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岱宗:歷史的細節刻繪著城市的面貌

2021-02-08 福州市文藝網

南帆先生在《辛亥年的槍聲》中言及他與歷史人物的邂逅:「即使是結識歷史人物,也是需要緣分。我長期居住在福州,幾度搬家,每一處新居距離林覺民紀念館都沒有超過一公裡。儘管如此,我對於這個人物從未產生興趣。」「可是,在我四十八歲的時候,那個僅僅活了二十四年的人突然閃出了歷史著作站到跟前。林覺民這個名字鬼魅般地撞開了我的意識大門,種種情節呼嘯著在腦子裡橫衝直撞,令人神經亢奮,夜不能寐。」一種緣分,讓南帆先生走進林覺民的歷史時空,《辛亥年的槍聲》發現俠氣、才氣與柔情的編碼組合讓林覺民這位福州鄉親的俠骨柔腸至今散發著無邊的人格魅力。

然而,對於歷史的解讀宛如考古學對堆積單位之間的層位關係的分類、清理與辨識。以歷史為題材的散文創作,需要穿透歷史的迷霧,辨析歷史事件的時空位置,梳理歷史人物間錯綜關係,為歷史人物的動機、性情和言行尋找合理的解釋。如此的考據過程,才可能讓歷史事件和細節不斷地豐富起來,形成更具立體感的鮮活畫面。這樣的歷史畫面,疊印於現實時空,讓歷史的事件、細節與當下的城市景觀符號交融互滲。

歷史的敘事,從來不是空洞的自說自話,而是不斷尋求與當下歷史相互對話的各種可能。城市中的歷史文化古蹟,除了物質形態的存在,更需要可靠的「故事」對其人與物的「血統」之來龍去脈做出令人信服的解讀與闡釋。缺乏歷史文化「血統」的舊址古蹟是沒有精氣神的軀殼,相反,為種種可信的歷史符號反覆疊加的建築、遺址、古蹟、道路以及自然風物,則不斷閃射出奇異的光芒。哪怕是表面上看上去平凡的處所空間,可靠的歷史敘事和細節將為其不斷「加魅」,賦予其象徵價值,喚起人們共同探究這座城市歷史與文化的興趣和熱情,拓展人們面對城市延伸出的思考深度和廣度。城市的美感,不僅僅是獨特的景觀建構,還在於為歷史意義所環繞著的景觀內涵。

南帆《辛亥年的槍聲》結尾敘述作者凝視林覺民故居的感受:「我站在馬路對面的一座天橋上,隔著車水馬龍遙看那一幢建築物:朱門,曲線山牆,曲折起伏的灰瓦曾經遮蓋那麼多的情節。主角早已謝幕離開,舞臺和道具依然如故。民國初期,這幢建築物旁邊的巷子闢為馬路,如今是福州最為繁鬧的地段。這幢建築物仿佛註定要留下來似的,它頑強地踞守在兩條馬路交叉的拐角,矮矮地趴在一大片高樓群落之中。人來熙往,這裡始終是一個安靜得有些蹊蹺的角落。周圍的精品屋一茬又一茬,這一幢建築物忠心耿耿地監護歷史,一成不變。」同樣,歷史遭遇繁華喧囂的現實景象在南帆的另一作品中亦有類似的體悟。南帆在《馬江半小時》中敘述作家身處馬尾造船廠中的自我感知:「馬尾造船廠內還完好地存有一個沈葆楨船政時期的造船車間。驅車到達的時候已經接近中午,青石紅磚建造的車間夢幻一般地矗立在陽光裡。這一幢法國式建築始建於1867年,三千多平方米,牆體厚近一米,牆上一排敞亮的落地窗。車間內支撐房架的圓柱和上方的行車軌道一律用生鐵鑄造,屋頂橫梁取材於泰國、緬甸運來的『麻慄木』,堅硬無比。當年這個車間生產輪船的輪機,相當於輪船的心臟部分。如今人去樓空,寂靜的車間空蕩蕩的。可是,恍然之間,似乎還會有一個頂戴花翎的清朝官員從一根圓柱後面踱出來,或許是魏瀚,或許就是沈葆楨。」《馬江半小時》的後記將此種歷史與現實「落差」之感慨概括得更具「夢幻感」:「從林則徐到嚴復,從沈葆楨到林覺民,從陳寶琛到林旭,這些人物氣吞萬裡,天下何人不識?曾幾何時,風流雲散,陽光下的日子逐漸恢復了平靜,種種傳說僅僅若有若無地浮動於幾個深宅大院之間。穿過某一條幽深的巷子或者佇立於一堵斑駁的風火牆之下,或許會突然嗅到了昔日的氣息,一個令人心悸的時刻仿佛正在臨近。」

