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贈儀式
《最美背影》在邵逸夫醫院的展示效果圖
2020年7月7日下午,《最美背影》作品捐贈儀式在浙江省邵逸夫醫院下沙院區舉行: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第三工作室創作團隊將抗疫主題作品——《最美背影》黑白木刻版畫贈予邵逸夫醫院。
邵逸夫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浙江省對口支援湖北荊門市抗擊新冠肺炎前方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浙江省首批支援荊門醫療隊隊長劉利民,邵逸夫醫院副院長、援湖北武漢醫療隊隊長虞洪,邵逸夫醫院下沙院區副院長翁曉川、周道揚;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沈浩,繪畫藝術學院副院長孔國橋,版畫系主任、主創者於洪,以及邵逸夫醫院下沙院區援鄂醫務人員代表和中國美院版畫系第三工作室學生創作團隊參加了捐贈儀式。
據悉,創作團隊為了呈現最好的展示效果,前期曾多次到邵逸夫醫院選址,最後決定在下沙院區一樓門診大廳設計搭建一組展牆,專門用來陳列《最美背影》五幅組畫。
捐贈儀式在陳列作品的展牆前舉行,劉利民主持開幕式,他代表邵逸夫醫院感謝中國美院版畫系的捐贈,並介紹了邵逸夫醫院支援湖北抗擊疫情活動的情況。沈浩在致辭中介紹了此次中國美院抗疫主題創作和「眾志讚歌」展覽的情況,站在社會的宏觀角度,就此次抗疫主題創作講述了藝術工作者如何用自己的行動來響應醫護人員艱苦奮戰、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認為《最美背影》陳列於邵逸夫醫院是這件作品最好的歸屬。主創者於洪分享了《最美背影》創作背景及捐獻的緣起,代表創作團隊向戰鬥在一線的全體醫護工作者致敬。創作團隊學生代表張航介紹了團隊的創作初心和創作歷程。
邵逸夫醫院黨委書記劉利民主持開幕式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沈浩致辭
《最美背影》主創教師於洪致辭
《最美背影》創作團隊學生代表張航講述創作歷程
緣起
5月16日,「眾志讚歌——致敬抗疫英雄暨中國美術學院線上教學展覽」開幕當天,浙江省援鄂醫療隊隊員成為展覽第一批參觀者。浙大邵逸夫醫院黨委書記、浙江省首批支援湖北荊門醫療隊隊長劉利民在現場看到這幅《最美背影》時,忍不住感動落淚,他說在那個特殊時刻,記憶中最深刻的畫面,就是同事們身穿防護服的背影。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在展覽開幕式上說,「他們是英雄,我們只是讚頌英雄」。對於親赴前線奮戰過的醫療戰士們來說,他們無疑是最能夠感受到畫作背後的意義,並成為與之共情的人。作為歷經兩個多月日夜創作,刻下這近億刀刻痕並印製成畫的創作團隊,在新聞媒體報導中看到這一幕時,內心倍受感動和鼓舞,於是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第三工作室創作團隊決定把這幅作品捐贈給邵逸夫醫院。對邵逸夫醫院來說,這是一個特殊時期的紀念,一枚抗戰後的勳章;對作品本身來說,這是一種「回歸」,回歸到最適合展示的場所,回到大眾之中;而對創作者來說,這是一首唱給英雄的讚歌,更是創作的初心。
作品介紹
《最美背影》240 x 600cm 黑白木刻
創作感言:
(向上滑動啟閱)
