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喜法師:《心經》就是救度眾生的方法

2021-01-17 媒體人劉映

  《心經》是佛教裡比較短的經,但是是念誦得最多的一個經。佛講這個《心經》,也有一個環境,佛陀講般若部的經典講了二十二年之久,在好多地方講,除了在靈鷲山,也在山下的竹林精舍,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連玉皇大帝也把佛陀請到玉皇大帝天去講,佛陀用了很長的時間在各種環境下講,唯獨《心經》不是佛講的。

  當時是怎樣的呢,佛陀是在講般若部的時候入定,當時是在靈鷲山,佛陀在靈鷲山入定。入定的時候放光明,舍利弗尊者看到後生大法喜,他想了解佛陀入的什麼定,是什麼境界,就請問佛陀身邊的觀世音菩薩,所以這個經是由觀世音菩薩所講。講好之後佛陀出定印可,是啊是啊,觀音菩薩講的對啊,我是這個境界。

  佛的境界裡面,像前面的師父所講的,佛所講的一切法都是提供給我們實踐的,都是讓我們眾生超越自身狹隘的,這裡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這是佛的智慧境界,以佛的光明來照見組成這個世界的,乃至我們身心世界的這個五蘊。

  五蘊的相,當體是空的,五蘊的相以佛的智慧,乃至以我們人類所知的科學知識去分析的時候,也會發現它是空無自性的。我們坐在這裡,不管是這個房子,還是我們坐的這個凳子,腳底下踩的地毯,你只要去分析它,所有的這些相它都是空無自性的。

  像凳子,如《金剛經》裡所講,凳子非凳子,是名凳子。起個名字叫凳子,沒有任何一個部件叫凳子,那個凳子的布套它也不叫凳子,鋼鐵也不叫凳子,墊的海綿也不叫凳子,鏍絲也不叫凳子,但是組合在一起我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凳子,只有名字有實際上沒有,凳子非凳子,是名凳子。

  佛陀用這樣的智慧在照的時候,五蘊只有名字存在,五蘊的自性是空的。如果我們眾生有這樣的智慧,把我們每個眾生心內的佛性,就像剛才僧王告訴我們的,佛法沒有兩個法,佛講的法都是因為我們眾生有佛性,佛講的不是只有佛才有,眾生每個都有。眾生如果用佛性來看問題,那就能超越五蘊,那就不會再產生貪嗔痴的這種迷惑的狀態,身口意就會有一個正確的選擇,那苦就沒有了。

  苦是什麼?苦是迷惑、無明而造貪嗔痴結的果,這是苦。如果我們有智慧了,有智慧的行為了,苦就沒有了,光明來了黑暗就沒了。所有的苦就是輪迴,輪迴就是一個苦海。 這個苦沒有了,那輪迴的相呢,所以五蘊又把它分開來說,觀音菩薩跟舍利弗尊者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每一個都是,受也既是空,空既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其實我們打坐去分析每一蘊的時候你都會產生不同的生命境界,每一句話就是一個不同的智慧境界,它可以超越我們的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乃至無受想行識,無苦集滅道。

  無苦集滅道就是超出聲聞緣覺的境界,甚至超越菩薩諸地的境界。菩薩有五十三層次,十個地,可以依著這個「無智亦無得」,一個一個超越上去。依著這個「般若波羅蜜多」,依著般若的智慧,佛就是得了佛果,佛也不會住在佛果上。《金剛經》裡佛陀問須菩提,我能夠說自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須菩提說不也,世尊。

  正是因為他無所得的這種心所以才受記他成佛了,聲聞也好,阿羅漢、緣覺、菩薩乃至佛,他依著這樣的智慧度自己生命的狹隘性,超越自我的狹隘。我們就有狹隘,我們有障礙,有自己生命的狹隘性,所以觀音菩薩在這個《心經》裡說無眼耳鼻舌身意。

  這個「無眼耳鼻舌身意」是因為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官障礙了我們的佛性,所以有眼要當它無,才能超越眼的狹隘性。無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說我們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為什麼說無,「無」是方法論,是一種實踐的方法,是我們修行的實踐方法,包括無苦集滅道。不是說佛以前說了那麼多聲聞緣覺的法被否定掉了,不是,因為苦集滅道也有它的狹隘性,也要用這個般若的智慧去超越,生命才能越來越進步,越來越進步,達到了一切苦。

  因為凡夫有凡夫的苦,聲聞有聲聞的苦,阿羅漢還有阿羅漢的苦吶。阿羅漢的苦是什麼?阿羅漢活著的時候他會覺得苦,我們現在活著不會覺得分分秒秒怎麼樣,阿羅漢能覺得這分分秒秒、剎剎那那的生滅的存在,這個生滅是苦的。

  我們現在哪裡知道,佛教裡說一彈指有九十個剎那,一個剎那裡有九百個生滅,我們凡人是不懂得這個的,但是阿羅漢他現量的就可以感受到生滅,這個生滅是很苦的。所以當他「我身已盡」的時候,那個時候他才笑,欸!我身已盡,不受後有,我總算業報結束了。所以他在三界裡等於是牢獄一樣,坐牢啊!這時候釋放了,釋放的時候他覺得快樂了,所以一般性阿羅漢是不願意回來的。