承載著種種歷史符號的空間的確是以一種「夢幻一般」的方式嵌入現實之中。記憶,傳說,同樣會通過歷史敘事穿行於幽深的巷子與高大的風火牆之間。

這種歷史夢幻感,正是歷史文物的展示空間所要追求的氛圍效果。種種具有滄桑意味的歷史物件的細節集合體作為一種想像中介,引導著人們去參訪城市的歷史,去回味城市之中某一段歷史的種種滋味。如此,造船車間不只是當年製造輪機的實用性生產場所,雖然車間內的所有老物件都指向其曾經的實用功能,甚至都還在模擬著歷史中的生產場景。但是,這種模擬已經是一種創造「夢幻感」的中介化過程。這種「夢幻感」中介化便是通過物件與氛圍的還原,將人們的感受與思緒牽引到當年的歷史情境之中,通過空間的模擬消解時間的隔閡,通過空間的「擬真感」強調歷史符號的當下在場,從而讓當下的模擬化的車間情境蛻變為一種闡釋中國近代歷史的象徵符號。同樣,林覺民故居依然具有居住功能,但這種實用功能已經退化了,林覺民與陳意映所居住的一廳一房和那狹小的天井不再是用做日常起居的家宅,而是讓這一既有家居留存住英雄對妻子之「意映卿卿如晤」深情私語,同時,承載著英雄盪氣迴腸的凜然大義:「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

如果你的思緒已經「配置」了南帆先生的《馬江半小時》《辛亥年的槍聲》的歷史敘事與闡釋,那麼,當你再次遙望福州馬尾羅星塔附近的青洲大橋、華能福州電廠三座沖天煙囪以及馬江寬闊水域之時,136年前中法馬江海戰所發出的種種深沉的歷史追問不能不傳導到當代中國人的意識深處。同樣,當你再次走進林覺民故居之時,這位生活在109年前的福州英雄鄉親的血性、情感與理想所散發出的個性特質將讓這座普通民居的空間不斷流溢出非凡的精神顆粒。一個人對城市的空間感知,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感知,更有文化維度上的感知。一篇有分量的歷史散文的敘事與闡釋,是讓城市中的一處故居,一處文化遺址,一處古蹟生成出更具歷史質感的思想與情感面貌。與歷史相關的空間與敘事,其映射出的符號,將同時編織入城市的現實時空之中,與當代人一同走向更遠的未來。

從5000年前遠古時代的曇石山遺址,到近代福州的馬尾船政學堂。福州這座城市的種種空間中星羅棋布著數量可觀的文化遺產。走過福州城市街道的某個拐角,都可能與某一段歷史相逢。搜尋、考察、整理、詮釋福州「隱藏」於大街小巷的種種歷史典故,梳理其歷史文化脈絡,這樣的工作需要足夠的耐心、興趣和智慧。

近期,閱讀孟豐敏的《流翠煙臺山》《鄉愁裡的福州》,同樣對我了解福州歷史頗有助益。《流翠煙臺山》敘述路線,由解放大橋開始,到中洲島、梅塢路、樂群路、麥園路、馬廠街、對湖路,一路南行到上三路,再向東到復園路、公園路,最後北歸到塔亭路、觀井路、觀海路,直到倉前路、泛船浦。名人、建築、逸事穿插其間,整部書散點透視,繁花似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文中所提及的名人如林森、陳紹寬的敘事,而是馬高愛醫院與許金訇傳奇。文中言:「20世紀90年代初,馬高愛醫院還沒有拆除時,與福建師大校部大樓隔街相望。那時候已看不出它是一座醫院,只是一座沉默的老建築。」這喚醒了我對於這座「沉默的老建築」的模糊印象。那座陳舊破損的老建築物於何時消失,對此我無法從記憶中打撈出任何細節。閱讀了《流翠煙臺山》,方明白原來這是一座建立於1912年的婦女兒童醫院,當時頗有名氣,以三位主治醫生的姓氏組合命名醫院,曾在醫院就職的許金訇博士經歷不凡,留學歸國後是20世紀初福州著名的女醫生。《流翠煙臺山》對馬高愛醫院敘述喚醒了我的記憶,或者說,這段敘述不僅僅讓我在記憶中重構建築物,並且知道了這座建築物的起源、功用和歷史價值。再如,《鄉愁裡的福州》提到的曹學佺於明末構建的石倉園,如今只能推斷石倉園之南池的遺址大致位於今天福建農林大學的觀音湖。這座連遺址方位都無法準確定位的福州古代園林,大概只能「寄存」於文獻之中。文中作者敘述:「2017年深秋時節,站在福建農林大學觀音湖前回想400年前曹公邀友人泛舟於此吟詩唱曲賞景,不禁唏噓不已。」然而,哪怕僅僅經由文字保留了相關古蹟遺址的敘述,依然有可能為某種文化符號的「復活」保留了潛在的可能性。至少,作為一種符號氛圍的表述,已經通過閱讀影響著人們對於城市的體驗。比如,對我而言,當我再次穿行於福州上三路與對湖路的交接處,或再次散步於觀音湖之時,我的感知中便添加了馬高愛醫院或石倉園南池的「背景提示」。

