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Chelsea
編 | Chelsea
每年的12月是美國高校早申(Early Decision)爭相放榜的時候,在過去的兩周內,史丹福大學(Stanford)、加州理工學院(Cal Tech)、卡內基梅隆(Carnegie Mellon)、萊斯大學(Rice)、埃默裡大學(Emory)和眾多知名文理學院如冰心母校衛斯理女子學院(Wellesley College),阿默赫斯特(Amherst College)等等相繼發出了早申offer。
什麼是早申(Early Decision)?美國本科申請分為:
提前決定ED:Early Decision,被錄取後一定要去。ED1截止時間基本在11月1日,ED2截止時間基本在1月1日
提前行動EA:Early Action,被錄取後可以不去。
限制性提前行動REA:Restrictive Early Action,只能申請一所
正常申請RD:Regular Decision
滾動申請RA:Rolling Admission,沒有明確申請或錄取截止日期,只要學生的申請材料全部提交完畢,招生辦就會開始對學生的申請進行評估並且通知學生錄取結果,直到錄滿為止。
由於ED/EA的錄取率遠遠高於RD,甚至有的學校ED/EA錄取學生數量佔20%-50%,因此ED/EA是廣大學生佔據先機的最好方式,這也是為什麼每年12月放榜之時備受關注的原因。
轉載自知乎@Jason chen
雖然美國高校總體申請人數下降,但是頂尖大學的早申人數出現暴增。前有加州大學申請系統癱瘓而不得不將申請截止日期延期至12月4日,後有被公認「最好進的藤校」康奈爾大學(Cornell)和被譽為「南方哈佛」的杜克大學(Duke)披露早申人數各暴漲36%和20%。
從目前已經發布的早申offer數據來看,受疫情影響的今年很有可能成為中國學生海外offer的豐收年。史丹福大學(Stanford)史無前例給中國大陸學校發了7份offer;受到廣大計算機學子熱愛的理工強校卡內基梅隆(Carnegie Mellon)為中國大陸高中發放了24枚offer;同樣被譽為「南方哈佛」的萊斯大學(Rice)和埃默裡大學(Emory)也紛紛翻倍錄取中國大陸學生,分別發放了24枚和57枚offer。
和學生家長一樣懸懸而望等待早申結果的還有國際教育領域的升學指導們,他們有的是在國際化學校專注於服務本校的高中生,有的是在國際教育機構內全職或兼職為有需要的學生群體提供各種申請服務。
接下來兩周還有更多美國藤校和頂尖高校的早申放榜,而對於升學指導們而言辛苦多年耕耘的成果才剛剛開始。國際學校在線此次邀請了4位分別在國際化學校、留學諮詢機構和北美高校兼職擔任的升學指導來談談他們工作的苦與樂。
美國杜克大學
留學申請逐漸去功利化
「最近兩個月,晚上9點下班是常態。」頂瓜瓜老師(以下簡稱頂老師)笑著說道,「周末加班已經是家常便飯,別的行業是996,我們是797。」頂老師從美國一所頂尖高校畢業回國後加入了上海一所以A-level為主的國際化學校已有數年 ,在升學指導辦公室負責該校學生的留學申請工作。這所剛創立不久的國際化學校明年將迎來第一批畢業生,因此今年的申請季就顯得格外重要,校長和招生辦也非常關注,給予了大量支持和資源分享。
秋季是海外高校的申請季也是國際化學校升學指導團隊最忙碌的時候,幾乎每個周末都有各式各樣的宣講會,國際教育展等活動。雖然今年受疫情影響,大量活動、招生官講座、家長見面會等等轉為了線上,但是很多學生出於避險情緒,廣撒網,多斂魚,申請留學呈現多國並申的現象,升學指導的工作量在今年激增。
「這份工作不僅需要對國際教育有熱情對海外眾多高校了如指掌,還需要有很高的情商,能夠和學校上上下下部門、家長、學生、招生官和行業同僚打交道。每年的申請也要結合國際教育熱點和國際政治形勢,申請結果要復盤要辯證分析,這樣一年年的經驗積累才能成長為一位優秀的升學指導。」
美國頂尖高校
國際化學校升學指導每周的工作視具體工作內容而定。常見的工作主要分為4個方面:
文書修改包括個人陳述、推薦信、essay、簡歷
