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2月7日清晨。地點:重慶街頭一個有著微光的角落。我站在輕雨和迷霧中,點燃一支煙,望著靜靜的街道出神。寂靜的街道上,連細雨都開啟了潤物無聲的模式,變得毫無聲響。習慣早起的我,突然想出來靜一靜,於是就產生了篇首的一幕。
都說酒精可以麻醉一切,無論開心也好,不開心也罷。幾杯酒下肚,隨著大腦思緒的升溫,就會發酵出一種神奇的效果。會讓人暫時忘記煩惱,忘記憂愁。撕掉虛偽的面具,找回人類原有最寶貴的那一點原始野性。
但是酒醒了呢?原本的虛幻二次元世界也隨著酒精一起揮發乾淨,我們仍需認認真真的戴好面具,收拾妝容,回歸到現實世界之中。四十歲之前,看不懂中年之惑,四十歲後,看不懂惑從何來。這幾天在空閒的時候一直在考慮中年之惑這個命題,卻越思越惑,沒有辦法,只好在這樣一個清晨去想辦法解開這些惑。
站在街角,其實什麼也沒想,就想這麼靜靜的呆著。因為想也想不出什麼頭緒來。慢慢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身邊的抄手店開始營業,路上的行人車輛減減多了起來。不知道那麼多人,那麼多光如何一下子閃現了出來。身邊橋上的地鐵呼嘯而過,載著一車人的夢想駛向前方。再把人們分門別類的放在了一個個不同的站臺。對比一下此時與當時的感受,人生怎麼會不值得?最大的值得就是具有睜開眼睛看到這個世界的每個方面,體會每種感覺,從這個角度來看,沒有好與壞之分,只是心存感激。如果這麼認為的話,又哪裡還會產生什麼不惑的感覺呢?
在這個矛盾的命題中,我唯一能解釋的就是人在紅塵中,從生到死,就是一種體驗,一種修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自然不會讓你有過多的選擇,只會系統默認你按照它們寫好的劇本演下去。既然是劇本,就會有衝突,就會有矛盾,無論所謂的平凡還是偉大,皆在其中。所以我從不相信人定勝天,一時的成敗只不過是劇本早已設定好的情節,只是戲中人不能自拔而已。如果說奮鬥後的成功是喜悅的,那為什麼會留下淚滴,我不相信這是完全幸福的淚水,因為從淚水中看到更多的是經歷的艱辛和苦難,無奈和絕望。所以,人到中年,在完成閱歷的積累後,在完成思想的沉澱後,自然就會面臨惑與不惑的問題,惑的出現是正常的,而解惑之道確是各有不同。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的就是老穆經歷的,看到的惑與不惑。
先來說說我遇到的惑。「惑」是什麼?就是心中對現實和未來各種不確定性的組合。總體來講,我在工作、生活、身體、信仰上都遇到了各自的惑。當然也就自然產生了如何解惑的問題。但發現惑與不惑總是交替產生,循環往復。都說解惑的過程就是修行的過程,按照佛法的教義,也就是通向彼岸的過程。但是細細品味,我卻總是覺得,佛陀菩提樹下頓悟紅塵,立地成佛後,世間也就再也無佛了。
在工作上,經歷了三十而立後十年的苦修,以為到了不惑之年就再也無惑,哪裡知道,我們和孔老夫子的差距太大,哪裡是無惑,實際上是惑的進一步深化。在這個階段,我們一方面失去了年少時的銳氣和無所畏懼,另一方面卻還有著不甘平凡的雄心壯志,於是,第一重惑就來了。在這裡,惑其實就是一種自相矛盾,無法取捨的過程,於是也就有了對斷舍離的訴求。這時的狀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最大的惑莫過於高不成而低不就的落差感。求穩覺得不甘心,求變覺得風險大,於是就會有很多人陷入了我們口中所說的平庸階段。上下一對比,離退休還尚遠,後面年輕人追趕的勢頭正猛,一股無名虛火直衝腦門兒,惑就來了。
再看看第二重惑:生活之惑。到了這個年齡,該有的差不多都該有了,愛人、孩子、車子、房子。如果還沒有,實不相瞞,以後費點勁了。而且這個惑會比有的更大些?我為啥沒有?我為啥一事無成?這種自責心一起,甚至有的時候處理不好就變成悲了。在這個階段,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老人如果身體硬朗,孩子如果身體健康,那就是不定幾輩子修來的福氣。我們這一代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往往兩個人背負著三個家。今天害怕老人身體不舒服,明天擔心孩子不上進。醫院和各種教育機構成了周末最熟悉的「休閒」區域。這個時候最大的惑是:何為自我?每天入睡前和睜眼後第一件事想的是今天全家的開銷準備好了嗎?孩子要出國的錢準備好了嗎?今天晚上要再和他談談上學的事,父母家好長時間沒回去了。我想這些場景很多朋友都感同身受。