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舉國抗疫,人民群眾響應國家號召,足不出戶,居家隔離。而與此同時,眾多的醫務工作者卻身先士卒,奮戰在抗疫一線,成為在疫情中逆行的「最美背影」和時代畫像。這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作為藝術工作者,我們渴望用自己的專業所學回饋社會,於是我們拿起了手中的刻刀,希望能以獨特的方式記錄這些平凡而偉大的身影。
作品的題目是「最美背影」,表現的是平凡而偉大的醫務工作者的背影,這些穿著笨重防護服背影的細節強烈震撼著我們。畫面最初的立意是將真實與虛幻相結合。真實是指最大程度地保留記實攝影般的真實感。
在作品展出期間,我們看到有新聞報導:浙江大學邵逸夫醫院黨委書記、浙江省首批支援湖北荊門醫療隊隊長劉利民在我們的畫前感動落淚,這使我們倍受鼓舞,說明藝術除了表現美以外,更有一種直指人心的力量,這種力量就來源於藝術與生活的緊密結合。「虛幻」是指我們將這些真實人物的「背影」從日常工作環境中抽離出來,聚攏在虛構舞臺的聚光燈下,成為主角,營造一種「崇高」的舞臺效果。
在技法上,我們運用了黑白木刻中的「席紋」刀法,儘可能地還原最真實的視覺效果和細節。「席紋」刀法善於表現明暗,難點在刀法的組織與統一,整幅畫面由成排的三角刀刻出的細線組成,「刀痕」由亮部向暗部漸短漸疏。
整幅作品從3月12號開始到5月14日結束,用時2個月零2天。由於疫情關係,創作前期23天都是居家構稿,老師和同學通過網絡反覆溝通定稿,最後9個日夜回校後完成現場刻制,「席紋」的另一特點是工作量大,最後完成的作品刀數有上億之多。
在作品刻制及布展期間,許江院長就畫面及展陳方式給我們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可以說最後的作品達到這樣的效果,其中凝結著老師、學生以及整個學院的共同努力,謹以此獻給所有不畏艱險、前赴後繼奮戰在一線的醫療戰士。
——《最美背影》創作團隊:
於洪 孔國橋(教師)
張航 程嘉雯 劉芷茵 袁仁盛 朱顏 徐子昂 周心語
夏添 林德夥 王康夢之 候娜 謝典 劉爽(研究生)
中國美院美術館展覽現場
浙江美術館展覽現場
浙江展覽館展覽現場
獲得浙江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浙江廣電集團共同開展的「尋找身邊的感動」系列活動十佳書畫作品獎
創作回顧
在因疫情居家隔離期間,通過網絡和電視媒體看到醫護工作者為了新冠的救治防治工作嘔心瀝血,手邊只有一根畫筆的我們,感動之餘,內心也同時在思考我們到底能做些什麼?此時,學校發起了抗疫主題創作的動員,正好是一個契機,我們便在這個特殊時期裡,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崗位,開始了《最美背影》的創作。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版畫系第三工作室15名師生歷時兩個月零兩天,從出稿到裝裱送展,經歷了一個曲折而堅韌的過程。
構稿
2020年的3月上旬開始,三工的師生們就在網絡上搜集各方面的圖像和文字資料,並對木刻語言中的「席紋」刀法進行了研究,包括刀法的排布、走向,大小精確到毫米。確定基本畫面布局和表現形式後,利用電腦手繪板,把照片轉換成席紋木刻精稿。畫作確定為五個不同角色的醫務工作者背影,為了更高效地工作,研究生們分成五個小組,各由一名小組長分配任務,每個小組負責一位人物的繪製。
考慮到版幅較大,為了方便後期的刻制,要求稿子是一比一的比例,儘可能表現出最後呈現的效果,也就是說,必須把最後要刻掉的刀數一筆一筆畫出來。密集的席紋刀法運用在如此巨大的版幅上,還有電子作圖和實際比例需要比對,每人負責的畫面局部的筆法要求協調統一,這些問題都需要很長的時間去完善,但是留給創作團隊的時間並不多。從四月底到五月初,為了成稿,老師和同學們幾乎不分日夜地工作。15個人的創作團隊,又都因疫情各自居家創作,溝通卻是極其重要的,老師同學通過釘釘會議,微信等網絡工具,時刻保持著聯繫,最終在電腦端完成了畫面的精稿。
