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時被嘲笑,從此不想做華裔,拒絕說中文;如今她將最珍貴的兩個漢字紋在身上!全世界華裔看了感同身受……

2021-02-12 BBS澳洲

很多有孩子的澳洲家庭可能都面臨過類似的問題,你跟孩子講中文,孩子能聽懂,但從來都不會說。

他們追逐的、喜歡的,是當地孩子喜歡的東西。

你們之間雖然沒有語言的障礙,但似乎總有什麼東西橫亙在你們之間。

又或者,你自己就是身在澳洲的第一代,

那麼,面對別人對亞洲人、中國人的刻板印象時,你是否也曾有過懷疑、退縮?


諸如此類問題引出的種種,都會讓人不停思考、不停討論,海外華人、華裔的身份問題。

最近,Twitter上受到狂轉的幾條狀態,便再一次將身份問題,海外華人的身份問題,每一位移民的身份問題,推向無數人的內心。

她是一位典型的ABC、香蕉人,有著黃色的皮膚,亞裔的外表,

可成長的路上,血液裡流淌的「紅」在一點點被「漂白」。

然而,那所謂的「白」真的是自己嗎?血液裡流淌的「紅」真的不見了嗎?

她在Twitter上,分享了自己找回自己身份的故事。

8歲那年,你上3年級。班裡點了中餐外賣,送餐員正好是你父親。在學校裡見到老爸的你很興奮,因為他是你的英雄。

不過,班裡的其他小孩顯然不覺得他很酷。他們取笑你父親,還模仿他的口音。你再也不想當華裔了。

9歲那年,你參加了芭蕾舞夏令營。有人告訴你,另一個女生很「討厭」你,覺得你的眼睛「形狀醜陋」。

你找不到詞彙描述這為什麼令你受傷。不過現在,你開始討厭你那明顯的亞洲面孔。你不想再當華裔了。

16歲那年的萬聖節,班上兩名學生扮成「亞洲遊客」。他倆把眼皮粘在一起,脖子上掛著相機,還比了剪刀手。這讓你感到不舒服。

然而,當一名老師問你是否覺得被這種裝扮冒犯時,你說「沒有」。你不想讓別人覺得你易怒,還跟著他們一起笑。你不想再當華裔了。

17歲那年,你在大學認識了其他亞裔。他們有你從來沒有過的驕傲。你認識的一個男孩問你,為什麼不會說家鄉話?為什麼你最喜歡的食物是烤奶酪而不是小籠包?你說你們家不過這樣的日子。

但你知道,很久以前你就開始抵制你的文化。你知道自己拒絕說中文,記得自己說過媽媽做的食物「噁心」。你在自欺欺人。你突然想通了,趕忙找回那些令你自我厭惡的東西。你第一次想當個華裔。

20歲那年,你已經花了好幾年學習自己的文化。你在身上文了自己的姓氏,皮膚上永遠會有這麼個漢子。

你再也不會因為任何人而產生那種感受。你喜歡華裔這個身份。

25歲那年,你在熒幕上看了一部全是亞裔卡司的電影。你因為某種原因哭得不能自已。

你從來沒有看過一部有這樣演員陣容的好萊塢電影。每個人都很出色。你為自己是名華裔而感到高興。


她說的,就是最近熱映的好萊塢電影《摘金奇緣》(Crazy Rich Asians)。

這部電影是美國25年來首部全亞裔主演的好萊塢電影,它打破亞裔刻板印象,現出了亞裔跟其他人是一樣的。

我們有各色各樣的人,我們不是人人都是書呆子,我們也不都是唯命是從的,我們中的一些人是瘋狂的,有些人喜歡吵鬧,有些人喜歡安靜,我們就跟其他人類是一樣的。 

是啊,在別人眼裡,我們有著刻板印象的身份,可是,我們自己所認識到的自我身份又是什麼樣的呢?