事實上,閱讀孟豐敏的《流翠煙臺山》《鄉愁裡的福州》,對我來說,更多的「衝動」並非鉤沉稽古,而是面對作者所開列的一連串文物古蹟清單不能不發出的好奇的驚嘆。昭忠祠、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以及林覺民故居是我多次參觀的歷史文化空間,駐足於這些熟悉的場所,往往凝神靜思,回味已經有所了解的人物故事。《流翠煙臺山》則不同,作者提及的馬廠街一帶的可園、以園、夢園、忠廬、亦廬、永安裡,我只知道林徽因曾在可園短暫居住過,其他的「故事」則知之甚少。究竟有多少故事深藏於園中廬內?這就需要有心人對於各種園、廬的歷史脈絡與人物故事詳加考辨,才可能讓這些不可移動之文物空間於喧鬧的現代城市中恢復其鮮活的歷史感知。再有,梅塢路上的獨立廳,獨立廳背後的滙豐銀行,麥園路的快活林西餐廳,樂群路上法國詩人克洛代爾的故居,槐蔭裡5號的演員胡蝶舊居,愛國路2號的美國領事館,等等,號稱萬國建築的煙臺山建築群落不僅僅是有形的建築,伴隨著國族命運的宏觀變遷,有形的空間內外交錯著近現代中國各色人等的種種傳奇,演繹著性質迥異的人間故事。這同樣需要可信的歷史敘事為這些建築物的文物、文化價值提供感知支撐與氛圍環繞。

孟豐敏的《鄉愁裡的福州》主要考證福州與琉球的交往歷史,文中頻繁提及的柔遠驛位於福州市臺江區琯后街40號,柔遠驛作為驛站的功能在福州與琉球交往歷史中充當何種角色,文中自有詳述。我感興趣的是作為驛館的柔遠驛中為琉球學生所提供的教材內容以及人員往來的具體感受的文字記載。這些歷史資料的珍貴性不亞於經濟數據與航海路線圖。法國年鑑學派史家埃馬紐埃爾·勒華拉杜裡的名著《蒙塔尤》便是利用有限的史料,以歷史學家的敏感和精細,透過感性的、微觀的談話記錄,以現代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方法再現了六百多年前法國南部小山村居民的生活、思想、習俗的全貌。記錄福州的歷史,除了有形的歷史文化舊址、建築格外用心的保護和修繕,還同時需要整理出可信服的福州歷史敘事,提供各種層面各個維度的細節群落和敘事脈絡。

有形化的物質形態的歷史空間建築、舊址、遺址儲存著城市的記憶,與現代建築共同塑造著城市的面貌,同樣,歷史敘事的種種符號,也參與著對城市文化的刻繪與闡釋。後者的慎重性、生動性、審美性與趣味性同樣是不可忽視的,甚至在某些時候會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相關焦點

