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劉成庚解讀:
孔子說:在我十五歲的時候就要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撐握的知識與經歷可以做到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明白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著心裡的想法去隨意去做事,不會不合理。
首先,這句話是孔夫子描述他自己的人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很多人十五歲開始立志,長大要幹這個,幹哪個,但很多都是錯的。但是又必須儘早立志,怎麼辦呢?就是要讓孩子儘量的犯錯與受挫折,只要不犯不可挽回的大錯就沒關係。
我在歷史上找到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人,就是諸葛亮,他在14歲那一年就立志要打敗曹操,因為諸葛亮14歲那年,他老家被曹操屠城,是劉備帶著400人來救下的,諸葛亮就潛心苦學兵法27年,等待與劉備一起把曹操打跨。
但是普通人,很難碰到有這樣重大的人生挫折,除非他老爸死了,就會經歷驚天動地的磨難,就能早年立志事業大方向。李嘉誠就類似這樣子早年立志,成就大事。
其中有一點非常重要,但凡是早年立志,在三十歲就能幹出大事的人,都是喜歡學習的人,都是從書堆裡爬出來的,都是經歷過重大挫折的人,幾乎沒有例外,李嘉誠是其一,李嘉誠就是非常喜歡的讀書,大量閱讀。孫正義也是如此,他有次生病住院,在醫院瘋狂閱讀4000本書。
做到三十而立,先要了解自己,雖然了解自己是世界上最難的事,但每個人必須儘快找到一種方法來了解自己,找到自己天性喜歡幹的事,確定大方向,想做事業,就怕沒有大方向,也怕方向錯誤。
到了四十歲,由於學習了大量的知識,經歷了重大挫折後,這時候看事物更加透徹,能看到事物的本質,而不是表面。《三重境界》裡有句話: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說的是人生成長的三個境界,到了四十歲,就到了看山不是山的時候。看事、做事能考慮較全面,行事較合理。
本質上,一個人如果早年立志,到了四十歲的時候,思維會更加單純,因為一直在這個領域做事,人自然會變得真誠,實在,單純。那為什麼很多人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反而變得複雜與老奸巨滑呢?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人生的大方向,做的事太多太雜了。
我知道一個實體店老闆,他是賣百貨的,他又賣衣服褲子,店前面還賣花生瓜子,看到沒什麼生意,又開始賣水果,你看,這樣子做事,思維能不混亂複雜嗎。人變得複雜,行事就容易不合理,甚至不懂道理。懂道理,其實也要講究緣分與天分的。
五十知天命。孔夫子五十歲的時候真正讀懂了《易經》這本講天道的書,孔子明白了什麼是天命,老子明白什麼是人道。
我在經歷過事業重大挫折後,我也特別喜歡看《易經》這本書,我在以前做事業順風順水的時候,我根本看不明白這本書說得是什麼,看來去看都好像有層迷霧,自從經歷過跌宕起伏的事業後,突然有一天就看得懂了,越看越喜歡看。如果你也有跌宕起伏的創業經歷,不防去看看《易經》這本書。有些書,真的需要一定的經歷才有資格看,否則越看越誤事。
說到「六十而耳順」,在讀《論語》第一遍的時候,這一句對我的印象是最深的。也改變了我的人生。我找合伙人只找有潛力成功,習性德性與我接近的人,絕不會妄想改變任何人。包括對待朋友也是如此,我如果看到朋友正在往錯誤的方向走,我只會提醒她一次,她不聽我就轉身。以前我是會強行拉她一把的,強拉就會連朋友都做不成。
孔夫子還說: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這些東西套用到運營企業,真的非常實用。這句話要是明白了,還能做到真正孝順父母,真正明白家和萬事興,也能做到。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歲,身體各方面的肌肉都有固定的記憶了,哪些事該做不該做,我想,都不用腦子想了,肌肉本身的本能就能記住,所以,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做後都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