上面故事的主角名叫Kimberly Yam, 

是美國新聞網站HuffPost亞洲之聲的主編。

當地時間8月18日,她在Twitter上用8條消息,描述了一名華裔女孩如何在8歲到25歲的人生中,

因自己的種族身份而自我厭棄,最終卻為一部全亞裔卡司的好萊塢電影而流淚的成長故事。

Kimberly Yam的成長故事,並不是個例,


而移民的身份問題,也不只有澳洲、美國才有,

她的孤獨,也不是一個人的孤獨,

她的經歷,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大家都開始分享自己的故事,表達自己的感同身受。

他們或曾經也面臨說中文的禁忌,

或為自己的名字感到困擾

甚至埋怨自己的父母為何給了自己這樣一副皮囊、這樣一種文化

但更多的,是經歷了那些逃避、自欺欺人、不願面對的稚氣後,驕傲地接受自己、面對自己的成長。

有時候也許並不是自己不願意接受,而是太在意周圍人的眼光,


因為在一定程度上,我們的很多身份也是在由別人定義著,


尤其是當我們所帶的文化處在弱勢地位的時候,


往往會有一種想要融入「主流文化」的強烈衝動,


或是被現實的境況逼迫著,不得不去「融入」。

因此,Kimberly Yam的狀態下也多了很多這樣的回覆

後記

「我是誰?我在哪?」現在更多地是被用作一種調侃,

可是,當我們收起膚淺的假笑,沉下心來思考這兩個問題的時候,


會想起,它們其實是無數人思考過的問題,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裡穿梭的人。


今年母親節,Kimberly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了新文身,表達對媽媽的愛。

那兩個漢字,刻在她的皮膚上,再也不能抹去……

編輯:BBS編輯組   取材於:觀察者網 Twitter

◆  ◆  ◆  ◆  ◆ 

Adelaidebbs.com 南澳最有影響力的中文媒體

Adelaidebbs.com 南澳最有影響力的中文媒體

brisbanebbs.com 昆士蘭最有影響力的中文媒體

perthbbs.com 西澳最有影響力的中文媒體

相關焦點

  • 從「不想當華裔」到愛上祖籍國,這個女孩經歷了怎樣的人生?
    來源:北美留學生日報(有這樣一個女生,她從8歲開始,就告訴自己:「不要當華裔......」17年後,她哭著告訴曾經的自己——「金伯莉·任,你應該慶幸你是一名華裔」!這是一名美籍華裔女子的成長故事,她將自己8歲到25歲的人生濃縮成了8條推文,最終獲得了近12萬的轉發,38萬的點讚。
  • 看到美國人的奇葩中文紋身,華裔:不懂中文真可怕,但精神可嘉!
    安吉麗娜·朱迪美國著名影星安吉麗娜·朱迪的身上就紋了一個「死」字。其實很多美國人身上都會紋一些消極悲觀的漢字,如「死」「喪」「衰」之類的,華裔常常不理解,其實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被不懂中文的紋身師坑的!不過朱迪年輕時有過一段非常叛逆不走尋常路的經歷,曾經一度消極厭世,甚至自殘輕生,所以「死」字也比較符合女神當時悲觀叛逆的憂鬱氣質。
  • 華裔家庭挑戰「只說普通話」失敗,為什麼小朋友都越來越不會說中文了?
    遊戲規則是所有人只能用普通話交流,誰說英文誰就淘汰。很快,不擅長說普通話的兩個孩子說不過三句就淘汰了。最後,只有媽媽和小兒子堅持對決,想要看看到底誰的普通話說得更好.這個片取自美國情景喜劇《初來乍到》(Fresh Off the Boat),描述了一個原本定居在華盛頓唐人街的臺灣華裔家庭,搬遷至佛羅裡達州奧蘭多定居後發生的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故事。
  • 中文名字有沒有困擾到華裔移民及下一代?欲棄之而後快麼?
