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王紅茹)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EzraVogel)於當地時間12月20日在麻薩諸塞州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
傅高義去世的消息,同日由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公布。他曾在1973年至1975年、1995年至1999年擔任該中心主任。該中心在推特上寫道,傅高義是「博學的學者和偉大的好朋友,他將被真正的懷念」。
作為美國最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傅高義精通中文和日文,所著的《鄧小平時代》《共產主義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與政治(1949-1968)》等書籍被許多中國人所熟知。
傅高義去世後,在國內政商學界引發廣泛關注,各界人士紛紛發表文章或觀點以此紀念。
「傅高義教授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2月21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傅高義教授為促進中美溝通與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作出了不懈努力。我們將銘記他為推動中美關係發展所作的貢獻。
潘海東,互動百科創始人、原CEO,2011年「全球青年領袖」入選者,現任元禾厚望投資創始合伙人,因工作原因跟傅高義教授交往多年,驚聞傅高義教授去世的消息後,寫下了飽含深情的文字,以此紀念與傅高義教授交往的點滴。
以下是潘海東原文。
12月21日上午十點多,我突然收到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副主任Dan的微信,說「I write with devastating news: Ezra Vogel has passed away…」(編者譯:我寫的是一個毀滅性的消息:傅高義教授去世了)。
我看了有些驚愕!兩周前還收到他的郵件,不太相信這件事是真的。我靜下心來,又認真看了一遍,確認無誤後,良久無語,和傅高義教授交往的點點滴滴如縷縷浮雲湧上心頭。
我在波士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喜歡各種折騰。對我影響最大的事情,就是加入了哈佛中國年度論壇這個非盈利組織。
這是一個向大波士頓地區青年才俊開放的民間組織。在這個組織裡,我經常跟哈佛大學各個學院的學生聚在一起,出版雜誌和舉辦哈佛中國年度論壇。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把中國介紹給世界。
讓我引以為豪的是,哈佛中國年度論壇越辦越大,到2020年,已經是第23屆。在這個論壇上,中美政界高官、學術專家和商界領袖唇槍舌戰,你來我往,爭論不休。論壇觀眾主要來自波士頓大學城的各個學校,也有來自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路途比較近驅車幾小時就能到的。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年居然有從芝加哥大學一路開車過來的觀眾,足見我們這個論壇的影響力。
在波士頓的這幾年,我結交了朋友,開闊了視野,成熟了心智,也拿到了博士學位。因為機緣巧合,我做了一年的共同主席,主要負責出版雜誌和籌辦年度論壇。傅高義教授作為哈佛大學退休教授和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是這個組織顧問委員會的重要成員。他在論壇主題設定和嘉賓邀請等方面,給予了我們非常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他本人在論壇上針對中日美關係的觀點,經常引起現場觀眾和媒體的重點關注。
有一次,我在清華大學的碩士導師汪勁松教授,跟隨清華大學代表團到波士頓訪問考察。我請波士頓一個朋友的公司贊助了歡迎酒會,但是在請誰來講話的問題上有些犯難。
傅高義教授不僅是資深中國問題專家,還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多年來一直為促進中美溝通與交流忙碌,得知他剛從中國回來,我認為他是理想人選,便給他發了封邀請郵件。讓我甚感意外的是,他很快就回復確認參加並發表講話。
晚宴那天,他開了一輛普通的豐田轎車。進了宴會廳,他不斷和熟識的人打招呼,寒暄幾句,猶如鄰居家的老爺爺。
到了他講話的環節,宴會廳頓時人頭攢動,為了聽他演講,後邊的人不得不踮起了腳尖。看大家辛苦,傅高義教授靈機一動,順手拿過一把靠背座椅,直接站了上去,開始了他的演講。
我擔心椅子不穩,怕他老人家摔下來,便站旁邊,一邊扶住椅子,一邊聽他平靜地講述他的中國之行以及中美關係發展的新思路……他演講完畢,人群中掌聲雷動,不少人聽得不過癮,又專門走到他跟前和他繼續交流。酒會完畢,他依舊開著那輛普通的豐田轎車,安靜地離開了。
2012年,我有幸參加了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為我們2011年「全球青年領袖」入選者舉辦的短期培訓班。在短短的一周時間,來自全球近100名同學從早晨七點到晚上十點,展開了激烈的腦力交鋒。
一天中午,我匆匆路過哈佛廣場的COOP書店,偶然發現傅高義教授的新書《鄧小平時代》擺在暢銷書架上。下午在課堂上,我給他發郵件問什麼時候有空,想去拜訪他一下。一如既往,他很快回覆郵件,並安排好了時間。
第二天下午,我拉著做風險投資的陳映嵐和我一起,先到COOP書店每人買了一本他的新書,然後到了他位於學校附近的家。
他的家在一條安靜的小路上。進門以後,我發現他的家裝修簡單,家具樸實。我們抓緊時間和他探討了一些中美關係的新動向,然後就聊起了他的新書。他對鄧小平同志是敬佩有加。他說為構思這本歷史巨著前前後後花了10多年時間,去了中國很多地方,採訪了不少人。
但是,這本書裡他沒有採訪任何一位鄧的家人,也沒有經過鄧家人的審閱。傅高義教授說,他希望這是一本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學術著作。當說起這本書的中文版本時,他笑著說繁體版已經在香港準備付印了,簡體中文版因為翻譯文字的問題還有些麻煩。他不希望簡體版比繁體版字數有太多的差異,也不希望文字上有太大的差異。
在波士頓春寒料峭的下午,陽光燦爛,聽傅高義教授平靜地娓娓道來,宛如靜靜流淌的查爾斯河。
2020年是個非凡之年。傅高義教授的《鄧小平時代》中文簡體版早已成為暢銷書,讓讀者了解了鄧小平更為立體的歷史偉人形象。今年8月,我思考著能否在費正清研究中心設立一個獎學金,以感謝傅高義教授支持更多的哈佛大學各學院研究生從事中美之間交流、了解和對話的研究,為當前僵硬的中美關係注入一些民間力量。
我給他發了郵件。一如既往,他很快回覆郵件,稱讚我的舉動,並迅速把我和費正清研究中心的現任主任 Michael Szonyi、副主任 Dan Murphy 及執行主任 Winnie Yip 對接起來。幾位主任迅速行動,建了一個微信群,並通過Zoom把天涯海角的人們聯結在一起,探討方案。
方案幾經討論,於10月份上報到哈佛大學。經過審批等一系列程序,Dan在12月6日發郵件告訴我,學校已經批准了獎學金的設立,並隨信轉過來傅高義教授的感謝郵件。
當我們都在為這件事情能這麼快辦好感到高興時,誰都沒有想到,在短短兩個星期之後,傅高義教授就因為手術感染,不幸離我們而去。
斯人已去,我們後輩人應當在傅高義教授等老一輩的基礎上,繼續為中美兩個大國關係的長遠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