升學指導課程或者講座
行業交流活動
家長學生面談
「我知道有的國際學校不會為每個學生修改文書,但是我們學校是要求升學指導一定要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文書。」在頂老師工作的國際化學校,9-10年級側重於專業、課程、課外活動選擇,11年級開始教授升學指導課程,12年級集中於申請和學校最終成績,然而12年級才開始意識到申請和成績的重要性就晚了。
圖片來源網絡
「我其實遇到有一類孩子會感覺很無助,他們清楚自己應該要做什麼也具備潛力但是卻動力不足。」頂老師無奈地說道,「長期形成的散漫學習習慣,作業不認真完成,上課不認真聽講,到了12年級短期內想要成績有全方位的改變是根本不可能的。」面對這樣的學生,頂老師即使非常希望能夠幫助到他們,督促他們努力學習,但是苦於學校學生人數眾多,精力有限,最終只能給一些象徵性的指導。
還有一類讓升學指導非常頭疼的孩子,到了高年級還沒有一個合理的人生規劃和確立的專業方向。比如頂老師曾經遇到過一位11年級的學生想申請醫學但是發現自己沒有好好上過生物課。還有學生想申請理科專業卻在過去的幾年中修了很多文科課程,對日後的申請產生了很大的局限性。
「留學申請規劃從9年級甚至更早開始準備更好,家長最好從小培養孩子興趣愛好,探索職業理想。現在的背景提升/留學申請不是功利化地只為上個名校,而是要通過過去的生活學習經歷結合個人興趣愛好人生規劃設立好人生目標,想清楚未來想做什麼,能做什麼,這樣的申請和留學才是有意義的。」
談到人生規劃的重要性,頂老師深有感觸,「不像我們這一代從小被教導好好學習,高考考個好分數上個好學校,現在的社會對孩子有更高的要求更小的試錯空間。如果孩子從不思考日後人生目標,漫無目的申請留學是很難擁有滿意的人生。」而通常沒有目標的學生拖延症也相對嚴重,現在還有高中學生在準備標化考試SAT和託福雅思。「還好今年很多海外高校取消了標化成績投遞的硬性規定,放在往年不敢想像。」
頂老師的大部分學生今年都申請了英國大學,由於英國學校成績要求比較明確,多少個A多少個B多少個C能上什麼級別的學校,學生心裡也非常有譜。比較難的是美國高校,由於申請要求相對有彈性,學生容易心高氣傲,這時候升學指導就不得不和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不過好在00後對網際網路信息也非常敏感,在知乎留學論壇大學官網等地皆能了解到自己能夠申請到什麼級別的學校。」
英國劍橋大學
不乏有國際化學校的學生在校外付費請留學中介幫忙準備文書和申請,頂老師提醒道,「我們學校已經收到不止一個學生抱怨在校外中介申請中被填錯信息,直到申請遞交後才發現,但是已經無力回天。」希望學生也搜集了解一下海外院校信息,多關心一下自己的申請,不能完全依賴中介,「畢竟那是你的人生啊!」
陪伴學生4年成長是國際學校的優勢
在上海另一所國際化學校擔任升學指導的桃子老師同樣也發現今年學生在申請留學過程中呈現多國準備的現象,不過和大眾認為受疫情和美國對華政策影響留學美國熱度降低不同的是,桃子老師的學生依然抱著樂觀的心態準備著美國留學申請。
「我們很早就為孩子們準備了職業規劃和升學指導,早定下申請美國的學生今年依然會申請的。」桃子老師工作的國際化學校有一支實力強大的升學團隊,不僅有分英美方向,還有亞洲(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歐洲(德國法國荷蘭等),滿足所有學生需求。和頂老師一樣,11-12月也是桃子老師最忙碌的兩個月,「不過因為疫情很多宣講會和面談會我們都改成了線上,反而比起往年還稍微輕鬆了一點。」
擁有如此廣度的升學指導也和學校課程設置息息相關。桃子老師的學校課程囊括市面上主流的國際化課程——A-level, AP.和IBDP,為學生提供足夠選擇空間。初來乍到的9年級新生對GPA、國外學校和職業方向都還有點摸不著頭腦。到了10年級有一定積累後,學校提供職業規劃課程,安排學校做職業方向測試,推薦相關書籍閱讀比如Book of Majors。