    孩子奶奶希望根據孩子的生辰時間,再加上筆畫數字起名,一直到女兒出生次日才終於最後決定使用什麼中文名字。這是寫起來非常複雜的兩個漢字,女兒的出生證明上使用了中文名字的漢語拼音,但當時初來乍到沒有經驗,只用了中文大名,沒用英文名。  就這樣,純正中國風味的名字一直跟隨著女兒,無論註冊學校、申請護照還是去診所看病,用的都是這個官方名字,因為出生證明上就是這樣寫的。
  • 大喊"我不想當華人了!"的美籍華人女孩的推文引38萬人點讚
    這是一名美籍華裔女子的成長故事,她將自己8歲到25歲的人生濃縮成了8條推文,最終獲得了近12萬的轉發,38你認識的一個男孩問了你兩個問題:為什麼不說你的母語?為什麼你最喜歡的食物是奶酪而不是小籠包?你說你們家的生活的方式不是那樣。
  • 她說「爸爸,我再也不想當華裔了」,這個故事在美國獲12萬轉發38萬贊,連BBC也關注了
    > 她的故事在網際網路上獲得了12萬評論、38萬贊,看哭了無數同樣遭受歧視的海外華裔,連BBC都注意到了。可是別的小朋友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你爸爸不酷,他們嘲笑他並模仿他的口音。 於是,你不想再當華裔了。
  • 為什麼馬來華裔可以滿口中文,而菲律賓華裔卻大多數不會說中文?
    相信在很多人印象中東南亞國籍的華人是能夠說流利中文的。以明星為例,馬來西亞的梁靜茹,新加坡的林俊傑、范文芳、孫燕姿等都是可以說中文的。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少聽說菲律賓籍華裔中文說得好的。據調查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菲律賓籍華人中能夠說普通話、廣東話、福建話的人所佔的比例呈現下降趨勢,而能夠說流利英語及菲律賓語的人則呈上漲趨勢,特別是在菲律賓華裔第三代中能夠熟練說中文的人只佔11.3%。那麼為什麼中文在菲律賓沒能像在馬來西亞以及新加坡那樣延續、留存下來呢?
  • 老外身上紋了兩個漢字,讓全場笑翻了...
    我想要一個漢字紋身,叫「風之痛」,結果被紋成了「痛風」。簡單解釋一下語言點:這裡的 tattoo 是「紋身」的意思;kanji 是「漢字」的音譯;Bzzzzzt是某個奇奇怪怪的語氣詞;最後的「Gout」表示「痛風」(一種病)。試想一位虎背熊腰的外國拳手跳上臺,展示渾身肌肉時,背後的兩個字會不會全場笑翻呢?
  • 老外身上紋了兩個漢字,脫衣瞬間笑翻全場...
    這條推特的原文:I want my tattoo to say 「winds of Pain」 in kanji.翻譯成中文的大意是:我想要一個漢字紋身,叫「風之痛」,結果被紋成了「痛風」。此處轉發英語大神簡單解釋的語言點:這裡的 tattoo 是「紋身」的意思;kanji是「漢字」的音譯;Bzzzzzt是某個奇奇怪怪的語氣詞;最後的「Gout」表示「痛風」(一種病)。試想一位虎背熊腰的外國拳手跳上臺,展示渾身肌肉時,背後的兩個字會不會全場笑翻呢?
  • 外國人的爆笑中文紋身,不懂中文還真不是小事!
    「傑裡米」據說這位大哥是想把女兒的名字紋在身上,本意是好,但英文名字被翻譯成中文就有點違和了。而且字體和行間距真的是太大了...「危險的」看到這個紋身,城市君不禁好奇起來,到底是紋身的人想要彰顯霸氣,還是紋身師的友情提醒?而且「的」字怎麼有種畫蛇添足的感覺?
  • 令人捧腹的中文刺青又來了!美國小哥秀刺青:我不知道 我不會說中國話
    最近,美國有名22歲少年科迪威廉斯(Cody Williams)就因喜歡漢字,在手臂上刺了一句中文,他刺完後將刺青上傳到臉書上炫耀,沒想到在網絡上熱傳,甚至還登上媒體,不少懂中文的網友看到刺青,都認為科迪被刺青師傅「耍」了,但科迪解釋,其實這是他自己想刺的,他覺得很好玩。臺媒援引英國《獨立報》消息稱,科迪在手臂上刺了:「我不知道 我不會說中國話」。
  • 海外華裔青少年挑戰中國書法 墨跡滿手「樂開花」
