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讚歌|中國美術學院抗疫主題性創作進行時——創新設計學院團隊...

2020-12-27 澎湃新聞

編者按: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席捲中國大地,牽動著每個人的心。期間,中國美術學院遵照中央、省委和省教育廳的指示精神,「停課不停學」,積極開展線上教學。

為秉承「大義在胸、大愛在心、大責在肩」的精神擔當,用手中的畫筆譜寫中華民族眾志成城的生命讚歌,學校將於5月17日舉辦「眾志讚歌——致敬抗疫英雄暨中國美術學院線上教學展」,以此獻給舉國上下戰鬥在前線的抗疫英雄,讚頌無數醫護工作者「樸素的執守」。

在展覽籌備過程中,創新設計學院師生以藝術為武器,創作了眾多抗疫主題的優秀作品。本文摘編了部分師生創作抗疫作品的感悟,分享師生們的創作記。

創新設計學院師生在響應學校「眾志讚歌——致敬抗疫英雄暨中國美術學院線上教學展」的創作動員後,經過抗疫期間的熱烈討論,形成了創新設計學院的創作主題——「設計向善」。「善」即為仁,仁(人與人)即是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彼此感知,是一種共同生活的方式。這一關係因疫情而被放大,同時引導我們倍加珍視。創新設計學院的師生們近3個月來,圍繞該主題進行了各角度、多層級的思考、創作與教學。我們相信,「設計向善」不僅僅是一個直面危機、重新審視「設計」的主張,它同時也是一種解決方案。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了兩類命題:

命題一:設計是一種感知

對每一位普通人而言,隔離成了疫情期間的日常,既是咫尺天涯,也是天涯咫尺。距離從來不會因為隔離而顯得更長,因為我們不是孤單的個體。當被隔離的時候我們同這個世界的關係是什麼?我們以何種方式重新融入社會?這種引遁是否消磨了我們生活的現實性?「危機」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物的關係、人與世界的關係。正是有了感知,「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中,我們也有權去期待一種啟明,這種啟明或許並不來自理論和概念,而更多地來自一種不確定的、閃爍而又經常很微弱的光亮。這光亮源於某些男人和女人,源於他們的生命,它們在幾乎所有情況下都點燃著,並把光散射到他們生命所及的全部範圍。」(阿侖特)。經過這次「戰疫」,設計作為一種感知,將成為我們的新命題。

命題二:設計是一種態度

設計物的背後是設計現實,這個現實既是設計條件,也是設計對象。疫情發生前,創新設計學院就曾開展過一次以「緊急設計」為題的設計課程。今日重思這個命題,命題背後實際上是一種態度。有所為,有所不為。緊急時刻的設計是什麼?美化裝飾?奇思妙想?還是功能語境?此刻的危機所激發出來的社會機能的缺口,人與人的關係紐帶上的斷裂應該成為關照之處。此刻,危機將我們引向了設計的問題關鍵點:是為設計而設計,還是為社會而設計?是為需求而設計,還是為欲求而設計?經過這次「戰疫」,設計作為一種態度,將成為新的命題。

在這些日子裡,我們目睹了生與死,也經歷了情與義,無意間都成了日常生活的英雄,這場「戰疫」需要銘記,世界的現實性再一次在彼此的「隔離」中顯現出來。「善」就是我們引遁牆內,還依然心念著那個窗外的現實,這個現實並不是此刻的危機,更不是日更的數據,而是日以繼夜的日常,潛藏心底的生潮與業浪。

眾志成城——教師戰疫主題性創作

部分教師作品:

作品名稱:護我護大家——你戴了麼?是的!

作者:吳小華 作品類型:海報

作品名稱:「檢·御」一體智能檢疫護具

作者:段衛斌、卞京 作品類型:產品設計

作品名稱:聚

作者:陳華沙 作品類型:海報

作品名稱:零號病人

作者:俞佳迪 作品類型:海報

作品名稱:數日子

作者:範佳敏 作品類型:海報

作品名稱:口罩生活

作者:顧文佳、郭磊 作品類型:海報

作品名稱:臨行

作者:林印吉 作品類型:雕塑

作品名稱:馳援

作者:林印吉 作品類型:雕塑

作品名稱:巴別塔或許有可能

作者:蔡逸鳴 作品類型:水墨逐幀動畫

作品名稱:2020:方艙奧德賽

作者:俞同舟 作品類型:數字影像

創作感言:

疫情最危時,人人居家抗疫,那段日子,我每天傍晚臨窗眺望遠處闌珊窗燈時,不禁想起了「零號病人究竟是誰」這個命題。正是「零號病人」拋給了全世界一個大問題。時至今日,該命題的追溯已經在各媒體上反覆論戰,但究其本源,仍然無解。在疫情期間,我在線上教學時,與學生論及此題,大家深度熱議。零號病人並不是一個人,而可能是一個存在的未知社會符號,它處在道德、倫理、社會與自然的十字路口。中國在一度被世界誤解為疫情源頭的危急時刻,但依舊眾志成城,積極抗疫,取得了世界範圍內抗擊疫情的重大階段性勝利。相比世界上某些國家的消極抗疫、輿論失控與流言漫天,「誰是零號病人」這個命題,反而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畢竟謊言造成的長鼻,既無助抗疫,也戴不得口罩了。

—— 俞佳迪創作感言

突如其來的疫情禁錮了所有人的步伐,居家隔離成為常態。為防止病毒擴散,白衣天使為我們衝到了抗疫的最前線,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老老實實在家隔離。從除夕至春分,十四天的漫長隔離期一個接著一個,全國各地疫情的變化牽動著每個人的心,我們數著難熬的時光,盼著春暖花開的到來。

—— 範佳敏創作感言

在過去的100多天裡,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攜手對抗這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役。面對人們的非常亦日常、交往亦隔離的生活狀態,我們希望用生動的插畫講述抗疫故事,採用霓虹燈管隱喻暫時熄燈的隔離後方,歌頌普通大眾在配合抗擊疫情的堅決意志與行動。

—— 顧文佳創作感言

《臨行》根據全網熟知的圖片創作而成,因時間倉促,翻制過程中損失了一部分細節,希望沒有影響想傳達給觀眾的那份溫情,醫護人員默契地為彼此穿好裝備,診治病患,如往常一樣的平靜時刻,暗含著不平常的奉獻與歷險,關切與友愛充斥其間……

《馳援》的創作源自一個簡單的念頭:想要留下一個對於非常時期的紀念。疫情發生、擴散,多少家庭歷經苦難,多少人失去生命,多少衝在一線,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採用這一特殊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象徵物「口罩」,紀念、緬懷這一切。

—— 林印吉創作感言

「巴別」在希伯來語中是指「混亂」,而在巴比倫語中是「神之門」。這兩種截然相反的釋義源於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攻佔耶路撒冷後,燒毀聖殿而引發的兩種文明之間長期的衝突。所以在「巴別」一詞中隱含了一種對話語權的爭奪。但巴別塔實現與否的根源,可能在於人們的眾志成城,而絕非對於話語權的爭奪,人們應當把精力投入到事情本身。從這點上來說,我們在面對新冠疫情時的境遇是一樣的。在疫情面前,人類展現出了強大的合力,雖然期間有少數不和諧的聲音,但這並不影響世界最終被重新照亮。如果大家共舉薪火,巴別塔如何就不可能?

—— 蔡逸鳴創作感言

隔離中的人,度秒如年,太空中的漫遊者,被一層又一層地保護著,一直一直,一雙眼睛注視著人類稱之為世界的這個家。

抗疫中的人,日日夜夜,太空中的冒險者,被全人類所關注著,他們堅毅,他們無私,消解著全人類的孤獨。

這個人,是你的父母,也是你的兒女,是你的愛人,也是你昨天剛剛擦肩而過的陌生人,我們都在這個太空中,期待著「0」的出現。

2020,方艙奧德賽。

—— 俞同舟創作感言

國美戰疫——學生居家小型作品創作

一年級課程案例:《造型基礎》

課程名稱 :《造型基礎(語境)》

Common Foundation(Context)

課程時間 :2020年03月23日起 共五周

授課對象 :創新設計學院本科一年級

指導教師 :林印吉、王昶、彭劍、嚴聆然、初豔淼、潘子申

課程名稱 :《造型基礎(運動)》

Common Foundation(Motion)

課程時間 :2020年03月23日起 共五周

授課對象 :創新設計學院本科一年級

指導教師 :黃曉望、林村、鄭超、楊可、柳盈川、蘇雅婷、金泠泠

課程介紹:

《造型基礎》由格物、形式、語境、運動四門課程構成,課程「兩兩平行」,即格物與形式、語境與運動分別在一年級上半學期和下半學期同時教授平行班級,一期兩段,交替授課。

本次集體備課階段,「如何擇物」成為最重要的「開門一件事」,備課小組以「擇物」為例,進行了大量的沙盤推演,演示擇物、時間的選題示範,陳述擇物的標準與基本邏輯,並制定相關的標準。