9-10年級教授IGCSE的融合課程,11年級學生決定是選擇A-level,AP,IBDP中的任意一種課程作為未來的方向,升學指導這時候也會提供標準化測試,競賽,課外活動等等的指導。12年級集中於文書準備,學校鼓勵學生自己創造獨特文書,在學生初稿的基礎上提出意見再共同修改。
「我們不擔心會因為不了解學生而協助不了學生的文書,因為從9年級學生入學開始,升學指導會一路陪伴學生4年,到了12年級對學生已經非常了解了。學校也提供了各式各樣的背景提升和課外活動,保證他們在文書創作中一定內容可寫。」
「我們學校在上海算不上頭部的國際化學校。」桃子老師坦言,「學生也不會盲目非藤校牛校不申請。」事實上,桃子老師的學校100%的學生都能收到世界排名前100高校的offer。累計到目前100多位畢業生中,前往美國加州體系大學、英國G5、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排名前5的高校留學人數最多。在2020年申請季,學校已經收到眾多英國知名高校offer包括不僅限於倫敦大學學院、愛丁堡大學、曼切斯特大學、倫敦國王學院以及美國高校如波士頓大學、布蘭迪斯大學、賓州州立大學的offer,桃子老師和她的團隊還在等候更多高校的放榜。
桃子老師認為升學指導最重要的是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不要因為幫助學生申請到名校就忘乎所以,也不要因為學生沒有被錄取到理想的學校就垂頭喪氣。「我們和留學中介機構最大的區別是陪伴孩子4年,探索興趣,共同成長,最後才落實到升學輔導。不是排名最靠前的學校才是最好的,適合學生自己的才是最好。」
南北地區家長留學想法有差異
除了一線城市有龐大的留學市場以外,二三線城市留學需求也日益增長。張鑫是東北地區一所知名留學諮詢機構的資深文書老師,從業已有10多年。和國際化學校升學指導不同的是,她服務的學生周期通常是1年左右,一直到學生入學海外大學後她的工作才算是完成了。
在留學機構中通常升學指導分為前端和後端,前端主要負責接待家長學生諮詢,籤約有意向學生,隨後後端老師即文書團隊會登場,協助學生的文書準備。一到6-12月份就忙得沒有了周末,工作生活沒有明確的分割線,隨時都要回復家長學生的微信,而看似分工明確一心協力學生的升學指導們實際上也存在著一些矛盾。
「有些找到我的家長會抱怨在別的機構遇到誇下海口的升學指導,但是其實孩子根本申請不到他所說的學校。」前端純諮詢性質的老師畫大餅吸引家長籤約,後端文書老師就會變得很被動。「我無法和家長承諾任何保錄,必須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和家長學生說清楚什麼學校做保底和衝刺,有多少時間和機會彌補短板,彌補後又有多大可能性衝擊名校,畢竟我是協助學生申請,不是給學生發offer。」
市面上留學諮詢機構眾多,口碑層次不齊,人員魚目混珠,文書千篇一律,不乏機構被家長學生投訴。面對留學諮詢行業的爭議,張鑫表示有的機構為了賺快錢籤約了超出承受範圍之外的學生數量無法保證質量,這樣的機構在業內是不可能持久發展的因為留學諮詢機構賣的是服務,靠的是口碑才能存活下去。
和過去不同的是,現在信息比過去透明多了,家長也清楚哪家機構或者升學指導靠譜。留學諮詢行業的蛋糕被瓜分得很細碎,並不是越大越知名的機構就一定能做得最好。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全國一家頭部留學諮詢機構裁員30%-35%足以說明這個行業競爭的殘酷。
「我們不做任何營銷和宣傳,主要靠的還是口口相傳的生源,所以疫情衝擊並不是特別大。」張鑫所在的留學諮詢機構在東北上海南京深圳等地都有辦事處,2020年受疫情影響,上半年東北地區留學熱情瞬間被澆滅了一半。