    看,我用毛筆寫出了自己的中文名字!」26日,來自加拿大多倫多的12歲華裔女孩郝玉傑,顧不得手上墨跡斑斑,興奮地揚起宣紙與記者分享她的喜悅。  由北京市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北京市僑辦聯合舉辦的「中國書畫日」活動當日在北京舉行,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70餘名海外華裔青少年受邀體驗中國書法。
  • 美國社交圈裡最正牌的華裔名媛,就是她了……
    要說美國社交圈裡最正牌的華裔名媛,非周佳納莫屬。做主持人時,她落落大方,穿著色彩豔麗的小禮服,偶爾發點嗲。周採茨就評價這位侄女:「她身上秉承了中國傳統女性的氣質特徵,尤其是那種『嗲溜溜』的味道,就是典型的老上海女孩子那種討人喜歡的黏勁,就算你是塊石頭也被她『嗲』化了。」
  • 有中國血統的丹麥王子迎21歲生日!會說中文超帥,華裔母親太美
    而一晃時間過去了幾十年,文雅麗的兩個兒子也都長大了。大兒子在8月28日迎來了21歲生日,尼古拉王子這張英俊的臉龐,讓他在超模界混得風生水起。前丹麥王妃文雅麗活得瀟灑!
  • 看完花木蘭,華裔女孩痛哭:為何我不會說中文?這就是父母的問題
    導讀:華裔女孩看完《花木蘭》失聲痛哭:為什麼我是中國人卻不會說中文。教育是個大問題,教育要從小抓起,但是又有多少父母做到了問心無愧呢!實際上這種追求本末倒置的現象並不在少數,尤其集中在一些華裔家庭中,就跟下面這個小女孩的例子一樣。小女孩來自一個華裔家庭,在看完電影《花木蘭》後,小女孩失聲痛哭,質問媽媽為什麼自己是中國人卻不會說中文。
  • 扎心 ¦ 加拿大華裔女孩看完《花木蘭》後崩潰大哭:為什麼我不會講中文?
    媽媽對女兒Mikayla說:「你和木蘭有很多共同點,你們長得都一樣(華人面孔),你也和她一樣是家裡的第一個孩子,而且你也和她一樣勇敢、誠實和忠誠。」就是在這個時候,女兒Mikayla問:「但是她講的是中文啊,不是嗎?」媽媽:「對,電影對白是英文的,但是真正的花木蘭是講中文的。」當媽媽Leanne告訴她,其實她的外公和外婆也講中文時,Mikayla徹底愣住了。
  • 老外身上紋了兩個漢字,脫衣瞬間全場笑翻...還有更奇葩的
    翻譯成中文的大意是:我想要一個漢字紋身,叫「風之痛」,結果被紋成了「痛風」。試想一位虎背熊腰的外國拳手跳上臺,展示渾身肌肉時,背後的兩個字會不會全場笑翻呢?如今,越來越多歪果仁喜歡在身上紋漢字,仿佛能顯得特別有文化。但其實很多老外是不懂漢語的,因此總容易鬧出笑話。
  • 8年前,長相平庸的華裔女子嫁給世界第三富豪,如今結局如何
    這個聰明、勤勞、努力的華裔女孩,也並沒有辜負自己,如願以償地考取了哈佛大學。但在哈佛大學,這樣一個精英的集聚地,正如在她在一次訪談時所透露的一樣,她也有女性的柔弱,她說最初在哈佛她被挫敗感包圍著,這裡到處都是比她聰明的人。而聰明曾是她唯一可以引以為傲的資本。
  • 《驚奇隊長》中藍皮冷血女戰士,是如今全世界最忙碌的華裔女演員
    她叫嘉瑪陳,中文名字是個很泛濫的名字,叫陳靜雖然呢,中國影迷絕大多數都對她完全陌生,但她已經是現在全世界最忙碌,也是最具知名度的華裔影星了,頻頻出現在大製作中嘉瑪陳讀書的時候學的是法律,還做過一段時間律所的工作,後來她還是去了倫敦影視藝術中心,開始了一條比一般英國演員可能更難的表演道路,因為她是亞裔,得到的表演機會是很少的所以她一開始是演出很多英國電影和電視劇的小角色
  • 英國妹子把中餐外賣紋在身上?外國人為啥這麼喜歡中文紋身……
    但我們都知道,紋身一旦紋上了,就不是輕易能夠去掉的,所以紋身的圖案,按說都應該是人們仔細思考一番的結果…但不知道為啥,總有些人的紋身看起來,就跟鬧著玩一樣,當你看到他紋身的那一刻,你感覺自己仿佛是在地鐵裡看手機的老頭…前不久,一名十九歲的英國姑娘就給自己搞了個十分獨特的紋身,她用中文紋了四道菜名…而原因也很清奇,是因為這位妹子平時自己喜歡吃中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