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有著坦然面對現實的豁達,卻也有拒絕向生活妥協的倔強。
「早安,打工人」!
如果你關注網際網路的潮(gen)流(feng)動向,那麼最近一段時間,一定刷到過這樣的梗。
圍繞「打工人」,還衍生出了各種花式表情包和幽默段子,比如——
「累嗎,累就對了,舒服是留給有錢人的,早安,打工人!」 「有人相愛,有人夜裡看海,有人七八個鬧鐘起不來,早安打工人。
△圖片來自網絡
類似帶著戲謔、調侃語氣的自嘲式表達,成為職場壓力下廣大網友的流行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打工人」的陣營中,他們互道「早安、午安、晚安」,相互打氣加油。
根據網友的說法,「打工人」的梗,最早來源於一位叫「抽象帶籃子」的網紅,他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故意吹捧自己打工人、保安、大專生的身份,此後悄然在網際網路走紅。
△圖片來自網絡
「打工人」的壓力是普適性的
隨著概念的逐漸流行,人們普遍用它來指代那些起早貪黑,拿著微薄的工資,工作卻十分辛苦的職場群體。
△網友自製表情包。圖片來自網絡
關於其來源的說法是否屬實,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但毫無疑問,「打工人」衍生出的各種網感化語言段子背後,隱藏著一種確定無疑的集體情緒。
有機構曾做過一項《職場精英壓力狀況調查報告》,報告顯示,67%的職場精英壓力較大,接近或超出承受範圍。
可見,不管是外賣送餐員,還是流水線上的工人,或者坐辦公室處理幾十、幾百萬流水的金融白領,他們無一不面臨著各式各樣的職場壓力:不穩定的薪酬、無休止的加班、超負荷的任務量等等。
職場壓力在不同行業間層層傳導,「打工」的含義,也在發生著演變。它原本更多的是指中低端的體力勞動者,或者產業工人,現在只要不是大老闆,都可以戲稱自己為「打工人」。
也有自由職業者表示,在遠離了職場的條條框框後,似乎也沒有感受到太多自由,反而得通過更賣命的工作,抵抗各種不穩定,隨叫隨到地為甲方「打工」,不敢輕易停下來歇著。
在快節奏的壓力型環境中,「打工人」的角色,的確是普適性的。這也解釋了這個詞為何能夠快速流行,成為一種極具共鳴感的網絡文化。
△影視劇截圖
認清現實,拒絕妥協
但「打工人」的流行,絕不僅僅是因為它所傳遞的集體焦慮,更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對抗焦慮的積極向上的姿態。
事實上,基於職場壓力的自嘲式表達,相關的詞彙已經相當多。一些狠起來恨不得把自己踩到腳底下的網絡用語,讓人有一種呼之欲出的卑微感。
然而「打工人」的概念裡,既有瀰漫的焦慮,也有積極的迎接,樂觀的面對——雖然我們是打工的,但並不低下,並不卑微,好歹也是個「大寫的人」。
也就是說,焦慮只是對職場壓力的正常反饋,在應對焦慮上,「打工人」並非垂頭喪氣般地消極低下。某種程度上,他們反而是進取的樂天派,懂得苦中作樂,幽默地排解壓力。
△圖片來自網絡
所以在網絡上,「打工人」的一天,通常是從溫馨的「早安」開始。儘管壓力山大,依然對生活和職場懷抱美好,互相問候,轉發雞湯相互鼓勵。
網友生造的一些語錄,同樣能反映出「打工人」不同於傳統自嘲式表達的地方。
比如「只要我足夠努力,老闆很快就能過上他想要的生活!該起床奮鬥了,早安,打工人」;「打工可能會少活十年,不打工你一天也活不下去,早安,打工人」。
面對職場壓力,自詡為「打工人」的職場年輕人,有著認清真相的實事求是,有著坦然面對現實的豁達,卻又拒絕向生活妥協,他們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奮鬥。
正如有網友所言,這是「在壓力裡努力表現出倔強;雖然沒錢、仍然有著不卑不亢的禮節」。
另一方面,從「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到人們將「打工人」當做一種集體身份標籤,紛紛往自身上貼,這還隱藏著一個細節的變化:「打工」這兩個字,正在褪去職業的區隔色彩和歧視意味。
不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不分中低端職業和精英職業,今天的我們,都是倔強的「打工人」。
本文轉自新京報APP 作者:餘寒
本文編輯:劉穎
-閱讀推薦-
「後浪」VS「後浪」:B站與騰訊視頻用戶偏好有何差別?
現在流行的「內卷」,從34年前就開始被誤讀
新京報電商平臺「小鯨鋪子」正式上線