「我發現南北地區家長學生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北方家長偏保守謹慎,意識薄弱,認為別家的孩子可以讀名校我的孩子也可以,熱衷於付費全權交給機構一條龍服務,但是忽視了錢不能保證孩子能上名校;南方家長偏樂觀理性,平時也更關注國際教育新聞,獲取信息渠道也更多。選擇出國的依然會申請出國,但是申請會有所調整,轉申多個國家或者索性gap一年。」張鑫透露據她了解到的留學諮詢機構情況,英國申請人數比起往年有了顯著性的暴增,很大原因是雖然上著網課但是英國目前起碼可以入境,計劃留學美加的學生不想浪費時間等待籤證開放的一天。
張鑫負責的文書準備是整個留學諮詢機構提供的申請服務中最為重要的一環。文書是行話,具體包括:
學生個人陳述
老師推薦信
學生簡歷
小論文(部分學校會要求)
標準化測試成績投遞(SAT/ACT/託福/雅思/GRE/GMAT/LSAT等)
其中個人陳述又是重中之重,內容關聯到學生過往學習生活、專業選擇、人生規劃和選擇學校原因。「有的孩子只重視成績不重視課外活動,重視課外活動和學術研究的學生又很難用文字呈現一個立體的自己。英語能力優秀的寫了我們修改,英語能力弱的我們會全程服務,但是不管是哪一類學生,我們都會和他們一起頭腦風暴,整理素材表格,確定文書風格,最後形成一篇大家都滿意的個人陳述。」
來找張鑫的學生不僅有國際化學校的學生,也有普通高中的孩子。「一般性來說,國際化學校的老師會幫學生寫推薦信,但是普通高中就不會了,這時候家長學生就會找機構幫忙。我會去邀請聯繫學生申請專業方向相關的課程老師,了解學生課堂表現和學習能力,以此來確定合適的推薦人。」
在多年的升學指導中,張鑫送了一波又一波學生前往海外知名高校求學,她坦言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留學,國際化學校畢業生到了國外比較能夠適應,而公立高中畢業生通常需要3個月適應期。她有見過國內成績優異到了國外留學患上抑鬱症,也有在國內被認為是「差生」到了國外逆襲成優等生。
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高考失利的雙胞胎弟弟因為想要跟隨哥哥一起去美國留學申請了美國大學,但是由於弟弟英語不是很出色又沒有自信,在辦理籤證的時候緊張結巴說不出話被拒籤,一下子心灰意冷,轉申請加拿大。「他去了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學商學院,第一年學的是國際學生橋梁課程,但是他非常刻苦,經常第一個到圖書館最後一個離開。由於成績優異大二開始免費給學弟學妹補課,到了大三下學期受到了很多學校當地銀行的青睞。最後他選擇大四去英國交換學習,考完CFA後再入職一家風險投資銀行。我最大的感觸是經過加拿大4年學習後他煥然一新,自信心增強不少,我打從心底裡為他感到高興。」
DIY留學申請能讓孩子快速成長
和傳統意義上國際化學校,留學機構的升學指導不同,K總是一位非典型的升學指導單幹戶。她本職是在讀的北美寫作修辭學博士生,在高校教英語教美國學生和國際生寫作課程。她開始做這行的契機很機緣巧合:在知乎上寫了一些申請相關的心得體會後陸陸續續有人私信主動問能不能指導他們申請海外高校(以碩士和博士program為主)。她目前主營業務是文書寫作,順帶做學校和專業定位指導。聽上去好像是一人包攬了留學機構提供的一條龍服務,但是她「拒絕保姆型指導」。
她的工作一切內容根據甲方需求來量身打造,十分靈活。最常見的是修改個人陳述,第一階段看甲方自寫的初稿摸個底,之後開zoom電話講個人陳述怎麼寫。第二階段看甲方行文邏輯和結構,這一階段會比較漫長,前後返稿可能有五六次。「我的批改以批註為主,我希望甲方自己思考和學習怎麼寫個人陳述。我大多很少直接告訴他們怎麼寫比較好,會舉例說明和解釋,但是不會直接替甲方寫」。直到最後一步,內容和結構差不多了,才開始關注表達上的細節。這一階段對K總而言比較痛苦,「因為改語言就需要很多字斟句酌的地方。我幾乎是努力揣測他們想表達的意思然後重寫。尤其是寫作功底差的,這一步堪稱原稿粉碎機」。
不同於大部分人對個人陳述的理解,K總認為個人陳述絕不僅僅是單純的個人包裝或編造粉飾。「對我來說,個人陳述寫作是一段自我發現的旅程,是修煉,是打禪。很多申請人,包括我自己,其實在申請初期都沒有很強的邏輯和動機;但隨著不斷的自我挖掘和敘事重構,最終都寫出了真誠且極具說服力的陳述。」
