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有孩子的澳洲家庭可能都面臨過類似的問題,你跟孩子講中文,孩子能聽懂,但從來都不會說。
他們追逐的、喜歡的,是當地孩子喜歡的東西。
你們之間雖然沒有語言的障礙,但似乎總有什麼東西橫亙在你們之間。
又或者,你自己就是身在澳洲的第一代,
那麼,面對別人對亞洲人、中國人的刻板印象時,你是否也曾有過懷疑、退縮?
諸如此類問題引出的種種,都會讓人不停思考、不停討論,海外華人、華裔的身份問題。
最近,Twitter上受到狂轉的幾條狀態,便再一次將身份問題,海外華人的身份問題,每一位移民的身份問題,推向無數人的內心。
她是一位典型的ABC、香蕉人,有著黃色的皮膚,亞裔的外表,
可成長的路上,血液裡流淌的「紅」在一點點被「漂白」。
然而,那所謂的「白」真的是自己嗎?血液裡流淌的「紅」真的不見了嗎?
她在Twitter上,分享了自己找回自己身份的故事。
8歲那年,你上3年級。班裡點了中餐外賣,送餐員正好是你父親。在學校裡見到老爸的你很興奮,因為他是你的英雄。
不過,班裡的其他小孩顯然不覺得他很酷。他們取笑你父親,還模仿他的口音。你再也不想當華裔了。
9歲那年,你參加了芭蕾舞夏令營。有人告訴你,另一個女生很「討厭」你,覺得你的眼睛「形狀醜陋」。
你找不到詞彙描述這為什麼令你受傷。不過現在,你開始討厭你那明顯的亞洲面孔。你不想再當華裔了。
16歲那年的萬聖節,班上兩名學生扮成「亞洲遊客」。他倆把眼皮粘在一起,脖子上掛著相機,還比了剪刀手。這讓你感到不舒服。
然而,當一名老師問你是否覺得被這種裝扮冒犯時,你說「沒有」。你不想讓別人覺得你易怒,還跟著他們一起笑。你不想再當華裔了。
17歲那年,你在大學認識了其他亞裔。他們有你從來沒有過的驕傲。你認識的一個男孩問你,為什麼不會說家鄉話?為什麼你最喜歡的食物是烤奶酪而不是小籠包?你說你們家不過這樣的日子。
但你知道,很久以前你就開始抵制你的文化。你知道自己拒絕說中文,記得自己說過媽媽做的食物「噁心」。你在自欺欺人。你突然想通了,趕忙找回那些令你自我厭惡的東西。你第一次想當個華裔。
20歲那年,你已經花了好幾年學習自己的文化。你在身上文了自己的姓氏,皮膚上永遠會有這麼個漢子。
你再也不會因為任何人而產生那種感受。你喜歡華裔這個身份。
25歲那年,你在熒幕上看了一部全是亞裔卡司的電影。你因為某種原因哭得不能自已。
你從來沒有看過一部有這樣演員陣容的好萊塢電影。每個人都很出色。你為自己是名華裔而感到高興。
她說的,就是最近熱映的好萊塢電影《摘金奇緣》(Crazy Rich Asians)。
這部電影是美國25年來首部全亞裔主演的好萊塢電影,它打破亞裔刻板印象,現出了亞裔跟其他人是一樣的。
我們有各色各樣的人,我們不是人人都是書呆子,我們也不都是唯命是從的,我們中的一些人是瘋狂的,有些人喜歡吵鬧,有些人喜歡安靜,我們就跟其他人類是一樣的。
是啊,在別人眼裡,我們有著刻板印象的身份,可是,我們自己所認識到的自我身份又是什麼樣的呢?
上面故事的主角名叫Kimberly Yam,
是美國新聞網站HuffPost亞洲之聲的主編。
當地時間8月18日,她在Twitter上用8條消息,描述了一名華裔女孩如何在8歲到25歲的人生中,
因自己的種族身份而自我厭棄,最終卻為一部全亞裔卡司的好萊塢電影而流淚的成長故事。
Kimberly Yam的成長故事,並不是個例,
而移民的身份問題,也不只有澳洲、美國才有,
她的孤獨,也不是一個人的孤獨,
她的經歷,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大家都開始分享自己的故事,表達自己的感同身受。
他們或曾經也面臨說中文的禁忌,
或為自己的名字感到困擾
甚至埋怨自己的父母為何給了自己這樣一副皮囊、這樣一種文化
但更多的,是經歷了那些逃避、自欺欺人、不願面對的稚氣後,驕傲地接受自己、面對自己的成長。
有時候也許並不是自己不願意接受,而是太在意周圍人的眼光,
因為在一定程度上,我們的很多身份也是在由別人定義著,
尤其是當我們所帶的文化處在弱勢地位的時候,
往往會有一種想要融入「主流文化」的強烈衝動,
或是被現實的境況逼迫著,不得不去「融入」。
因此,Kimberly Yam的狀態下也多了很多這樣的回覆
後記
「我是誰?我在哪?」現在更多地是被用作一種調侃,
可是,當我們收起膚淺的假笑,沉下心來思考這兩個問題的時候,
會想起,它們其實是無數人思考過的問題,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裡穿梭的人。
今年母親節,Kimberly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了新文身,表達對媽媽的愛。
那兩個漢字,刻在她的皮膚上,再也不能抹去……
編輯:BBS編輯組 取材於:觀察者網 Twitter
◆ ◆ ◆ ◆ ◆
Adelaidebbs.com 南澳最有影響力的中文媒體
Adelaidebbs.com 南澳最有影響力的中文媒體
brisbanebbs.com 昆士蘭最有影響力的中文媒體
perthbbs.com 西澳最有影響力的中文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