  我們為什麼那麼尊敬那十八阿羅漢,因為佛陀叫他們住在人間,給人間做福田,他們很辛苦地撐在人間。菩薩呢,菩薩境界更高,他的悲願力是來自於他的能力,他有這個能力才能行這個悲願,願意回來。

  那佛,如來!如來!無所從來,無所從去,佛的境界沒有來去的。但是佛的境界太高,我們凡夫看不見,所以佛慈悲化現。觀音菩薩是誰啊,觀音菩薩就是佛的悲心化現出來的。一般總以為講智慧、講般若應該是文殊菩薩講,為什麼這個經要觀音菩薩來講呢,因為這個經就是方法,就是救度我們的方法,講這個方法的時候就是有慈悲心的,充滿了慈悲的。

  所以有時候我們也觀察啊,哪一個國家現在信佛的多不多,然後我們去了之後感受,雖然有的國家有佛教,但是它對僧人的恭敬怎樣。這個標誌是什麼呢,不是說我到哪裡要得到別人的恭敬,這是一種標誌。如果這個地方的人懂的恭敬僧寶,說明這個地方有福,這個地方的人就有福。

  聽到法,這個法承載的是佛菩薩對眾生的悲心。雖然說「無智亦無得,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是佛最後又講到「度一切苦,真實不虛」,這說明佛菩薩所流露出的唯一的目的就是度眾生的苦,給予眾生樂,所以這部《心經》就是一個具體的離苦得樂的方法。

  「揭帝 揭帝」就是叫眾生不要著在自己的狹隘境界裡,不要著在凡夫的境界,不要住在聲聞的境界,不要住在緣覺的境界,甚至也不要住在不了義的權乘菩薩的境界,最後一切眾生皆依佛的大智慧大慈悲,在佛菩薩的悲智雙運之下我們達到生命最究竟的果位——佛的果位。因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都有佛性,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如果我們皈依三寶,依佛寶、依法寶、依到僧寶的話,我們都會達到生命的最高境界。