《造型基礎(語境)》通過運用相同的繪畫元素進行大量畫面實驗,提升管理畫面的能力,從對自然的描摹轉向對自然的表達,學會重新觀看世界的技術與方式。

《造型基礎(運動)》強調對設計思維的培養,包括對問題維度的邏輯分析能力和逆向思維方法的整體掌控能力,強化學生對設計的把握力,並研究造型各元素之間的關係、法則。

創新設計學院全體學生結合專業課程或專業方向,以「疫情——設計向善」為主題,開展「重視家物,直面生活」創作。圍繞學生居家抗疫期的所見所感,重新審視平時因離家而生疏的原生家物關係,引導同學對居家時的抗疫事物、家庭記憶、生活環境進行「格物」審讀。展示學生們居家防疫期間的小型作品,強調居家學習、日常創作的切身經驗和創作熱情,並因此推演出系列創作。各班在結合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強調及引導圍繞疫情期間的各類生活態衍生子課題。

本次課程採取直播結合視頻會議的方式進行,建立線上授課的課程評價體系,採用多層次化方式展開。同時使用石墨文檔、釘釘文檔等共享功能,進一步提升學習進度的透明度,了解自主學習進度,評分標準在考勤、作業評價等基礎上,增加學生演講力、行動力、責任感、課堂感知力與自評,以此提升課堂參與情況與學習討論氛圍。

學生作品:

作品名稱:指甲剪系列 作者:王明耀

作品名稱:遠望的電線桿系列 作者:陳奕凡

作品名稱:歲歲念 作者:張辰璐

作品名稱:虔誠 作者:沈可一

作品名稱:窗外之外 作者: 楊敬一

作品名稱:消毒 作者:胡許恆

作品名稱:茶葉的舒展 作者:張欣元

作品名稱:紙杯運動 作者:樓慕良

作品名稱:編織與連結

作者:董俊研、徐思慧、顧欣怡、嚴心格、洪文姝

作品名稱:居家隔離(視頻截圖)

作者:方雨軒、文育翥、陳溢凡、胡晨

二年級課程案例:《視覺策略》

課程名稱 :《視覺策略》 Visual Strategy

課程時間 :2020年03月23日起 共六周

授課對象 :創新設計學院本科二年級

指導教師 :韓緒、陳華沙、俞佳迪、蔡文超

課程介紹:

《視覺策略》是創新設計學院數字媒體藝術方向的專業核心課程,本課程以「設計向善」為總題,它承接著文字符號、圖形傳達與信息編排三門視覺元素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策略思維進行視覺表達的規範性與開拓力。把視覺表達和社會話題相結合,融合設計人文與設計批評,構建視覺實踐的結構系統,並訓練學生對於視覺符號意義生產的理解及意識形態功能的塑造,關注視覺策略的社會價值。

本課程圍繞「國美戰疫」中的「設計向善」這一視角,運用視覺語言參與疫情期間的社會話題討論,探討視覺策略與事件感知之間的關係,解讀兩者之間的相關性。運用策略思維,進行事件解讀與視覺生產,提煉視覺觀點與論據,進行視覺辯論,注重抽象視覺的介入性與發動性,強調視覺呈現的交互性。課程涉及視覺審美與感知、視覺分辨與採集、話題立論與策動、視覺交互與音畫、視覺輸出與標準等多層次的環節訓練。

學生作品:

01

< 人人一米五 >

劉宇軒 / 梁家瑄 / 萬勝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原有的生活,在這樣特殊的時期需要有與之相宜的應對措施。疫情之下的公共場所,保持科學的安全距離有助於從傳播路徑控制病毒的傳播。作品希望用視覺的方式對大眾進行引導,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拉開距離,以打造超級符號的方式輸出「身遠心近,人人一米五,保持安全距離」的概念。

02

< 劇餐 >

金心怡 / 龐婕 / 張凱妮 / 汪子慧

突如其來的疫情危機為各行各業帶來難以預料的衝擊,包括劇院在內的所有影視相關行業也由此陷入了「休眠期」。「如何為面臨失業的劇院尋求新的發展環境」成為了我們的議題:如何在非面對面的情況下,進行有效的排練溝通?或徹底顛覆傳統排練的概念,將排練成為戲劇的賣點,由此進行視覺推廣。在這個過程中,觀眾可以參與到劇本的排演中,使劇本產生無數種可能,成為一場視覺與敘事的線上大混戰。

