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2021-01-08 利她智慧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劉成庚解讀:

孔子說:在我十五歲的時候就要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撐握的知識與經歷可以做到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明白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著心裡的想法去隨意去做事,不會不合理。

首先,這句話是孔夫子描述他自己的人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很多人十五歲開始立志,長大要幹這個,幹哪個,但很多都是錯的。但是又必須儘早立志,怎麼辦呢?就是要讓孩子儘量的犯錯與受挫折,只要不犯不可挽回的大錯就沒關係。

我在歷史上找到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人,就是諸葛亮,他在14歲那一年就立志要打敗曹操,因為諸葛亮14歲那年,他老家被曹操屠城,是劉備帶著400人來救下的,諸葛亮就潛心苦學兵法27年,等待與劉備一起把曹操打跨。

但是普通人,很難碰到有這樣重大的人生挫折,除非他老爸死了,就會經歷驚天動地的磨難,就能早年立志事業大方向。李嘉誠就類似這樣子早年立志,成就大事。

其中有一點非常重要,但凡是早年立志,在三十歲就能幹出大事的人,都是喜歡學習的人,都是從書堆裡爬出來的,都是經歷過重大挫折的人,幾乎沒有例外,李嘉誠是其一,李嘉誠就是非常喜歡的讀書,大量閱讀。孫正義也是如此,他有次生病住院,在醫院瘋狂閱讀4000本書。

做到三十而立,先要了解自己,雖然了解自己是世界上最難的事,但每個人必須儘快找到一種方法來了解自己,找到自己天性喜歡幹的事,確定大方向,想做事業,就怕沒有大方向,也怕方向錯誤。

到了四十歲,由於學習了大量的知識,經歷了重大挫折後,這時候看事物更加透徹,能看到事物的本質,而不是表面。《三重境界》裡有句話: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說的是人生成長的三個境界,到了四十歲,就到了看山不是山的時候。看事、做事能考慮較全面,行事較合理。

本質上,一個人如果早年立志,到了四十歲的時候,思維會更加單純,因為一直在這個領域做事,人自然會變得真誠,實在,單純。那為什麼很多人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反而變得複雜與老奸巨滑呢?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人生的大方向,做的事太多太雜了。

我知道一個實體店老闆,他是賣百貨的,他又賣衣服褲子,店前面還賣花生瓜子,看到沒什麼生意,又開始賣水果,你看,這樣子做事,思維能不混亂複雜嗎。人變得複雜,行事就容易不合理,甚至不懂道理。懂道理,其實也要講究緣分與天分的。

五十知天命。孔夫子五十歲的時候真正讀懂了《易經》這本講天道的書,孔子明白了什麼是天命,老子明白什麼是人道。

我在經歷過事業重大挫折後,我也特別喜歡看《易經》這本書,我在以前做事業順風順水的時候,我根本看不明白這本書說得是什麼,看來去看都好像有層迷霧,自從經歷過跌宕起伏的事業後,突然有一天就看得懂了,越看越喜歡看。如果你也有跌宕起伏的創業經歷,不防去看看《易經》這本書。有些書,真的需要一定的經歷才有資格看,否則越看越誤事。

說到「六十而耳順」,在讀《論語》第一遍的時候,這一句對我的印象是最深的。也改變了我的人生。我找合伙人只找有潛力成功,習性德性與我接近的人,絕不會妄想改變任何人。包括對待朋友也是如此,我如果看到朋友正在往錯誤的方向走,我只會提醒她一次,她不聽我就轉身。以前我是會強行拉她一把的,強拉就會連朋友都做不成。

孔夫子還說: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這些東西套用到運營企業,真的非常實用。這句話要是明白了,還能做到真正孝順父母,真正明白家和萬事興,也能做到。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歲,身體各方面的肌肉都有固定的記憶了,哪些事該做不該做,我想,都不用腦子想了,肌肉本身的本能就能記住,所以,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做後都會合理。

