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數字,準確的說是一個年齡數字被不斷提起--三十。已經成為茶餘飯後,好友聚會上的談資。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三十而已》和早前的網綜《乘風破浪的姐姐》的大獲成功產生的連帶效應,造就的話題吧。看了大概兩集「姐姐」,之所以看,其實是衝著陳松伶去的,多少帶著幾分對少年時光的顧盼。年少時曾是TVB的鐵粉,當時被《笑看風雲》裡的林貞烈,《天地男兒》裡的方巧蓉迷得神魂顛倒,以至於房間裡都貼滿了她的海報,真正的「夢中情人」。時過境遷,看著發福了的松松,除了唏噓便是對時間的恐懼,看來誰都逃不過歲月這把殺豬刀啊。
話題扯遠了,其實對節目中絕大部分的姐姐其實並沒有太大感覺,甚至有的只能說是妹妹,卻擠在姐姐堆兒裡,讓我這個年紀甚至更年長的人看了覺得有點發笑。節目組的定位很明確,必須是三十以上的年紀,在影視圈或者娛樂圈有一定經歷閱歷或者曾經輝煌過的女明星。其實理解節目組為了讓觀眾群體更大,節目有更大的寬容度,所以姐姐們的年齡跨度才如此之寬,有剛過三十的,還有已經「知天命」的,可以說涵蓋了至少三代觀眾。欄目的初衷不難看出,「三十而立」嘛,到了三十就可以安身立命獨擋一面了,就可以稱之為「姐姐」了。但究竟什麼是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其實這段話出自《論語》,孔子當年對於年齡階段的劃分是非常明確的。原文是這樣說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這段話其實是孔子對於自己一生的回顧。對於「而立」,歷代的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云:「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經立也。」這裡說的立是學問,是說學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像我們現在說博士畢業了。南宋朱熹認為「三十而立」指的是立道。他借用程頤的觀點,解「立」為「能自立於斯道也」,並認為「三十而立,有以自立,則守之固而無所事志矣。」也就是說,三十歲的時候,對人生的道理了解得比較多了,能夠做什麼事情都符合道,這樣就比較容易實現志向。伯峻在《論語譯註》中也認為「三十而立」立的是禮。他對「三十而立」的解釋是:「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
對於各家的理解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三十而立」逐漸演變成了三十歲要成家立業,安身立命,有穩定的工作,穩定的收入,穩定的感情。這句話成為了很多家長教育即將三十歲的子女的口頭禪。但是可以看看身邊的三十歲左右的朋友,即使滿足了上述的條件就真的立住了嗎?我覺得不盡然。就拿我本人來說,三十歲其實和十幾歲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按照長輩指引的方向去走,只不過是把原本的學校環境變成了工作環境和家庭環境,依然是按部就班,人云亦云,並沒有形成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承擔責任的能力,所以能說是而立嗎?聯想到最近看的電視劇《三十而已》,身邊大部分人(無論男女)都和裡面的鐘曉芹一樣,還是個沒有長大的孩子--「巨嬰」,雖然也成家了,獨自生活了,可並沒有立起來,還是活在父母的光環籠罩之下。直到她經歷離婚、事業上的挫折,才讓她成長了,變得堅強了,變得會獨立思考了。當然,電視劇裡的顧佳是生活中的強者,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她也並沒有經受過太大的挫折,真正經受了家庭的變故之後,才讓她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王漫妮亦是如此。所以我理解的「三十而立」不僅是時間概念,更是人生的歷練,人生的經歷。在某個年齡階段,要有生活的歷練,才能真正的成長,才能脫離原來的依賴心理,讓自己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有承擔責任的勇氣,我覺得這樣才是有了「立」的底氣。其實我覺得現在的社會,三十歲能夠有這樣的底氣是很難做到的,大部分三十歲的人還是個大孩子。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該經歷的也總會去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