03

< 疫情物語 >

王驍勇 / 李鵬輝 / 李瑞妮 / 雷振傑

COVID-19如同一面照妖鏡,映射出失衡世界的疫情現形記。在事物本身的恆定性與自我本體的恆定性雙雙被打破的時代,我們難以對「意義」作出決斷,糾纏互聯的萬物與我們的關係飄忽不定,意義漂浮在空中。

意義的失衡帶來利益的失衡,諸般的失衡關係表現在每日讓人匪夷所思的新聞標題中。而大量抗疫海報作品表現的視覺認同、審美、圖文轉譯的層次問題背後,更是一種詞與物、物與物之間的轉譯失衡關係。作品希望對疫情中出現的物象以變形、戲仿、雜交、組合等手段來進行語境、語源、語義的分析與處理,用文學性質的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賦予「物象」新的「詞彙」含義。作品中全部的文案都來自於周圍人對於疫情真情實感的書寫,有些是同窗好友日記,有些是父母、老師隨筆,有些是學長學姐的創作計劃,甚至孩童的塗鴉。

這些天真、純粹的語詞,與疫情下的隱喻之物,構成了這個失衡世界下的「疫情物語」。

04

< 十四天 >

陶亮潔 / 王青松 / 胡小瑤 / 陳韓迅

人們的恐懼大抵分為具象和抽象兩類。前者作為動物自我保護的本能驅使存在,而後者則是受到後天事件的影響產生。比起那些有著具體形態的恐懼,病毒細菌,更是讓人防不勝防。而往往面對這些看不見的敵人,人們需要加固防禦的並不只是自己的軀體表殼,同時也在以不同的方式試圖穩固自己的內心。政策的部署、文化的差異、經濟的支撐,也讓我們看到世界人民對待這次浩劫的不同姿態。就此我們選取了在疫情中人人皆知的一個規定:病毒存在潛伏期,故隔離至少需要14天,作為一個採樣以及創作的基礎。以分解重組的形式,客觀地再現這一路以來人們身處這場災難之中的狀態,並以這些抽象的方式去紀念、警示、紀錄人類面對病毒、面對自我、面對他人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

http://site-2519347-1017-6657.mystrikingly.com

05

< 失真空間 >

郝思琪 / 郭姝怡 / 楊燕彩 / 臧宇南

疫情期間,足不出戶的我們依賴網絡獲取信息。每遇如此大事,信息便混雜謠言紛至沓來。處在漏洞百出的對話空間中,我們更容易喪失辨別的能力。因此作品構築了3D信息失真的空間,在空間中通過一系列測試機制對信息的理解度進行自我診斷,希望藉此作品喚醒大眾對於理解和辨別信息的重視。形式上,3D模型空間的使用為視覺帶來了交互的介入,從而營造出更真切的沉浸式體驗。

https://720yun.com/t/0fvks9dbgrh

06

< 分歧者計劃 >

張淑佳慧 / 羅雨琪 / 張可璟 / 何金澤

從疫情開始,網際網路的每個角落、每時每刻都會新增大量對疫情、源頭的討論。每個言論背後或是有它的立場,或是有心者散布的謠言,而群眾在此過程中不斷被這些言論左右看法,造成謠言的傳播、輿論的偏向等惡劣影響。我們希望通過作品喚醒人們心中的判斷力,以免輕易被網絡言論所左右。於是作品構建了「分歧者計劃」,此中我們扮演試圖掌控輿論的邪惡組織,「教唆」參與者以固定立場採用各種手段來傳播輿論。以此來表現輿論是如何被操控的,從而提醒人們保持自己的判斷力,不要輕易被網絡言論所左右。

https://a10000624.wixsite.com/divergent

創新設計學院的師生們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經歷了居家隔離、封城防疫,雖遠隔萬裡,也時刻關注著起伏不定的疫情,關心著遠赴前線、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師生遁於牆內,心懷現實,筆耕不輟,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記錄下抗疫前線的故事和居家學習的日常,唯其細小,唯其簡樸,都鐫刻著我們生活和生命的真實信息。