人到中年,思想進入了成熟期,不是不會生活,二是應該可以生活的更有質量。但是在這個階段,時間往往又成了最大的敵人。因為在此時,你已經不是全為自己活著了,而是為了那份沉甸甸的責任。如果有再要個二胎的想法,可以這樣思考一下,好不容易快衝出所謂的牢籠,幹嘛非要把自己二度套牢呢?等到這個小的長大了,第三輩人又差不多準時來報到了,真的要把我們折騰到那個小盒盒裡才算使命的終結嗎?所以這個時候的男人,會有兩個選擇,一是把煙戒掉,開始維繫自己的健康,因為使命太重。另一種是喜歡在回家前在車裡默默的抽上兩根,在煙氣中讓自己放鬆一下,把一天已經裝的精疲力竭的妝容再重新整理一下,而後毅然決然的推開車門,去繼續完成自己的使命。
再看看第三重惑:身體之惑。年過四十,再健碩的我們也會發現,身體機能的衰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呈逐步下降的趨勢,這是不可逆轉的。身體機能的下降不僅僅是各項運動能力的下降,更是會極容易疲勞,也會對精神產生影響。進而對工作和生活產生影響。相對於其他疑惑,這一點對於個人而言是至關重要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了它,啥都是沒有意義和基礎的。
那該怎麼辦?可以從三個層面予以解決。一是養生、二是健身,三是調心。養生很容易理解,簡單來說就是別再逞能,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該加減衣服的時候加減衣服,多學學黃老五行養生之術。也別怕人家笑話自己中年油膩,保溫杯配枸杞還是裝備上吧。每個人身體不同,性格不同,養生的方法也就不同,有人要動,有人要靜,本身都沒有錯誤,給您支個小竅門,可以按照自己的性格相反的反向來進行養生。比如愛吃肉,就要改成多吃素。比如您好靜,那就要加強運動量。這就是所謂的陰陽平衡之術,但是不是絕對哦。
健身對於中年人來說有點難,主要指的是堅持鍛鍊。因為生活和工作佔用的時間太多,時間似乎根本就不夠用。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堅持鍛鍊對於自身而言確實是好處多多。長期堅持肯定可以瘦身,一個瘦身成功的中年大叔,那魅力可是槓槓的。正如馮唐所言,在不惑的年紀還能穿上年輕時的牛仔褲,這本身就是一種成功。對於各項身體指標都有問題的同志們,堅持鍛鍊更是不二之選,譬如慢跑、譬如登山、譬如遊泳,兩年下來,我保證您各項指標均會得到有效地控制。最主要的是,經常運動會身體分泌出讓人感到快樂的多巴胺,每天早上我五點跑完步,我會發現一天都會很快樂,很清醒,這種美妙的感覺值得和大家分享。鍛鍊是個苦差事,也是萬般皆苦的一類,但是如果你打敗自己的惰性,得到的獎賞會讓你大吃一驚。
重點說說調心。按照中醫的理論,大多數疾病的根源都是來自於免疫系統的紊亂,也就是五行紊亂,心亂了對精神造成了影響,繼而會對身體的機能產生影響。相聲裡常說: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這絕對是至理名言。情緒是控制身體好壞的源泉,養生、健身的目的最終都是指向情緒的管理。當然並不是我們都能修的和仙風道骨的仙長一樣,看透世間事,愁不上心頭。但是我們要儘量鍛鍊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都是感情宣洩的工具,但要注意適度,一旦超越了度,那就成麻煩了,一切病因皆在其中。而調心的核心法門就是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豁達。事情來了,不避讓,盡力而為,不必刻意跟結果較勁。事情過去了就是過去了,也不用時刻掛在心頭,今天,明天還有幹不完的事等著呢。
最後看看第四重惑,信仰之惑。人經歷事情多了,就容易啥也不輕易相信,因為都見過。但也很奇怪,同時也開始什麼都信起來了,不然心裡總覺得空嘮嘮。我們姑且就把這種要信的東西稱為信仰吧。國人信仰比較雜?基本啥都信,啥都拜,你要是不靈,立馬轉拜別人。其實信仰,就是一種文明。佛也好,道也罷,基督、伊斯蘭、儒家等等,各有各的信仰,各有各的文明。也就是說,信仰之惑是不是就是文明之惑,是不是就是人類的終極之惑呢?
