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深圳8月16日電 題:外國桌球隊中的華人面孔
作者 方瓊玟
華人面孔,梳著馬尾辮,一身簡單的黑色運動服……16日上午,加拿大女乒選手史蒂芬妮·袁結束與烏克蘭隊的女單比賽,從賽場走進混合區,一聲標準的粵語招呼「你好!」讓記者驚訝不已。
原來,史蒂芬妮·袁祖籍廣東臺山,由於母親是香港人,所以學得一口好粵語。她自小在加拿大長大,10歲那年,在父親好友的鼓勵下加入當地一個桌球團體,從此開始了桌球生涯。
史蒂芬妮·袁目前是加拿大國家隊運動員,此次與5位隊友一起前來參加大運會。她告訴記者,「隊裡有好幾個華裔選手,我們彼此之間非常熟悉,十分要好,經常一起訓練,一起比賽。」
史蒂芬妮·袁在渥太華大學念書,平常不上課時便到一家商店打工,賺些生活費和學費。她說,「校外打工不僅僅為了賺錢,而是爸媽希望我能夠早點進社會體驗生活,體驗賺錢的艱辛。」
泰國隊桌球教練楊爍金祖籍廣東潮州,普通話很流利,現任泰國桌球協會副秘書長。他表示,泰國乒球協會裡大約有一半的隊員來自潮州,此次前來參賽的選手就有好幾位。
上個世紀50年代,楊爍金的祖父祖母前往泰國發展,從此在當地落地生根。楊爍金在泰國出生長大,上小學的時候就開始打桌球。他回憶,「當時學校很小,只有桌球臺,所以平常的運動就是桌球,後來打著打著就成了專業運動員。」
楊爍金表示,打桌球一方面可以鍛鍊身體,另一方面可以啟發智力,打桌球不僅需要技藝,還需要戰術,根據不同的對手選擇不同的策略。
記者注意到,參加本次大運會的桌球隊裡有不少華裔青年,如澳大利亞華裔、紐西蘭華裔等,然而,最讓人注目的是美國桌球女隊清一色的華裔大學生。
美國隊施中秀祖籍臺灣,目前在哥倫比亞大學研修社會學與東亞學,對於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來說,就業壓力很大。為了積累經驗,施中秀每年暑假都到一些機構實習,她說:「我希望在紐約工作,美國的企業喜歡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學生,所以我得加把勁。」
施中秀對中國非常熟悉,經常來中國旅遊或參加比賽。她說,去過北京、太原、桂林、上海、廣州等很多城市,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特色,而且地方美食特別豐富,「我還會煮中國菜呢,像番茄炒蛋。」
談及此次大運會的目標,施中秀表示,高手如雲,盡力就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