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只有二百六十個字,卻道理深深。人們所有苦惱都是因為我們執著所帶來的,執著自我,執著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執著自己所認識的一切,讀《心經》就是要破除執著,在自己得到覺悟的同時,幫助他人醒來。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就從「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的角度,一起來聊一聊「《心經》中所講到的空性」。
《心經》裡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意思是說,因為遠離了一切戲論,所以空性的本體既沒有色,也沒有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不成立。有些人認為,《心經》中說:「無眼耳鼻舌身意」,但明明我們的眼睛、耳朵等等就是客觀存在的,這怎麼能說得通呢?以前有個良介禪師,他從小出家,天天跟師父一塊讀《心經》,有一次念到「無眼耳鼻舌身意」時,他突然問:「我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為什麼《心經》說沒有呢?」師父猛然一驚,無從解答,說:「我回答不了你的問題,當不了你的師父,我介紹你去一個地方,請某某禪師度化你……」可見,受無自性的道理,一般人接受起來比較困難。
既然空中沒有這些,為什麼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一切都是有的呢?這些都是從世俗諦的角度而言的。雖然從本體的角度來說是虛幻的,但從凡夫的角度而言,卻是真實不虛,而不是虛幻的。這些虛幻物質對我們的作用,也和真實的物質所產生的作用是完全一樣的。因為我們有了執著,隨之便有了對境。在因緣和合的時候,對境與執著合在一起,就會產生一些實為虛假,卻仿佛真實的作用。
然而,這一切都只能在虛幻、無明的狀態下存在。當我們還被無明迷惑的時候,才會產生這些現象。在我們脫離了虛幻世界以後,一切都是空性。在空性當中,根本就沒有什麼色、受、想、行、識。這就像電腦顯示屏或電視機螢光屏上面所顯示的完整圖像一樣,雖然從遠處看來,是一個人的臉部、手臂,一座山或者一條河等等,但實際上卻只是由一些紅、黃、綠等顏色的螢光點所組成的而已,除了這些光點以外,並沒有什麼人、山、水等等。
《心經》中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句話是說,六根、六境、六識這十八界都不存在。五蘊、六根等萬法都是剎那性,都是生滅法,唯一是以迷亂力無而顯現,諸佛照見萬法皆空,消歸法界,所以是「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有一種解釋是這樣的,「界」是種子的意思,因為持各自不同種類的種子,所以取種種界的名稱。比如眼界、耳界等等,在還執著生滅的期間,仍然是在識田當中薰習生滅種子,從而變現十八界的顯現。而佛已經證入不生不滅的法界,沒有生滅,沒有以分別心薰習,又哪裡會有諸界呢?所以是不具諸界。
有些人很想挑《心經》的過失,他們認為一切法空性的話,世間上千差萬別的法全部不容有了,但實際上,真正以正理觀察時,他們所認為的一切見聞,比如我見的白色與他見的黃色、悅耳的聲音和不悅耳的聲音等,全部都是空性的。世間上所安立的種種差別,其實全部是世俗中虛偽的一種觀念而已,真正了知這一點,在學佛過程中非常重要。否則,很多人認為:《心經》中為什麼說眼耳鼻舌身全部不存在?為什麼說色聲香味全部沒有呢?如果都不存在,世間上的眾多差異難道都不合理嗎?這些人其實就是分不清勝義諦與世俗諦才會這樣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