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十立什麼、四十惑什麼、五十知什麼?

2021-01-18 騰訊網

編 / 國學君 圖 / 網絡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三十立什麼?四十惑什麼?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六十耳順,看透了什麼?七十從心所欲,應該怎樣去做?這是關於人生感悟的最好解讀!

三十立什麼?

01. 立身

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它應包括:思想的修養,道德的涵養,能力的培養三個方面。自強是立身之本,別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資助上,寄托在別人的幫助上,那都是軟弱的表現。立身是對每個人立足於社會最起碼的要求。

02. 立業

立業就是確立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三十的人應該有比較固定的職業了。從事每項事業都要有本領,按現代話講就是有一技之長。這是為生的必備。

03. 立家

立家就是應該有了自己的家庭,當今社會激烈競爭,推遲了年輕人組建家庭的時間,但我還認為三十歲立家已經不早了。

三十而立是對年輕人的起碼要求,可現實卻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的距離,這當然和國人對孩子的溺愛及就業壓力有關,這也是中國特色吧!

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

01. 對外,他明白了社會

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離不開社會,社會越進步,人們對社會的依賴度就會越高。四十歲的人,不再年輕,生活的經歷多少磨去了些激情,多了沉穩,挫折讓他明白了,人和社會的關係就是個體和群體的關係,個體是群體中的一分子,個體左右不了群體。

02. 對內,他明白了自己

所以,所謂成長是內心在歷練中的逐漸強大,所謂人生的歸位是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內心的能量。有理想,想是應該,但關鍵在打理,去實踐;有願望也可以,關鍵在於切合實際;有作為,關鍵在適度。

03. 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

首先,他必須做好自己的工作,這不單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為社會所做的貢獻,是必須盡到的社會責任,只有每個社會成員的辛勤工作,才換來整個社會的進步;

其次,四十歲的人,其父母年齡都大了,做為四十歲的人,必須承擔起贍養老人的家庭責任,盡心盡力儘早去盡孝;

還有,四十歲的人,子女都處在學習階段,培養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既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為社會延續和發展所應盡的社會責任。

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

01. 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不怨天

三十歲時,大多數人的人生軌跡是曲折的,是跳躍式地上升,四十歲的人生軌跡到了高峰,五十歲的人生軌跡就相對平穩了。如無特殊情況,很難再出現大的波動了。五十歲的人,走過人生的大半,他們正處於人生最清醒的階段,他絕不會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現實。

02. 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

經過二十多年的打拼,有了事業,無論他從事的職業是什麼,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在專業水平、技術水平、還是經驗、決策能力以及個人修養等諸方面都達到自己人生中的相當高的水準,可以說具有了一定的實力;再者,經過二十幾年的磨練、有了豐富的閱歷,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03. 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責任,不懈怠

五十歲的人,還沒到退休年齡,但也不是遙不可及,這時,都會想到要繼續工作十年,還要盡到社會責任;五十歲的人,其父母都年邁了,時常為老人繁雜、瑣碎的生活雜事去奔波,因為他們還要盡到家庭責任。

六十耳順,看透了什麼?

01.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人生

人生就是三個時期:從出生到走向社會之前,是學習各種知識,學習本領,我稱之為生長期;二十歲左右工作到退休,這四十年左右是工作階段,為社會做貢獻,為家庭做貢獻,贍養老人,撫養子女,我稱之為貢獻期;從退休起,從以社會角色為主轉到以家庭角色為主,享受養老金,享受子女的撫養,我稱之為收穫期。

02.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生命

生命,生命是有生才有命,生決定和影響著生命,所以六十歲的人,好好生活是最重要的,健康快樂地生活,不但可以減輕子女的負擔,也是對社會一種貢獻,起碼可以減少醫藥資源的消耗。

03.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名利

在工作時,所從事事業中的角色,決定了自己的社會地位;退休了,相應的角色也變化了,從以社會角色為主,轉變成以家庭角色為主了,相應地把原有的角色還給了社會,例如,你工作時是什麼處長、科長、主任、工程師、教師、醫生……退休了,就一個稱呼:退休人員。

七十從心所欲,應該怎樣去做?