來源 |創新設計學院

編輯 |胡心雲

原標題:《眾志讚歌|中國美術學院抗疫主題性創作進行時——創新設計學院團隊創作記》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眾志讚歌」抗疫主題版畫——《最美背影》創作回顧
    捐贈儀式《最美背影》在邵逸夫醫院的展示效果圖2020年7月7日下午,《最美背影》作品捐贈儀式在浙江省邵逸夫醫院下沙院區舉行: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第三工作室創作團隊將抗疫主題作品——《最美背影》黑白木刻版畫贈予邵逸夫醫院。
  • 用畫筆譜寫時代讚歌 中國美院致敬抗疫英雄展開幕
    5月19日,「眾志讚歌——致敬抗疫英雄暨中國美術學院線上教學展」在浙江杭州開幕。 此次展覽分為眾志成城、國美戰疫、線上金課三個板塊,板塊一「眾志成城」以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海報設計、插畫等形式展示國美師生表現戰疫一線人員群像、戰疫工作現場、戰疫集體宣誓等的戰疫主題創作。
  • 《中國文化報》刊發黨委書記錢曉芳文章:擔當責任,以熱愛唱響讚歌
    為秉承「大義在胸、大愛在心、大責在肩」的精神擔當,用手中的畫筆譜寫中華民族眾志成城的生命讚歌,學校於5月16日舉辦「眾志讚歌——致敬抗疫英雄暨中國美術學院線上教學展」 ,以此獻給舉國上下戰鬥在前線的抗疫英雄,讚頌無數醫護工作者「樸素的執守」。
  • 馮遠:持守與開新——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變革進行時
    上海美術學院的「不變」,就是堅持黨和政府的教育方針,人才培養的宗旨目標不能變;培根鑄魂、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初心不變;尊重教育教學和科研創作的規律,服務上海紅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創新文化和城市社區、鄉村文化建設的方向任務不變。上海美術學院的「變」,就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順應時代需求,改革創新激發活力。
  • 中國美院致敬抗疫英雄展開幕 逆行者觀展亦落淚
    5月16日,中國美術學院(下稱「中國美院」)院長許江說。當天,「眾志讚歌——致敬抗疫英雄暨中國美術學院線上教學展」在浙江杭州開幕。展覽現場。 童笑雨 攝據悉,此次展覽分為「眾志成城」「國美戰疫」和「線上金課」三部分,有近萬名中國美院師生參與,作品包含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海報設計、書法、短片等形式。
  • 天津美術學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首屆花鳥畫精研創作班招生簡章
    天津美術學院是我國最早的公立高等學府之一,至今已有一百餘年辦學歷史,擁有一批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在校任教。藝術創作研究中心為學校教學、科研、管理三大組成部分之一,致力於藝術創作和研究,擁有強大的科研和創作力量、雄厚的師資團隊以及科研資源等,為學校科研創作、理論研究等工作的強大創新創作平臺。
  • 第九屆黃君璧獎學金評選在中國美術學院成功舉行
    評委會特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原院長楊曉陽擔任主評委。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孫旭東、中國雕塑學會副秘書長錢曉鳴、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專家團隊及校學工部、研工部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出席終評會,對參評作品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評審。
  • 第二屆「生命之美」中國美術學院&西湖大學聯合藝術創作展順利開幕
    12月22日下午,第二屆「生命之美」中國美術學院&西湖大學聯合藝術創作展在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南苑展廳成功舉辦。本次展覽由浙江省教育廳宣教處指導,中國美術學院和西湖大學主辦,中國美術學院學工部和西湖大學教務與學生事務部承辦。展覽注重藝術與生命科學的交叉、創新與融合。繪畫藝術、雕塑與公共藝術、跨媒體藝術、設計藝術、手工藝術、影視與動畫藝術、藝術管理與教育、創新設計等方向與西湖大學人工智慧、生物工程、生命科學等方向跨專業交流融合。
  • 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上手鑄造 熾熱煉心」黨建品牌系列活動...
    1月14日下午,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上手鑄造 熾熱煉心」黨建品牌創新建設研討會在象山校區舉行。會議圍繞「黨建與育人」「特色黨建品牌建設」以及「黨建工作中專業特色的實踐與探索」等議題展開研討。
  • 2020畢業季 | 四川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學院畢設專題來了!!!
    在這個多種類藝術展示的平臺,wuhu動畫人空間希望能讓全球不同院校的師生通過展映的作品進行相互交流,同時也讓更多創作人擁有屬於自己展示的舞臺。在這一期,來到wuhu展示畢業作品第十九彈的是四川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學院的小夥伴們!
  • 課堂秀|創新設計學院第二季國際聯合設計教學工作坊即將啟動
