也莫大榮焉,有人傑,方可地靈。
  • 《致命女人》中一路開掛的華裔女神,真實人生更令人驚慕!
    作為美國第二代移民,可以想像得出劉玉玲的童年生活是怎樣的清苦。儘管生活艱難,但華人家庭始終是重視教育的,在父母的堅持下,劉玉玲認真求學,高中時讀的是紐約著名的史岱文森高中,多位諾獎得主是該校校友。劉玉玲高中畢業後先就讀紐約大學,一年後轉學到密西根大學,取得了亞洲語言及文化學士學位。
  • 紀錄片《甜心爸爸和寶貝》揭露美國包養內幕 華裔女孩擁15張信用卡
    紀錄片《甜心爸爸和寶貝》(Daddies Date Babies)中詳述了5位年齡18至27歲的年輕女性怎樣定義這種生活,又如何維持與「甜心爸爸」之間的異性關係以及她們過去的遭遇。預告片中,一位女生這樣說道「女人的錢是用來換穩定感,而男人的錢是用來買新鮮感。」
  • 北美徹底告別歧視華人的時代:追尋一戰中獻身的華裔士兵
    加拿大遠徵軍由志願軍人組成,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及不同祖籍或出生國。在歐洲戰場,他們以英勇表現和輝煌戰績讓「加拿大」這個名稱具有了獨特的光彩和意義,使加拿大成為擁有自己鮮明色彩的一個國家,而不再僅僅是「大英帝國」陣營中不起眼的附屬。前參議員利德蕙等多位加國政要出席山峰-70紀念設施落成儀式。圖片由利德蕙辦公室提供。
  • 劉玉玲:「最醜」華裔女星到好萊塢王牌華裔,52歲的致命女人
    她的傳奇人生令人羨慕,但也飽受爭議。貧困的家庭環境讓劉玉玲很早就步入了社會,14歲那年,為了補貼家用,14歲的她和哥哥迫不得已到那些髒亂差的工廠當童工,別人還在背著書包無憂無慮的上學,而她在承受著這個年紀不該承受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