01. 從心所欲要順其自然

對外界,沒什麼抱怨了,養老金多少不計較,孩子是否常來不在乎,對物質生活沒過高要求,能吃好就行,房子不在大小,夠住就可以,對自己,有興趣的事,就去做,對別人的看法不顧忌,對身體的衰老不驚慌,對死亡不恐懼,一切順其自然。

02. 從心所欲要隨遇而安

面對生活各種遭遇都坦然面對,遇到高興的事,不過度興奮,遇到悲傷的事,要儘快擺脫傷感,不管是遇見什麼事,都是保持從容安定的心理狀態。

03. 從心所欲要不逾矩

從心所欲並不是什麼也不管,要不逾矩,要合乎規矩,對哪些事要合乎規矩呢?我認為就是三個字:情理法。

相關焦點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
    導讀: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
  • 三十而立什麼、四十不惑什麼、五十而知什麼?
    四十不惑,惑什麼?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六十耳順,看透了什麼?七十從心所欲,應該怎樣去做?這是關於人生感悟的最好解讀!01三十立什麼?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它應包括:思想的修養,道德的涵養,能力的培養三個方面。
  • 四十惑不惑,真正的意思是這樣的
    四十不惑出自孔子的《論語》。《論語》裡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一般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是:直到四十歲才不猶豫三十歲想好要幹的事,才不感到疑惑,才堅定要去做。我今天重讀《論語》,忽然明白了四十不惑的另一層意思。人到四十,並不是什麼事都明白,什麼理都懂,更不是40歲了事業有成。當今社會,40歲正值盛年,好多事情甚至才開頭,當然也就有更多的艱難和困惑。30歲還是瘋玩的年齡,到了40,其實困惑才開始,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怎麼去做。面對這些人生的困惑,我們怎麼會不感到迷茫困惑呢?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含義
    二、天命要知生什麼是「知生」,在儒學的早期,生的意義就是成仁,成仁就是為了真理不得不死,即所謂的「殺身成仁」,在後期儒學大師孟子時,提出的「捨生取義」,其本質上是一致的,所以要知道生,從天命中悟到生的社會價值。
  • 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
    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一日一善,日日行善,眾人向善,幸福永遠」。大家早上好!新的一天開始了,這裡是紹興市爐峰慈善聯合會與紹興朗誦群聯合舉辦的《慈善文化平臺》。我是今天的主播依凡。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由和暢供稿的《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
  • 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什麼天命
    孔子說,人生五十而知天命,那知道的是什麼天命?這種理解和答案因人而異,而且見解多且不同。有人說是知道了自己以後的人生該怎麼過?也就是說知道了上天給自己是怎樣安排了?有人說50歲的人對事情不再有追求,對榮辱不再關心;但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知天命,應該是兩層意思,一層是人到了50歲,已經快從中年步入老年,應該徹底知道自己了,知道自己在這個時代和社會的位置,(不是地位)十歲以前可以混沌無知;二十歲可以懵懂輕狂;三十歲可以對自己非凡幻想;四十歲可以對自己抱有半醉半醒;但到了五十歲,那就該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塊什麼料,有多大的能量。
  • 男人「三十而立,立什麼?四十不惑,惑什麼?」
    我們常說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有人只知道這句話,但對這句話中的含義卻不是太知道。男人三十而立,立什麼?四十不惑,惑什麼?我想應該和大家探討一下。男人三十而立,立什麼?四十而不惑,惑什麼?惑什麼就是你對什麼還疑惑,或者說你懂得了什麼?明白了什麼?我想男人到了四十歲,也應該明白三方面道理。
  • 30立什麼、40惑什麼、50知什麼?這是我看過最好的解讀!
    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人到了四十歲,咀嚼了事態的冷暖,感懷了歲月的無情,往事悠悠。其次,四十歲的人,其父母年齡都大了,作為四十歲的人,必須承擔起贍養老人的家庭責任,盡心、盡力、儘早去盡孝。還有,四十歲的人,子女都處在學習階段,培養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即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為社會延續和發展所應盡的社會責任。四十歲的人,是人生輝煌時期,也是為社會和家庭貢獻最大的時期。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 「五十而知天命」。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詳解:給所有曲解孔子的人(5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四十不惑,惑什麼