  • 伯爾尼:歷史在城市裡延續【瑞士世界遺產】
    這是一個讓人容易親近的地方,城市坐落在阿勒河一處河灣環抱的石岡上,古色古香,有款有型。1405年的火災,讓伯爾尼損失了城市大半木結構建築,火災之後砂石建築逐漸替代了原來的木建築,城市繼續發展,到16世紀初年,它已經成為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的城市國家。 火災之後重建的城市,其建築和街道的面貌與格局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 圓歌·邯鄲未來石12.18 潮尚啟幕丨重塑城市商業面貌,回應城市人文...
    深耕京津冀的圓歌文商旅集團,為了滿足燕趙大地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傾力打造了四條產品線,構築城市商業方陣,明確地「去百貨化」,從空間到人,從知識服務到社區服務,既重塑城市的商業面貌,也回應城市的人文傳統。 城市更新正在發生千年邯鄲喜迎未來石 時代的發展,潮流的變遷,讓城市更新成為必然,千年邯鄲更不例外。
  • 老靈魂碰撞出新面貌:黑石M+海派美學酒店
    – Wolfgang von Goethe 爵士樂是這座城市最天然的伴奏嫋嫋樂聲裝飾著一個繁華時代No.01BLACKSTONE M+ HOTEL若論滬上歷史最悠久的音樂搖籃M 可以是 Music、Moment、Modern、Magic……代表無限可能與多維面貌的「+」,令這裡的形象更加立體與多變。隱匿於鬧市,循跡海派美學,一場屬於老上海的時光之旅,正緩緩開啟……步入一層大廳,寬闊的門廊與天頂極具視覺衝擊感。
  • 原本可以改變城市面貌,但最終未能實現的9個項目
    在今天的文章裡邊,就讓安迪為你介紹,原本可以改變城市面貌,但最終未能實現的9個項目。1、倫敦特拉法加金字塔毫無疑問,倫敦是一個現代化大都市,許多建造師都想要在這個大都市上將一些大膽想法付諸實踐,但並不總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例如,在19世紀初,弗雷德裡克·特倫奇先生建議在皇家馬廄的位置建造100米以上的金字塔。該建築將由22個階段組成,這將標誌著每年與法國的戰爭。
  • 《建軍大業》:以青春的名義重塑紅色歷史題材電影面貌
    賀龍獲勝後對著敵方首領的屍首敬禮,錢大鈞獲勝後對著共產黨將領的屍首脫帽、厚葬黃埔軍校出身的士兵,兩個細節的處理則傳達出人道主義關懷,這在以往同類型電影中是較為少見的。回溯近年來紅色題材電影的發展軌跡,我們不難發現,重塑紅色題材電影的面貌成為一種潮流和商業化的選擇。
  • 助力「美麗杭州」環境大整治、城市面貌大提升 蕭山義橋這樣擦亮...
    浙江在線12月24日訊(通訊員 蕭美辦)蕭山以籌備亞運為契機,深入貫徹「環境立區」戰略,積極落實「美麗杭州」創建暨「城市環境大整治、城市面貌大提升」百日攻堅行動的相關要求,大力推進美麗城鎮建設,擦亮生態底色。  滿面開闊,波濤洶湧,站在三江口,感受到義橋的磅礴力量。
  • 生旦淨末醜 神仙老虎狗 《薩蘇不信史》勾勒中國歷史千姿百態
    歷史是由人記錄的,在記錄的過程中,難免出現「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情況,很多歷史也因為時間久遠,難以查證,有錯漏。對歷史記載有疑義,可以理解。何為「不信史」? 如果從《薩蘇不信史》的目錄來看,似乎確實與眾不同:「愛開玩笑」的海昏侯、不良少年曹操、「萬事不會,唯會做官家」的皇帝、比羋月更強悍的王后、楊貴妃是伊朗美人?!誰敢和東、西兩太后爭丈夫?
  • 回答:歷史細節與2018
    今天下午,在一個小沙龍上,與朋友分享了關於歷史細節與2018的某種暗中關聯,隨性發言,橫穿已知的歷史,拋磚引玉,也歡迎拍磚。
  • 何偉:記錄被忽視的歷史細節
    雖然要寫出不同的國度,但這是何偉最本質的理念:小地方、小人物。所以與其說何偉逃避寫作大話題與大城市,不如說他是不肯浪費自己的機會。生活在劇變國家的人們總是行色匆匆,而何偉覺得自己的責任是「記錄被忽視的歷史細節。」上世紀九十年代來到中國,被何偉看作是自己的機遇,因為正是從這時候起,中國人的心態開始逐漸開放,人的想法也越來越複雜,這給何偉與普通人建立聯繫提供了可能。
  • 高標準精細化推進精美城市建設——訪住建局局長邵國一
    城市精美基於精細建設。今年以來,我市已完成華陽東西南北路全線文化定製護欄安裝;95%以上在建項目完成綠植圍擋升級改造,全市工地面貌煥然一新;完成並通過雙院制《城區排口溯源暨雨汙分流實施方案》,制定完成城區近期、遠期雨汙分流實施計劃……「當前,我市正處於城市建設高速發展期,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以及『雙鐵』實施帶來的交通優勢,都將給城市建設帶來更好、更快和更大的發展空間。」