她分享了她自己申博時的個人陳述寫作經歷:「我是在通過寫個人陳述才意識到,原來我對寫作的痴迷跟我小時候被校園霸凌的經歷有很大關係:因為被霸凌的自己很痛苦,並且老師家長和朋友都無法理解,我就通過寫日記來療傷。後來我開始嘗試寫小說了,還把霸凌我的人寫了進去。結果我的小說在班上意外一炮走紅,誰欺負我就寫誰,後來就沒有人敢欺負我了。我那時就模糊感覺到,文字原來是如此神奇的一種東西,它可以重構令我不滿的現實。那一刻起,我就愛上了寫作。」
K總也擅長在繁忙的工作裡苦中作樂。「曾經有一位甲方寫個人陳述的時候字數超過了兩頁問我怎麼辦。我對話框裡正打著字:好說,行距和字號和頁邊距都有操作空間。結果他說:『我把A4紙換成A3紙說得過去嗎?』我被他豐富的想像力打敗了。」
K總也會修改簡歷,「我直接把我的簡歷給他們讓他們對照格式修改。如果語言上有詞不達意的地方也會直接改。」K總不會親自寫推薦信,只會告訴甲方推薦信是什麼東西,「因為推薦信在美國學界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而中國語境裡很多學生不了解推薦信真正目的是什麼。」
除了文書之外的內容,K總大多負責指路入門,不負責代勞直接做。「比如選校和鎖定專業方面,我有獨門絕技。教給甲方後就讓自己照著去學去做就完了,我不babysit甲方。我做的是幫助他們呈現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他們編造成他們不是的人。他們最後都收到了滿意的offer。」
在K總看來,她與申請人的關係更像是mentor-mentee。她尊重和相信申請人自己的能動性,改稿時也多以建議指導為主。「一個懶老師才會造就勤快學生。」
在被問到一個優秀的升學指導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時,K總說:
1)一定要給學生勇氣和鼓勵。「申請是一個漫長痛苦且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學生很容易害怕,失去勇氣,導致半途而廢或者完成質量低下。我自己申博士的過程就特別痛苦,第一次申失敗了,第二次自己摸爬滾打無師自通最後申到了夢校拿了全獎,但是自己知道這個過程很難受。如果給我第二次機會,我會希望當時痛苦的我能找到一個mentor,能拉著我的手告訴我別害怕,別哭。」
2)過硬的寫作水平。這裡的寫作水平不光是指英文寫作水平,也包括中文寫作水平。「個人陳述寫作是一個敘事性非常強的文體,會講故事的能力非常重要。絕大多數人其實連用中文講故事都講不好,更別說英文了。我自己是寫小說多年,現在又是在讀的寫作修辭Phd,我不能用這個標準去要求其他從業人員。我只能說,就我所知,文書老師在機構裡地位低下,工資不高,這樣子怎麼可能請到高水平的寫作人才呢?」
3)優秀的時間管理能力。「我不可能只有一個甲方,學生數量多了之後,如何平衡好每位學生的指導並在截止時間前定稿非常重要。」
「如果容錯率比較高的話建議DIY。DIY留學申請是能迅速讓一個小孩長大的方法之一。比如當年我DIY申請掉了一層皮後,我就整個人升華了,頓悟了。找升學指導也是非常好的辦法,只是能不能找到靠譜的指導者就是另一回事了。」
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今年的「諾貝爾教育獎」,憑什麼給了他?
北大教授劉雲杉:「教育內卷」之下,教育已扭曲成各方利益博弈的賭場
CERB人物 | 腦科學家薛貴:腦科學與AI時代呼喚更強大的學習力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秘書長張力: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基礎教育新格局
培養出30%世界五百強CEO的印度教育真的比中國教育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