    全 面 啟 動YOUNG to young 是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設置在第三學期(又稱小學期)的國際課程項目,是中國美術學院首次嘗試區別於傳統教學單元的跨班融合的全球聯合教學實驗。2018年底,受邀參加蘇州國際設計周,任「青年設計師在蘇州」沙龍主講人及「Reflecting Garden」聯合策展人。2019年2月至今,在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參與人文基礎和造型基礎的課程教學。
  • 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舉行「上手鑄造 熾熱煉心」黨建品牌活動
    1月14日下午,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
  • 北京電影學院-美術學院(2021級)最新考研信息及真題
    動畫考研推薦之北京電影學院-美術學院注北京電影學院有三個學院涉及動漫相關專業:動畫學院,美術學院,中國動畫研究院。以下信息僅針對「美術學院」。>一、招生專業與方向(美術學院/專碩/藝術碩士)電影專業電影美術創作方向招5人(含推免2人)方向介紹:電影美術設計方向是美術學院的核心學科專業方向,具有「電影」、「美術」、「設計」等跨學科研究脈絡與實踐歷史
  •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設計創意團隊服務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設計創意服務團隊承擔「和動力——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設計創意服務工作。設計創意團隊專業教師帶領研究生、本科生,對本次展覽的展示空間系統設計、視覺系統設計、發布會整體視覺系統設計、開幕式舞臺美術與影像設計、媒體宣傳與策劃、文創衍生品設計等進行了系統化設計,設計項目近500項。
  • 【名家談藝】原廣西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二級教授 柒萬裡講座採訪實錄
    >講座與作品(創作草圖)點評——原廣西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二級教授 柒萬裡講座採訪實錄        6月12日晚在柳州文藝沙龍,由柳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柳州市美術家協會承辦,柳州貝利影像俱樂部協辦的題為 「 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 」  主題美術——創作講座與作品(創作草圖)點評活動,邀請到了原廣西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
  • 美術學院(中國電影視覺藝術研究院)導師介紹
    >電影美術設計、電影美術創作實踐。該片2008年獲希臘第二屆國際殘疾人藝術電影節「原創與創新獎」,2009年獲中國華表獎「優秀紀錄片提名獎」;實驗電影《先有嵩山,後有禪宗》任導演。主要研究方向電影衍生產品設計及研究、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設計創新人才培養研究個人研究、創作、獲獎美術作品複評入選「第12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主持央財項目「工業設計專業與人機工學實驗室建設」,設計作品獲中國(崑山)國際創意設計大賽
  • 交集之域——中國美術學院&西湖大學卓越碩博跨年展啟幕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美術學院研究生會 ,作者中國美術學院 他代表西湖大學祝賀兩校研究生在年末聯合籌劃這次展覽開幕,對此次卓越碩博跨年展的舉辦形式和創新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對展覽現場兩校學生合作的作品、駐地創作的作品和研究生優秀藝術作品都表示了深厚的興趣,希望兩校研究生們繼續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科聯合創作交流。
  • 說說中國的九大美術學院
    在中國有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八所獨立建制的專業美術院校,通常稱為"八大美院"。另外,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於1999年11月20日併入清華大學,更名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加上原來的八大美院,行業裡認可的美術學院共有九所。
  • 2020中國美術學院大學生創意生活節總結回顧
    序章初冬,略帶寒意的朦朧細雨中,由中國美術學院團委主辦、中國美術學院學生會、社團發展中心和各二級學院學生會承辦的年第四屆大學生創意生活節暨第十六屆學生作品展賣會順利結束期待在下個初冬再與大家相會 2020大學生創意生活節組委會主辦 | 中國美術學院團委
  • 【中國八大美術學院排名】
    他同徐悲鴻以來的歷任院長,藝術思路不大相同,如果能夠貫徹並延請八方精英進行實質性的參與,有望造就新型的學風與畫風。目前決定中國美術走勢的人物,幾乎有四分之一來自這所學院。數年前我到杭州,見校舍陳舊不堪,影響了我對它的評價。據說新校區規劃宏偉,在八大美院首屆一指。許江在創作、寫作和演講上屬於通才。[和江澤民又有親屬關係。]他曾經是趙無極學習班的成員,1988年起出訪德國兩年,辦學思路超前。許江的平民意識和成人之美的作風,使他在各個層面的口碑都不錯,有利於美院廣結人緣和網羅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