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的一個周末,我到黃莊街老米店水利樞紐去考察。當時,老龍鳳閘正在提閘放水,滔滔河水從閘口噴射而出,匯流至北運河南下。關於這座水閘修建,還要從牛角窪說起。
20世紀30年代初,華北水利委員會為解決因永定河匯入海河導致的航道淤塞問題,在今北辰區屈澱村修建了北運河節制閘和新引河,將永定河水往東導入了澱北塌河澱一帶窪地。由於永定河為多沙河流,塌河澱很快被淤高,永定河便經常會發生回流和倒灌現象,而與永定河在屈澱匯流的北運河,也因此受到影響,一到夏季,就會因宣洩不暢,進而形成漫堤現象。受此影響,牛角窪一帶數個村莊的田野,經常被洪水淹沒。
牛角窪,就是指今黃莊水城一帶,它在小營村以東的京山鐵路以南與龍鳳河故道之間,往東以北運河為界,面積約9.9平方公裡,涉及小營、東洲、南三裡屯、黃莊、老米店等5個自然村。這一地區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5.5~6.5米,水深1米,平常年蓄水量495萬立方米。民國時期,龍鳳河自東洲村南改道入北運河,受北運河頂託影響,洪水和夏季瀝水常年泛濫於此,故蓄水形成窪澱,因其空間形狀似牛角而得名。
龍鳳河原於老米店村北匯入北運河,因無涵閘控制工程,屈家店北運河節制閘建成後,受塌河澱放淤工程影響,北運河的河底標高已低於放淤區的地面標高,每當汛期放淤,必抬高水位,為此,在老米店龍鳳河入北運河口一帶經常會發生河水倒灌現象,使牛角窪變成澤國。
據1931年7月11日的《新天津報》載,由於連日淫雨連綿,北運河水暴漲六尺許,楊村附近的渡口、碼頭均已衝沒。其中「楊村迤南龍鳳河閘接之龍鳳橋,逆流西灌,勢頗兇猛,該鳳河(指龍鳳河)兩岸均無堤壩,此水任其漫流,黃莊、老米店、三裡屯等村將被大水包圍,數十頃田禾收穫又絕望矣」。
1933年8月6日,《北京益世報》載,北運河水自7月31日開始,因連日淫雨,河水即漸漸漲發,待翌晨一夜間,竟漲二尺許。截止至2日又續漲三四尺之多,以致河灘兩次被淹,低洼田園均已被水淹沒。尤其是「北寧(鐵路)南三裡屯等十數村,良田千頃,均被滅頂,顆粒未獲」。
1934年3月14日,《新天津報》載,「津北北運河自北倉(指屈澱)新引河建築閘口後,楊村一帶之北運河水漲落無定,鎮南黃莊附近之龍鳳河,客歲串入黃莊、老米店、三裡屯、寺上、東洲,至今仍未退盡。秋麥未能播種,今春結冰融化,田地始見吐出。當準備春播之際,而北運河水兩三日間竟漲三四尺,仍由龍鳳橋(老米店村北老龍鳳閘處)逆灌西侵,大水直達北寧(鐵路)路根,以上各村又被大水囤圍,該路各橋口雖有重埝之建築,但透埝水仍徐徐北流,現鐵路北楊莊子、西梁莊,以及楊村迤西之麥苗,均泡入水內,一般農民預測,本年水災當較往年有加無減雲」。
為解決牛角窪倒灌積水問題,1935年由河北省水利廳設計施工,在龍鳳河匯流處北運河西堤修建了反向閘1座,共8個孔,每孔淨寬4米,配備直昇平板鋼閘門及軟吊手搖啟閉鏑車一臺,流量達146立方米每秒。修建該水閘本意是想解決北運河水倒灌問題,但一遇洪水,仍然會發生倒灌現象。如據1938年6月5日的《新天津報》記載,「津北武清一帶,自連日陰雨後,以致北運河繼續猛漲,結至昨(6月1日)晚,一日夜暴漲六尺許,大水勢將出槽,低洼田園均被淹沒。沿河渡口、碼頭全被衝刷漫沒,一時交通頗感困難。龍鳳河節制閘,與洩水涵洞兩處,大水洶湧西灌,水災區域積水,因而續漲,楊村迤西又演成一片汪洋」。此後,牛角窪又遭遇一次洪水侵襲。據1938年7月24日的《新天津報》載,7月17、18兩日,「通宵大雨,傾盆而降。統計全縣田禾大半均被瀝水淹沒……三裡屯、黃莊、老米店、寺上村、東洲、小營等十數村莊,均被大水囤圍,村民出入均駕小船,水深約三四尺不等」。
這次洪災給牛角窪一帶帶來空前災難。當時「災民流離失所,攜男抱女,露宿堤岸,兒哭女號,情形至慘。房倒屋塌,十之八九。被淹斃命者,日有所聞。京津汽車公路(即京津公路)被雨水衝刷,坍塌到處皆是,一時交通完全斷絕」。
新中國成立後,為解決永定河下遊排洩問題,於1954年建成了官廳水庫,永定河上遊洪水大部分被攔截,使輸入海河上遊的來沙量大量減少。1955年,在大南宮及楊村北部開挖了著名的龍鳳新河,大部分上遊來水經由筐兒港排入七裏海,老龍鳳閘的作用因此大大降低。1958年,天津建成海河防潮閘後,上遊來沙已不再威脅大沽海口。1971年,在屈家店閘以下又開挖了61公裡長的永定新河,將永定河水直接排入渤海。從此,牛角窪不再受北運河倒灌影響,大部分窪地變成良田,只殘存少量水面。1972年,有關部門決定將老龍鳳閘堵死6孔,餘下2孔未堵,留待龍鳳河排瀝之用。
作者:侯福志 (天津市·武清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