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塵荏苒,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晃眼就已經四十多歲了。小時候的精靈古怪,年青時的熱血澎湃,早已不再,已經成為過去式。在時間這雙推手面前,我們越加故意的喜歡這句話: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孔子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我才知道四十是不惑之年。什麼是不惑呢?對事情能做到明辨不疑就是不惑;或者直接就是四十歲的代稱。在生活這片海洋裡飄泊了四十多年的我,對不惑的理解是:被置納於生活的正常軌道上,上有老,下有小,負重前行,不動搖,不退縮。在人生這個階段能平安渡過,就是福氣。誠然,如果能那樣,當然最好。可是人生無常,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有各的坎坷,各有各的不幸。根據遞弱代償原理,社會越發展,競爭越激烈。沿海地帶的廠子裡,建築工地中,貨車車頭內,快遞三輪上,小區物業裡,水滴籌名單上……社會大浪把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衝刷到了如此的空間。
四十多歲是黃金年紀,歷史上湧現了太多的風流人物。項羽甚至在三十多歲就坐了霸王交椅,大丈夫功成名就,當衣錦還鄉,榮歸故裡,否則就是錦衣夜行,霸王如是說。劉邦四十多歲天下一統,回家沛縣,宴會耆老鄉黨,減賦增糧,酒後作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終究是不學無術,只此三句。但仍不影響流傳千古。近代太祖也是四十多歲坐鎮燕京中南海,氣定神閒吟唱: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時勢造英雄,登上山頂的畢竟只有那幾個人,平民百姓除了膜拜,只剩仰望。
一場新冠疫情,扯下了我們自圓其說能坦然生活的遮羞布,硬生生奪走了我們自信的拐杖,做企業的因重債從樓頂縱身一躍,做工的討薪拔刀相向,做夫妻的分道揚鑣……畢竟是個案,南北極之外,黑夜畢竟不會太久。我們被生活外,我們還能生活,付出極大努力之後,我們肯定能自嘲:嘿!哥們原來還會生活!然後撿起斑斑駁駁的理想畫虎類犬,頤養天年。
七、八十年代,見面打招呼:你吃了嗎?能吃飽飯的人往往趾高氣揚回答:吃了哩!今天碰面,我想問:你還惑嗎?但願我們人人都還能有那份傳統的趾高氣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