創作手稿
教師們通過網絡指導學生居家創作
學生用平板電腦處理席紋
處理版面
5月4日,印著底稿的木板在夜幕降臨之際運到了學校,三工的老師同學趕忙來到學校版畫實驗室檢查木板,並連夜開始處理版面:打磨,上漆,再打磨...如此反覆多次,直到凌晨兩點結束,為第二天一早開始的刻制工作做好了準備。
處理版面
刻制
5月5日,開始正式刻版。為了方便比對,同學們把確定好的稿子列印成版面等大的畫幅,貼在實驗室裡,鋪滿了一整面牆。因為這是一次集體創作,牽涉著許多分工配合的問題。刻版之前,每個同學都根據自己的能力做好了明確的分工安排,有負責地面刻制的,有負責人物刻制的。各組的小組長負責統籌一個版面的效果,還有一位專門的學生統籌負責協調整個創作畫面的刀法統一,主創老師於洪在現場一起刻制並對各組的刻制隨時進行調整和指導。為了更高效地工作,創作團隊的工具材料,場地,餐食都有固定的同學負責,合理的分工,各司其職,才能夠保證團隊合作的條理性。在同學們都沉迷刻版之際,許江院長也來到了版畫實驗室,對這次的創作提出了非常寶貴且重要的建議。
許江院長對創作提出建議
雖然一開始準備好了很精確的稿子,但是實際刻制過程中卻並非一帆風順。很多時候需要根據現有效果再調整,稿子裡的刀法在木板上原比例觀看時不能夠完全吻合結構,所以刻的過程中,需要二次修改,重新組織刀法,經常是老師和同學們頭對頭地伏案討論,一絲不苟,直至得出最優方案。為此,在現場製作期,大家從早上八九點開始工作,直到深夜才離開實驗室。
討論方案
推敲、刻製版面
打墨
刻制現場
打樣修版
5月10日左右,五塊版面已經初步完成刻制。同學們將地面和人物的部分都分別做了打樣,以觀察效果。除去刻版的部分,使用不同的紙墨往往也是影響畫面的效果的重要因素。打樣的同時,我們還分別試用了多種不同的紙張和油墨,來幫助選擇最適合畫面效果的搭配。
印製
5月12日左右,準備好紙張,油墨,馬蓮等工具,開始正式的印製工作。印製是版畫創作中十分關鍵的一步。由於版面較大,無法使用機器壓印。只能夠靠人力手工磨印。印製一張畫面需要五六個同學同時配合,花費3小時之久。在試印第一張畫面時,就出現了墨量過多,版面不勻,炸墨等狀況。進行幾輪的試印之後,版面,紙張以及印畫的人,終於得到了磨合。開始印製正式的作品,印製也越來越順利。
師生合力印畫
5月13日,第一套完整的《最美背影》終於完成,並在實驗室懸掛晾乾,5月14日,在許江院長對作品的陳展方式提出了寶貴意見後,立即送去拓裱裝框,並於當晚9時送抵展廳。可以說,最後的作品達到這樣的效果,其中凝結著老師,學生以及整個學院的共同努力。
作品在實驗室懸掛晾乾
題籤
全部印製完成後,所有參與創作的師生按照版畫題籤的規範在畫面上籤下自己的名字,作為作品落款。
創作團隊署名
寫在最後
2020年的疫情給每個人帶來了太多正面或是負面的影響,但它終究使我們從自己的小圈子中開始放眼周遭,關注整個社會,觸摸到真實世界的殘酷,也在時代義舉中感沐人性光輝。這兩極交織的體驗,滋養升華了我們創作的靈感,使得略顯單薄的學究氣氤氳著一種普世關懷的渾厚。無論是戰鬥者在畫前的動情落淚,還是創作者的感念贈予,無不在消解著不同職業不同領域工作者的某種界限。當國家共同危難來臨,國人勢必會懷同心,存同願,共渡難關。
疫情磨礪了每個人的心智,作為藝術工作者的我們更應思考,當以何種角色立世,承擔怎樣的社會擔當,未來又應走出一條怎樣的道路。
end
編輯 | 劉楊 馬美妮 嚴心格
審核 | 徐元
出品: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中國美術學院新聞中心
CAA全媒體工作室
投稿郵箱:caanews@ca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