相關焦點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詳解:給所有曲解孔子的人(5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在村子裡,由於沒有過多的娛樂活動,老人們用來打發時間的方法也是十分簡單的,無非就是把聚在一起下下象棋、打打麻將、聊聊家常。
  •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那些走心的期貨感悟
    孔子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三十而立正是所謂「和」的階段、也是學會「舍」的階段。三十而立並不是說你就能在市場上獲利,相反我覺得三十而立的時候卻正好可能是你資金最匱乏的階段,所以你可能會一直持續一種虧損的狀態,甚至永無止境。
  •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原來出自《論語》?
    今天我們學習《論語》第二篇,堅持學習經典,提升文化品味,了解古代,指導未來。第二篇是《為政第二》。說的是治理國家的事情,估計是趙普喜歡研讀的部分,有哪些深刻道理,我們一起看一下。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不知不覺三十而立,後知後覺四十不惑!四十不惑,可以有多種解釋,但有一種解釋是必然的,那就是人經過了少年的輕狂幻想,青年的瘋狂夢想後,到了四十歲方開始醒悟,原來自己是多麼的無知,多麼的太把自己當回事。四十不惑,不再迷信任何人、任何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浮華褪盡,塵慮盡滌。沒有了童年的懵懵懂懂,沒有了少年的意氣風發,沒有了青年的年輕氣盛,不知不覺中,步入了中年。四十不惑,說得是判斷力,特別是對自己的判讀:你是誰?你有什麼?你要放棄什麼?人生需要找到正確的方向才能把人生過正確,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稟賦和領域。
  • 【祖言堂·2021年2月19日祖言】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祖言堂·2021年2月19日祖言】 正月初八 周五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 三十而立什麼、四十不惑什麼、五十而知什麼?
    四十不惑,惑什麼?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六十耳順,看透了什麼?七十從心所欲,應該怎樣去做?這是關於人生感悟的最好解讀!01三十立什麼?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它應包括:思想的修養,道德的涵養,能力的培養三個方面。
  •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忙碌半生的你,知天命嗎?
    「五十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段話是孔子的人生感悟。從生理角度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體盛衰的總規律。
  • 四十不惑的意思真的是沒有困惑了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句話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提到。我們常常從字面上理解,三十而立就是到了30歲安家立業,而到了40歲就沒有困惑了。可是,它的真實意思真的是我們平常這樣理解的嗎?顯然不是。我們先找到原文出處,它來自於孔子《論語·第二章·為政篇》。原文是這樣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焉知「天命」:《論語》中的夫子自道與末章再現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因此,在孔子那裡,「天命」,是可以「知」的。這種「知」,又是一種自己自動的知。因為,這是孔子在回憶人生脈絡時的自道,所謂,「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五歲的年齡,尷尬又兩難
    為什麼是四十五歲,而不是四十歲,也不是五十歲?因為四十五歲,作為一個人的一生來說,他一點也不尷尬,他和四十歲的年齡一樣,是一個黃金的年齡,成熟的年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年齡的人 ,「老年」二字還離他們太遠。
  •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何敢公然褻瀆《論語》?
    近日,兩大熱播電視劇《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受到了廣大年輕族群,尤其是90、00後的瘋狂追捧,似乎這部劇的人物和臺詞,完美還原了很多人的現實人生,情感和思維的共鳴點撩撥著年輕人的神經。,粗製濫造的簡直不堪入目,這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褻瀆,更是對孔子論語發起的正面挑戰。
  •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在古文中,分別是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二十弱冠指的是古代男子二十歲算成年,行「加冠之禮"以示成人。漢劉向《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生應該怎麼樣
    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八十耄耋。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狀態,越年長越淡然,看透自然就明白人生的意義。在二十來歲的時候感覺人生很長,以為可以肆意揮霍,就這麼彈指一瞬步入三十,回頭看,原來青春歲月的逝去也可以這麼快。
  • 四十惑不惑,真正的意思是這樣的
    四十不惑出自孔子的《論語》。《論語》裡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一般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是:直到四十歲才不猶豫三十歲想好要幹的事,才不感到疑惑,才堅定要去做。「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我今天重讀《論語》,忽然明白了四十不惑的另一層意思。人到四十,並不是什麼事都明白,什麼理都懂,更不是40歲了事業有成。當今社會,40歲正值盛年,好多事情甚至才開頭,當然也就有更多的艱難和困惑。
  • 古代年齡稱謂知多少!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
  • 古代年齡稱謂知多少!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
    導讀: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
  • 「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指的就是明確了自己追求的目標,給自己的人生確立了方向,從三十歲開始努力。努力十年之後明白了生命的真相,才「四十而不惑」,不再迷惑、不再彷徨猶豫。繼續努力,在五十歲就達到了「知天命」。知天命就是開悟了,所以孔子是在五十歲開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