    四十不惑,惑什麼人生到了四十這個階段,經過了十多年的打拼,人生不再迷茫疑惑。人生基本上進入中年時期。此時我們對外明白了社會,對內明白了自身。到了不惑之年,首先明白的是這個社會。只有真正明白了社會,明白了自己,明白了人生才能真正做到四十不惑。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看完增智慧了!
    人們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會事先和家裡人商量一下,聽聽他們的意見,這是因為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這個人的人生閱歷也會逐步增加,當人們到了一定年齡段,就會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事,孔子說五十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 四十不惑,你還惑嗎?
    風塵荏苒,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晃眼就已經四十多歲了。小時候的精靈古怪,年青時的熱血澎湃,早已不再,已經成為過去式。在時間這雙推手面前,我們越加故意的喜歡這句話: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我們在生活孔子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我才知道四十是不惑之年。什麼是不惑呢?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劉成庚解讀:孔子說:在我十五歲的時候就要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撐握的知識與經歷可以做到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明白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著心裡的想法去隨意去做事,不會不合理。
  • 孔子的五十知天命:應領略時代的使命
    原標題:孔子的五十知天命:應領略時代的使命  「天命」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用得最多的語彙之一。孔子說 「五十知天命」。對於天命一詞,多數人認為是上天賦予人的使命。但孔子的天命觀蘊含著更豐富的內涵。   《詩經》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即歌頌天命深遠不息,文王也勤於天命不息。
  •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忙碌半生的你,知天命嗎?
    「五十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段話是孔子的人生感悟。從生理角度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體盛衰的總規律。
  •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那些走心的期貨感悟
    孔子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所以說三十而立也只是說你只不過是剛剛入門罷了四十而不惑所謂四十不惑,就是指從「知道」到「做到」的提升。三十而立的時候你應該明白舍與得,只有明白了舍與得你才能不再受到市場的誘惑。
  • 「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指的就是明確了自己追求的目標,給自己的人生確立了方向,從三十歲開始努力。努力十年之後明白了生命的真相,才「四十而不惑」,不再迷惑、不再彷徨猶豫。繼續努力,在五十歲就達到了「知天命」。知天命就是開悟了,所以孔子是在五十歲開悟的。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不知不覺三十而立,後知後覺四十不惑!四十不惑,可以有多種解釋,但有一種解釋是必然的,那就是人經過了少年的輕狂幻想,青年的瘋狂夢想後,到了四十歲方開始醒悟,原來自己是多麼的無知,多麼的太把自己當回事。四十不惑,不再迷信任何人、任何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浮華褪盡,塵慮盡滌。沒有了童年的懵懵懂懂,沒有了少年的意氣風發,沒有了青年的年輕氣盛,不知不覺中,步入了中年。四十不惑,說得是判斷力,特別是對自己的判讀:你是誰?你有什麼?你要放棄什麼?人生需要找到正確的方向才能把人生過正確,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稟賦和領域。
  • 男人四十惑不惑
    歲月催人老,中年大叔滿臉的油膩和胡茬分明的寫著無奈——四十歲,怎麼還沒長大就老了!  古人講「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其實這是孔子學習《周禮》從「立」到「不惑」到「隨心所欲」融會貫通的過程。從狹義和通俗的意義來理解「三十而立」就是成家立業。「四十不惑」則是沒有疑惑。問題是,這個「惑」到底是什麼?如何才能「不惑」?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什麼年齡該做什麼樣的事一直都是中國人世代遵循的規矩,那麼什麼又是適當的年齡呢?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