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澤
張鈺鵬
邢澤洋
胡婉儀
第五屆「中國製造日」網絡傳播活動在線上線下同步舉辦以來,致敬時代、致敬「中國製造」的熱浪從北京主會場穿越雲端湧向四面八方,在眾多網民,特別是青年心中燃起乘風破浪、接續奮鬥的使命感。
青年一代既是推動科技創新、實現製造強國的建設者,也是中國製造不斷升級的受益人。對於他們來說,中國製造的新一輪升級意味著什麼?站在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當口,他們對中國製造還有哪些新期待?
中國製造彰顯民族精神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 曹金澤
在我的記憶中,中國製造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歷程。特別是在經過70多年的不斷努力後,中國製造的產品不僅全面滿足了本國人民的需求,還遠銷世界各地,成為世界舞臺上的一道靚亮麗風景線。
在我看來,中國製造不僅包含食品加工、汽車製造、機械化工等人們耳熟能詳的產業,同時還有航空航天、生物製造等高精尖技術。更重要的是,中國製造代表著中國人不甘人後的民族精神、不畏挑戰的拼搏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我相信,未來中國製造會依託實體產業,藉助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不斷創新、升級。那時候,「Made in China」自然會成為優秀產品的代名詞。
讓中國製造開上「信息高速路」
中國人民大學電影學專業 張鈺鵬
如今,製造業技術的換代、升級速度越來越快,產品也越來越個性化。面對產品設計、生產流程、企業管理的諸多轉型要求,傳統製造企業的信息化水平與管理水平愈發重要。要想在國際市場上保持競爭優勢,推陳出新、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率缺一不可,企業也需要通過不斷的創新解決這些課題。
毫無疑問,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賦能中國製造,在生產方式、銷售模式等環節帶來一系列新變革。例如,在選購一些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產品時,可以通過定製化的方式,打破標準配置的概念,在汽車生產階段就選擇自己喜愛的配置、顏色。這就滿足了年輕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在我看來,中國製造業應該持續推進信息化轉型。只有這樣,中國製造才能開上「信息高速路」,在創新升級的過程中越來越好。
擺脫低端印象的中國製造需要重新定義
同濟大學飛行器製造工程專業 邢澤洋
眾所周知,中國製造這幾年越來越多地被提及,也在全世界贏得了越來越多人的點讚和關注。在我的印象裡,中國製造並不是一朝一夕發展起來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歷程。
一開始,由於技術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中國製造往往給人留下價格低廉的印象。而且當時中國製造主要集中在產品附加值和技術含量較低的輕工業產品上,比如衣物、簡易器材等。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製造也逐漸向高精尖技術方向發展。尤其是「十三五」以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優質產品享譽海外,中國企業以高可靠性、高性價比等優點不斷刷新著世界對中國製造的認知。
值得一提的是,這其中不乏世界頂尖的科技成果。例如2016年落成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作為世界第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為我國今後探測深空提供了設備支持。再如近幾年的嫦娥工程、量子通訊、量子計算機等技術,都表明中國製造將不斷開拓進取,走向世界,推動中國和世界的發展。
讓中國製造「新名片」越擦越亮
四川外國語大學英語專業 胡婉儀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梳理歷史不難發現,中國製造經歷了多次轉型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績。尤其是近年來蓬勃發展的中國高鐵,已經成為我心中中國製造的代名詞。
無論是全球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快的京滬高鐵「復興號」,還是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提供交通保障的京張高鐵,抑或是中國按照國鐵Ⅰ級標準幫助肯亞建設的蒙內鐵路,都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製造的高標準、高質量。
如今,中國高鐵已成為中國製造最具全球影響力的「新名片」之一。憧憬未來,我期待更多中國企業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助推國家的各項建設,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同時,也讓「走出去」的中國品牌更好地造福全世界。
程鴻鶴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