相關焦點

  • 傳喜法師《在利他中遇見自己》之 菩薩淚
    2015年4月26日,於書聖王羲之的故裡——山東臨沂鴻儒美術館,舉辦「紀念弘一大師《在利他中遇見自己》的主題研討會」,特邀寧波慧日禪寺住持傳喜法師,弘一大師的飾演者、年逾八旬的表演藝術家遊本昌老先生,著名佛教導演趙一澄先生,對話主持人劉銘罡先生。
  • 傳喜法師親歷六字大明咒的神奇威力
  • 傳喜法師《在利他中遇見自己》之 人生如戲
    老中青三位嘉賓,分享其人生經驗,提示年輕的學子和人們,如何運用佛家的智慧,面對天災人禍,實現無我利他,把內心的佛性外化到日常生活、客觀外境中,從思想、性格、人生格局上提升自信,駕馭生命,讓人生變得更有價值有意義,從而完成生命的自我成長,最終實現自利利他、轉凡成聖。
  • 傳喜法師:為什麼要學習淨土法門?
    釋迦佛最推崇淨土法門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翻譯成中國話叫「堪忍」,實際上就是忍苦的世界。從出生到老、病、死,從我們的正報到環境的依報,處處需要忍耐苦痛。這八大宗派共同的祖師就是龍樹菩薩。佛陀親自授記龍樹菩薩能夠證悟佛法真實義,遠離有無、四邊八戲,祂能證得登地菩薩的果位,最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龍樹菩薩在自己的著作《十住毗婆沙論》裡談到修行中的難易二道時,專為怯弱眾生提示易行念佛之道法,又在《大智度論》中宣揚淨土教法。
  • 傳喜法師:一個鬼跟我們開了個玩笑
  • 慈悲的海濤法師——生命電視臺
    從小就與諸佛菩薩結緣了,正因為從小的接處,我吃肉很少(據母親和我說,在生我的時候家庭情況很差就沒吃什麼肉,也正因這個原因,生的我母胎環境是特別乾淨),而母親也會教我一些佛門規矩,但是小麻,對慈悲的佛陀教育還沒有清楚的認識,而每次呢也只是跟著母親禮拜,母親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可是就好像種花一樣,母親把佛陀教育的種子,種在了我的腦海裡(阿賴耶識),直到有一次在網上(優酷視頻)非常有緣分的看到了,慈悲傳喜法師講的
  • 傳喜法師:未成佛先結善緣
    「第一視頻」傳喜法師專輯上線啦!想看法師更多開示?
  • 西遊記裡的三藏法師與《心經》
    《西遊記》主要描寫的是孫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而唐僧即三藏法師玄奘大師的化身。
  • 弘一法師楷書《心經》欣賞:平淡衝和的境界!
    他就是文化大師弘一法師李叔同。出家之後的弘一法師,曾經寫過一卷楷書《心經》。眾多周知,《心經》可以稱之為佛家典籍的總綱,時常讀誦抄錄,有積累功德的效果。弘一法師楷書《心經》弘一法師抄寫的這卷《心經》,雅極、靜極、簡極。堪稱書法中的國寶。
  • 海濤法師【 消除魔障就要多念心經 】
    ••• 除魔除障儀軌,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心經,所以剛剛法師要我們,一個人至少念五遍。
  • 《心經》念誦方法
    索達吉堪布等大德都曾經說過,每天念幾遍心經對我們早日了悟空性智慧及清除障礙非常有幫助的。
  • 抄般若心經便能得般若智慧——上文下慧法師在大眾抄經時開示
    這個最勝道人,就是釋尊的前身,也是我們抄經的始祖。《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介紹:玄奘法師在四川時曾遇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汙。法師憐憫此人,施與衣服飲食,病者乃授法師《般若心經》。取經途中,經過一八百餘裡之荒漠,逢諸惡鬼奇狀異類繞人前後,雖念觀音不能令去。玄奘法師便持誦《般若心經》,諸惡鬼等聞聲皆散。
  • 可潛法師心經講解(之四十)
    本文摘自杭州東明寺公眾號,作者為可潛法師 ,版權歸其所有,圖文無關,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導讀」唐代義淨法師翻譯的《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結尾附有「持誦功德文」云:「誦此經,破十惡、五逆、九十五種邪道。常誦此經,無願不果!」
  • 傳喜法師:松山老和尚一生受持《地藏經》得彌陀接引
    傳喜法師的話:我們修行為什麼有障礙?為什麼不能夠進步?是因為什麼?我們的祖先、我們的父母,如果還在地獄中受苦,我們的靈魂、我們的心能得安嗎?我們連都會做噩夢啊!所以《地藏經》很重要。弘一大師專門有一封信,就是為我們修淨土的人講的,他說:「學修淨土念佛的人,應當修學《地藏經》」。我們知道,藕益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祖師,藕益大師很長的時間都是住在九華山,一生當中受持《地藏經》。我還是做居士的時候,在天童寺遇到他們首座老和尚,他也是受持《地藏經》。
  • 心經賞析:抄心經的感應
    最受大眾喜愛的寫經經文即《心經》。據佛經上記載,抄寫《心經》的功德,不亞於抄寫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且寫經之功德在諸多佛經經典中,一再被提及,言其殊勝功德遠優於造塔供佛,寫經的好處極不可思議。印光法師語:「文雖簡略,理極宏深。至圓至頓,最妙最玄。誠為諸佛之師,菩薩之母。
  • 觀音菩薩《心經》共7個版本,玄奘法師譯本,去掉頭尾更易傳播
    觀音菩薩首位翻譯《心經》的是姚秦天竺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法師,法師在翻譯《心經》的時候,也把開頭與結尾去除,這樣在玄奘法師再次翻譯的時候,也秉承了鳩摩羅什法師的習慣,沒有加上開頭與結尾鳩摩羅什法師鳩摩羅什法師是在402~412年間翻譯的《心經》,玄奘法師是在649年翻譯《心經》,因此玄奘法師比鳩摩羅什法師晚譯《心經》200多年。
  • 悟海法師:誦讀《心經》的你 得到這些好處了嗎?
    悟海法師宣講「如何依教修學」(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9月27日下午,2020廣東佛教講經交流會第五場宣講在廣州華嚴寺法堂舉行。悟海法師是汕尾市佛教協會推薦的講經選手,他的宣講主題為「如何依教修學」,所依經典為《心經》。他談到,《心經》是中國漢傳佛教寺院每日必修的一部經典,我們每日都在誦讀,那我們是否在修行上得到好處了呢?《心經》的一開始,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觀自在菩薩是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有求必應。他是心經的主角。所有的大菩薩都一樣,都具有大悲心,只是願力的不同表現得不同而已。
  • 《心經》:持誦心經的正確方法
    雖然現在有很多的人在持誦心經,但是大家真的了解持誦心經的方法嗎?如果大家想要詳細的了解,那麼接下來就可以跟我去一起來看一看!在持誦心經的時候,大家是要慈悲之心,而且不管是說話還是做事都是要有慈悲心的,這樣能為大家謀得利益,也能獲得功德。
  • 宏開四教 直闡一乘——傳喜法師二〇一八年慧日禪寺講授《天台宗綱要》圓滿
    法師從正月十六開始,直至二月十六日,歷時一月,以大悲心精勤說法,圓滿了《修淨土懺並放生社序》與《天台宗綱要》的講授。  自2018年初至今,傳喜法師講授了《佛遺教經》、《天台宗綱要》,以及《靈峰宗論》中《示元白》、《修淨土懺並放生社序》二文。
  • 夢參老和尚:《地藏經》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
    大家都聽過經,每部經都有修行的方法,只是你沒有深入去學,或者修觀、或者修事相的修行——像禮佛、拜懺本身就是修行,我們上早晚殿乃至過堂都是修行。然後我們做佛的事、種種供養,如果你觀想這功德不可思議——大家聽《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的第三大願,就是「廣修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