  • @上饒人 想要了解上饒城市歷史、現在和未來,從這裡出發……
    上饒自古天賦異稟,「山毓珍奇」,王安石曾稱讚「山水有精神」,習近平總書記也稱讚「三清天下秀」,了解上饒城市歷史、現在和未來,從這裡出發......城市展示館展陳面積約6500平米。計劃2019年5月對外開放。序廳的天花,在當地夏布上書寫上饒歷代名人的題詠名篇,呈現上饒的深厚文化底蘊。
  • 老街區新面貌,居民收穫滿滿幸福感
    縱觀深圳千年歷史脈絡,作為「深港歷史文化之根」與深圳城市原點的南頭古城是繞不開的話題,下轄南頭古城的南頭街道也當之無愧地成為深圳最具歷史文化底蘊的街區。    去年開幕的第七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揭開了這個古老街區新一輪蛻變的序幕。
  • 這座兵團城市,在新疆最北部,由一位將軍命名,歷史地位尤為重要
    01歷史背景:「北屯」名字的由來北屯市,是新疆建設兵團第十師所在地,這也是兵團在新疆最北面的城市如今,十多年過去後,北屯市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崛起的城區高樓大廈與寬闊的柏油馬路互相交錯,城市規劃凸顯了屯墾發展的新面貌,各種市場應運而生。城區內的交通,不再是以前的小計程車了,公交車輛有秩序的行駛,儼然已成為新中國又一顆軍墾之星。
  • 城市更新:崑山大西門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在即
    去年以來市政府加大了城市更新建設力度2016年12月
  • 王笛:中國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必須綜合它們的歷史來考慮
    其實芒福德早就提出來過,城市應該是城市市民的城市,而且城市人要有尊嚴地享受自己的幸福生活。怎樣才能享受城市的幸福生活呢?就是要回歸城市的多元化、多樣化和豐富的文化。但是在中國,城市是城市管理者的城市,一切都是按照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過去的中國城市是基於不同的地理、人文和環境發展起來的,城市具有多樣性,在不同的城市,能夠看到不同的城市面貌、生活方式、文化傳統。
  • 歷史和文化如何改變了一座城市?7本書看見真實的香港 | 思想書單
    了解香港,其實是在了解歷史和文化如何影響現實,改變一座城市。今天為大家推薦的七本書,分別從歷史、文化和城市建設等不同的角度,帶你了解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No.1▼香港簡史 Carroll)出版社:香港大學出版社毫無疑問,歷史造就了現在的香港。從鴉片戰爭到香港回歸,從殖民地到特別行政區,香港的歷史是中國近代史、英國殖民歷史和世界史的交匯點。
  • 雲南有一座記憶之城,從州府降為村莊,完整保留80年代縣城面貌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迅速發展,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縣城都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整體面貌已經與30,40年前的890年代大不相同。但是當我們尋找過去的記憶或想給新一代年輕人看當年的樣子時,發現有些過去的場景只能在電影作品或舊照片中看到。
  • 電視劇《錦衣之下》男主角陸繹之父,真實的歷史面貌是什麼樣子
    陸廷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只不過,真名叫做陸炳。這個人在歷史上的真實事跡如何?請往下看——在嚴嵩逐漸取得權勢的同時,陸炳也漸漸開始在政壇崛起,成為掌管錦衣衛的都指揮同知,所以也成了嚴嵩需要聯手的對象。陸炳出生於一個錦衣衛世家,祖父陸墀曾在錦衣衛任總旗,父親陸松襲父職,被興獻王選為儀衛司典仗。
  • 中國現存古老的城市,城中心限高24米,新一線城市卻全是古建築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快,以前我們很少看到很高的大廈,現在卻隨處可見,甚至可以看到幾百米的高樓大廈,是衡量現代城市高樓大廈首都一個城市實力的標準之一,我國歷史悠久,有許多古代建築和古鎮,有的是受法律保護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地方的古建築都變成了高層建築,真是令人惋惜,但是中國還有一個保留著最初面貌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