從總體上而言,文明對於我們來說覺得是一種福音。因為在早期,文明史人類拜託蒙昧和野蠻的工具。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進化的文明史,如果我們否定文明,那就是否定了我們自己。然而文明的發展必定產生權力。而權力的爭奪最終會演化成暴力。想想古往今來的每一次流血事件,何嘗不是都披著道義、文明的外衣,殘害對手、剝奪財富、悖逆人道呢?想到了這裡,不覺得冒了一身冷汗,我們是否還需要信仰和文明?當信仰和文明演化成一種追求虛偽的利己主義工具,我們又該如何?
面對這些惑,一次又一次讓自己陷入了深思,自己已經有足夠的勇氣面對已經發生和未發生的種種,但依然會被負面情緒所幹擾,所感染,依然在兩種極端的情緒中追求平衡。這種平衡是否說的就是佛家的我執、道家的無為、儒家的中庸呢?在目前的修行階段,我想可能是吧。於是在紙上寫了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九個字,作為自己修行的指南。但是總覺得還是缺了些什麼?但心中馬上浮出了自己的答案,於是我加上了三個字「人間氣」。整個這篇文章,其實就是因這三個字而生。也是想和大家分享的重點。無論如何修行,如果脫離了人間氣這三個字,那就變得有些形而上了。破我執是讓我們立眼於當下,過往不究,未來不望,做好當下的每個時刻。無為和無不為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到家的無為不是指無所作為,而是讓我們順應天道和自然的力量,順勢而為。中庸是讓我們外方內圓,做事講究技巧,注重平衡之道,不能陷於其中不能自拔。而這一切修煉,都要讓自己首先染上人間氣。
只有身在人間,精神在人間,才能有經歷,有歷練,才能遇到各種事情,增強自己的認知。在一次次經歷中,我們慢慢就會發生變化,這就是成長和成熟。慢慢的我們學會了不該去逃避事情,也無需去改變結果,要做的只是伸出雙手接納各種命中該來的緣。不管是怎樣的一段緣,都能去接受。如果沒有接受,哪裡又會來什麼領悟呢?想到這裡似乎茅塞頓開,自己陷入的所有困惑其實都可以歸結於心的困惑。所有的表象都是自己心所排演出來的一出出戲劇。我們所做的只是自己演給自己看罷了。我們自己既是演員,又是觀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些共同形成了一股氣,也就是我說的人間氣。在其中,不在其中真的很重要嗎?我們的痛苦在於我們會自覺或不自覺的給自己設定角色。但這個角色又偏離了自然之道。於是就形成了幻想,也就有了喜怒哀樂各種情緒。因為偏離了正途,那麼自然就會有迷惑。那麼解決惑的辦法就會回到自然的路徑上,該來的來,該走的走,全力而為每一個當下,其他的就交給老天吧。
橋上地鐵的轟鳴把我從沉思中驚醒,街頭上的人慢慢的多了起來。剛才心中的虛幻已經變得無影無蹤。只是記下了人間氣三個字。嗯,那還等什麼?身邊小店的老麻抄手剛剛出鍋,趁著熱乎氣先去吃一碗再說。對了,對了,我的手串呢?我的手串放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